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初唐砥砺前行创世中文网第190章 提前筹备预防

第190章 提前筹备预防

        第190章 提前筹备预防

        陈青兕在李治心中的地位越发重要。

        现在的他,几乎只要向上禀报,都能在第一时间得见。

        偶尔遇到李治正在跟宰相们处理事情,也会让内侍将他请到偏殿,备上茶水点心等候,俨然是亲信近臣的待遇。

        这天不巧,李治正在与宰相们商议事情。

        陈青兕在偏殿尝着宫里的糕点,想着科举的事情,等了大约半个时辰,才得到了李治的传召。

        李治显然刚刚处理完其他事务,脸色有些疲惫。

        但面对陈青兕,他还是强行提着精神,笑着让他入座。

        陈青兕回礼在一旁的席子上坐下。

        陈青兕知道李治的务实的风格,没有多说别的话,将统计的人数,如实汇报。

        李治眼中闪过一丝喜意,惊讶道:“果真有这个数?”

        两万人考生!

        在后世人眼中两万或许不多,后世每年的高考人数,是两万的百倍千百。

        然而在这个时代就是天文数字。

        要知道现在距隋末大动乱结束不过四十年,整个大唐人口也不过四百万户。

        科举还在萌芽阶段,即便是宋朝,科举大兴的时代,初期考生都不及此刻。

        李治有些兴奋,真有这个数量,岂不是意味着他能很快的摆脱关东士族?

        但兴奋过后,又觉得数字太虚。

        两万,实在太多。

        李治沉吟片刻道:“会不会有问题?记录不实?”

        陈青兕摇头道:“陛下对此事极为重视,许多旨意都亲自下达过问。地方官员不敢乱来,记录不会有假,只是制度上有所欠缺,这是臣的忽视。”

        科举制度是隋朝诞生的,这毋庸置疑。

        但为何后世人多有说法,将科举制度的源头定格为唐朝,便在于隋朝的科举开了历史的倒车。

        科举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在南朝齐时,就有了秀才科策试的说法,“五问并得为上,四、三为中,二为下,一不合与第。”将考试成绩分为上、中、下、不及格四等,而不及格者“不合与第”,不予授官。

        南朝梁时,梁武帝在建康设立五经馆,考试及格就给官做,各地寒门士子纷纷投馆就学,形成了考试取士之风气,甚至明确提出了对寒门庶族子弟不论出身,随才录用的规定。

        隋朝的时候,隋文帝杨坚整合了前朝的经验制度,创出了科举。然后隋炀帝杨广分科目而举士人,弄出了进士科。

        所以科举制度由隋朝诞生,有事实依据。

        可隋朝的科举将最精华“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核心给丢弃了,成为了一项取悦官僚系统的制度,只有得到一定级别高官的举荐才能参加科考,也不是规定时间考试。是皇帝心血来潮,兴致一来,说一句“今日风和日丽,宜办科举。”然后庙堂大员你举荐几个人,我举荐几个人,将人选一凑合,选个时间考试,挑出拔尖的人入仕。

        这就如九品中正制一样,完全就是取悦达官贵胄的游戏,比南北朝时期的秀才取士都不如,失去了科举本质的意义。

        直到唐朝开始,科举迎来新生,允许读书人投牒自荐,可自行报名参加考试,不必非要先由官吏推荐。考试也是定期举行,为国选材。

        当然唐朝的科举也存在弊端,因为试卷不糊名,考官对考生的态度就非常重要,提前得到考官的喜爱欣赏,甚至于贿赂等手段,能够将自己的名次提前,甚至内定三甲。庶族寒门中进士及第不容易,但不管怎么说,考中进士还是可能的。

        陈青兕此番改了这个弊端,却也诞生新的漏洞。

        投牒自荐没有设置门槛,阿猫阿狗只要自诩读书人,愿意出路费都能参加考试,导致出现了如今考生泛滥以及考生水平参差不齐的局面。

        应对这种情况并不难,在各地州府甚至于乡县设置考场,经过两轮筛选,便能有效控制考试人数以及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可是陈青兕临时临急的被李治推上考功员外郎的位子,受命负责来年科举。

        哪有时间逐步挑选生员……

        何况在天下各州府开设考场,还要官员负责,不管是修建费用,还是人员俸禄都是巨大的开支,也不是说干就干的,得一步步,慢慢来。

        但显然如此漏洞给有心人盯上了。

        他们甚至不需要出手,只要派人鼓动士人,煽动风气,自然会有一群没有自知之明,觉得自己天纵奇才,定能一举高中的蠢货,不远万里的入京赶考。

        李治知道这不是陈青兕的错,新的制度出来,肯定存在未知的风险与问题,这世上哪有万全的事情,将问题解决就好了。

        他真正在乎的是这背后是不是有猫腻。

        “爱卿,其中会不会有猫腻,那群人暗中搞鬼?”

        李治已经将陈青兕视为心腹,有些话也不藏着掖着,他这般重视科举,就是为了打破关东士族对朝廷基层官员的垄断。

        “十有八九!”陈青兕说道:“臣甚至可以大胆的猜测,他们不只是推波助澜,甚至还安排了人故意捣乱,企图破坏此次科举,让此次科举改制,成为一个笑话。”

        李治眼中闪过一丝厉声,说道:“他们真有这胆子?”

        陈青兕沉声道:“臣从不怀疑他们为了维护自己利益会使出什么下作的手段。何况此事并不难,比如让某人受了刺激,大闹考场,扰乱次序。或者刻意制造事端,鼓动考生,煽动考生情绪。两万人,太多不稳定的因素。”

        李治手指在御桌上点了几下,道:“可有解决之法?”

        陈青兕道:“有,但需要陛下支持。”

        李治笑道:“直说无妨!”

        陈青兕道:“不能将两万考生聚在一起,人多易乱,不好控制。可设东南西北四处考场,将考生分割。此外,严明考场纪律,直接下发公文。于考场闹舞弊者,终身不能参加科举,甚至不能为官。于考场捣乱者,徒刑,视轻重而定,三代之中,不得参加科举,受人蛊惑者,蛊惑之人,罪加一等。此外需多派人手,应对突发情况,维护考场持续。”

        “阅卷官,抄录官需要增加……”

        “还有……”

        他一条一条说着,将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做了提前筹备预防。

        李治看着口若悬河的陈青兕,眼中越发欣赏与期待。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