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从大秦开始上始皇答题第88章 书法四贤另外两人

第88章 书法四贤另外两人

        张芝(?—约192年),字伯英,汉族,敦煌渊泉人。他是东汉着名书法家,被誉为“草圣”“草书之祖”,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并称“书中四贤”。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个人经历:

        张芝自幼勤奋好学,痴迷书写,对仕途不感兴趣。朝廷曾以有道征他为官,但被他谢绝,由此被世人称为“张有道”。

        为了练习书法,他极为刻苦。据《晋书·卫桓传》记载,“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临池学书”这一典故便由此而来。他的父亲张奂还曾着人锻造石桌、石凳、墨池于河边,方便张芝兄弟习文练字。

        2. 书法特点:

        开创今草:张芝擅长章草,后省减章草的点画波磔,将字字独立、笔画分离的章草,改为字字相连、意气承接且变化无穷的今草。这种书体上下字之间、字与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贯通一气,整体效果富有气势。

        用笔飘逸:他的运笔儒雅飘逸,自成精巧之态。在笔法上,断和连的交替运用自如,圆转的笔法也运用得恰到好处,使得作品气势贯注。

        3. 书法成就及影响:

        成就高:张怀瓘《书断》卷中列张之章草、草书为神品。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晋代王羲之对汉、魏书迹,唯推钟繇、张芝两家。

        影响深远: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极大,书圣王羲之中年亦师承张芝,且自认为草书不如张芝;狂草大师怀素自谓草书得于“二张”(张芝、张旭);草书大家孙过庭在其《书谱》中称一生以张芝的草书作为蓝本。

        4. 代表作品:

        张芝的真迹已无存于世,其墨迹在《淳化阁帖》里收有五帖三十八行,最着名的是《冠军帖》。《冠军帖》运笔狂放自由,字型变化万端,气势一泻千里。此外还有《二月八日帖》《终年帖》等。

        《冠军帖》也叫《知汝帖》,是中国草书的经典代表作。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一般认为作者是东汉书法家张芝。但也有部分人认为可能是张旭、怀素、王羲之、王献之等所作,不过绝大多数学者还是倾向于张芝。

        2. 作品内容:

        原文为“知汝殊愁,且得还为佳也。冠军暂畅,释当不得极踪。可恨吾病来,不辨行动,潜不可耳。终年缠此,当治何理耶?且方有诸分张,不知比去复得一会。不讲意不意,可恨汝还,当思更就理。所游悉,谁同过还复,共集散耳。不见奴,粗悉书,云见左军,弥若论听故也。”

        这是一封问友情诉离恨的信札,大意为知道你很忧愁,能回来就好。冠军(人名)暂且心情舒畅,然而还是不能达到极致。可恨我生病以来,行动不便,只能潜藏不出。终年为此事所缠,应当如何处理呢?而且即将分别,不知这次离去后何时能再相会。不在乎是否忘记,可恨你回来,应当思考如何更进一步。所游之处,有谁同行?回来后再商议,一同聚会离散之事。不见奴(可能是仆人),大致知道信的内容,说见到左军(可能是一个人),就像在听他论说一样。

        3. 艺术特点:

        用笔方面:用笔淋漓酣畅,使转法度严谨,表现了书家良好的控笔能力。点画起止分明,收放有度,点画处的“实”与牵丝的“虚”相得益彰。尽管是刻石,线条仍然坚韧圆动,细如发丝之笔也爽朗直率。

        字势结构:字势奇崛,振人心神。结字时有巧思,比如“散”字的险绝、“见”字的内敛、“粗”字“米”旁的右上一点置入“且”的左上角等,令人叫绝。

        整体风格:作品具有飘逸空灵的气度,线条飘逸而不飘忽,把草书写得雅致且灵动。圆转的笔调运用自如,弧度多变,弧形多样,交错包含,不断给人以新鲜感。

        4. 历史地位与影响:

        张芝被后世称为“草圣”,他对草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其省减章草的点画波磔,创立“今草”,《冠军帖》是其今草的典型代表作品,为后世草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书法爱好者学习草书的范本。

        唐朝草书大家孙过庭在《书谱》中多次提到把张芝草书作为蓝本而终生临习;狂草大师怀素也自承从张芝处得益最多。

        如今能够看到的《冠军帖》是刊于北宋《淳化阁帖》的刻本,共6行,32字。它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代表着中国草书的极高境界。

        钟繇(公元151年—公元230年),字元常,颍川郡长社县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重臣、书法家。以下是关于他的详细介绍:

        1. 政治生涯:

        早年经历:钟繇小时候与族父钟瑜一同去洛阳,路上遇相面人说他有富贵相但要当心水上厄运,后来过桥时马受惊,钟繇掉入河中差点淹死,钟瑜因此更加看重他。钟繇被举荐为孝廉后,担任过尚书郎、阳陵县令,因病辞官。此后又被三公府聘任,担任廷尉正、黄门侍郎等职。

        归附曹操: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李傕、郭汜作乱,曹操派使者来长安朝贡,钟繇劝说李傕、郭汜接纳曹操,曹操因此得以和朝廷通使往来。后来钟繇还与尚书郎韩斌共同谋划,让汉献帝得以离开长安。曹操迎接天子迁都许昌后,钟繇护驾有功,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后累迁侍中、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

        镇抚关中: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表奏钟繇代理司隶校尉,前往关中镇抚。钟繇到长安后,致书马腾、韩遂陈述利害,两人各派一子到许昌作为人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钟繇送去两千匹战马供给军用。建安七年(公元202年),钟繇率军打败匈奴单于和郭援,还平定了河东郡的叛乱。后来曹操征讨汉中时,钟繇被任命为前军师。

        位极人臣:曹魏政权建立后,钟繇担任大理,又升任相国。因下属西曹掾魏讽谋反,钟繇被免职。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钟繇复职为大理,曹丕称帝后,他改任廷尉,晋爵崇高乡侯,不久又升任太尉,位列三公,转封平阳乡侯。魏明帝曹叡继位后,钟繇晋爵定陵侯,升任太傅。

        2. 书法成就:

        书法风格:钟繇的书法以“瘦”着称,书体多自然流丽,平淡真淳,与三国时期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瘦”,又和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钟王”。他的书法博取众家之长,自成一家,在章法布局上严谨缜密,纵有行,横无列,大小错落有致。其书法风格冲破了魏晋时期隶书的规矩,异化了汉隶简牍的有效成分,虽存隶意,但大大减少了隶书的蚕头燕尾。

        代表作品:书法界一般认为有“五表”“六帖”“三碑”传世。“五表”指《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调元表》《力命表》;“六帖”指《墓田丙台》《昨疏还示帖》《白骑帖》《常患帖》《雪寒帖》《长风帖》;“三碑”指《汉乙瑛置百石率史碑》《魏上尊号碑》《受禅碑》,不过“三碑”是否为钟繇所作已无从考证。其中,《宣示表》整肃平整,体态偏扁,是钟繇楷书作品中的典范之作;《荐季直表》笔画肥厚,结字横扁,是钟书小楷的典型特征。

        3. 历史评价:

        曹操评价他:“关中地区平定,朝廷没有后顾之忧,都是足下的功勋。从前萧何镇守关中,供给充足的食粮,保证了前方军队的需要,也就正像这样。”

        曹丕评价:“相国钟繇真可谓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心性谦恭,日夜处理政务,没有时间静养休息,百官都应该将他视为榜样。”

        曹叡评价:“太傅钟繇功勋卓着,德行高尚,可谓群臣的表率。”

        钟繇在书法史上被奉为“楷书之祖”,对后世汉字书法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钟繇的“五表六帖三碑”具体如下:

        1. 五表:

        《宣示表》:原是三国时魏钟繇所书,真迹不传于世,只有刻本。一般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295字,是建安二十六年钟繇写给魏文帝曹丕的奏文,劝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其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对后世楷书影响深远。

        《荐季直表》:书于魏黄初二年(221年),楷书,此时钟繇已70高龄。内容为推荐旧臣关内侯季直的表奏。明代刻入《真赏斋帖》,清代刻入《三希堂法帖》列诸篇之首。

        《贺捷表》(又名《戎路表》《戎辂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钟繇68岁时所写。内容是得知蜀将关羽被杀的喜讯时写的贺捷表奏。其字尚未脱尽隶书笔意,但已属楷体,最能代表钟书面貌。此帖书写自然,风格古朴,章法结字茂密幽深。

        《调元表》:书于黄初元年(220年),真迹久佚,仅有重刻本可见,收录于《伪星凤楼》《泼墨斋》等丛帖中。因真伪存在争议较大,所以比较罕见。此摹本用笔虽不及《宣示表》精致内敛,但兴味意趣颇佳。

        《力命表》:章奏体小楷书,文凡八行,真迹久佚,仅有刻本传世。《快雪堂帖》刻本中作“传为王羲之临本”。

        2. 六帖:

        《墓田丙台》(简称《丙舍帖》):是钟繇的帖作之一,为临本。其成就较高,较接近钟体,是上乘之作。

        《昨疏还示帖》(简称《还示帖》):也是临本,与《丙舍帖》一样,较为接近钟繇的书法风格,艺术价值较高。

        《白骑帖》:经过多人辗转临摹,已远离钟体原本的风格。

        《常患帖》:同属钟繇的帖作,但在流传过程中与原作风貌有所差异。

        《雪寒帖》:为钟繇六帖之一。

        《长风帖》(其后半部分又名《安厝帖》):该帖后半部分有《安厝帖》之称。

        3. 三碑:

        《汉乙瑛置百石率史碑》(简称《乙瑛碑》):有宋人张稚圭石刻记云“后汉钟太尉书”,但此碑立于东汉永兴元年(153年),当时钟繇只有3岁,显然是误传。

        《魏上尊号碑》:全为刻本,是否为钟繇所作已无从考证。

        《受禅碑》:同样是刻本,对于是否是钟繇的作品存在疑问。

        简单总结:三碑都无法考证是否为钟繇所书,但五表六帖很大程度上为钟繇所作,可信度非常高。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