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从秦始皇陵开始的直播探险全文免费阅读第112章 吴中四杰

第112章 吴中四杰

        贺知章(659 年 - 744 年),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四明狂客。他是唐代着名的诗人、书法家,出生于越州永兴。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年少成名:贺知章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展现出非凡的文学才能,在当地小有名气,但早年诗词大多已不可考,仅存一首《望人家桃花》疑似早年所作。他于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 695 年)考中状元,是古代浙江第一个状元。

        仕途通达:入仕后,贺知章得到陆象先、张说等人的器重。他曾担任过国子四门博士、太常博士、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工部侍郎、秘书少监等官职,世人多称“贺秘监”,去世后被追授为礼部尚书。

        晚年归隐:天宝三年(公元 744 年),贺知章时任秘书监,选择辞官还乡。唐玄宗李隆基多次挽留不成后,亲自赋诗饯行,并下诏让朝中文武放假一天,在城外大摆御宴,为其饯行。还赐他镜湖剡川一曲,让他的儿子升了官职。回乡后没过多久,贺知章便去世了,享年八十六岁。

        2. 文学成就:

        诗歌风格:

        清新明快:善于用自然纯朴的语言描绘日常生活,充满生活气息。比如《回乡偶书二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以平实的语言记述了自己告老还乡时的所见所闻,深切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读来朗朗上口,又令人感慨万千。

        恢弘大气:他的祭祀乐章,如《唐禅社首乐章》,文辞优美,礼赞王业,描绘出太平盛世的景象,具有恢弘大气的风格,初现盛唐气象。

        浪漫主义:诗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在当时的诗坛中呈现出新的气息与情趣,其奉和诗中展现了盛世气象,诗境雄浑开阔,边塞诗创作上承鲍照慷慨激昂的诗风,下启盛唐边塞诗的创作高潮,具有唐诗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色彩。

        代表作品:除了《回乡偶书》,还有《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巧妙的比喻将春风比作剪刀,生动地描绘出春天柳树的姿态。

        3. 书法成就:

        贺知章擅长草书和楷书,北宋《宣和书谱》曾记载收藏其十二幅书法作品,但因题壁书法难以妥善保存,流传下来的不多。

        现存的草书作品《孝经》圆转流畅,笔法秀美,在转折处有圆转和方折的形态,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协调而富有变化,墨色也随着毛笔蓄墨量的变化而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

        其书法上承二王草书长处,并杂糅其他大家的特点进行改造,初具狂放不羁的韵味。

        贺知章与张旭、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杰”,在唐代诗坛和书坛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诗歌和书法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旭(约675年—约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吴县人,唐代着名的书法家。他在书法、诗歌等领域都有很高的成就,具体如下:

        1. 书法方面:

        风格独特:张旭的草书风格狂放不羁、气势磅礴,将书法拓展为一种高雅的表演艺术。他善于运用各种笔法,使字体形态多变,富有动态感;在结构上,字形夸张,间距疏密有致,善于运用欹侧、牵引、排叠等手法,使字体呈现出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在气韵上,生动且充满个性和情感,注重用笔的力度和速度,使字体线条呈现出丰富的变化。

        代表作品:

        《古诗四帖》:五色笺墨迹纸本,高28.8厘米,共40行,188字。所书内容为南北朝诗人庾信《步虚词》二首、谢灵运《王子晋赞》和《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二首。该帖以篆法行笔,线条苍浑劲挺,气势奔放,波澜起伏,是张旭的狂草艺术代表作,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肚痛帖》:草书帖,全帖六行三十字,似为张旭肚痛时自诊医案。笔意连绵,顿挫跌宕,将草书的线条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知名度较高,现收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尚书省郎官石记序》:张旭传世楷书作品“宋拓孤本”,是其楷书存世的唯一物证。全文楷法工整,有“欧体”之峻刻,“虞体”之精劲,“褚体”之清丽,体现了初唐楷书众美的融合。

        2. 诗歌方面:张旭以七绝见长,诗歌语言清丽、精工,风神高华。《全唐诗》卷一一七收有其《桃花溪》《清溪泛舟》《山行留客》《春游值雨》《春草》《柳》等六首诗,均为写景绝句,意境悠远。

        3. 人物称号与影响:

        张旭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与僧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怀素、贺知章并称“唐草三杰”;善诗文,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嗜酒,与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

        他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是唐代草书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启示和创作灵感,被后世尊称为“草圣”。

        总之,张旭是中国书法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约660年-约720年),扬州人,曾参任兖州兵曹。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其诗风清丽典雅而又自然流畅。

        张若虚诗作长期湮没,流传下来的仅有两首。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另一首是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是他的代表作,该诗最早见收于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此诗以“月”为重点,紧扣春、江、花、月、夜五种意象来写。诗人按照时间顺序,采用多变的角度写月,兼之衬以海潮、芳甸、花林、海雾,主从巧妙结合,意境清幽绚丽。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其语言清浅流畅,一洗宫体诗的浓脂艳粉,富有澄澈空明、清丽自然之感。诗中夹叙闺情别绪,亦有哀怨缠绵的感情,突破了哲理诗的枯燥,整首诗歌的基调“哀而不伤”。

        《春江花月夜》在明代迎来了属于它的春天,被陆续有诗集收录,无数的明代诗人学者开始盛赞。到了近代,诗人闻一多评价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张若虚也因这首诗享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他的诗风影响到唐代诗人李贺、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其影响甚至于一直到宋元间。

        为纪念张若虚,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瓜洲镇建有春江花月夜艺术馆暨张若虚纪念馆,该馆集音、诗、书画和非遗技艺于一体,全方位、立体式介绍张若虚,解读《春江花月夜》的魅力。

        包融(约695年 - 约764年),唐朝着名诗人,出生于润州延陵。他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被称为“吴中四士”,与于休烈、贺朝、万齐融是文词之友。

        包融曾担任过怀州司户、集贤直学士和大理司直等职务。他的诗作现存八首,代表作品有《酬忠公林亭》《登翅头山题俨公石壁》《赋得岸花临水发》《和陈校书省中玩雪》《和崔会稽咏王兵曹厅前涌泉势》《阮公啸台》《送国子张主簿》《武陵桃源送人》等。他的两个儿子包何和包佶也很有才华,父子三人合称为“三包”。

        包融的诗风清新自然,意境优美。他的诗歌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其传记被收录在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中。作为“吴中四士”之一,包融在初、盛唐之交的诗坛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他的诗作体现了唐诗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特色。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