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穿越1480之新世界小说第四百五十五章 唐学与王学(上)

第四百五十五章 唐学与王学(上)

        新世界43年,西元1522年,十一月。

        明朝泉州府,泉州城。

        眉宇间镌刻着疲惫的唐寅躺在一张藤椅上,晒着太阳,难得片刻清闲得打着小盹。

        结束宋洲的三年游历之行,唐寅于西元1516年5月返回了大明江南。回到苏州府后,唐寅恍然发觉自己印象里的苏州与现世中的苏州截然不同,似乎有了那么一层不真实感。

        得知好友唐寅平安回来,王宠异常高兴,询问其三年间去了哪里,还言这三年都有人送来银子。

        唐寅离开宋洲时,得到过交代,未免增添事端,他只言去两広游历了一番。

        经过王宠的劝说,唐寅放下心结,为当年的旧事向故友文征明赔罪,两人重修于好。

        后来趁着一次诗会,唐寅、文征明、祝允明等老友难得聚齐,把酒言欢,几人仿佛回到了年少时,吟诗作画,好不快哉。

        在苏州府安安稳稳地过了三年,至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大批江西避祸的百姓逃往江南。

        一直安享太平的唐寅第一次见识到了何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三年的宋洲游历,让他学会了俯身平视百姓的生活,流民为了求生,卖儿卖女的惨状,给他带来了极大的触动。原来心目中的大明并不是处处歌舞升平,自刘六刘七起义平定后,川蜀跟着发生了起义,江西各地盗匪横行,东南沿海也不平静。

        面对这样的乱象,唐寅首次向自己提问,为何会如此?发现找不到答案后,唐寅将自己关在桃花庵中,每日读书三省,苦苦追寻,直到有一天他猛然回想起自己在外游历时,曾有那么一丝模糊的明悟。

        唐寅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记下,开始尝试归纳总结。

        从这一刻起,唐寅在画家、书法家、诗人的身份之外,有多了一个思想家的标签。他将自己的观点归纳为:对社会腐败、贪官污吏的批判;提倡开海禁、重视商业;倡导民本思想;认为土地兼并是百姓流离失所的根源,应该恢复井田制,使耕者有其田。

        唐寅的观点与明末泰州学派李贽的想法类同,但他还具有一点理想家的浪漫主义色彩。

        唐寅将自己好不容易积攒的润笔费,全用在了刊印“唐学”上,一篇篇离经叛道的文章发出,立即在苏州府掀起了惊涛骇浪。恰巧此时,王阳明的心学兴起,自然会有人将“唐学”与“王学”做比较。

        说到王(心)学,不得不介绍王阳明的平生经历。

        王阳明出于成化八年(1472年),只比唐寅小两岁,家境殷实。

        十二岁时,王阳明正式就读师塾。十三岁,母亲郑氏去世,幼年失恃,这对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挫折。好在王阳明自幼志向高远,十五岁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流民起义,未果。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心里便有了经略四方之志。

        十七岁时,王阳明前往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礼成后,他与夫人诸氏返回家乡余姚,船只路过广信,王阳明特意拜谒了当地的理学大家娄谅。娄谅向其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阳明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着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

        从此,王阳明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认为朱熹的“格物致知”论中,认识的对象是自然的事物,认识的方法是外在的观察,认识的目的是增进知识。他对这种论证并不认同,随后提出了自己的“致良知”学说。

        二十岁时,王阳明第一次参加乡试,轻松中举,可能是老天见其太过顺利,往后的两次科举,王阳明都名落孙山。

        直到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王阳明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终于考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

        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阳明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做驿栈驿丞。同时,王阳明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京城,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赴任路途中,王阳明遭刘瑾遣人追杀,伪造跳水自尽方才躲过一劫。逃过追杀的王阳明暗中前往金陵面见父亲王华。经父亲劝说,最后还是前往了贵州龙场。正是在龙场,王阳明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正德五年(1510年)初,王阳明谪戍期满,复官庐陵县知县。八月,刘瑾被杨一清联合宦官张永设计除去。王阳明随即被召入京,担任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书王琼对王阳明的才能十分赏识,在王琼的推荐下,王阳明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在江西发动叛乱。王阳明施巧计,骗过朱宸濠,仅用35天就平定了这场叛乱。

        这样卓越的功绩让朱厚照感觉非常不爽,皇帝亲自带兵赶赴战场,才到半路,叛乱就剿灭了,这如何能让朱厚照高兴吗?因此,王阳明的平叛之功并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

        正德十六年(1521年),朱厚熜即位,由藩王入继大统,起初他对王阳明有过短暂的赏识,但很快便对这位非常能干的臣子采取了冷漠的态度。

        儒家有言,立德立功立言之人可称圣,年纪轻轻的王阳明一下就做到了“三立”,怎能不招人嫉妒。因擒贼平乱之大功,论功行赏,朱厚熜加封王阳明为新建伯,世袭。获得爵位的王阳明由此失去了进入内阁的机会,不免心灰意冷。

        时间就这样来到了嘉靖元年(1522年),因其父王华去世,王阳明回乡守制,开始潜心研究并完善自己的学问。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