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第九十四讲】

【第九十四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214面。

    乙三、明正助行所成伏断圆三德位(分三:丙一、申请。丙二、赞许。丙三、正说)前面一科「示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是讲到本经修学的方法,有正行、助行的方法,这一段是说明,依止正助合行的方法,它所要经历的种种过程,你要经历什么样的过程,把它详细的开展出来。这一科有三段:一、申请。二、赞许。三、正说。

    丙一、申请

    【图一】

    “申”是阿难尊者他自己申说,他听闻本经所得到的利益;“请”祈请佛陀来宣说整个修学的过程,叫「申请」。

    述过谢益

    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蒙佛慈诲,得正熏修,身心快然,获大饶益。

    阿难尊者申说自己听闻本经的受益。阿难尊者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告佛陀说:我等愚痴暗钝的众生,“众生”指所有的资粮位的菩萨,因为资粮位的菩萨在学习是偏重多闻的,他依止一念的信心来熏修佛法。也就是说,他内心当中还不能真实的生起如理的观照,他只有俱足闻慧,而思慧是很薄弱。所以对见思烦恼都不能有所断除,不能够真实的出离三界的生死。但是他听完佛陀的慈悲教诲以后,能够正熏修,直接了当的去熏修真如佛性。所以他身心世界感到非常的愉快安然,而成就广大的利益,因为他真正知道回家的道路。这一段是申述阿难尊者听经的受益。

    申请诸位

    世尊!如是修证佛三摩提,未到涅盘,云何名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为等觉菩萨?」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大众一心,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正式请法:世尊!在整个修证《首楞严三昧》的过程中,从凡夫到大般涅盘之前,它的过程是怎么样?这个地方提出五个问题:云何名为干慧之地?什么叫四十四心?什么叫三渐次?什么叫做十地?什么叫等觉菩萨?这五个问题其实主要就是两个问题:一、你依止什么方法来修?「云何渐次,得修行目」,怎么样依止它的渐次,才能够成就正法眼藏,成就圆教的初住,叫做「修行目」。

    真实能够转的,我们讲转依,转烦恼依止菩提,转生死依止涅盘,真实能转的法门就是三渐次。我们前面讲到整个理观是正念真如,但是这只是约着理论上来说,你实际操作,它是有次第的。我们下面会讲到什么是正念真如。其实它是有三个渐次,第一个次第怎么样,第二个次第怎么样,第三个次第怎么样,它有三种次第来修学,叫「三渐次」。

    也就是说,从凡夫到成佛,其实你就修这三个渐次,这是「能转」。你真正成就的是什么呢?成就位次,第一、干慧地,观行位;第二、四十四心,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跟四加行(蕅祖判作相似位);「诣何方所」到达什么样的程度才叫做十地?最后才到达等觉菩萨。这都是依止三渐次的修学,所成就的一个修行的位次」说了以后,大众一心伫佛慈音,瞪瞢瞻仰;“伫”,期待;“瞪瞢”,眼睛直视。大众一心瞻仰佛陀,心中充满对佛陀的期待,希望佛陀慈悲的开示。

    这一段,蕅益大师特别提出一个观念,说:阿难尊者听闻本经以后,他的相貌是「身心快然,获大饶益。」阿难尊者他这个时候示现是一个初果,对整个烦恼没有断,但是听了以后为什么会身心感到愉快,而得到很大的利益呢?主要的他明白一个道理。他明白什么道理呢?

    蕅益大师说:因为阿难尊者从本经学习,他知道「达妄本空,知真本有」的道理。他知道了烦恼障、业障、报障,这种虚妄之法是本来不存在的,「法本不生,云何有灭」?这些法本来是没有的,而我们内心当中所有的法身、般若、解脱是本来俱足的。所以他这时候对整个成佛生起坚定的信仰,所以他产生这么大的快乐。因为你所断的烦恼是虚妄的,你所生起的功德是你本来俱足的。这时候他内心已经真实的「安住在不生灭心」,所以他感到非常的安稳快乐,不像之前的那么不安稳。

    丙二、赞许

    如来对阿难尊者赞叹跟允许。

    尔时世尊赞阿难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为大众,及诸末世一切众生,修三摩提,求大乘者,从于凡夫,终大涅盘,悬示无上正修行路。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阿难尊者申请以后,佛陀就赞叹阿难尊者说:善哉、善哉!这地方古德解释第一个“善哉”,佛陀赞叹阿难尊者,他自己已经了悟了内心当中的安住处,他知道回家的道路,所以佛陀赞叹阿难尊者。第二个“善哉”,是赞叹阿难尊者的大悲心为一切众生请法。你能普遍的为当时法会大众以及佛灭度以后末法的众生,为了修学大乘的《首楞严三昧》而求取大乘的功德,从最初的凡夫到最后的大涅盘,来预先指示正确修习无上菩提的道路。

    汝今应该谛实而听,我当为汝宣说。这时阿难尊者跟大众,合掌刳心,默然受教。“刳心”消除心中的尘见。蕅益大师说:合掌刳心,是刳除九法界的尘见,而接受一佛乘的正因。你一定要息灭九法界那有所得的攀缘心,安住在本来一切法不生的「不生灭心」。「不生灭心」关键不在“灭”,诸位你要了解什么叫「不生灭心」,在那个“无生”,观一切法本自无生。

    丙三、正说(分二:丁一、总明三德。丁二、别示迷悟)佛陀正式的说明整个返妄归真的过程,分两段:一、总明三德。二、别示迷悟。

    丁一、总明三德。(分二:戊一、明理绝名相。戊二、明因妄立真)先拢总说明众生本俱法身、般若、解脱三种功德,这当中分两段:一、明理绝名相(约真谛)。二、明因妄立真(约世俗谛)。

    戊一、明理绝名相(约真谛)

    从真谛当中来说明真如理性,是离开一切的名字跟相状。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

    “妙性”蕅益大师解释说,它所指的是我们真如佛性的法身德,我们那一念清净微妙的心性叫作「妙性」,是周遍法界的,它是离一切相的,所以叫作「法身德」。“圆明”本来俱足圆满光明的功德,指的是「般若德」。“离诸名相”本来没有一切法的名字跟假相,这是「解脱德」。在我们一念清净的心性当中,是本来没有世界众生,没有九法界的依报、正报可得。

    这地方是很重要。我们要断烦恼之前,我们要了生死之前。你要告诉你自己,本来没有生死的。你本来有生死,你怎么了呢!你看西方的哲学它一直认为,人本来就是有烦恼的,所以西方的哲学,它没有一个人讲断烦恼,它只讲说,你要克制烦恼,他认为烦恼是人的本性,所以他们为了自卫是可以杀人的,在西方的法律是允许的。在菩萨戒杀人是不能有任何理由,因为你违背佛性。你违背佛性还有理由吗?杀人你就是在抗拒佛性,你没有顺从佛性。

    所以它后面会讲到,为什么会有十二类的众生呢?因为我们违背我们的佛性,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违背的方式不同。也就是说,整个九法界的众生就是我们一念妄动以后,而产生一种循业发现。你要依止本来没有世界,本来没有众生的角度,来断除众生世界的障碍,这就是我们讲的「称性起修」。这地方是约着真如理性的角度来观察一切法是本来无生,从无生当中来建立我们断恶修善度众生,我们讲「称性起修」,依止性德才有修德。

    戊二、明因妄立真 (约世俗谛)

    前面是约着性德,这地方讲修德。在修德当中因为有众生虚妄的想象,而安立诸佛真实的功德。因为有众生的虚妄,我们才安立诸佛的真实,没有众生的虚妄,那就不安立诸佛的真实。

    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盘二转依号。

    我们所追求的是无上菩提跟大般涅盘,那么这两个法是怎么安立的呢?因妄有生,“妄”指的是我们众生最初的一念的妄动。本来无生死,那生死是怎么有的呢?最初的是一念妄动,一念的妄动就产生了一种生死之法最初的生起。有生死之法的生起,当然就会有灭法的成立。

    所以在生灭当中就安立了整个众生的虚妄,包括众生的烦恼障、业障、报障,这种虚妄之法就在生灭当中建立起来。这时一切的菩萨依止《首楞严王三昧》的理观,开始灭除众生的虚妄,开始开显我们众生本俱的真实,慢慢慢慢的就成立了如来的无上菩提跟大般涅盘。开始在正念真如的过程当中转烦恼而依止菩提,转生死而依止大般涅盘,「灭妄名真」。依止要对治虚妄之法,才安立了真实的菩提跟涅盘二种的转依的功德。

    我们从两方面来看,我们安住在性德理观的时候,是本来没有烦恼、本来没有业障、本来没有报障,所以我们进入真如理是本来无一物的,你从假入空的时候本来无一物。但是从空出假,在对治的角度,我们的确有虚妄的烦恼、虚妄的业障、虚妄的报障,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

    要怎么灭除它呢?灭除的方法很多,对治止观有对治止观的方法。譬如说,你喜欢贪,佛陀就用不净来对治。但这样的对治,本经不采取这样的对治,本经在灭妄。蕅益大师说:灭除虚妄最好的方式,就是观察一切生灭之法本自无生,观它「你从什么地方来?」。

    《楞严经》它的方式就是回光返照,从六根门头当中回光返照,返见见自性,返闻闻自性,返知知见性,在见闻嗅尝觉知当中去回光返照,去找到你的本来面目。在《楞严经》的观念,你不要对烦恼产生抗拒,因为你对治不了它,你越抗拒它越产生反作用力。你注意看看,越对治烦恼的人,他烦恼越重。你就是不随妄转,你就是「心常觉照,不随妄转」,这句话讲得非常重要,你就是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不要乱动,因为它不真实。当然你要不动,你要不取着,你智慧的理观要生起。

    我讲实在话,我们临命终的人没有一个人是断烦恼往生,除了大祖师以外。我们能够往生就是心常觉照不随妄转,我们有烦恼,但是我们跟烦恼保持距离。你能够不随妄转而生起佛号,你就一定往生。你不是断烦恼,你怎么是烦恼的对手呢?你一断烦恼你就完了!因为你跟它抗拒,你就跟它产生一定拉扯的关系,那这时候它就耗损你的力量。

    《楞严经》的灭妄,是观一切法本自无生,这就是灭妄的方法。

    丁二、别示迷悟(分二:戊一、明迷真起妄成十二类生颠倒法。戊二、明灭妄名真立六十圣位转依号)戊一、明迷真起妄成十二类生颠倒法。(分二:己一、叙意总明。己二、约相别示)各别的解释迷、悟相貌。这个地方有两段:一、明迷真起妄成十二类生颠倒法。二、明灭妄名真立六十圣位转依号。

    先说明众生的迷真起妄,而生起十二类生的颠倒之法。第一段先说明,我们众生的病相,众生的病有哪些的病。第二、这病要怎么治,在治的过程当中有什么次第。分两段:一、叙意总明。二、约相别示。

    己一、叙意总明

    先叙述众生世界生起的因缘,作拢总说明。

    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盘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这地方就说明,我们在修习真实的三摩地,想要趣入如来的大菩提、大涅盘,你首先要知道,在有漏众生的五蕴跟世界的依报,这两种的颠倒它生起的因缘。怎么会有众生,怎么会有颠倒呢?你要先把它的根源找出来,你才能够把这两个东西消灭掉,才能够使令这个颠倒不生,这样才能够真实的趣入真实的三昧。

    这段的意思就是说,每一个法生起都有因缘,譬如说你生病,生病一定有它的病根,你要把它的病根找到了,你才能够从那个地方下手去对治。我们在修行也是这样,正念真如这种理观是能断之法,而有情众生的世界颠倒跟众生的颠倒是所断之法。为什么会有众生呢?为什么会有世界,是怎么生起的?根源在哪里、病因在哪里?如果你不知道,你就很难对治,所以为什么安立这一科,是要了解众生的病因。

    己二、约相别示(分二:庚一、明众生颠倒。庚二、明世界颠倒。)把众生相跟世界相,这两种相,它的颠倒相,详细的说明。

    庚一、明众生颠倒

    【图二】

    先看众生的颠倒相

    征 起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

    什么是众生颠倒生起的主要因素呢?众生好端端的,怎么会有这么多众生的颠倒相出来呢?为什么他会做一只狗,他会做一只蚂蚁,他会做一只飞鸟?这些众生的颠倒相是怎么来的?

    答释

    顺流成有

    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

    佛陀先说明,三界的众生是怎么有的:「由性明心」,“性”指的是众生本俱的觉性。本觉妙明之心它的体性是本来光明、本来圆满的。但是这个地方出现问题,「因明发性」,这个“明”指的是一念不觉的这种无明的妄动,叫做“明”。无明妄动以后,就产生众生虚妄的体性。「性妄见生」,在众生虚妄的体性当中,就产生了众生颠倒的生起。

    所以从毕竟无当中,就成毕竟有。从毕竟无就是前面的本觉妙心当中,就产生了毕竟有。毕竟有指的是什么呢?是阿赖耶识中的三细的烦恼,我们众生一念的清净的本性,因为真如的不守自性向外的攀缘,一念的妄动就转成了无明业相,能见相跟所见相,这时候就产生一种众生相生起,把清净的本性转成一种阿赖耶识的业识,这里就是从毕竟无而成毕竟有。

    「此有所有」,第一个“有”是能有。能有的是什么呢?众生是什么力量使它有呢?就是一念无明妄动叫「能有」;“所有”是指阿赖耶识中的三细叫「所有」。「非因所因」,“非因”,无明其实它本来就不存在,所以它也不能说是整个三细的正因,因为它本来就不存在,所以它不是真实的因;“所因”,三细也不是真实的存在,所以它也不是真实的因,它只是一个虚妄无明的假相,产生众生虚妄的三细,叫「非因所因」。

    「住所住相」,能住的指的是众生,所住的是无明,众生的心住在无明当中,能住所住其实是了无根本,没有个真实的体性。所以「本此无住」,依止没有能所住的这种毕竟空寂当中,而安立了九法界的众生的颠倒相跟世界的颠倒相。其实它这地方所要讲的观念就是这一句话:「本此无住」,而建立世界众生的颠倒。

    我们讲一个实际上的譬喻:「本此无住,而建立众生」,怎么没有,怎么就有呢?如你做梦,梦中物。你说在梦当中你看到一只老虎,这个老虎到底有没有?你不能说它没有,因为你真的看到老虎,你也真的感到害怕,但是你也不能说它有,因为你醒过来就没有了。梦中的老虎是怎么有的呢?就是「本此无住」而建立这个老虎。本来没有,就是你一念的迷梦之心,迷梦之心一动,你就感受到老虎出现,有老虎的假名、假相、假用,你看到它还真的会感到害怕。但是这个老虎是怎么有的呢?是在无住当中而安立出来的,所以你不能够说老虎有,你也不能说老虎没有,你只能说是众生一念的妄动,而循业发现,是这个意思。「本此无住」,你这个道理懂了,本此无住,而建立了世界众生,你道理懂了,你才有办法修行,你不要以为修行就只是拜佛、念佛这叫修行,那个对你返妄归真不一定有效果。你要把那心中那个结打开,你要知道问题在哪里,众生根本的颠倒在哪里。

    前面讲到根本无明的一念的妄动,这地方讲到产生了烦恼跟罪业。

    邪复成非

    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发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

    前面是讲到根本无明的一念的妄动,这个地方讲到产生了烦恼跟罪业。

    迷本圆明,是生灭法,众生因为一念的无明妄动,而迷失本有的圆满光明的心性,而引生了九法界的依正生灭之法。但是这生灭之法是没有真实体性的,因为是本来没有的。你看我们刚开始讲到我们这一念心本来清净、本来光明,所以这虚妄的东西本来没有自体,所以它非有所依。这个九法界的依正二报,它所依止的是一个毕竟空的东西。你说,你的生死从什么地方来?你从什么地方来?你的五蕴身心从什么地方来?从空性而来,从本来无一物而来,就是「非有所依」,没有一个真实的依止处。

    没有依止处的基础之下有两种差别(以下讲出三乘的修行者):「将欲复真」,三乘的修学者,他们希望在虚妄法当中,以有所得的心来追求真实的功德,希望能够灭除虚妄而追求真实的功德,叫「将欲复真」,但是依止的是有所得的生灭心。「欲真已非真真如性」,他这种向外攀缘想要追求真实的心,已经不是真实的相应于真如本性,因为真如本性它是离诸对待的,而你这三乘的修行者,他是一种对立的心,他要用真实来抗拒虚妄,所以他已经不是真实的顺从真如本性。

    所以「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真”就是他依止那一念想要去消灭虚妄,想要去追求真实的道心,很不幸的是,一个虚妄的生灭心,而这虚妄的生灭心本来就没有实体,你怎么去追求真实的功德呢?你依止那个修行的心,它本身就是生灭虚妄的东西,生灭的因,怎么能追求不生灭的果呢?所以他已经构成心性当中另外一种过非。你站在一个有所得的心,不是站在真如的心来修学,就创造另外一个过非。(前面的宛成非相,到那个地方指的是三乘的修行者)生死凡夫:「非生非住」,一切有为诸法是本来没有生,当然也没有所谓的住(相续)。凡夫在非生非住的清净本性当中,「非心非法」,凡夫依止这种虚妄的分别心,去攀缘虚妄的种种六尘诸法,能所交互作用辗转的发生,就产生身口二业一种造作的力量,生力发明会产生造作的力量,慢慢慢慢就熏习成一种善恶的业力。三乘人创造戒定慧无漏的业力,凡夫在整个生灭因缘当中,去创造一个有漏的善恶业力,但是他们两个依止的都是虚妄的心,都没有站在无住来修学。所以最后就产生了果报了。

    招感成果

    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由前面的共同业力而招感了相似的果报生长在一起,然后再依止这个“有”,三界种种的果报,再去造另外一个颠倒的业力。所以有虚妄的假相消灭,又有另外一个虚妄的假相生起,因为你业力创造果报,果报又去创造业力,所以这个果报消失了,又有另外的果报生起,就引生了众生的颠倒。

    我们众生的颠倒,蕅益大师说:「如空中华,梦中物。」空中本来是没有华的,眼睛有毛病,所以空中出现了华;梦中本来没有物,因为你心中有迷梦之心,所以产生了物。这句话诸位懂吗?

    我们问题要抓到根源,说我们今天看到一个我们不如意的人或者遇到事,我不知道诸位怎么对治?对治它你要找到它的根源,它从什么地方来?因为你心中有烦恼,心中有业力,所以你才会看到它。佛法是这个意思,大乘佛法不是去改变外面的东西,你改变它你改变不了,因为它的生起是有原因的。你今天会有这个事情出现,你前生或者过去你一定有一念的妄动,你才有外在的众生世界的因缘出现。

    整个修行当中就是四个字:「莫向外求」。你一定心中有「仁者心动」,有动过,你才会有这个世界出来,你一直在动,它就一直出现。所以我们在修佛法,完全是循业发现,你所受用的每一个色声香味触法,跟别人一点关系都没有、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本经讲得很清楚,所有的问题都是你一念妄动,慢慢动久了,产生了业力,然后就产生了众生世界出现。你经历这个跟别人有什么关系呢?你想想看,都没有什么关系!我们一天到晚去向外攀缘,就是没办法解决问题,因为你没有找到根源。

    禅宗的公案说:「弟子心不安!」什么东西让你不安呢?说:我心中有很多障碍。谁绑住了你呢?禅宗都是要你去回光返照,从回光返照当中去处理问题。你遇到一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回光返照,去找它问题的根源出来,如果你向外攀缘你就完了!一念方动乌云遮,你就把事情弄得很复杂。《楞严经》它就是很好,它就告诉你一个处理的方向,你方向找对了,古德说你这个人修行上路了。

    什么叫上路呢?你一天一天在进步。你看有些人他学佛很久他都没有进步,他要往台北,他往南部走,越走越远。你看有些人他拜佛,越拜烦恼越重,越来越高慢。印光大师讲,你在事相修行,你根本都没有上高速公路。

    修行是借事修心,假借事相来开显我们的真如本性,来息灭我们心中的颠倒。所以你看修行人上路以后,第一个他身心调柔、包容,他这个是顺从真如。我们在对治烦恼当中,首先你要知道病因在哪里,是在你内心当中一念的无明妄动,你要不动,外面的世界不会动,是这个意思。我们再看世界颠倒,庚二、明世界颠倒 (分二:辛一、约因标名。辛二、约果释相)前面是讲五蕴的正报,这个地方讲世界的依报,分两段:一、约因标名。二、约果释相。

    辛一、约因标名

    【图三】

    “因”指的是五蕴的十法;“名”指的是我们众生的假名跟依报的国土。因为你有五蕴,然后就会有众生的假名,就有依报国土出来,所以相对来说有正报才有依报。

    征 起

    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

    世界颠倒是怎么来的呢?

    答 释

    世界名数

    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

    这一段,古德解释说:在解释之前应该也要把前面那一段再重新讲一次:「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这一段也要再加上去。我们这一念心本来无一物,一念的无明妄动以后,就产生了阿赖耶识,就有很多的惑业苦,就有所谓的众生的世界出现。

    所以「是有所有」,“是有”一切法是怎么有的呢?能有的是一念的无明。我们刚刚讲过你心不动,世界上不会有“有”存在的意思;“所有”我们的根身世界。「分段妄生」,因为无明妄动的产生,就有分段生死这种虚妄的生起。「因此界立」,“界”指的是一种空间相,前后左右四方的界限产生了,空间相产生了。

    「非因所因」,“因”指的是能见的见分,“所因”,所见的相分。「无住所住」,“无住”是能见的见分,它是有过去现在未来,念念的迁流而无住,所见的相分也是有过去现在未来,念念的迁流而无住,所以就构成了三世,时间就是过去、现在、未来的迁流跟世间相的生起。「三世四方和合相涉」,把三世的时间相跟四方的空间相,彼此互相的涉入,熏习变化就构成了三四一十二,构成十二类的众生产生。

    这地方讲到依报国土的生起。为什么会有时间相、空间相?就是因为有见相二分的相互作用。所以我们知道依报国土是比较后面,是先有正报才有依报,所以我们是先有人还是先有山河大地?答案是先有人,先有众生颠倒才有世界颠倒。是先有人,先有众生,才有世界。因为有众生,你才有见相二分,见相二分相互作用,才产生过去、现在、未来。

    我讲一个禅宗的公案诸位体会一下:在过去中国丛林有一个叫「圆觉寺」,圆觉寺的整个山门写了四个大字:『第一义谛』。这四个大字写得非常的殊胜,可以说是神来之笔。当初在写这四个字的时候,是洪川禅师,他本身对毛笔有很高的造诣。他写的时候旁边有一个侍者,这个侍者也是个大文人,对毛笔的造化也非常高的。洪川禅师每一次在写的时候,因为他的侍者都在帮他磨墨,写完以后他就马上跟他评语,说你写得不错哦!那个地方写得怎么样,结果前后写四十八次都没有写好。洪川禅师他是个禅师,他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因为他心动,他知道他「仁者心动」。

    所以后来这个侍者去上厕所的时候,他趁侍者不在,赶快摄心一念不生,一挥笔就把这四个字写好。侍者回来一看,哎呀!真是神来之笔。说:你怎么完成的呢?就是这样,顺从真如,一念不生才能够完成。因为我们本性本来就俱足很大的功能,你只要顺从它,让它表现出来就好,你不用去增加什么东西。念佛也是这样,你为什么能把佛号念这么好呢?

    我们要知道,你把佛号念好是正常的,你把佛号念不好是错的。能念的心本来就不可思议,你只要顺从它,让它本来的面目表现出来,你就可以发挥最大的力量,「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方动乌云遮。」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


同类推荐: 我一个精神病,吃鬼很正常吧闪婚首富大人乖乖宠我主宰之王秦尘嫡女王妃美又娇,王爷看着她作妖亲你,吻你,谢少被千亿前妻拿捏了医妃早上搬国库,晚上冲喜嫁残王渣男前夫追求真爱,我高调转嫁豪门睡了上司后,身份瞒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