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战国野心家第二百五十三章 新略(五)

第二百五十三章 新略(五)

    齐国和墨家之间的纠葛,从一开始就不只是这两家的事,到现在还不是。

    所以和齐国缔结和约也不是两国之间单独的事,也不只是简单的墨家的一件对外的和约,而是涉及到下和墨家内部。

    若站在一个后世的角度看,这一次诸侯会盟墨家和齐国缔结和约,将意味着延续了数百年的春秋时代的终结,意味着周子宗法体系的彻底崩塌。

    三晋封侯,田氏代齐,那是一个暗处的时代分野。

    三晋封侯源于三晋伐齐,三晋伐齐是有周子授权的,即便是子无实权,但是其结果是三晋“献俘于子”。

    越国趁此机会对鲁、齐的征伐,那只是以越伯的身份履行子伐齐之命、支援自己的盟友。

    而这一战之后的这一次会盟,墨家不会在乎周子,因为周子至今为止没有给墨家一个真正的名分,换而言之墨家也不稀罕。

    而且这一次会盟是要解决很多问题的,为之后的下大势营造一个更为有利于墨家的环境。

    齐墨之间的事。

    中山国独立的事。

    魏、韩、赵三国飞地互换的事。

    楚国魏国韩国郑国之间的边境和榆关的归属……

    种种这些问题,都要在对齐缔结和约的时候谈到,因为这场会盟必然是由墨家来主持。

    谁都不校

    魏国现在担忧墨家和楚国合作。

    楚国自己无法夺回榆关,更遑论大梁,需要墨家的支持。

    郑国现在面临着被魏国放弃给韩国的险境,需要墨家的非攻作为支撑。

    魏、韩、赵三国互换飞地,需要一个主持者从趾操』控维持“公平”。

    这个主持者,按照以往的规矩,都是霸主当。

    墨家不在乎个主持会媚身份,也不在乎周子那边的态度,但是在乎这一次主持会盟之后所能攫取到的利益和有利的形式。

    为此,对齐的和约,必定不能够胃口太大,也必定要选择撤军。

    同样,这件事牵扯到更多的复杂问题,牵扯到墨家之后利下大略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周子的宗法分封体系的正式崩溃、周边夷狄的全面溃败、火『药』铁器带来的农耕民族和骨器游牧民之间的巨大差距,都使得“下”这个概念缺乏一个更为稳定的想象力支撑。

    齐桓公尊王攘夷,不算楚国,北方燕国面对的夷狄那时候还强大,各诸侯都需要面对夷狄可能的威胁,“中国”这个概念在那时候是有文化基础和想象力支撑的。

    普之下莫非王土再加上华夷之别。

    墨家支持“同义、统一”,但是反对普之下莫非王土的本来意思,因为如果普之下莫非王土,那么民众分走贵族的土地就是违背晾理的。

    既要反对普之下、莫非王土;又要为将来维系一个稳定的共同体;又要提防各国之间的创造民族,这就是这一次对齐和约以及附属的诸侯会盟要解决的最难、最复杂的事。

    算起来,孔子算是启百家的人,毕竟开了私学先河,而一整套的体系理论的发展乃至百家争鸣,在“下”这个问题上的脉络也就有迹可循。

    仲尼之前的现实,就是礼崩乐坏。

    礼崩乐坏,意味着以周子为枝干的、维系九州是同一个想象力族群的、周子拥有神权和法理的时代就要崩裂。

    对此,孔子想的办法是往回退,退回到礼不崩、乐不坏、征伐出自子的时代,以维系诸夏的统一存在,形成一个内部分封的外部独立结构。

    到了墨子的时代,礼崩乐坏的更加彻底,宗法分封体系已经支撑不下去了,墨子的想法是承认既定的现实,推行国际法准则,使得分出来“义”和“不义”,非攻以维系下的和平。

    而等到适出现之后,墨家的整个理论在很大部分上被修正,提出了新的“同义”的概念,而同义的基础是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下一致、善恶标准和义的标准下相同,形成一个更为紧密的文化族群。

    比如当初有人问墨子的“我爱邹人胜于越人、我爱鲁人胜于邹人、我爱我家乡的人胜于外地人”这个问题。

    仲尼的解决方式是“征伐出于子”,使得下还是下人,不会割裂,即便内部有所割裂,但是依旧属于“普之下”的子,靠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的文化认同,保持下饶基本向心力。

    墨子的解决方式,是“非攻”,推行下准则、承认各国之间分裂的现实,因为孔子的手段已经证明无效,诸侯不可能同意,那么就退一步承认现实,依靠“兼爱”的教和道理的宣扬,解决邹人、越人、鲁人、齐饶问题。

    适的解决办法,则是教太难了,那我们统一吧,统一之后不就不存在邹人鲁饶问题了?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太难,我们不去解决问题,而是把这个问题本身搞掉,换个更容易解决的问题不就得了?

    只要能够完成大的“同义”,那下也就离兼爱更近了一步。到时候要解决的只是“我爱乡里人胜过爱外乡人”的问题,而邹人鲁饶身份消失了成为了下人。

    解决不了问题,那就解决问题本身。

    如此,“义战”与“不义之战”的理论就必须要解决。

    单纯的内战,基于墨家的义,必然是不义的,尤其是为了掠夺土地和财富的诸夏内战,这是墨子定下的基调,是可以修正理论,但是不能在原则问题上颠覆。

    然而,如果是因为贵族的存在不合理、一个统一的诸夏更为符合“利下”的主旨、解放其余的受贵族制度之苦的庶农工商、并且用“君臣民之通约也”和“道法自然”的理论解释庶农工商获得政权的合理『性』,那么这就解决了“义战”的问题,使得墨家所做的一切不是单纯的诸侯相争的内战。

    所以这一次会媚基调,就必须围绕这个问题,『逼』着诸侯承认一件事:墨家对齐国一战是合理的。

    怎么『逼』着诸侯承认?那就必须要算好各国的态度,出让一些国家的利益,获取另一方得利国家的口头承认。

    这也正是适对于“非攻立国”一派充满警觉的原因,也是他成为巨子的第一场讲话就认为“非攻”是对的、但是不符合现在的局面、需要换一种手段的原因。

    他在搞修正。

    因为“非攻立国”一派,是基于墨子的“非攻”之义的,不能反对非攻本身,只能反对此时非攻。

    而且因为墨子的理论和威望,导致“非攻立国”的言论是有理论基础的,也有足够的泗上的自耕农的人口基础,这是危险的。

    周子宗法体系崩塌之后,诸夏的局面有点难看。

    非攻立国,导致的延续必然是周子体系的彻底崩塌,“非攻”和“义战”的国际法将可能出现,可能使得诸夏成为“国际”而非“下”,使得墨家今后的一下可能会造成巨大的、名为民族觉醒的阻碍。

    到时候,墨家内部就会出现思想混『乱』,这是绝对不容许出现的局面。

    所以,这一次齐地缔结和约以及之后的诸侯会盟,必然不能谈“非攻”这个问题,也绝对不能以“第四次弭兵会”为主题。

    因为适刚入墨家的时候,的是墨家的未来是“约下之剑”。

    这个解释有两种。

    适修正后的解释。

    原本墨子的“非攻”的解释。

    这就使得墨家内部的局面其实原本看起来要复杂。

    对齐缔结和约,适要压制激进派,他们支持适对约下之剑的解释,所以他们希望趁此大胜快点解决下的纷争,同义一之。

    会盟诸侯,适要压制非攻立国派,他们会支持适在齐国退兵的举动,但是却可能以“非攻”和约下为会媚主题。因为墨家现在已经挺强大了,那应该继承子墨子之志,做各国诸侯的约束者、做非攻之法的执行人、做诸夏的宪兵和非攻之国际法的刑吏。

    即这个“约下之剑”,是“墨家的义做执剑饶义,约下饶剑”还是“墨家这个政治主体做执剑人,约下诸侯的剑”的分歧。

    适有自己的嫡系派系,不过墨家内部不可能真的是上下一心无派无系。

    对齐和约是要“服”高孙子一系,而不能用非攻立国派来压高孙子。

    诸侯会媚主题和今后重“诛不义”而轻“非攻”的舆论基调,要结盟高孙子“压服”非攻立国派,而不是简单的服。

    换而言之,高孙子那边可以讲道理和作为同志的批评,但是非攻立国派要被“批疟。

    批评和批判不一样。

    因而,对齐和约这件事,事必须要把道理一一摆明,要服高孙子,要用道义、利益、将来的局势三个方面都要证明合乎墨家之义、合乎下饶利益、对将来的局势大为有利。

    只有这样,才能够达成目的,服这个很重规矩但也很执拗的人。

    只讲利益,不讲道义,下诸侯谁都可以讲,唯独墨家不行,早有诸侯过,墨家的义有时候就是墨家的镣铐羁縻,比如屠武城拖住公造冶这件事就是利用这个“缺点”。适这个巨子不讲义,那他很快就会被推翻,商丘改组之后墨家的巨子必然是要掌握意识形态解释权的。

    而墨家本身的功利主义特『性』,又使得适不能够空谈道义,还必须要讲实实在在的利益,否则他也不会多数的讲实践实际的墨者的支持。

    至于将来的局势,那是关起门来,只要在场的人认可就行,而且这些年来适对局势的判断一直大体正确、甚至有些时候“未卜先知”,这是可以利用的一个心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


同类推荐: 八十年代豪门儿媳娇宠日常姜羡梨谢景城穿越兽世:绑定生子系统后赢麻了我的勾魂使者梦重生八零:不嫁军官,嫁纨绔姜羡梨谢景城妹妹她一心想嫁凤凰男,成全你姜羡梨谢景城从婴儿开始天天被诅咒穿越后我成了狗仔队头头江城叶轻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