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第一百讲】

【第一百讲】

    请大家打开讲义228面,善法行。

    在蕅益大师的科判当中的判教,他把圆教十信位叫做「相似」,也就是说,他在顺从真如的过程当中,他是要假借很多的因缘来帮助他。到了十住、十行、十回向,蕅益大师把它判作分证,他实际上整个脚已经安住在真如的实际理谛上,实际的活动。所以到了十住以上的境界,其实每一个地方都入了天台宗的不思议境。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我们的心态就是随喜赞叹。那么我们看第九行,力波罗蜜多: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力”是包括禅定力跟抉择力。但这个地方偏重在抉择力。说是「如是圆融」,菩萨经过前面的修学,他能够达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这样的一种圆融无碍的境界。他能够在度化众生当中,他每一个法门都能够成就十方诸佛在利他的轨则。「善法」是他能够俱足利他的善巧方便,不会有任何差错。

    比方说,我们看孔夫子在利他的时候,有一次孔夫子要到一个小国家去,那个国家发生了内乱,叛军不喜欢孔夫子过去找那个国君,就把孔夫子跟他的学生们围起来,然后要求孔夫子说:不准到那个国家去,我就放你走,你要到那个国家去,我就将你困住。孔子说:好啊!那就不要去,很简单。答应他以后,这个叛军的军队就退了,退了以后,那时候子路为孔子驾车,说:那我们要到哪里去呢?孔夫子说:照我们原来的计划去。子路是一个很憨直的人,他说:我们答应人家的事,可以后悔吗?孔夫子说:我们这不叫答应,他拿着刀来强迫我答应,这不能叫答应,这构不成答应。他还是到那个国家去,所以你看他在判定事情的时候,到底有没有违背信用,他还有更高的鉴定。

    又比方说,有一次子路看到有一个小孩子掉到河里去了,他勇敢把他救起来,这个小孩的家人很感谢子路,就送了一只牛给子路。子路很谦虚,救人是应该做的事情,夫子教诫我们行善是应该的,就把牛退回去了。孔夫子听到以后就诃责子路,他说:以后会有更多人溺毙河中,就是因为你把这个牛退回去。后来子路听了以后,不得已接受这头牛。为什么呢?因为你今天去救一个人,人家用牛来回馈你,这样子得到大家的鼓励,鼓励大家做善事。虽然牛只是小的反馈,但是对众生有启发有鼓励的作用。

    所以你看在利他当中,「善法行」就是这一个菩萨他在做每一件事情,他的抉择,那个见地,都能够成就十方诸佛利他的轨则,他做什么事,佛陀来做也是一样,没有差错。他的抉择力特别的精准,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他那个分寸的拿捏非常的精准。当然他经过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以后,他能够成就十方诸佛,他每一言一行都合乎十方诸佛度生的轨范。

    真实行

    一 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诸位学到这个地方,你一听到真实,就知道是指什么东西,《楞严经》里面所有的因缘所生法都是虚妄的,假借因缘而生的都是虚妄的,只有一念心性是真实的,就是本具的,你本来就有的东西就是真实的,后来才有的都叫虚妄。真实行是把前面的九位做一个会归。说“一一”,一一指的是前面九个阶位当中,每一个阶位的功德都是随顺于清净无漏,都是随顺于一真无为。「清净无漏」古德注解说是成就真如佛性,随缘不变之体,叫「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是真如不变随缘的妙用。也就是说,到真实行的时候,他每一个自利也好,利他也好,都是随顺于不变,随顺于随缘,体用不二的思想,而且这样的思想是「性本然故」。

    到了十行的菩萨他很清楚知道,每一个功德都是他本来具足的,非从修得,只是假借修行的过程而加以显现,他念念之间法法销归自性,不见一法离心而别有。他每一个身口意的行为,念念之间都是「性本然故」,他就是在做一件事情,顺从他的本性,本性是如此,叫「真实行」。就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随顺真实的佛性而产生的行动。前面的十住是偏重在自利这一部分,十行的时候就开始偏重利他,当然他的利他当中,圆满自己的菩萨的功德。

    我讲一个小故事,把十行作总结,故事出自于坐花志果:有一个叫阳羡生,阳羡是一个地方的名称,他是阳羡这个地方的众生,叫阳羡生。这个人他生长在一个富贵的家庭,家里面非常的富有,而且很聪明而好学。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考取了功名,将近二十岁的时候要到县城去考贡生。他就跟几个读书的好朋友一起相约到了县城去,到县城以后,离考试的时间还有七天,大家住在旅馆当中到处走走。走着走着,就走到一个算命的先生的地方,听说这个算命先生很准。算命先生就一一的为他们算命,说你今年会考第几名,他考第几名,到了阳羡生的时候,他一看,“哎哟”!你这个人很聪明,很会读书哦!可惜啊…就没讲下去了。

    阳羡生说:没关系,有什么事你就讲。他说:你这个脸有晦暗之气已经形成了,你三天之内一定要死于非命。他说:你从什么地方来?他说:我从阳羡。你现在回去,三天之内还赶得到,你赶快回去。因为古人死都要死在家乡,落叶归根。这时候阳羡生心里面想,我到底是回去好还是不要回去呢?回到旅馆的时候,他的同参道友说:你不要相信他的话,我们就这样住下去,没事的!后来阳羡生就选择没有回去。没有回去,第一天过去了,第二天过去到第三天的黄昏的时候,他觉得心特别的烦闷,就到外面去散步,走着走着,就看到一户人家,里面有女众的哭声,哭得很凄惨。他就是敲门,敲门以后一个妇人来应门,他问:你为什么哭得这么凄惨呢?妇人说:我先生做生意失败,欠人家一笔钱,那个人告官府去,我先生被官府抓去了,三天之内如果不把债还清,官府就会判把我跟我的子女全部卖给人家来抵债,从今以后,我跟我的子女就要永远骨肉分离了,所以我就很伤心。

    阳羡生一看就起了慈悲心,问她:那你先生欠人家多少钱呢?欠人家五十两银子。阳羡生说:哦!就回去了。回去以后,他就把他的包包打开来一看,“哦”!还有七十多两。他想,我是将死之人,我留这些钱没有用,所以就生起一个利他的大悲心,就拿了七十两银子,就到这贫穷的人家里面,把七十两交给这个妇人。他说:你把五十两把你先生赎回来,二十两给你们做个小生意。妇人就很感激,就跟他磕头感谢。阳羡生就走了,回来的时候心情特别好,刚刚那种烦闷的心情消失掉了,然后晚上就一觉好眠。睡到天刚亮的时候,欸!就有人敲门,他就去开门,原来就是昨天那个他帮助的那个妇人,他的先生也被放回来了,两个人就过来感谢他。

    阳羡生就请他们坐、喝茶,坐着坐着,突然间,“啪”!他住的旅馆墙壁突然倒塌,刚好压到他睡觉的床铺上,他要不起来开门的话,他肯定压死在那个地方,所以他这死劫就逃过去了。天亮以后,他就找那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远远一看说:你不要讲了,你那个晦暗之相消失了,你肯定做了一个大阴德,脸上有祥光现前。后来他果然贡生考得很好,后来做到了翰林。坐花志果的那个主人说:一念的慈悲心现前,破恶增善,趋吉避凶。

    我们看阳羡生他的心他本来是要帮助别人,他没有考虑到自己,他连想到自己都没有。结果反而是,无不从此法界流,欸!它反弹回来,无不还归此法界。果然是自己得到最大的利益,把自己广大的障碍破掉了。也就是说,我们布施为什么会有福报?这个福报是从什么地方来?诸位有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从《楞严经》称性起修的角度,我们的心本来就有福报,但是你一定要透过布施的因缘它才会现前,其实福报还是你自己给你自己。说:为什么我们今天杀生会短命呢?短命是谁给我们的,它从什么地方来?你自己给你自己短命,循业发现,你造杀生的时候,那杀业去熏习你的真如,我们讲「无不从此法界流,最后无不还归此法界」,杀生的业去触动你的短命多病的功能,结果你自己去受用你自己自性的痛苦。《楞严经》讲「法法销归自性」,外在的造作只是一个助缘。总而言之,从真实行的角度来说,你每一个法都是「性本然故」,自性本来如此,你释放一个善的念头出去,你启发一种功德的功能;你释放一个过失的行为出去,你自己受伤。为什么呢?性本然故,你自作自受。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去体会,痛苦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痛苦,不是别人给我们痛苦;快乐也是自己给自己快乐,因为我们的自性本来就具足功德,本来具足痛苦。不过从本经来说,痛苦是虚妄的,快乐是真实。所以你看我们为什么临命终的时候十念可以往生,因为你念佛是随顺于真实的功德,过去的罪是虚妄的,真能破妄。所以我们要对真实有信心,对真实的功德有信心。这地方讲到「十行」,菩萨透过十波罗蜜的妙行来圆满自己的功德,假借众生的因缘来圆满他的功德。

    辛三、明十向(分二:壬一、正明十向。壬二、别明加行)什么叫回向?回向于中道的实相。古德说:其实「十住」是偏重于空性的智慧,「十行」偏重在假观的慈悲,都没有顺从中道。

    所以「十回向」透过三种回向,回向众生,回向佛道,回向真如,透过这三种回向,使令他每一个行为,都能够顺从于中道实相,叫作回向。分两段:一、正明十向。二、别明加行。

    壬一、正明十向

    【图一】

    离相回向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诸度相,回无为心,向涅盘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阿难!是善男子;这地方指的是十行已满的菩萨。「满足神通」指前面第六的善现行、第七的无着行、第八的尊重行,这三种行他能够一切合同,而现种种差别,一切差别当中又能够各各见同。所以他能够在整个事事无碍法界当中,来成就无量的神通。这种神通不是一般禅定所发的神通,是真如所显现的神通。所以他能够「成佛事已」,成就利他的佛事;「成佛事已」指的是菩萨的善巧,偏指第九的善法行跟第十的真实行。这一段等于是把前面的十行做一个总结。

    「纯洁精真,远诸留患 」(从这一个地方开始讲第一个回向。)初回向心的菩萨,纯洁精真,他内心安住在真如佛性当中,称性而修习种种的波罗蜜,而且在度化众生的过程,能够远离种种执着的过失。什么叫过失呢?当度众生,灭诸度相。初回向的菩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他能够消灭种种度化众生相的执着,他能够回无为心而向涅盘路。他能够把有为的行动而入无为之心,渐渐趋向大般涅盘之路,救护一切众生,而离众生相回向。

    比方我们要度众生的时候,我们会有一个众生相,我相、人相、众生相。什么是众生相呢?我们会对众生表现出来的假相执着,你跟他有缘,你对他好一点,你跟他没缘,就保持距离。我们一般凡夫的相貌是这样子,众生所表现的身口意的相状,对我们产生一定的干扰。但是初回向的菩萨他不会有这种干扰,他透过一种回向的力量,回向中道,他能够离众生相回向。

    不坏回向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前面的离相是远离即相跟离相的颠倒,这地方是远离有为跟无为的颠倒。「坏其可坏」,“坏”是破坏,破坏可破坏的东西。可破坏的东西是一切有为法,菩萨在度众生的时候,远离一些生灭的因缘,而且能够「远离诸离」,他能够远离能度的我相,所度的众生相及中间的度生之法,名不坏回向。这个菩萨的回向,他不但能够远离有为的诸法,也远离无为的诸法。前面是偏重在离一切众生相,但是他又能够不坏于度众生的妙行,远离有为,远离无为,该行动的时候行动,该保持默然的时候保持默然,他在有为当中跟无为当中的分寸拿捏得非常正确。

    在圆瑛老法师的说法当中。他认为「离相回向跟不坏回向」,在三种回向当中是属于回向众生,「回自向他」,透过回向众生当中,使令自己远离着相的颠倒,跟有为无为的颠倒。所以在这第一跟第二的所观境都是众生,三四五六七他是回向佛道,他整个所观境是佛道,「回因向果」等佛回向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本觉」就是这个菩萨用始觉空假中三观的智慧来照了本觉的理性,而这时候本觉理性清楚分明的显现,而且他所现的本觉理性跟诸佛所觉的理性是齐等的,在本质上是齐等的,当然量不圆满,本质上是齐等,名等一切佛回向。「等一切佛回向」是指什么呢?其实他每一个回向都是在消灭对立的意思,因为中道就是不二法门。而这个地方消灭的对立是什么呢?消灭能观的智跟所证的理,始觉跟本觉之间的对立。也就是说,它这个「觉齐佛觉」,其实就在讲始本不二,等一切佛回向。因为佛陀也是始觉跟本觉是平等不二,他也能够做到这一点。

    至处回向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精真」指的是菩萨在因地当中,所生起观照的智慧,念念之间开发明了,增长广大。「精真发明」是讲因地的发心,依止不生灭心所生起的智慧;“地”是果地,菩萨在果地当中,因地他是称性起修,无不从此法界流,因地中散发出种种的波罗蜜;在果地当中,无不还归此法界,他还是回到他所证悟的觉性当中,名至一切处。菩萨能透过因果不二的道理,普遍的至一切处广做佛事。「至一切处回向」是消灭菩萨对因地、对果地的执取,因果不二,因果同时。

    无尽回向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罣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前面讲因果不二,这地方讲依正互融,依报跟正报。在佛道当中,我们知道到了第三四五六七以后,所观境都是佛的功德,「佛道」。佛的功德有两种:第一个依报的世界,第二个是正报的身心。“世界”指的是依报,“如来”是正报。他能够对于佛地功德依正二报,彼此间互相的互含互涉;比方说,「以一毫端,现宝王刹」,他能够在身体上的一根毫毛当中,现广大的宝王刹,依报能涉入正报,又能够「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在微小的依报当中,显现佛身来转大法轮,正报又能够涉入依报。在第五个无尽回向的菩萨,对诸佛所成就的依正二报,能够互相涉入完全没有障碍,叫「无尽功德回向」,他能够安住在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事事无碍的法界。他随所修一法,都能够成就佛的无量功德,因为他已经能够做到依报跟正报,互相的含涉,无有罣碍的境界。

    平等回向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盘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这个回向的特点,是讲到性德跟修德不二,「性修不二」。「于同佛地」,菩萨心中既然能够成就无尽藏的功德,他对于所证悟的性德是等同诸佛;性德是等同诸佛,当然量不圆满。

    「地中各各生清净因」,在整个性德的心中,他又够生起各各差别的菩提心的因。菩萨的菩提心是各各不同,虽然称性起修,比方说,菩萨的菩提心当然是缘四弘誓愿,有的是偏重在缘众生法界,这是大悲,悲增上菩萨,有些是缘佛道法界,智增上菩萨。所以菩萨的因地,这个「清净因」就是菩萨的菩提心,慈悲的不同,这是约修德。所以「依因发挥,取涅盘道」,各各依止他因地的菩提心,来发挥而趋向涅盘之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也就是说,菩萨因地的善根虽然各各不同,但是他所趋向的理性,所圆满的性德却是平等的。这个菩萨已经可以把性德跟修德把它作回向,让它能够平等不二。

    等观回向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这地方是强调自他不二,自己的心跟众生的心是不二。“真根”是指前面平等回向的清净因,地中各各生清净因,就是他的菩提心。他的菩提心当中有性德也有修德,有修德也有性德,在一念菩提心当中,性修不二,叫「真根既成」,他的菩提心成就。所以他能够「十方众生皆我本性」,他能够等观一切的众生,皆不离开我一念心性当中之所显现。

    所以他能够「性圆成就,不失众生」,他心性一方面能够圆满成就,一方面能够不失众生,不忘失大悲心。他这个菩萨一方面能够照顾到性德的圆满,一方面不离开他修波罗蜜,他在面对菩萨的时候,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依止自他不二的平等大悲心,他等观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是一念心性所流露、之所显现,他的回向是自他等观,把自己的身心世界跟他人的身心世界,这种对立的颠倒把它消灭掉。

    真如回向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着,名真如相回向。

    真如回向,就是在消灭真如的体跟真如用的对立,真如的体是不变,用是随缘。「即一切法」指的是真如随缘的妙用,他能够随缘显现一切的妙法,该怎么做该怎么度化众生,他就怎么做。「离一切相」指的是真如的不变之体。

    「唯即与离,二无所着」,“即”,即一切法,真如的作用跟离一切相真如之体,体用都能够平等而无所执着,叫真如相回向。也就是说,他能够满足真如之体,也能满足真如之用。我们前面说过,在十住它偏重在满足真如之体,十行偏重在成就真如之用,到了真如回向的时候,它把体用之间的对立消灭了。

    解脱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这地方是讲真谛跟俗谛的平等不二。「真得所如」,这地方是讲菩萨所证的真谛,菩萨内心当中以我空法空的智慧,证入真实的实相境界,同时又能够依止他的假观,十方无碍,到十方世界显现种种的妙用,名无缚解脱回向。没有缚也没有解脱。有一个禅师参访一个祖师说:我心中有很多的障碍。祖师说:谁绑住你呢?欸!没有人绑住我。既然没有系缚也就没有所谓解脱。在《楞严经》里面,是认为我们本来就没有烦恼,也没有障碍。所以他一直在对治那个一念妄动。《楞严经》讲我们人只有一个问题,你没有顺从真如,你对真如产生抗拒。其实没有人绑住你,你干嘛求解脱呢?是这个意思,所以叫无缚无解脱回向。

    无量回向

    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这地方的“性”指的是体跟用,体用的圆融;“性”,真如之体,“德”,真如之用,两个圆满成就。因此「法界量灭」,外在的法界慢慢的减少了。也就是说,这个菩萨对外在事相的执取慢慢的减少了,他对于法法销归自性这一部分做得更加殊胜,名法界无量回向。随捻一法,都是真如法界的全体大用,他对法界量的执取慢慢消灭了。第一跟第二所观境是众生,依止众生而趋向于中道;三、四、五、六、七,是回向于佛道;八、九、十回向于真如。「回向」,圆瑛老法师把它解释是「发愿」,就跟发愿一样,只不过发愿是在前面,回向是在后面。事情做完以后,我们的心还会动,所以在最后再调整一下,透过于回向众生、回向佛道、回向真如这三种的回向,我们把心态再把它拉回到我们一念心性。

    你本来是称性起修,但是在修的过程当中,我们很习惯又仁者心动,又开始抗拒真如。这时候怎么办?回向众生、回向佛道、回向真如,在这时候再做个调整,这是事后的调整,再把心态拉回来,拉回到一念心性,这就是「十回向」,透过这十个过程使令我们的功德,回向众生、回向佛道、回向真如,而满足于一念心性。

    十住、十行、十回向,都是分证,分破无明,分证法身的菩萨。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


同类推荐: 恋与深空同人:黑夜将明夺娶娇妻,夜里被病娇权臣亲哭肥婆要休夫,养个玉面郎君夺天下我死后,渣男抱着骨灰盒为我殉情撩她,勾她,前任弟弟蓄谋已久身价过亿:24岁养老,给她们家重生后我提离婚,渣男滚远点民政局被鸽当天,我和财阀大佬闪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