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从秦始皇第142章 四大边塞诗人的代表作

第142章 四大边塞诗人的代表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全诗如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了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犹如梨花争相开放。

        雪花飞进珠帘沾湿了罗幕,狐裘不保暖盖上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战士们冷得拉不开弓,铠甲冻得难以穿上。

        无边沙漠结着厚厚的冰,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曲折已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这首诗是边塞诗的经典之作。诗中既描绘了奇异壮丽的边塞雪景,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意境清新诱人;又展现了送别的场景和离别的愁绪,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将诗人的不舍与牵挂表现得真挚而深沉。整首诗气势浑雄,色彩瑰丽浪漫,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

        原文为: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起,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传军令,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1. 内容解析

        描绘边塞环境:诗的开头极力渲染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通过描写狂风怒吼、斗大的碎石被风吹得满地乱滚的景象,展现出走马川一带自然环境的严酷,狂风大作的场景如在眼前。

        展现军队出征的状态:“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描写了将士们在恶劣环境下紧张的行军状态。将军夜不解甲,士兵们在半夜行军,兵器相互碰撞发出声响,寒风凛冽如刀割人面,体现出军纪严明和战士们不畏艰险的精神。

        表达必胜的信心:诗的结尾“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诗人推测敌军不敢短兵相接,大军必将在车师西门等待胜利捷报,表达了对出征军队必胜的信心。

        2. 艺术特色

        节奏明快: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促有力,与诗中所描绘的紧张的行军氛围相契合,仿佛让读者也能感受到军队急速前进的步伐。

        夸张手法:诗中运用夸张手法,如描写狂风中石头乱走、马毛带雪汗气蒸发后又旋即结冰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将边塞的恶劣气候和行军的艰辛夸张地表现出来,从而突出将士们的英勇无畏。

        高适也有一首类似的诗:《赴彭州山行之作》,全诗内容如下:

        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

        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

        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衣。

        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

        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

        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

        以下是其具体赏析:

        首联:“峭壁连崆峒,攒峰叠翠微”描绘了彭州山的雄伟壮观和秀美景色。峭壁与崆峒山相连,山峰聚集,翠色重叠,呈现出一幅壮阔的山水画卷,既显其雄浑,又不失秀美。

        颔联:“鸟声堪驻马,林色可忘机”,鸟鸣声婉转悠扬,让人忍不住停下马来聆听;山林的景色宜人,能让人忘却世俗的纷扰和机心。此联以动衬静,体现出大自然的和谐与纯净之美,足以净化心灵。

        颈联:“怪石时侵径,轻萝乍拂衣”,描绘了山行途中的野趣。道路上不时有怪石突出,轻柔的藤萝偶尔会拂过行人的衣裳,生动地展现出山路的崎岖和自然的亲近感。

        尾联上两句:“路长愁作客,年老更思归”,笔锋一转,从赏景的愉悦转入到旅途的劳顿和思乡之情。路途遥远使诗人倍感漂泊之苦,年岁增长让归家之心愈发迫切,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

        尾联下两句:“且悦岩峦胜,宁嗟意绪违”,尽管有旅途的愁苦和对归家的渴望,诗人仍选择暂时沉浸于眼前岩峦的美景之中,不愿徒自嗟叹心情的不顺。展现出诗人虽处逆境,但仍力求超脱,享受当下的生活态度。最后的“山行应未尽,谁与玩芳菲”以问句结尾,既是对未知旅程的期待,又流露出对能共赏美景伙伴的渴望,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余韵悠长。

        这首诗通过对山行所见所感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风光的壮丽,更深刻反映了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它是一首情景交融、意蕴深远的佳作。

        《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代表作。不得不说在唐朝你要是不会写诗,你都不配被称为一个文人!全诗如下: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解读:

        1. 首段出师(前八句):

        战争背景:“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指明了战争发生在东北边境,将军离家出征去攻打残忍的边贼,烽火狼烟,战事紧急。

        出征气势:“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写出了男子本来就看重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天子也格外赏赐,给予了出征的将军极高的荣耀和恩宠,这也为后文将领的轻敌埋下伏笔。接着“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描述了出征的场面,锣鼓震天、旌旗飘扬,军队浩浩荡荡地通过榆关,奔赴碣石山间,而校尉的紧急文书飞驰在浩瀚的沙漠,单于的猎火已经照亮了狼山,战争一触即发,气氛也逐渐紧张起来。

        2. 战斗经过(中间八句):

        战况惨烈:“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展现了边境地区的荒芜和萧条,胡人骑兵来势凶猛,如风雨般难以抵挡,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战士们在前线浴血奋战,生死未卜,而将领们却在营帐中欣赏美人歌舞,逍遥自在,深刻地揭露了军中将领和士兵之间的矛盾。

        困境僵持:“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描绘了深秋时节,大漠中塞外的草已经枯萎,孤城在落日的余晖下,战斗的士兵越来越少,烘托出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则直接指出了将领因为受到皇帝的恩宠而常常轻敌,导致士兵们虽然竭尽全力,但仍未能解除敌人的包围。

        3. 征人思妇(再八句):

        思念之苦:“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写战士们身披铁甲,长期守卫边疆,十分辛苦,而家中的妻子思念丈夫,泪水涟涟。“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进一步描写了城南的少妇思念丈夫,伤心欲绝,蓟北的征人陡然回首,思念家乡和亲人,他们相隔万里,难以相见。“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强调了边境地区遥远,环境恶劣,难以跨越,更加突出了征人和思妇的痛苦。

        4. 死斗结局(末四句):

        视死如归:“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描写了战士们在战场上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他们视死如归,并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功勋。

        怀念良将:“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人感慨,现在的将领们不能像汉代的李广那样爱护士兵、英勇善战,表达了对古代良将的怀念,也再次点明了主题,对军中将领的行为进行了批判。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了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反映了士兵的艰苦生活和悲惨命运,批判了将领的骄奢轻敌和不恤士卒。

        《东平路中遇大水》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全诗如下:

        天灾自古有,昏垫弥今秋。

        霖霪溢川原,澒洞涵田畴。

        指途适汶阳,挂席经芦洲。

        永望齐鲁郊,白云何悠悠。

        傍沿钜野泽,大水纵横流。

        虫蛇拥独树,麋鹿奔行舟。

        稼穑随波澜,西成不可求。

        室居相枕藉,蛙黾声啾啾。

        仍怜穴蚁漂,益羡云禽游。

        农夫无倚着,野老生殷忧。

        圣主当深仁,庙堂运良筹。

        仓廪终尔给,田租应罢收。

        我心胡郁陶,征旅亦悲愁。

        纵怀济时策,谁肯论吾谋。

        以下是具体的诗句解析:

        1. 开头四句:

        “天灾自古有,昏垫弥今秋”,诗人开篇感慨天灾自古以来就有,而今年秋天这种水患的灾难更为严重。“昏垫”指水灾,这里直接点明了大水的灾害性质。

        “霖霪溢川原,澒洞涵田畴”,连绵不断的大雨淹没了山川平原,“霖霪”形容雨势连绵不断,“澒洞”形容水势浩大,这两句生动地描绘出洪水泛滥、水漫田野的场景。

        2. 中间八句:

        “指途适汶阳,挂席经芦洲。永望齐鲁郊,白云何悠悠”,这几句写诗人在前往汶阳的途中,经过芦洲,远望齐鲁大地的郊外,白云悠悠,景色本应美好,但与大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傍沿钜野泽,大水纵横流。虫蛇拥独树,麋鹿奔行舟”,诗人沿着钜野泽前行,看到大水纵横流淌,虫蛇聚集在孤独的树上,麋鹿在水中奔跑仿佛在船上一般,这些景象十分奇特且惊悚,展现出大水给生物带来的巨大影响。

        “稼穑随波澜,西成不可求”,庄稼随着波浪起伏,意味着秋天的丰收已经不可能了,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生计的担忧。

        3. 接着四句:

        “室居相枕藉,蛙黾声啾啾”,房屋被水浸泡,人们相互倚靠,青蛙和蟾蜍的叫声此起彼伏,描绘出受灾后人们的艰难处境和周围环境的嘈杂。“仍怜穴蚁漂,益羡云禽游”,诗人怜悯洞穴中的蚂蚁被水冲走,同时更加羡慕天上的飞鸟能够自由飞翔,通过对比进一步表达了对受灾生灵的同情。

        4. 最后八句:

        “农夫无倚着,野老生殷忧”,农民失去了依靠,乡野老人深深忧虑,体现出大水对普通百姓生活的沉重打击。

        “圣主当深仁,庙堂运良筹。仓廪终尔给,田租应罢收”,诗人希望圣明的君主能够施行仁德,朝廷能够想出好的计策,给百姓提供粮食,免除田租,表达了对朝廷救助百姓的期望。

        “我心胡郁陶,征旅亦悲愁。纵怀济时策,谁肯论吾谋”,最后诗人表达自己内心的郁闷和忧愁,虽然自己有拯救时世的策略,但又有谁愿意听取呢?既体现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和对国家的担忧,也流露出一种怀才不遇的感慨。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写东平路中遇到的大水,展现了水灾的严重程度以及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期望和自己的感慨。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象。“白日依山尽”写太阳挨着山峦渐渐落下,给人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黄河入海流”则展现黄河奔腾向大海的宏伟气势。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富有哲理,它告诉人们如果想要看到更远更广阔的风景,就需要登上更高的地方,这两句也常被用来激励人们要有进取精神,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描绘了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画面。“秦时明月”和“汉时关”是互文手法,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隘,说明边塞战争持续时间之久。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写出了边塞战士长期征战不能回家的悲哀。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人借汉代名将李广来表达希望能有像他一样的将领,使敌人不敢轻易侵犯边境,体现出诗人对边疆和平的渴望。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