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这些天的劳动强度小,赵小英又一直窝在家里猫冬,哪儿也没去,吃的伙食又好,每天鱼肉、猪肉的吃着,她胖了。
胖的有点明显了,以前穿着宽松的衣服,现在穿着正好。以前穿着正好的衣服,现在胸口有点儿勒了,裤子也有点紧了。
赵小英这一长肉,这一胖起来,看着可就不像是小丫头了,跟发育好的大姑娘一样了。陈大婶一边帮赵小英修改衣服,一边教训她。
陈大婶子教训赵小英说:“你看吧你看吧!当时我就说,把衣服做大点儿,你就说不用不用,你就说衣服要做合身儿,还说你不长个儿了。
你倒是不长个儿,不往高了蹿了,可是你这胸脯子跟气儿吹似的,这衣服都要撑爆了!
幸好我没听你的话,把衣服胸口、腰身都做大了,要不然还得挨个衣服给你改。我给你做的奶搂子你穿着也紧了吧?”
(奶搂子,类似于胸罩的一种裹胸脯的小衣服。前面是两个凸出去兜罩,系脖子上一个挂绳,后背上有绑绳。)
陈大婶儿虽然嘴上教训着赵小英,可手上却麻利的帮忙修改着衣服。陈大婶子最近,白天几乎天天在赵小家这儿。
陈大婶子白天教赵小英做活计,教她做家务,教她做吃食。天天在赵小英家吃饭。
陈大婶子拿赵小英当亲人一样对待,陈大婶子除了话太多太密,墨迹一点儿,没别的毛病。
陈大婶子说:“这日子过得可真快呀,一晃可就快过年了,这都进了腊月了,都说腊七腊八冻死俩仨。
我看咱们屯子冻死俩仨不至于,饿死俩仨的倒是快了。屯子里有的人家都断顿儿了。都借着粮食吃呢。”
是呢,是快到腊八了。到了腊八得熬点儿腊八粥喝,以前为了控糖,赵小英都不敢喝腊八粥的。赵小英问陈大婶:“婶子,谁家断顿了啊?”
(断顿儿啊,就是吃不上饭了,没米下锅了)
陈大婶子说:“远的不说,就说借住在我家西屋那一家四口子人呗,自打搬来我们家都一直跟我借粮食吃,我也供不起他们一家四口人啊!
我们家也没多余的粮食借给他们了,一会儿我回去的时候,你还得借给我两碗高粱米,我回家熬几顿粥喝。”
不对呀,陈大婶子家不应该也断顿儿啊?她还用得着跟赵小英借高粱米熬粥喝吗?她这是故意在哭穷呢吧?
赵小英问她:“陈大婶儿,我在你家住的时候,你家东屋地上的粮食架子上,不还摆满很多粮食呢吗?”
陈大婶子说:“那架子上没多少粮食,西屋的一家四口呢!一天两顿的吃着,现在都吃没了。
你原先看着的那几麻袋,除了小麻袋里面装的高粱米和荞麦面,大麻袋那时候装的,都是没搓粒子的苞米棒子。
后来你二姐回来住娘家的时候,都帮我搓出来了,搓出来的苞米粒子也没剩多少。你二姐家人口多土地少,她农忙的时候都回来帮我干活,所以每次回娘家,她都从我这儿扛些粮食走。
西屋借住的那家人,他们搬进来之前,我把小天我们娘俩准备明年吃的口粮,放后院的粮食窖里给藏起来几袋子了,明面上就留下这二百多斤的粮食。
我差不多天天在你这儿吃,那原本够我们娘俩吃到来年三月的粮食,被他们家四口人俩个多月就给吃没了。
我屋里那粮食架子上的麻袋里面,现在装的是干苞米瓤子,那是是备着灾年用的。
除了荒年,没人吃爱吃玉米瓤子。我偶尔拿玉米瓤子煮水喝。现在我家明面儿上,除了地瓜土豆,萝卜白菜,我是啥吃的也没有了。
没有高粱,更没有荞麦了,我供不起他们一家四口了。所以一会儿我走的时候,你得借我二碗高粱米熬粥喝。再给我挖几碗的杂粮面粉,我贴饼子吃。
天天喝稀的,我这身子骨也熬不住。我还得硬硬邦邦的活着呢,我还得看着我们家陈一天娶媳妇生儿子,我还得帮儿媳妇拉帮孙子呢!”
陈大婶子帮赵小英在窝风镇买过一次粮食,那次是买了50斤高粱米,50斤荞麦面粉和50斤玉米面粉。还买了点儿豆类。
从窝风镇买回来的粮食,从陈大婶子家拉回来以后,赵小英一直都放在明面上的。放在她住的这屋。在靠东墙的木头架子底下,在底下那层放粮食的架子上呢。
赵小英后来买的粮食都是陈一水和陈一山帮她拉回来的,陈大婶子不知道,屯子里人也没有看见。
陈一山和陈一水后来帮忙买的粮食,包括卖野猪换来的粮食,赵小英都收到隐藏空间里去了。
隐藏空间里面赵小英后来陆陆续续买的高粱米、荞麦面粉、玉米面粉,加一起得有一千多斤了。
够赵小英一个人吃大好久的了。买的大粒盐也有一百多斤了。小麦面粉也每次十斤、二十斤、五十斤的买过好几次了。加起来也有不少了。
赵小英平时自己一个人在吃饭的时候,除了方便面,就数荞麦面粉吃的多,荞麦面菜饼子,荞麦面条,烙荞麦鸡蛋饼,荞麦面蒸饺子。
在窝风镇买的那50斤荞麦面粉,赵小英早就吃完了,不是她自己吃的,陈一水、陈一天、陈大婶、大美花都挺能吃的。
高粱米剩的也不多了,赵小英自己没怎么吃,高粱米都是陈一水帮工的时候,还有陈大婶子在这做饭的时候吃的。
明面上的高粱米,除了和黄豆磨杂粮粉的,还剩个不到一顿饭的了。明面上的纯玉米面粉也剩个十来斤了,赵小英还是很喜欢陈大婶帮忙贴的玉米面饼的。
其它的玉米面粉,赵小英都掺杂粮粉里面了。现在明面上就杂粮粉剩的多,得有个二十来斤。
陈一水帮赵小英买过好几次粮食,陈一水离家出走了。
陈一山也帮赵小英买过好几次的粮食,但他现在是赵小英未婚夫的亲大姐夫,也不能跟别人往外说赵小英家里有粮食的事儿。
陈奕凡帮赵小英买过粮食,他现在深山老林伐木呢,打工不在家。
屯里的别人没看见过赵小英往家里拉粮食。相反的,他们只看见过赵小英往家里扛柴火,打草籽儿,背山上的野板栗、野苹果、野山楂。
赵小英猎的野猪、狍子,除了陈大婶子和陈一水他们家,外人也不知道。大美花姐姐倒是知道,但是大美花姐姐眼里只有鸡蛋,别的事儿她压根儿回家都没说。
赵小英还听陈大婶儿说,大美花姐姐在家遭她嫂子嫌弃,大美花已经出去打工了,跟她哥一起去码头扛麻袋去了。
况且,赵小英连个正式的房子没有,住的是小马架子,在外人眼里,她就是个投靠亲友来的困难户。
住小马架子、靠上山捡野菜、捡野果来果腹的,一个外地来投亲的小穷丫头。没人知道赵小英家里有粮食,没人会来跟赵小英借粮食。
在屯子人的眼里,他们只看见了赵小英有10个大母鸡了。屯邻们偶尔也来赵小英家,也偶尔来施舍一样的,拿二斤粮食换走赵小英的10个鸡蛋。
有的极个别的人,还笑话赵小英:“你养10个大母鸡有什么了不起的?又怕鸡得病瘟死,又怕鸡丢的,备不住哪天深山林子里的狐狸和狼进村,都给你叼了去呢!
你看看我,我拿了二斤高粱米,不就换走你10个鸡蛋了?我就是地头多撒几粒高粱种子,就多结出这二斤粮食的事儿 。
你养的鸡得花钱买母鸡不说,万一得了鸡瘟,一死一窝,你就养鸡吧,往后有你操心的呢!”
她们说的也对啊,以后万一鸡没了呢?还是囤粮心里有安全感。想到这里,赵小英跟陈大婶儿商量:“大婶儿,咱们去赶集吧?咱们去买点儿粮食囤着吧?”
陈大婶子说:“今年的年头儿不好,春天出苗的时候,雨没及时下,旱了一春,秋天粮食授粉的时候 ,又旱了一下。两头的掐脖子旱,导致了今年粮食的歉收。比去年减产了六成的粮食。
我家里存的那点粮食不够吃,不够我们娘们几个吃的。要是不买粮食 ,确实不够我们娘们吃到过年秋天,不够等到新粮食下来的的。更别说我还有三个姑娘回来抓挠我的粮食呢。
我确实也该买点儿粮食,存点儿粮食心里有底,我这两个月吃你的粮食也没少吃,我也该买点儿粮食还你了。
我买回来粮食也不往家拿了,往家拿也是他们一家四口借住的人吃了,他们之前借我的钱,借我粮食,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还上呢。
我买回粮食就先放你这儿,等他们借住的什么时候搬走,我再什么时候把粮食拉回去。他们也别净可着我一家坑了,也去别人家借钱借粮去吧,他们家那个无底洞我可填不上。
一会儿回去咱俩就去找车,明天是太平镇的集,后天是窝风镇大集,你想去赶哪个集?”
赶早不赶晚,赵小英跟陈大婶儿说,那咱们就赶明天太平镇的大集吧。赵小英和陈大婶儿溜溜达达的,就去陈车夫家商量明天雇车的事儿去了。
到了陈车夫家,顺利的约好了明天雇车去太平镇赶集的事儿,并约好了让任家亮的姐姐明天替赵小英看半天儿的家。
第二天早上,赵小英和陈大婶儿坐着车夫陈一山的爬犁就去太平镇了。
四周都是白茫茫的,看得赵小英的眼晕,路上这回几乎看不见什么人了,不像之前进太平镇子的路上,小孩儿哭、大人喊,鸡鸣狗叫驴嚎的了。
赶大集的人少了。露天摆摊的人也少了。露天儿摆摊儿的只是些卖吃食的摊子,卖针头线脑儿,卖土布的摊子,没有卖菜卖果的了。
卖冻鱼的倒是有好几个摊位,赵小英打听了一下,冻鱼是三个铜板一斤。赵小英刚想掏钱买,陈大婶子就拽着赵小英的手,说不划算,她说冻鱼外面那层冰壳子就得一斤!
那就直奔粮食铺子吧,粮食铺子里的豆油和花生油的价格没涨价。粮食可都涨价了。
两个月之前,赵小英买粮食的时候,玉米粒,高粱粒、荞麦粒是4个铜板一斤。玉米粉、高粱米、荞麦粉是5个铜板一斤。
现在玉米粒、高粱粒、荞麦粒是6个铜板一斤,玉米粉和高粱米、是7个铜板一斤。荞麦粉已经是涨到8个铜板一斤了。
两个月以前,大米20个铜板一斤,粉条18个铜板,面条18个铜板,面粉15个铜板,小米10个铜板一斤。
现在大米23个铜板一斤,粉条、面条都涨到了20个铜板一斤。小麦面粉涨到了18个铜板一斤,小米13个铜板一斤。
两个月之前,一两银子能买到200斤荞麦面粉,现在只能买到125斤。
赵小英买了50斤的玉米粒,她打算回去以后,自己去磨坊磨成面粉。一斤玉米粒比一斤玉米面粉省一个铜板,50斤就能省50个铜板,省50铜板就是省50个鸡蛋呢!
玉米粒儿碾成玉米面儿出的米糠也少。不像高粱,荞麦一样皮儿多糠多,所以买玉米粒是划算的。
赵小英又买了50斤的高粱米,50斤的荞麦面粉。买了20斤的小麦面粉。30斤的小米,小米熬粥好喝,还熟的快。
赵小英又买了11斤的黄豆油。豆油是用葫芦装的,粮店卖的,一个铜板一个大葫芦,或者是两个小葫芦。
赵小英挑了店里比较大的两个葫芦装油,一个大油葫芦装满了是6斤,一个装满了是5斤豆油。
盐倒是没涨价,还是8个铜板一斤。赵小英又买了20斤大粒盐。2斤红糖、10斤白糖,2斤糖球。赵小英还想买点猪肉,家里的猪肉快吃没了。
陈大婶买了100斤的高粱米,50斤玉米粒,20斤盐,也买了一小葫芦的豆油。
陈大婶子说,没想到粮食涨价涨这么多,钱没带够,就带了一两多的银子,原本是打算买200斤高粱米的。
现在只够买100斤高粱米和50斤玉米粒的了。买盐和买油的钱不够了,还是跟赵小英借了二百个铜板的。
粮店的伙计还和她们说,现在手里要是有钱,就多买点粮食儿吧,这几天粮价涨的快,过两天还得涨价。
车夫陈一山也证实,窝风镇的粮价比太平镇的粮价还高,也是每次涨一个铜板、两个铜板的,涨的价可不比太平镇少。
陈大婶子想了想,又问赵小英借了一两银子 ,又买了50斤高粱米和50斤玉米粒。
这些粮食装上车以后,陈大婶子她说不用再买了,今天买的这250斤粮食,加上家里的存粮,省着些吃 ,就够陈一天他们娘母俩吃上一年的了。
陈大婶子家里还有点儿土豆,地瓜,掺着吃。应该能吃到过年秋天,新粮食打下来。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
第129章 粮食已经开始涨价了,去太平镇买粮食囤粮
同类推荐:
时光与你,情定今生、协议离婚后,夫人转头改嫁了、阴阳鬼事录、惨死重生后,我为绝嗣大佬生三胎、肖战和王一博、谁教你这么修仙的、足球系统之进球就变强、娶了个阿姨做媳妇,我乐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