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朝天子咏喇叭原文拼音版第866章 北凉的希望

第866章 北凉的希望

        “北凉的希望?”

        顾思年几乎是本能地坐直了身子:

        “请老大人细讲。”

        翁文济缓缓道来:

        “北凉地处边关,本地百姓与草原游牧民族一样,很多人自幼都擅长骑马,会骑射,再加上边境苦寒、战乱频发,磨炼出了坚韧不拔的性格。

        可以说北凉的兵源乃是全天下最好的兵源。

        王爷领兵征战,麾下将士来自各州,也有许多三州籍贯的士卒,这一点想必深有体会。”

        “嗯,没错。”

        顾思年很是认同:

        “如今二十万边军几乎都来自琅、雍、凉、幽、朔五州之地,其中琅州雍州的兵都是我的老部下了。

        这两州同样是边关,愿意当兵的男子都不差,骁勇善战、听令而行,敢打敢拼。

        但是同一批新兵入军,能明显感受到北凉的兵在弓马骑射、刀枪剑戟方面上手得更快,很多兵就像是天生就会。

        这样的青壮,是天生当兵的好苗子!”

        顾思年倒不是觉得琅州雍州的兵不如北凉,而是觉得北凉士卒形成战斗力的时间更短、更快。

        “这是好事。”

        翁文济笑了笑,但随即换了一个表情反问道:

        “他们是最好的兵源,可北凉男子的宿命难道就一定是去当兵吗?或者说真的所有人都愿意去当兵吗?”

        这一问还真把顾思年问住了,如果说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注定日后会上战场、死疆场,未免太过悲凉。

        “边军骁勇善战,驱逐鞑虏,可保一方平安。但想要让老百姓生活富足、衣食无忧这还不够。

        都说打天下难,可治天下更难!”

        翁老大人的语气中多出了浓浓的伤感:

        “北凉青壮为何从军者众、且骁勇善战?无非是因为他们没得选,他们想活着,只能拿命去换。

        可他们也是大凉子民,本该有更多的路可以选。

        这次臣走遍北凉三州,人口凋零、土地荒芜、百姓生活困苦,如此种种皆是劫难。

        但最让老夫痛心疾首的是北凉的读书种子没了。

        走遍三州上百城,我没有见到一座学院、一间私塾,甚至没见过几个会写字的读书人。

        唉~”

        一声长叹,绕梁不绝。

        顾思年与苏晏清终于明白老大人在说什么了,这位北凉王十分艰难地开口道:

        “这几十年来北荒之地任用官吏全凭城主一言以定,无科举、无考学,读书有何用?

        读书人甚至连填饱肚子都做不到,空有一肚子墨水却无施展之处,久而久之自然无人求学。”

        读书求学为了什么?说白了无非就是为了当官、入仕,靠着一身才学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可现在读书当不了官,还不能当饭吃,谁还去读书?尤其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更是没银子读书。

        在北凉的地界上正应了那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

        “以前没用,但以后就有用了。”

        翁文济沉声道:

        “治理三州,绝不能仅仅靠中原抽调过来的官员,就算这些官吏们再清廉、再努力,他们终究不如本地人更了解北凉。

        所以北凉需要更多的本地学子进入官场,为民谋福!

        老臣建议,从中原吸纳游学士子入凉、开设私塾、学院,官府出钱资助,确保他们的收入;

        另外也要鼓励有心求学的年轻人进入学堂、饱读诗书,没必要所有人都去种地、从军。

        就比如此前老夫提到的因为战乱、饥荒出现的那些孤儿,完全可以由官府出银子供他们读书求学、等他们长大成人自然会为朝廷效力。

        咱们要为北凉培养出一批读书的种子,这里的百姓历经磨难、浴火重生,只要稍加培养磨炼,日后必是国家栋梁!

        等读书种子遍地开花,他们同样可以通过科举入仕途、进官场,甚至有机会去京城,位列中枢。

        北荒失陷四五十年,朝中为何提及者寥寥,不闻不问?还不是因为朝中无人,没人愿意替北凉开口说话。

        试想一下,日后六部大员中有众多北凉籍的官员,朝廷自然会更加重视边关,于国于民,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老大人说得唾沫横飞、情绪激昂,甚至眼眶都有些湿润了。

        因为老人自己就是北凉出来的读书种子,更知道这些年来朝廷上没有北凉官员的坏处。

        所以他希望能在朝堂上看到越来越多的北凉学子、北凉年轻人。

        他口中的未来希望,正是那些历经磨难的莘莘学子!

        “老大人说得好、看得远啊~”

        顾思年喃喃道:

        “不瞒您老说,此事我与苏大人之前也曾多次商议过,可惜当时战乱未止,兵戈不停,想吸纳读书人入凉开设私塾犹如天方夜谭。

        如今三州安定,正是推行此事的大好时机!”

        “太好了!”

        翁老大人急忙起身,毛遂自荐:

        “王爷,此事就交给老臣吧,定要让读书种子遍布北凉!”

        “您老?”

        顾思年有些犹犹豫,苦笑道:

        “不是本王不相信老大人的能力,可您老还需要主持各州水利、垦荒,眼下还要扛下办学的担子,忙得过来吗?”

        “是啊翁大人,要不还是我来吧。”

        苏晏清也在边上劝着:

        “您老可以休息一阵。”

        “哎,无妨!”

        翁文济的精神头好像都变好了,一本正经地板着脸说道:

        “苏大人现在所有的精力都应该放在合银法上,合银法能不能成功推行才是北凉的头等大事,岂能让苏大人分心?

        王爷,老臣年纪虽长,但精力尚可。

        北凉是臣的故乡,我这把老骨头这时候不多出点力,难道等死了再出力?”

        老大人的坚持让顾思年既无奈又佩服,最后只好点头同意:

        “成!此事就交给老大人!

        但您老记着,不要太累,若是需要帮忙的随时开口跟本王讲。

        您老好不容易千里迢迢来到北凉,可不能把身子骨累垮了。

        这是王命!”

        “老臣明白!多谢王爷关心!”

        翁文济咧嘴一笑,赶忙起身告辞:

        “没其他的事老臣就先告辞了,还有一大摊子事要做呢。”

        “那行,老大人慢走,本王就不送了。”

        “下官告退!”

        顾思年话音未落,翁文济就已经火急火燎地出门了,那龙行虎步的样子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个老头。

        苏晏清愕然道:

        “翁大人不是号南斋先生吗?都说种田种菜修身养性,怎么翁老是这么个急性子?

        我记得老大人刚来时不这样吧?”

        “额。”

        顾思年撇了撇嘴:

        “可能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毕竟现在是在北凉嘛,可以理解。”

        “哈哈哈!”

        两人挤眉弄眼,同时大笑出声。

        顾思年很是轻松地伸了个懒腰:

        “扩军、练兵、垦荒、办学、改税。

        这一桩桩一件件大事总算都步入正轨了,哎呦,这一年都没个消停。”

        苏晏清笑道:

        “下个月就秋收了,合银法推行第一年的效果到底怎么样,快见分晓了啊~”

        顾思年目光憧憬,兴致勃勃地握了下拳头:

        “我很期待!”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