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第五十六讲】

【第五十六讲】

    我们上一堂课讲到寅一,弃浊就清。佛陀在前面的经文当中说,我们身心世界是同时存在两种的情况:第一个是五阴所成就的一种五浊的相状,这是一种表层的心识;第二个是内在的体性,也同时存在一个不生不灭的本性。这两个是同时存在的。

    那么,我们面对生灭的五浊相跟不生灭的本性,应该怎么办呢?佛陀说要“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你刚开始在修学的那一念心,你的依止点是依止不生灭性。所以,刚开始就是先找到你生命的依止处。接下来,再“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然后再用这个不生灭的本性起观,用空假中三观来旋转这个虚妄性,来慢慢地恢复本来面目。

    所以,这段经文其实就讲到我们内心当中整个首楞严王三昧的两大宗旨:一个“依”、一个“旋”。首先,我们要找到内心的安住,我们讲的“云何应住”。就是你要在这个身心世界当中找到那个不生灭性,把它安住下来。你看古人,他开悟以后常说,哎呀,我终于找到我的歇脚处!像那个赵州禅师,八十岁,“赵州八十犹行脚”。为什么呢?“只为心头未悄然。”所以赵州禅师去行脚的时候,有一个禅师就诃责他说,老老大大,云何还无住处!说你年纪这么大了,你还没有找到一个地方安住下来,还在那边跑!他的“住处”不是说,哦,外面我住一个小茅蓬,那个不是住处,是说你内心当中怎么还找不到家呢?老老大大,云何尚无住处?所以,《楞严经》就是说,在整个生灭的流转当中,你找到一个安全的家,然后你可以住下来。这是一个“依”,依止不生灭心为本修因。但住下来不是大事已办,你还有很多很多虚妄的力量,要去消灭它的。所以要“旋”,就是“云何降伏其心”,用空假中三观来旋转这个虚妄的力量。

    所以,你要掌握一个“依”,掌握一个“旋”。掌握这两个字,你就知道怎么修行了,你就有资格闭关了。

    在闭关当中观行提起来的时候,古德讲四句偈颂:“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所以你看闭关的人,不管是经行、拜佛、吃饭、睡觉,他的心是回光返照的,照了他的清净本性,先安住下来。然后呢,安住不是没有事,“心心息幻尘”,用空假中三观来对治自己过去的习气。“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世间上没有所谓的对错,没有好坏。正式功夫提起来的人,他没有是非可言。

    这个“回光返照”是这样子。我们回光返照才能够看到生命的全貌,关键在这里。

    有一个大学教授,教美术的。新生进来,进到美术系以后,第一堂课,这个老教授说,我们今天学画画,首先要知道一个观念。他拿一张很大的白纸,在上面点了一个点,问所有学生,你们看到什么?所有学生都说,我们看到一个黑点。教授说,这张白纸有百分之九十九是空白的,你们只看到黑点那一点,你们这样子不可能做一个美好的艺术学者。这意思就是说,我们往往失去生命的绝大部分的心性,而只是追求生命当中某一个点,这就是个问题。就是说,你追求这个黑点,结果你不能掌握大局。

    我相信很多人有闭关经验。我们平常在日常生活也不觉得五阴身心的可怕,但是你开始摄心的时候,五阴开始反弹,一定反弹。你看后面那个五十阴魔,色阴有十种阴魔,受阴有十种阴魔,乃至于受想行识各有十种阴魔,构成五十阴魔。我要告诉大家一个事情,你开始对治它的时候,那它就开始抗拒你。所以你看,你越对治,烦恼越重。你平常拜一百拜的时候,你不觉得;你要是一天开始拜一千拜的时候,你一到拜佛时间就非常讨厌。有时候会不想拜佛,有时候不想念佛,甚至于想说我干脆就出去才好,那表示你真的开始用功了。问题是你怎么办呢?只有一句话:不要跟着你的感觉走,你该做什么还做什么。所以,不管它!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想法,开始用功的时候会变得更强烈。如果你说,你修行好像都没什么特别的感觉,那表示你没有在修行。你就是过去的老样子嘛,你以前是怎么样,现在还是怎么样。只是说你这段时间多了一点善业的力量,积集一点善业,你对五阴的五浊力量根本没有对治。一个人要对治,他一定会先有烦恼的反弹。所以你看打佛七的人,越打烦恼越重。这个都是有在用功,因为他把烦恼逼出来了。

    问题是,你逼出来以后你怎么办?第一个,你要怎么安住你的心。烦恼一直在干扰你,它告诉你很多事情,它给你很多信息,你怎么办?“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所以这句话很好,“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第一个,依止不生灭性,不要跟着你的感觉走,不能拜,要它拜。然后呢,你观想这个是虚妄的,开始对治它,破坏它。

    这就是我们整个《楞严经》第一个“依”,第二个“旋”。这两个字你把它参透了,你大概就有资格开始修行了。

    寅二、以喻合法

    【图一】

    前面讲到修行的观念,这以下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一个浅显的譬喻,来合我们返妄归真的这么深妙的道理。我们看佛陀讲出什么譬喻。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盘清净妙德。

    这个地方包括了调伏烦恼跟断除烦恼这两件事情。我们先看调伏。

    “如澄浊水”,比方说,我们现在有一盆很污浊的水,这个水有五层的泥土,从上到下有五层的污浊。那么这五层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要把它澄清一下。这污浊水不能用,喝也不行,洗也不行,对不对?那怎么办呢?怎么让它澄清呢?“贮于静器”,这个水你不要一天到晚去动它,放在一个寂静不动的容器里。先找到一个安定的容器,把这个污浊的水放进去;放久了以后,“静深不动”,就是这个寂静的力量强了以后,这个水就不动了。

    蕅益大师说,“静深不动”就是观行力深。我们遇到什么事情开始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开始不被这个五阴的作用迷惑了,开始去照了我们生命的根源,开始不迷不取不动。久了以后,“沙土自沉”,这个污浊的泥沙,这种泥土慢慢沉淀下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讲,圆伏五住的烦恼,烦恼伏住了,不动。

    沙土沉淀以后,“清水现前”,清净的水现前。这个地方是真理现前,二空真理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这个就叫作伏住了整个客尘烦恼。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客尘烦恼包括了断除界内的见思,也包括伏住界外的无明,阶位在圆教的十信满心,叫作调伏烦恼。

    刚开始是先从调伏,现在看第二段,接下来“去泥纯水”。

    前面我们透过不迷不取不动,把这个泥土沉淀下来了以后,接下来把下面的污泥的水拿掉。这个时候“永断根本无明”,这个污泥再怎么动都没关系。你那个时候看你要怎么动,东去西去都可以了。圆教初住乃至于到妙觉的佛果,都叫作“永断根本无明”。

    这个时候,他的身心世界是什么相貌呢?这以下佛陀讲出两个相貌:

    第一个,“明相精纯”。因为他泥土拿掉了嘛,他怎么动都可以。这个时候他依止的是一种法性的五阴身心,他内心当中充满了清净光明。自受用,叫作“明相精纯”。

    那么他受用呢?“一切变现。”这个菩萨随着他身心世界的种种悲愿,他能够变现一切十法界的五阴,“千江有水江千月”,来到众生的世界度化众生。

    自受用身跟他受用身,不管怎么样,总而言之,“不为烦恼,皆合涅盘清净妙德”。他的身心世界不再被五阴的烦恼所干扰,所作所为都合乎常乐我净的涅盘的四种功德。

    这个譬喻就很清楚了。我们前面讲说,依止不生灭心来旋转虚妄,下手处就是这四个字:“静深不动。”这个我们之前讲过很多次,《楞严经》不强调断烦恼。因为这个烦恼是五阴生起的,而五阴的本性就是清净本性,你把五阴断了,清净本性也落入断灭。所以它的意思就是“静深不动”。

    我们看这个譬喻是很妙。一个污浊的水,佛陀没有叫你加上什么清洁剂,干什么什么,反正你就是让它不动就好。刚开始你就是“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就是先求不动,再求随缘。这个很重要。你看一个初学者,他就很多理想,要做这做那,那祖师大德是不同意。就是你这个水要先不动,你要能够先“念念照常理”,安住不动,让整个五阴的烦恼相先沉淀下来,先求不动。

    这个地方等于是把我们修行的依止处找出来,所谓的依不生灭心为本修因。找到以后,在不生灭心里面住下来,然后安住不动。这是修首楞严王三昧的第一个重点。

    壬二、应审详烦恼根本 分二:癸一、总劝审详;癸二、正示审详

    我们看第二段,应审详烦恼根本。

    本经当中讲到,修楞严止观有两种道前基础:第一个,审观因地发心,前面讲过了;第二个就是审详烦恼根本。就是说,当我们心开始安住在一念心性不动的时候,接下来你要好好地、详细地去观察:第一,烦恼的根本到底是什么相貌?第二个,它的处所在哪里?

    癸一、总劝审详

    先拢总地劝勉我们要好好地、详细地审察这个烦恼的根本。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

    这个地方等于是承前启后,讲到第二种决定义时,把前面的观念再重复一下。说阿难,我们都是发了菩提心要修学菩萨道,而且对菩萨道这么多难行能行的种种行门生起了勇猛心,“丈夫自有冲天志,不成佛道誓不休”。这当中,你也已经真正找到你生命的歇脚处,安住下来了,已经舍弃了一切有为之相。这个地方我们前面讲了很多了,就是,刚开始修行第一件事情,先把心安住下来,先找到你心中的家。

    找到家以后接下来干什么呢?我们看下面的经文就清楚了。

    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当我们心安住以后,接下来你要好好地、详细地去审察我们整个烦恼的根本是什么。这个烦恼的根本,这以下讲出两个:无始生死以来发业的烦恼跟润生的烦恼这两种。那么这两种到底你要好好地审察什么呢?是“谁作谁受”。这个“作”就是讲因地,这个因地是谁来造作,结果又是谁来领受?作者是谁?受者是谁?提出这个问题。

    佛陀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呢?佛陀以下讲出一个理由说,阿难!因为你今天要修学的是一种无上菩提。你的结果是无上菩提,那么在因地的时候假设一开始不能够去审察烦恼修学的根本,那你就不能了知,在我们身心世界当中那个根尘的交互作用,六根接触六尘产生种种的烦恼,这个烦恼到底是在什么地方活动、到底是从什么地方产生的。假设你连烦恼的处所都不知道,你要怎么调伏它、怎么样成就如来的果位呢?你现在有很多的军队——很多的法宝,要对治烦恼,但是烦恼在哪里你都不知道,你怎么去调伏它呢?

    这一段经文讲出了两个重点,等于是一个总标:第一个,“谁作谁受”,烦恼在哪里?它后面会讲到,其实就在六根当中,这第一点。第二个,烦恼是什么相貌。这个本经讲到两个,发业烦恼跟润生烦恼。

    我们简单讲一下。其实这两个烦恼都是以攀缘心做根本,就是向外攀缘,只是它们有微细跟粗浅的差别。微细的就是所谓的发业烦恼,它有发动业力的功能,这个就是在十二因缘当中的第一支,所谓的“无明”,也就是我们心中的我执跟法执。

    我执跟法执,很多人可能不懂,简单地讲,唯识学讲一句话,很简单,就是“有所得”的心。就是,我们总是觉得外在总有好的东西可以让我们追求,所以我们就会想要说,真如就不喜欢守住它的本位,真如不守自性,就喜欢向外面动。你为什么向外面动呢?因为你总是觉得外面有一个东西可以让你去追求,有一个真实的东西,有所得。这个就是我执跟法执。你“有所得”的那一念迷情,就造成了发业烦恼。

    其次,当烦恼把业力创造出来以后,必须有一个润生的烦恼。润生这个“生”,就是有成熟的意思。把这个已经造作的善恶业力,成熟为一个有得果报力量的种子。我们造很多业力,但来生不一定得果报,不一定!你要去滋润它。那么是谁来滋润这个业力呢?就是在十二因缘当中的“爱”、“取”。我们对于三界种种的爱取,就把第八识当中有漏的业种子加以滋润,而变成一种受生的力量。

    所以,我们在三界当中投胎要有两种烦恼:第一个,发业,你过去有一种有所得的心发动了善恶的业力;第二个,你对三界果报要很喜欢,你才会把这个业力成熟。就像这个种子,只有种子你不能吃水果,你要给它施肥、浇水,去滋润它。滋润正是我们的爱取。

    一般来说,禅宗跟净土宗对烦恼的态度不太一样。禅宗的对治,直接针对这个发业无明:你从什么地方来?它破坏那个有所得心,那个我法二执。净土宗比较对治爱取。你看净土宗,特别是印光大师,比较末流的、明末以后的净土大师很少提空性的道理。你会爱取,没关系,不妨碍往生!你把对三界的爱取转成对净土的爱取,就换个方向,就是你那个心,感情改变一下,同样的感情。你看净土宗,它要发愿,它要有所得、有所住。当然,净土宗所住的是来生,它是把心住在净土,“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这是不同的态度,因为他是透过对阿弥陀佛的一心归命而构成感应道交。所以这两个是不太一样,净土宗它比较偏重在爱取的转变,禅宗比较重在对治心中的有所得。

    总而言之,这两个都是属于针对六根当中两种的攀缘心:一个是微细的发业烦恼,我法二执;一个是粗浅的,心中有一种爱取的攀缘。

    这两种烦恼都保存在我们六根门头当中,不断地活动。这个你应该要清楚的。这一段是讲这个意思。

    癸二、正示审详 分二:子一、立喻;子二、示法

    前面是一个总说,这以下就正式指示,应该怎样去详细审察烦恼的根本跟烦恼的活动处所。

    佛陀先讲一个譬喻。

    子一、立喻

    【图二】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佛陀讲出一个世间上容易了解的比喻,说,阿难!比方说“解结之人”,有一个人在绳子上打了一个结,要其他的人把这个结解开来。“不见所结”,如果说这个解结之人根本不知道这个绳子的结到底结在哪里,“云何知解”?他又怎么能够把这个绳子的结解开来呢?他连结在哪里都不知道,怎么解开呢?因为我们从来没有人听说过“虚空被汝隳裂”,说虚空被谁破坏。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虚空是无形无相的。既然虚空是没有形相的,那又怎么能够成就结,又怎么能够去解开呢?连结都没有,怎么解开呢?

    这个意思到底要讲什么?为什么把虚空也讲进来?我们前面安住在不生灭的本性,不生灭的本性你不用修,虚空没有结嘛。你安住在不生灭的本性,你到底是对治谁?你不是对治你的心性,因为你心性没有必要对治。就是,你这个时候去看看你外面的那些六根,开始向外去看你六根产生的种种的结。当然,后面佛陀会讲,我们每一个根都有六种结:动、静、根、觉、空、灭。这个到后面会说明。

    其实心性是没有结,结是在你的六根当中,你要去对治的是六根,所以,安住心性。你真正的战场是在六根,你的对治的烦恼是在六根,这个要清楚。安住归安住,就像我们今天,我们住在这个家,但是我们工作有工作的环境。你要注意你的工作环境,但是你也要住在你的家。家归家,工作室归工作室。这个地方也讲到,安住归安住,对治的处所归对治的处所。所以这个要清楚,理事要分清楚。理上是安住心性,在事上在六根对治。

    这个观念清楚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往下讲了。

    子二、示法 分二:丑一、委示颠倒处所合所结喻;丑二、正劝详择降伏合知解喻

    前面是譬喻,以下详细地指示它所修的法门。

    丑一、委示颠倒处所合所结喻 分二:寅一、总示结根;寅二、别示结相

    先看第一段,先“委示”,先详细地指示众生的颠倒处所,这个颠倒就是烦恼。详细指示烦恼的处所来合前面这个绳子的结的譬喻。这以下分两段:第一个,总示结根;第二个,别示结相。

    寅一、总示结根

    【图三】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先拢总地解释这六根的结。这个结到底在哪里?我们看经文就清楚了。

    那么这个结,绳子的结,到底是结在哪里呢?这个烦恼到底是在哪里活动的呢?佛陀就直接讲出来了,就在我们的身心世界当中,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六根门头当中。所以,云何应住?住在心性;云何降伏其心?就在六根中降伏。这个要清楚,这个观念要很清楚。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六为贼媒,自劫家宝”,六根是贼的媒介。什么叫媒介呢?我们解释一下。这一段古人说六尘是外贼。你看,色声香味触法一天到晚诱惑我们、干扰我们,这个叫外贼。我们的六识是内贼,产生很多的虚妄分别。而六根刚好居在中间,是内贼跟外贼的一个媒介。内贼通于外贼,要是没有六根居在中间的话,没有六根的媒介的话,它们两个不会在一起的。所以,本经在讲二十五圆通,它特别重视六根门头,就在这个地方。因为它刚好居在内外的中间,外面是六尘,里面是六识,六根刚好是在中间,所有的烦恼都在六根里面活动。你把六根控制好了,内外全部安定,所以它是贼的一个媒介。

    那么它的功能是什么呢?“自劫家宝。”因为六根的作用,破坏心性当中的本具功德,不能显现。所以,由此六根门头念念的虚妄分别,产生发业、润生两种无明,使令我们众生世界(这个众生世界指的是正报),使有情众生的六根当中产生了缠缚。这个缠缚就是前面说的发业烦恼跟润生烦恼。我们在六根当中开始被两种烦恼所系缚,而对于外在的器世间(这个器世间指的是六尘),外在的六尘,就不能超越了。因为从今以后,眼根就不能超越色尘,耳根不能超越声尘,乃至于意根不能超越法尘。

    这个六根,蕅益大师讲出一句话来形容六根:“迷之则为六贼,悟之则为良民。”如果你说,那我从现在开始眼睛都不看了,耳朵也不听了,那你也完了,不是这个意思。你该看还是要看,该听还是要听,你就是观照力要现前,不是叫你不要看。从今以后,你就买两个耳塞把耳朵塞起来,你不是在修《楞严经》,你是在入无想。所以它这个地方的意思在那个“旋”——转嘛,转外境,不要被它所转,观照力现前。所以在这个地方古德讲一句话说:“若人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重点不是外境,重点也不是你内在的六识,重点是你中间的六根。你在六根当中,观照力要现前。六根!

    所以它这个地方,“无心于外境”就是说“无心道人”。你看交光法师讲《楞严经》,他讲的一句话就不错,他说“舍识用根”。这句话很重要!不要用你的想象,用你的“知”就好,六根的知。所以,我们遇到事情,知道,但是不要想象。知道就好了,就像镜子一样知道,但是它走的时候,心中没有留下痕迹,舍识用根。你看经典上有说,供养十方诸佛,比不上供养一个无心道人。

    这个地方就是说,十方诸佛还是一个外在的尘相,跟你有什么关系呢?你内心当中能够生起一种无心的观照,这才是真实的功德。当然,这句话有一点鼓励大家要回光返照的意思。那么回光返照到底是照什么呢?就在六根当中回光返照。这个地方讲出它的一个修行的处所。

    寅二、别示结相 分二:卯一、约众生世界以明妄数;卯二、约世界妄数以历六根

    这以下我们看“别示结相”,各别解释六根生起这个结的相状。分两段:第一个是约众生世界以明妄数;第二个,约世界妄数以历六根。

    卯一、约众生世界以明妄数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

    约众生世界,是约着有情众生来说明这个六根当中虚妄的功能数目。

    那什么叫作众生世界,即有情众生所形成的世界呢?先提出这个问。这个地方跟六根是有关系的,我们看经文就清楚了。

    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

    这个地方提出众生的世界是怎么产生的。这个“世”指的是时间相,过去、现在、未来。这当中讲到了这三世是迁流变化的,因为过去、现在、未来不是静态,它是动态的。我们的时间相是动态。你说现在,什么叫现在?你讲现在的时候,那个相已经过去了,所以这个“世”是迁流相。“界”,这个界是空间相,是指的我们所安住的方向跟位置。空间相有哪些呢?你应该知道,空间相有十种空间,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这个叫作“界”,我们所安住的方位。过去、未来、现在,这叫作“世”,是一种时间。所以方向有十,时间有三。一切众生都是依止能缘的心去攀缘所缘的境,心境交互的作用而产生了身心世界,所以“身中贸迁”。既有了这个色身以后,我们就必须有世界的存在,这个色身就开始迁流变化,而形成时间之相。

    即此色身,也有前后左右的差别以及种种的转化、变化而成为空间相。为什么说空间是变化呢?时间是变化,我们很清楚,空间也是变化。你看你一下子在左边,这个东西本来在你的左边,你下了课以后它变成在你的右边。你跑来跑去的时候,这个前后左右也是改来改去的。所以时间相、空间相都是不断地变化,叫作“身中贸迁”,就构成了“世界相涉”。所以“世”跟“界”这时间相、空间相两者互相涉入,而构成了一个时空的相状。

    我们看总结的地方。

    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

    然而这个十方的世界,方位虽然是有十种之多,但是它事实上比较明确的定位,世间上一般来说,只有就着东西南北。其实十个方位主要会归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就是我们讲的前后左右。为什么呢?因为“上下无位”,上下两种方位是没有决定位置的。你说桌子在地板的上方,那桌子是上吗?也未必啊。你坐在桌子的上方,天空又在你的上方,所以这个上下的方位是不决定的。中间也没有一定的处所,也没有所谓的中间,也变来变去的。所以,在方位当中只有东西南北这四个,数目是比较明确的。所以,我们空间取“四”,时间取“三”,空间的四跟时间的三构成一个三四的相貌,或者四三的相貌。总而言之,“宛转十二”,不管是三四不管四三,都是形成一个十二的数目。那么这十二的数目经过“流变三叠”,经过三重的变化,就构成了“一十百千”。

    这个古德解释很多,但是解释得非常非常复杂。我们根据蕅益大师解释就很清楚了。

    这个“三叠”,第一叠就是三四。你有一个色身,你一定有所谓的过去、现在、未来,一定有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就东西南北,那么三四就是一十二了。第一叠就构成十二数。

    第二叠呢,蕅益大师说,在十二数当中,每一个时空都有理具十法界,就是理具十法界的相状,这是第二叠的。十二乘以十法界,就一百二十了,第二叠便一百二十。

    每一个法界当中又具足了事造法界,又乘以十,所以一百二十再乘以十就一千二百。一千二百呢,“一十百千”只是取一个大概,准确说应该是一千二百,这个地方讲一十百千是大概的数目。

    第一叠是三四一十二,变成第一叠;第二叠,每一个数又包括了十法界,理具十法界,就变一百二十了;一百二十再有一个事造十法界,就一千二百。那么就构成我们每一个色身当中有一千二百个数目。

    所以蕅益大师说,这段经文当然主要的观念是讲“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你一念的心性具足了过去、现在、未来,具足整个时空相,都在里面了。

    佛陀讲这个世间相、空间相是干什么呢?下一段就清楚了。

    卯二、约世界妄数以历六根 分二:辰一、明性本圆融;辰二、明用分优劣。

    前面讲到世界的妄数有一千二百,来分别说明六根所具足的功能,来选择你的圆通本根,是这个意思。

    辰一、明性本圆融

    先讲到六根的体性是圆融的。

    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前面的“世界”,它的“始”指的是什么?第一叠叫作始,就是十二数;“终”就第三叠,一千二百。整个第一叠、第二叠、第三叠,这整个“始终” 当中,六根的体性,其实是每一根都具足一千二百功德,都是圆满的,都是“圆通常”的。圆满就是“圆通常”。

    辰二、明用分优劣 分二:巳一、总明;巳二、别示

    再看第二段,明用分优劣。

    但是,在作用上,就着娑婆世界的因缘来说,的确六根的功能有差别。

    巳一、总明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

    那么你应该在六根当中去拣别六根的功德优劣,选择一个来当作你修行的所观境。

    性中圆融,用中分成优劣,蕅益大师举出一个譬喻。他说,有六个人在夜晚散步,六个人同时看月亮,都看到月亮的全体,这个叫作性本圆融。每一个人都看到月亮的全体,没有一个缺乏,六个人看月亮都得到月亮。但是因为心中的妄想不同,对月亮的解读不同,就产生不同的想象、不同的看法,就产生六根的差别。

    一般来说,一念心性向外发展就是六根,你所有对外的活动都要通过这六个门。这六个门其实功能不太一样。你看,我们用眼睛看东西就很容易疲惫,所以我们净土宗不强调观像念佛,因为你看佛像看一个小时,你就完蛋了,你要休息三四个小时。但是你用耳根听,你越听内心精神越好,越养神。所以这个修行的确要选择一个圆通的本根。这六根,因为我们娑婆世界的过去的业力,它的功能是不是周遍圆满、是不是持久,的确要选择选择。我们说我们安住的点是心性,对治烦恼在六根,但是我们也不可能同时面对六根。那你怎么修行呢?你一定要在六根当中再怎么样?再拣别一下,到底哪一根是你的下手处。下一堂课我们就详细说明,六根当中到底哪一根才是一个最好的修行的处所,下一堂课会讲清楚。

    《楞严经》的道前基础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你的心要安住在什么地方;第二个,你对治烦恼的处所在哪里。比方说今天你睡觉的地方在哪里,你工作的地方在哪里,你要很清楚。你安住的地方在哪里,你对治烦恼处所在哪里,这两个重点,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云何应住”,我们前面讲很清楚了,你这些攀缘心的烦恼到底在哪一个地方,是你下手的对治的处所。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


同类推荐: 我一个精神病,吃鬼很正常吧闪婚首富大人乖乖宠我主宰之王秦尘嫡女王妃美又娇,王爷看着她作妖亲你,吻你,谢少被千亿前妻拿捏了医妃早上搬国库,晚上冲喜嫁残王渣男前夫追求真爱,我高调转嫁豪门睡了上司后,身份瞒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