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从秦始皇开始直播第141章 边塞四诗人

第141章 边塞四诗人

        岑参(715年—770年),南阳棘阳人,是唐代着名的边塞诗人。他与高适并称“高岑”。其人生经历与诗歌创作具有独特的特点:

        1. 人生经历:

        出身官宦世家但家道中落:岑参出自三代相门之家,曾祖父岑文本、伯祖父岑长倩、堂伯父岑羲都曾担任过宰相,但堂伯父岑羲死后,家族没落。他的父亲岑植早亡,岑参因此“早岁孤贫”,经历了一段艰苦的生活。

        仕途坎坷:岑参自幼读书,为求仕进不断努力。天宝三载(公元744年),30岁的他中进士,被授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的官职,但此后“十年皆小官”。他曾两次出塞,第一次出塞在安西节度使幕,第二次出塞在北庭都护封常清幕府。安史之乱后,他在官阶上有所升迁,但最高也只做到了郎官。后来被外调入蜀,任嘉州刺史,因与上司不和等原因被罢官,最后客死他乡。

        2. 诗歌创作特点:

        题材丰富:

        边塞生活:其边塞诗描写了边塞艰苦的战斗生活、边防将士的英雄气概等,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这些诗歌格调高昂,气势雄壮,让人读之仿佛身临其境。

        思乡情怀:像《逢入京使》“东望长安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以及《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都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

        风土人情:他还描写了边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边区各民族间融合的关系,如《赵将军歌》《胡歌》《轮台即事》等,展现了独特的地域风情。

        艺术风格独特:

        想象丰富:诗歌构思奇特,色彩瑰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比如他对飞沙、走石、冰天、雪地、热海、火山以及严寒酷暑、狂风暴雪等奇异风光的描写,生动且夸张,创造出雄伟壮阔、光怪陆离的艺术世界。

        语言清新奇妙:语言深入浅出,富有乐府民歌的特色,易于理解和传唱。

        形式多样:长于七言歌行,且在韵律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形式丰富多样,节奏、音韵讲究。

        岑参的诗歌在当时就广为流传,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唐代诗歌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适(?—765 年),字达夫,一字仲武,郡望渤海蓨县,行次三十五,故称“高三十五”,唐朝着名边塞诗人。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早年落魄:高适出生时家境已逐渐衰败,他二十岁时前往长安求仕无果,后游历梁宋等地,并定居宋州,曾一度以耕钓为生,甚至到了乞讨的地步。

        入仕曲折: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曾落第。后来受到张九龄之弟张九皋赏识,被推举为封丘尉,但因官职卑微、难以实现济世之志,于公元 752 年辞官。

        中年机遇:天宝十二年(753 年),经节度判官田良丘推荐,高适入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受到哥舒翰的赏识,担任左骁卫兵曹、充任节度使府掌书记。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先后辅佐哥舒翰守潼关,向唐玄宗献策等,逐渐受到朝廷重视。

        晚年显达:安史之乱期间,高适先后出任淮南、剑南节度使等职。后来还陆续担任过彭、蜀二州刺史、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等,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765 年)正月,高适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2. 文学成就:

        诗歌题材广泛:

        边塞诗:高适三次出塞,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边塞诗,成为盛唐边塞诗的领军人物。其边塞诗既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如《塞下曲》;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如《蓟门行五首》;还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等问题,例如《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民情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并据此提出了一些改善民生的理念,代表作有《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封丘县》等。

        咏怀诗:数量较多,抒写了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对现实有所不满,如《别韦参军》《封丘作》等。

        艺术风格独特:意气高昂,慷慨悲壮,以质实的古体见长,气质沉雄,境界壮阔,以浑厚骨力取胜。

        3. 历史地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又与王之涣、王昌龄、岑参合称“边塞四诗人”。他的诗歌在唐代诗坛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边塞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之涣(公元688年-公元742年),字季凌(一作季凌,又说一作季陵),生于洛阳,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是唐代着名诗人。其相关信息如下:

        1. 生平经历:

        出身仕宦之家:王之涣的家族是晋阳“太原王氏”,魏晋以来的名门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官至后魏绛州刺史,后移家绛州,祖父王德表又随官迁至洛阳。到其祖父和父亲时,官职不过县令,属普通仕宦之家。王之涣是父亲的第四子,排行第七,自幼聪明,少年时就精通文章、穷经义。

        仕途坎坷:玄宗开元年间,年近三十的王之涣以门子身份调补冀州衡水主簿,在此期间娶衡水县令李涤之女为妻。开元十四年(726年),他遭人诽谤而辞去官职,携妻子归乡赋闲15年,游历四方。天宝元年(742年),再次入仕,补任文安郡文安县尉,留下“智审黄狗”的轶事传说,最终在任上染病不起,病逝于官舍,终年55岁,归葬洛阳县北邙山祖坟。

        2. 诗歌风格与成就:

        风格特点:王之涣擅长边塞题材,诗作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其诗意境壮阔雄浑,音韵流畅铿锵,情思高远深邃,富有启示性,反映出盛唐诗人开朗的胸襟。

        诗歌成就:他精于绝句,被称“盛唐无出其右”。仅凭借传世的六首诗,便赢得了享誉千年的诗坛地位。其中《凉州词》和《登鹳雀楼》被誉为七绝和五绝的压卷之作,《凉州词》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3. 代表诗作: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诗意境恢弘,富有哲理,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凉州词二首》: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绘了边塞的苍凉景色和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意境深远。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展现了当时的边疆局势和民族关系。

        《宴词》:“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九日送别》:“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王之涣智审黄狗”是一个流传下来的轶事传说。故事大概如下:

        天宝元年,王之涣补任文安郡文安县尉。当时文安县内有一个案件,民妇刘月娥的丈夫常年在外经商,家里公婆已去世,她便与小姑子在家相依为命。为了安全,刘月娥在家里养了一条黄狗。一天,刘月娥去邻居家帮忙,小姑子留在家里做活计。刘月娥忽然听到屋里传来小姑子的呼喊声,急忙跑回家,只见一个赤裸着上身的男人从屋里跑了出来,她没能拦住,男子很快逃得没影。她跑进屋内,发现小姑子倒在血泊之中,胸口插着一把剪刀,最终小姑子因伤势过重身亡。

        王之涣询问刘月娥是否看到凶手样貌,刘月娥表示天太黑没看清,只知道是个男人。不过王之涣问到一个重要信息,事发时她养的狗一直没有叫。王之涣思考后推断是熟人作案,而且此人住所离刘月娥家不远,有经常上门的条件。于是他命人按照特定范围搜查,把符合条件的男子都带到堂上,让他们脱掉上衣。这时,王之涣发现一个男人胸前有明显的抓痕,神色慌张,而当把狗牵到他面前时,狗对他显得非常温顺。见此情景,王之涣突然变声呵斥他,男子只能乖乖招认。

        原来,这个男子是当地一个光棍,刘月娥家的黄狗便是他早年喂养大的。他看到刘月娥的小姑子长得漂亮,便动了邪念,熟悉刘月娥家的作息后,找机会潜伏进去欲行不轨,遭小姑子拼死反抗后将其杀害。王之涣靠着自己的才智,成功破获了这桩奇案。不过,几个月后王之涣就因病去世。

        这则故事展现了王之涣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诗人,还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出色的断案能力。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故事,可能存在一定的虚构和演绎成分,但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王之涣的敬重和赞赏。

        王昌龄(公元698年-公元756年),字少伯,京兆人,唐代边塞诗人,世称王江宁、王龙标,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其一生经历丰富,创作风格独特,在唐代诗坛乃至中国古代诗歌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早年贫苦,游历边塞:王昌龄祖上曾是南朝世族,但到他这一代,家世式微已久,家境较为贫寒,早年依靠农耕维持生活。他曾游历河北、河东、河西、陇右等边塞地区,写下大量边塞诗,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就是在此期间创作的。这段边塞经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感悟。

        进士及第,仕途坎坷: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王昌龄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又任汜水尉、江宁丞等职。但他因同情张九龄罢相,得罪李林甫等当朝权贵,曾被贬岭南。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又因“不护细行”获罪,从江宁丞任被谪龙标尉。

        不幸遇害: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王昌龄放弃官职从湖北返乡。次年经过亳州时,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五十八岁。

        2. 文学成就:

        诗歌题材广泛:

        边塞诗:王昌龄的边塞诗对边塞将士给予极大同情,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艰苦生活和悲惨命运,深刻地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愿望。既歌颂了唐朝军队的正义战争,也批判了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展现了边疆战事的残酷激烈和将士们誓死卫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则以声声羌笛反衬出将士们对故乡与亲人的深切思念。

        送别诗:他交友广泛,留下了大量送别诗,感情真挚而不消沉,还带有一种昂扬的格调。例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既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又体现出自己的高洁品格和坚守气节的决心。

        宫怨诗:反映了宫廷生活的黑暗和嫔妃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帝王的荒淫无耻和喜新厌旧的行径。同时,他的闺怨诗反映了战争对于夫妻感情和家庭生活所造成的影响。

        艺术特色鲜明:

        意境高远:他重视诗的意境,善于将情与景巧妙融合,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如“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一片浓愁淡绪被消散在无声冷月之中,意境苍凉而壮阔。

        语言精炼:诗歌语言简练而内涵丰富,文辞平易但句意险峻。他多选用大的数词、有力度的动词、准确的形容词来表现有气势的大场景或有气魄的大胸怀,体现出语言的力量美、气势美。

        修辞巧妙: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手法,烘托环境氛围,为突出主题奠定情感基调,还擅长创设空间跳跃式背景切换为主题服务,如《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以景衬情,情景相应。

        3. 历史影响:王昌龄是盛唐诗坛的先驱者和盛唐边塞诗派的奠基人之一。他以其高亢激越的边塞诗和精萃优美的七言绝句,揭开了盛唐诗歌高潮的序幕。他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七绝圣手”的美誉也被后人广泛认可。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