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从秦始皇第126章 唐宋八大家下(三苏)

第126章 唐宋八大家下(三苏)

        苏洵(1009 年 5 月 22 日—1066 年 5 月 21 日),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他是北宋时期着名的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列。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早年游荡:苏洵年轻时喜好游山玩水,学习并不认真,直到 27 岁才开始发奋读书。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名落孙山,这让他对科举制度产生了不满。

        游历与沉淀:科举不顺后,苏洵游历庐山、虔州等地,增长了见识。后来他绝意于功名,在家专心读书写文,并教育苏轼、苏辙两个儿子。

        声名渐起:嘉佑元年(1056 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到汴京,拜见了欧阳修等文坛名人。欧阳修赞赏他的文章《衡论》《权书》《几策》,向朝廷推荐了他,苏洵从此声名大噪。嘉佑二年(1057 年),苏轼、苏辙兄弟同期高中进士,“三苏”之名开始流传。

        晚年为官:嘉佑五年(1060 年),经韩琦推荐,苏洵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次年,担任霸州文安县的主簿,参与修撰礼书《太常因革礼》。治平三年(1066 年),《太常因革礼》编撰完成,但苏洵也在同年四月二十五日病逝于京师。

        2. 文学成就:

        散文方面:

        风格特点:苏洵擅长散文,尤其善于政论,文笔流畅雄健。他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犀利,具有雄辩的说服力。他摆脱了科举应试的功利心,主张写“胸中之言”,文章自然成文。

        代表作品:《六国论》是他的经典之作,文章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观点,借古讽今,抨击了宋朝赂敌求和的政策;《管仲论》《辨奸论》等也都是他的优秀散文作品。

        诗歌方面:苏洵的诗歌风格质朴苍劲,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其诗歌作品有《有触者犊》《朝日载升》《我客至止》《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等。

        3. 文学影响:

        对家人的影响:苏洵对苏轼、苏辙的教育和培养影响深远。在他的指导下,苏轼、苏辙自幼便开始写文章,为他们日后成为文学大家奠定了基础。“三苏”在文学上的成就相互辉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对文坛的影响:苏洵的文章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的创作风格和文学主张对北宋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发展。许多文人学士对他的文章推崇备至,他的文学成就也为后世所认可和赞誉。

        苏辙(1039年3月18日 -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人。他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 生平经历

        成长与科举之路:苏辙出生于一个文学世家,与苏轼是兄弟。他自幼受父兄的熏陶,勤奋好学。嘉佑二年(1057年),苏辙与苏轼一起参加科举考试,兄弟俩同榜进士,开启仕途。

        政治生涯的起伏:他在政治上经历诸多坎坷。王安石变法期间,因意见不合,自请外任。他先后在陈州、齐州等地任职。元佑时期,旧党执政,苏辙被召回朝廷,仕途顺遂,官至门下侍郎。但绍圣元年(1094年),新党再度执政,苏辙又被贬谪,远至岭南雷州等地。徽宗即位后,他遇赦北归,最后定居颍川,直至去世。

        2. 文学成就

        散文方面:

        风格特点:苏辙散文风格汪洋澹泊,有秀杰深醇之气。他在叙事、写景、议论中常常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语言简洁流畅,富有表现力。他的文章在稳健之中蕴含着灵动,条理清晰,论证严密。

        代表作品:《黄州快哉亭记》是他的名篇。文章从长江的壮阔景色入手,引出“快哉”的主题,进而讨论士人的心境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体现出他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还有《上枢密韩太尉书》,表达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见解,同时也展现了求仕的抱负。

        诗歌方面:

        风格特点:其诗风格淳朴无华,情感真挚。在题材上,既有对自然风光的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对人生的感慨。

        代表作品:如《游西湖》描绘西湖美景,清新自然;《秋稼》则体现了他对农民生活的关注。

        3. 政治理念与贡献

        政治理念:苏辙秉持儒家的治国理念,主张以民为本,反对激进的改革措施,认为改革应循序渐进。他在新旧党争中立场鲜明,希望朝廷能够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贡献:在地方任职期间,他积极治理水利、减轻税赋、改善治安等,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在朝廷为官时,他也积极建言献策,参与国家事务的讨论和决策。

        4. 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影响:苏辙的文学作品在北宋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后世散文和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写作手法和风格为后人提供了学习的范例,其诗歌也被后世诗人所借鉴。

        思想影响:他的政治思想和人生态度也为后人提供了思考的角度,对研究北宋时期的思想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早年成名:苏轼出生于文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嘉佑二年(1057年),他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文章名动京师。此后,他先后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任职,在地方上颇有政绩。

        “乌台诗案”及被贬黄州: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如《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思想和文风都发生了重要转变。

        东山再起与再次被贬:宋神宗驾崩后,苏轼被重新启用,一度官至礼部尚书等职。但由于新旧党争,他又多次遭到贬谪,先后被流放到惠州、儋州等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北返,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病逝于常州。

        2. 文学成就:

        散文:苏轼的散文成就极高,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齐名,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他的记叙文包括碑传文、叙记文及文赋等,以山水游记和亭台堂阁记为代表,如《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其散文风格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覃思妙理,自然天成。

        诗歌:苏轼的诗歌题材广泛,包括社会政治诗、山水景物诗、和陶诗、题画诗等。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例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富有哲理。

        词: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将词抬高至与诗同等的地位,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对后代影响深远,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词题材丰富,“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

        3. 艺术成就:

        书法:苏轼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传世墨迹有《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

        绘画:苏轼开启了写意绘画的先声,对“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他擅画墨竹,传世画作有《枯木竹石图》等。

        4. 思想与人格:苏轼一生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他的思想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的精神,既有积极入世的一面,又有超脱旷达的一面。这种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使他成为后世文人敬仰的楷模。

        《赤壁赋》分为前后两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后所作。

        《赤壁赋(前)》

        这篇赋描绘了作者与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玩的情景。文中描绘了清风、水波、明月等美好景色。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营造出一种空灵澄澈的意境。

        同时,文中还体现了主客之间的对话,他们谈论宇宙的无穷和人生的短暂,客人表达出了一种悲观情绪,而苏轼则以“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等观点来宽慰客人,体现出苏轼豁达超脱的心境。

        《赤壁赋(后)》

        以叙事写景开头,“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描绘了苏轼与两位客人在秋夜赤壁游玩的情景。

        文中苏轼登山临水,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慨,有对自然景观变化的感叹。

        并且作者通过描写自己在赤壁的经历,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展现其乐观的处世态度和深邃的哲学思考。

        《赤壁赋》两篇都展现了苏轼在被贬谪时期的心境变化,同时也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两篇赋的文辞优美,意境深远,是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其大致意思为: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小乔刚刚嫁给了他做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期。苏轼游览黄州赤壁矶,追忆三国时期周瑜的无限风光,对比自己的坎坷处境,感慨万千。词的上阕描绘了赤壁的壮丽景色,为下阕缅怀英雄人物作了铺垫。下阕通过对周瑜的描写,表达了对英雄豪杰的敬仰和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该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气势磅礴、意境雄浑,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苏轼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豪放派词的魅力,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撰诗并书,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作品。诗帖内容是两首寒食节所写的五言诗。诗句体现出苏轼当时惆怅孤独的心境,如“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描绘出他在黄州的清冷生活,感叹时光流逝的无奈。

        从书法角度看,其笔法多变。字体形态丰富,有正有斜,有大有小。笔画或粗壮或纤细,用墨也有浓有淡。比如,在表达强烈情绪的部分,笔画往往较重,体现出书写者内心的波澜;而在情绪舒缓处,笔画相对轻盈。这种变化展现出苏轼书写时情绪的起伏变化,使书法与诗意紧密结合,艺术感染力很强。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