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从秦始皇开始的直播探险第156章 唐宋词牌名

第156章 唐宋词牌名

        《菩萨蛮》是中国唐宋时期较为流行的词调之一,具体介绍如下:

        起源与发展

        它本是唐教坊曲名,后成为词调名。据唐苏鹗《杜阳杂编》记载,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其舞队危髻金冠,缨络被体,号菩萨队,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不过开元时人崔令钦所着《教坊记》中已有此曲名,可能这种舞队前后不止一次输入中国 。

        唐五代时期极为流行,唐宣宗喜欢唱《菩萨蛮》词, 温庭筠、韦庄等词人有诸多名作传世。到了宋朝,使用频率仍然很高,张先、晏殊、晏几道、苏轼、贺铸、李清照、辛弃疾等词人都有相关作品.

        格律特点

        《菩萨蛮》是小令,双调四十四字,通篇两句一韵,凡四易韵,两平两仄。第一、二句为七言仄韵句,第三、四句为五言平韵。下片第一句为平起仄韵之五言句,第二句为仄起仄韵之五言句,第三、四句与上片后二句平仄相同,其末句多用五言拗句“仄平平仄平”,亦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

        代表作品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以秋景起笔,描绘出山林烟雾弥漫、暝色入楼的画面,烘托出楼上人思乡的愁绪,如“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情与景相互交融.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刻画了一位慵懒的女子晨起梳妆的情景,通过对其容貌、服饰、动作等细节描写,展现出女子的孤独寂寞与哀怨之情,像“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一句,将女子的慵懒与惆怅表现得淋漓尽致.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描绘了江南的美景与美人,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喜爱与留恋,同时也流露出漂泊难归的愁苦,如“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生动地展现了江南的水乡风光与人文风情.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者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的抗金斗争,抒发了对沦陷区的思念和对朝廷偏安一隅的悲愤之情,如“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以景衬情,沉郁顿挫.

        “清平乐”是词牌名,在诗词领域较为重要,以下是具体介绍:

        起源与发展

        起源:“清平乐”这个词牌最初可能来源于民间曲调,后被引入宫廷。关于它的名称,一种说法是“清平”寓意太平安乐。

        发展历程:在唐朝时已有此曲,五代时期,花蕊夫人曾作《清平乐·宫怨》。到了宋朝,这个词牌被广泛使用,许多着名词人都有以“清平乐”为词牌的作品。

        格律特点

        字数与句式:“清平乐”是双调词牌,一般上片四句四仄韵,下片四句三平韵。上阕有四仄韵,字数分别为四五七六;下阕换韵,有三平韵,字数分别为六六七六。

        押韵规则:它的押韵较为严格,上片仄韵要求较严,下片转平韵后,也需要按照韵律规则来填词,使词在音韵上产生变化和美感。

        代表作品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这是一首惜春词。作者以清新细腻的笔触,抒发了对春天逝去的怅惘。词中“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将对春的留恋之情表现得十分真切。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场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生动展现了乡村生活的闲适和温馨。

        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中“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通过描写写信寄托相思,却难以传递的无奈,表达了词人深沉的思念之情。

        “破阵子”是一个很有特点的词牌。

        音乐特征

        它原本是唐朝的教坊曲,其音乐风格可能受到军乐的影响。节奏强烈有力,和它最初与军事相关的起源比较契合,在演奏时或许能让人联想到军队行进、战斗等场景。

        格律要求

        从字数上看,正体为双调六十二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同。

        句式上,起首一般是两个三字句,很有力量感,如“醉里、梦回”这样的组合,能够快速地把情绪调动起来。中间两个七言句通常用于铺陈场景或者抒发情感,像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情感表达

        这个词牌很适合抒发豪情壮志。由于它和军事的渊源,词人常借此表达报国之志、疆场豪情。像辛弃疾的词中就有对战争场面的想象和杀敌报国的渴望。同时,也可以用来描绘盛大的场景,如节日庆典、集会等热闹的画面。

        变体情况

        除了正体,还有一些变体。有的变体在押韵方式上略有变化,或者在个别字句的平仄、字数上有差异。不过这些变体依然保留了“破阵子”词牌的基本特征,如双调的结构和较为激昂的风格。“破阵子”是词牌名,以下是它的相关介绍:

        起源与发展

        此词牌最初是唐代教坊曲名。来源于唐太宗李世民所制的《秦王破阵乐》,该乐曲用于歌颂李世民的战功。

        在唐宋时期,众多词人使用这个词牌进行创作。从最初对战争场面的描绘,逐渐拓展到各种题材,如表达豪情壮志、个人情感等诸多方面。

        格律特点

        格式:“破阵子”是双调词牌。一般来说,全词共有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

        韵律细节:其节奏明快有力,前后阕开头都是两个三字句,节奏紧凑。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种句式有利于表达激昂的情绪。

        代表作品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是辛弃疾的经典作品。词的上片描绘了军旅生活和战斗准备的场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营造出一种豪迈的军队生活氛围。下片“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体现了词人渴望驰骋沙场、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同时也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愤。

        晏殊《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词。词的上片“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通过描写春景,展现出春日的清新和生机。下片则刻画了一位天真活泼的少女形象,“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是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颊生”,充满生活气息。

        《沁园春》是常见的词牌名,在中国诗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起源与发展

        起源:“沁园春”词牌名源于东汉窦宪仗势夺取沁水公主园林“沁园”,后人作诗以咏其事,此调因而得名。

        发展历程:唐朝时期已出现相关曲调,在宋代,经苏轼、辛弃疾等词人的运用,得到极大的发展。他们用《沁园春》来写景、咏物、抒情、议论等多种题材,使这个词牌的表现力更为丰富。

        格律特点

        字数和句式:《沁园春》是长调,一般是双调一百一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句式丰富多样,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

        押韵规则:押韵较严格,多为平声韵。这种规则使词在诵读时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例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通过平声韵“光”“封”“飘”,营造出一种雄浑的音韵效果。

        代表作品

        毛泽东《沁园春·雪》:这首词堪称经典之作。上阕描绘北国壮丽雪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展现出宏大的雪景画面。下阕通过评论历史人物,“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体现出词人的豪迈气概和伟大抱负。

        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是苏轼早期的作品。词的上阕写离乡时的情景,“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刻画了旅途的孤寂。下阕则表达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以及自己的抱负,“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体现了词人旷达的心境。

        《如梦令》是一个常见的词牌名,以下是其具体介绍:

        词牌起源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由后唐庄宗李存勖创作,苏轼觉得原名不雅,将其改为《如梦令》。

        格律特点

        字数与句式:以单调三十三字的正体最为常见,七句五仄韵,一叠韵,第五、六句多为两个二字叠句 。

        押韵规则:押仄声韵,使词的声情低沉凝重,适合表达细腻情感或营造清幽氛围。

        代表作品

        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通过对少女时代一次郊游后归舟迷路的情景描写,“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展现出了词人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她的另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则通过问答形式,“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委婉地表达了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秦观的《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以景衬情,把旅途中的孤寂、凄凉描绘得淋漓尽致。

        “西江月”是一个广为人知的词牌名。

        起源与发展

        它本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关于“西江月”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取自李白《苏台览古》中“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诗句。在宋代,这个词牌被许多词人广泛使用。

        格律特点:

        字数和句式:“西江月”一般是双调五十字。上下阕各四句,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句式较为规整,上阕和下阕的句式基本相同,如上下阕的开头都是两个六字句。

        韵律特点:平仄通叶,即同一韵部中平仄韵混押。这种押韵方式使词在音韵上更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且带有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

        代表作品: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是辛弃疾的经典作品之一。上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通过描写夏夜乡村的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等诸多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又充满生机的乡村氛围。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檐下,路转溪桥忽见”,在自然的场景中融入了词人的惊喜之情,展现了乡村生活的闲适和美好。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夜思念弟弟苏辙之作。词的上阕“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慨。下阕“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通过描写中秋的孤寂场景,抒发了词人内心的思念和凄凉之情。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