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封建历史女权人第15章 慈禧(三)走向前台

第15章 慈禧(三)走向前台

    话说,英法联军以其蛮横之势,悍然攻占北京。他们肆意践踏这片古老的土地,所到之处,尽是一片狼藉与哀号。而圆明园,这座凝聚了无数能工巧匠心血与智慧的艺术瑰宝,在侵略者的熊熊烈火中化为灰烬。这一惨绝人寰的事件,无疑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奇耻大辱,也成为了打倒咸丰皇帝的最后一记重拳。

    当时,被迫逃离京城来到避暑山庄的咸丰皇帝,其内心承受着难以言喻的痛苦与煎熬。他的意志力,已然到达了崩溃的边缘,仿佛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随时都可能轰然倒塌。为了逃避现实的残酷,他选择了用奢靡无度的生活,来麻痹自己那早已千疮百孔的心灵。

    他在避暑山庄中,大肆挥霍钱财,追求着极度的物质享受。珍馐美馔摆满餐桌,绫罗绸缎挂满衣橱,然而这一切的奢华,却无法填补他内心的空虚与恐惧。

    不仅如此,他还沉迷于精彩绝伦的戏曲之中,试图用那婉转悠扬的唱腔和扣人心弦的剧情,来蒙蔽自己的视听,让自己忘却京城所遭受的苦难,和自己身为皇帝所应承担的责任。

    咸丰皇帝的这种逃避行为,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软弱与无能,更揭示了当时清朝统治的腐朽与衰落。这一事件引发了民众,对清政府的极度失望和愤怒,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对于咸丰皇帝而言,自1856年开始,几乎所有的国家大事,都被他抛诸脑后。针对他这个时期的表现,后世的许多学者都认为,他就是有意的“醇酒妇人”。

    说白了,就是刻意的透支自己,想要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而这一切的根源,则是源于咸丰皇帝,对现实的逃避和对未来的绝望。

    作为一个皇帝,咸丰皇帝无疑是失败的。面对太平天国运动这样的全国性起义,他没有能力平定。面对英法联军的入侵,他只能选择逃跑,将北京拱手让给侵略者。

    这些都是他无法推卸的责任,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咸丰皇帝也是可怜的。他出生于清朝最困难的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他试图通过努力来改变局面,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这种无助感和无力感,可能导致了他的消极情绪,从而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在咸丰帝看来,身为一国之君的自己无疑是个失败者,既无法保护好国家,也无法守护住臣民,更辜负了祖宗的期望。

    每每想到这些,咸丰帝就感到无地自容,觉得自己没脸见列祖列宗,更对不起天下百姓。然而,尽管内心充满自责与羞愧,咸丰帝却始终缺乏自杀的勇气。

    或许对他来说,自我毁灭太过艰难,甚至连结束生命都需要巨大的勇气。于是,咸丰帝开始选择一种慢性的“作死”方式——放纵自己,荒淫无度,以此来消耗并摧毁自己的身体和意志。

    这种行为看似荒诞,但对于咸丰帝而言,这或许是他唯一能找到的解脱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慢性的“作死”,可以让他暂时忘却现实的痛苦和压力,让他能够在短暂的欢愉中,寻找一丝慰藉。

    而当他最终耗尽自己的时候,也就是他得到解脱的时候。这样一来,他便无需再面对那些令他痛苦不堪的问题,可以将一切责任抛诸脑后。

    从这个角度来看,选择“作死”来耗尽榨干自己,也许确实是咸丰帝最好的归宿。因为在他心中,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真正摆脱困境,寻得解脱。

    公元 1861 年 8 月 21 日,那是一个被阴霾笼罩的日子。咸丰帝躺在热河寝宫的病榻之上,生命的气息,如同风中残烛,艰难地撑着最后一口气。他的面容憔悴不堪,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疲惫与无奈,但仍强打精神,试图为自己身后之事,作出最为妥善的安排。

    在这寂静而压抑的寝宫内,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来。咸丰皇帝深知,自己身后的皇位,别无选择,只能由他唯一的儿子载淳继承。然而,此时的载淳不过是一个,年仅 6 岁的懵懂稚童,尚不知世事的艰难,与责任的沉重。

    为了大清的皇权,能够稳固,咸丰帝可谓是耗尽了自己最后一份心思。他绞尽脑汁,反复思量,最终决定将皇权进行分割,分为内外两个部分。

    咸丰帝的这一决策,并非凭空而来。清朝历代帝王对于皇权的掌控,都极为重视,咸丰帝也不例外。他深知幼子继位,可能面临的种种危机,尤其是朝廷内部的权力争斗和外部的列强虎视眈眈。

    皇权的传承和分配,一直是封建王朝的核心问题。咸丰帝的这一做法,既遵循了一定的祖制,又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做出了创新和尝试。然而,这一决策最终能否达到他所期望的效果,还需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在内,咸丰皇帝经过深思熟虑,给皇后和皇太子,分别精心刻制了两枚象征着至高无上皇权的印章。他的原配皇后,也就是在日后被尊称为慈安太后的那位,手中紧握的印章被命名为“御赏”。这枚印章仿佛承载着无尽的威严与权力,彰显着皇后的尊贵地位。

    而皇太子载淳,所拥有的印章则名为“同道堂”。然而,由于载淳年纪尚小,尚处于天真无邪,懵懂无知的阶段,对于朝政之事,毫无处理能力。因此,他的这枚至关重要的印章,便交由其生母慈禧代为管理。

    在外,咸丰帝更是煞费苦心,从众多前朝大臣中,精挑细选出了八位德高望重,能力出众的大臣,组成了一个被称为顾命八大臣的辅皇团队,专门负责前朝政事的审批与落实。这八位大臣皆是经验丰富,才识过人之辈,他们肩负着辅佐幼主,稳定朝纲的重任。

    而所有代表国家的重要文件,无论是关乎民生大计的政令,还是涉及外交邦交的文书,都必须经过慈安和慈禧手中的两枚印章的盖印,方可生效,进而下发并施行。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权力架构,形成了一种内外相互牵制的局面,同时又存在着三角互立的关系。

    封建王朝的权力制衡,一直是统治者们关注的焦点。咸丰帝的这一安排,借鉴了以往朝代的经验教训,试图在幼子继位的特殊时期,确保皇权的稳定与国家的正常运转。

    在咸丰帝看来,这种内外的互相牵制,又存在有三角互立的关系。如此精心设计的政治托孤体系,似乎是一个无懈可击,非常完美的布局。他期望通过这种巧妙的安排,既能保证皇权不旁落,又能让国家政务得以顺利处理,为幼子载淳的成长和统治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充满了变数,这一体系最终是否能够如咸丰帝所愿,还需在时间的长河中接受考验。

    第二日清晨,咸丰皇帝驾崩于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西暖阁内,享年31岁,结束了他可悲的皇帝生涯。然而,咸丰皇帝自认为完美无缺的安排,在他尸骨未寒之时,就已经被打破了平衡。

    以大臣肃顺为首的八大臣,其嚣张跋扈之态,令人侧目。他们完全不将年幼的君主和两位寡母放在眼里,仿佛这至高无上的皇家权威,于他们而言,如同无物。

    自然,那两枚印章在他们看来,虽有一定的节制作用,却绝非如同紧箍咒般,能将他们牢牢束缚。就如同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权力的制衡手段,最终都被野心勃勃之人所突破。

    况且,世界上没有不漏风的墙,皇宫高墙也是如此。宫廷之中的种种秘闻和权力争斗,总是会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开来。

    关于慈禧在内宫,协助咸丰理政的事,这些大臣早有耳闻。他们深知慈禧的精明能干和对权力的渴望,因此心中对慈禧,也有着几分的提防。

    此时此刻,身处内宫的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其境遇可谓是岌岌可危。先别说掌握绝对的权力,就连身家性命,都随时受到威胁。

    他们犹如置身于狂风骤雨之中的孤舟,稍有不慎,便可能被权力的漩涡所吞噬。历史上,多少幼主和后妃,在宫廷的争斗中沦为牺牲品,如今的两宫太后和小皇帝,也面临着同样的危机,未来的命运,充满了未知和变数。

    在那令人几近窒息的绝境之下,慈禧的脑海中犹如划过一道亮光,她想起了远在北京的皇叔恭亲王奕?。这位皇叔在朝堂中的影响力,以及他所拥有的智慧和谋略,成为了慈禧眼中破局的关键。

    她和慈安经过一番紧张而审慎的商议之后,决定利用一些巧妙而隐秘的手段,来扭转局势。她们精心策划,让咸丰帝生前备受信任的御前太监安德海,承担起这一极为危险且至关重要的使命。安德海怀揣着密诏,凭借着他多年在宫廷中,练就的机敏和谨慎,趁着夜色的掩护,小心翼翼地溜回北京,想尽办法,联系恭亲王奕?。

    接着,两宫太后与小叔子奕?紧密联手,如同黑暗中蓄势待发的猛狮。他们精心布局,步步为营,终于发动了那场在历史上,被称为辛酉政变的重大事件。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中,他们果断处决了顾命八大臣,以雷霆万钧之势,打破了原本的权力格局。

    与此同时,她们也成功夺回了绝对的皇权,将王朝的命运,重新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过程,犹如一场惊心动魄的博弈,每一步都充满了惊险与未知。

    时间来到公元 1861 年 12 月,这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时刻。两宫太后,慈禧和慈安,终于登上了权力的巅峰,正式开始了垂帘听政的历程。

    她们坐在帘子后面,通过听政来掌控国家的大政方针。与此同时,朝廷宣布将年号改为“同治”,这个年号有着深刻的寓意,意味着两位太后共同治理国家。这个决定不仅代表着政权的更替,更象征着新的政治格局的形成。

    从此,两宫太后成为清朝政治舞台上的核心人物,她们的决策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命运。而“同治”年号,也成为了这个时期的标志,见证了一段特殊而又充满挑战的历史。

    公元 1861 年8月,咸丰皇帝驾崩,年仅31岁。他的离去,不仅给大清朝带来了权力真空,更让时年26岁的慈禧成为了寡妇。然而,这一悲剧性事件,却为慈禧开启了一扇通向权力巅峰的大门。

    随着咸丰帝的去世,慈禧与慈安一同晋升为太后,并获得了“慈禧”的徽号。这个称号将伴随她一生,成为她统治时期的象征。因此,可以说慈禧的称呼,正是从这时开始的。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慈禧以其聪明才智和果断决策,迅速掌握了政权。她利用宫廷内部的矛盾和政治手段,逐渐巩固自己的地位,成为晚清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尽管她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但慈禧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能力。她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拯救衰败的王朝。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这些努力最终未能阻止清朝的衰落。

    无论如何,慈禧的名字,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她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既是一个寡妇的悲哀,也是一个女性统治者的辉煌。

    同年底,一场惊心动魄的辛酉政变爆发了!这一历史性事件使得慈禧终于登上了政治舞台的中心,正式手握实权。然而,尽管慈禧此时已位高权重,但她头上仍有一座大山——慈安太后。这位地位高于慈禧的人物,对慈禧手中的权力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制约力量。

    然而,在当时的局势下,此时的她们,还算是同病相怜,就如同风雨中紧紧相依的两片树叶,一条绳上的蚂蚱,命运紧密相连。所以,她们之间的结合,在那段艰难的时光里显得格外稳固。

    而慈安,这位身处权力核心的太后,却不擅于政事。她在处理国家大事方面,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更多的只是一种身份象征的存在。她的存在,或许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皇室的尊严和正统,但在实际的权力运作中,她所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

    因此,更多的皇权,实实在在的掌握在了,慈禧的手上。慈禧凭借着她的精明强干,果敢决断以及对权力的极度渴望,在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

    她犹如一只掌控全局的蜘蛛,精心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权力之网。历史上不乏这样权力集中的例子,比如汉武帝时期,窦太后虽地位尊崇,但实际的决策权,却逐渐集中在汉武帝手中,如今的情形与那时有着相似之处,只是主角换成了慈禧。这种权力的倾斜,使得慈禧在宫廷内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也为她日后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垂帘听政这一特殊政治形式的开启,如同拉开了一场宏大历史剧的帷幕,也让慈禧得以从幕后,走到了权力的前台。她的身影逐渐清晰地展现在众人面前,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此后,在慈禧和清朝臣工的共同治理之下,大清王朝仿佛在黑暗中,捕捉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这段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之为同治中兴。在这个阶段,国内局势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文化教育也呈现出一定的繁荣景象。

    那么,走向前台的慈禧,又是如何对待政敌,她又是如何排除异己,一步步集权的呢?慈禧深知权力的巩固,需要铲除那些可能威胁到她地位的人。她运用各种手段,或明或暗,或拉拢或打压。对于那些公然反对她的政敌,她毫不留情,以严厉的惩罚加以威慑。

    比如,某些大臣只因在政策上,与她意见相左,便被她寻机罢黜,甚至遭受牢狱之灾。她还善于利用官员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挑起他们的争斗,然后坐收渔翁之利,从而削弱各方势力,使自己的权威得以巩固。

    慈禧在集权的道路上,手段或许更加毒辣和决断,但其目的都是为了将权力,紧紧握在自己手中。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


同类推荐: 总裁夫人别想跑:三胞胎萌宝来藏地秘境:地狱之门玫瑰绽放:恋爱哪有赚钱香流放:搬空半个京城炸仇人皇宫巨龙:混乱世界的旅途赶海我无敌:开局从爆桶开始综武世界,开局装神弄鬼白蛇:修真模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