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催泪系导演笔趣阁第一千七百零二章 活埋他的不是流沙,而是希望。

第一千七百零二章 活埋他的不是流沙,而是希望。

        很快地《活埋》就开始了扩大放映。

        相比起《127小时》来,《活埋》的宣发做的要更好一些,同样的相对而言也更有噱头一点。

        反馈回来的评价,倒是相差无几。

        相比起《127小时》从绝望,到希望,到重获新生,《活埋》显得更加的压抑和绝望。

        不过,影迷们的评价却是相当不错的!

        “一个演员,一个场景,这是电影中的极限运动啊,没摔死就值得鼓励!”

        “关键还是新人导演的作品,很不错了好吧?”

        “一个人撑起的低成本电影,男主将情绪变化的层次演绎得很清晰,从最初的语无伦次、急怒攻心,到后来逐渐绝望,看得很是揪心憋屈;周遭一片冷漠,只要一句“抱歉”就能推卸所有责任,在利益面前,普通人命如草芥;摒弃片中极端环境,我们生活的周围不也如此么?”

        “从始至终故事都发生在一个不变的场景里,瑞恩·雷诺兹这次是一个人在战斗。大胆的创意,诡异精妙的作品,新颖的拍摄手法,讽刺的结局,让一个如此小成本的电影也能让人神经紧绷的看着主角独自呻吟90分钟而不觉得沉闷枯燥。”

        “荧光棒没光、手电筒没电、打火机没火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心中的那片光芒最后被冰冷的木板、灼热的流沙取代,生命之火才就此消逝。”

        “恐慌,哀求,失望,沮丧,绝望,希望,狂喜,渴求,绝望,放弃——最后我哭了突然觉得,希望这个东西,其实很可怕,比任何东西都可怕!”

        “一部异常精彩的实验电影。全片只有一个棺材内的场景、一个人、一部手机和几件杂物,但90多分钟的剧情毫无尿点,让你心跳加速屏气凝神也要看完!在让人身临其境感受绝望的同时,几通电话下来,“反恐”战争、人与家庭、公司、社会的种种冷漠关系都体现得淋漓尽致,真正的以小见大之作。”

        同样的,大众影评网上的评分也在八分之上。

        而且《127小时》和这部《活埋》因为都是京城电影学院的新人导演的作品,都是李易提携的后辈的作品,所以自然而然地也被拿出来做对比。

        有人更喜欢《127小时》,当然也有人更喜欢《活埋》!

        有很喜欢《活埋》的影评人这样写道:“我想很少有电影是仅靠一个场景以及一位演员完成的,而《活埋》却在一口棺材里讲了一个无比跌宕又无比绝望的故事。

        保罗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被困于一个大约1立方米的棺材里,身边有一个打火机、一部手机。若只看片名和歹徒留下的这些工具,你可能会以为这是一部以密室为主题框架的悬疑片。

        但随着剧情的展开,你便会发现,这并不是一场根据线索找到出口的逃生游戏。

        男主遭遇的是一桩发生在伊拉克的绑架事件,而这背后所影射的是一场注定有人牺牲的零和博弈。

        在多方参与的角力中,个体的挣扎只是徒劳,被活埋不仅是男主的生命,还有他所承受的绝望。

        那么第一个问题:谁是活埋保罗的凶手?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当所有人都将矛头指向绑匪时,导演却安排了一场拷问原告的辩护。

        “你是漂亮国的人?”

        “是的!”

        “那你就是军人!”

        这是一段颇具深意的对话,保罗是一位漂亮国人,但他是一名军人吗?

        他是一名与CRT公司签署了合同的卡车司机,从事着一份运输物资的工作。他没有武器,也并无恶意。

        但他面对的是一群背负民族,背负信仰的战士。

        在他们眼中,尽管保罗没有武器,但他的存在就是一种入侵,而正是这种象征意义上的入侵为他贴上了战士与军人的标签。

        有趣的是,在影片当中多次出现:“不要告知媒体”!

        为什么?

        因为没人会在意真相,也没人能报道真相。

        当保罗想要将他的情况汇报给媒体时,工作人员对他提出了警告:“这只会让情况更加糟糕。”

        更讽刺的还在后面,那时的他已经隐约地感知到,这是政府掩盖他们不作为的举措,但时间并不允许他讨价还价,他只有听从安排,寻求人质解救小组的帮助。

        但对于被绑架的大多数人质来说,这一小组的存在便是一种谎言。

        在与解救小组的指挥官丹·布伦纳取得联系后,保罗问他到底解救过多少人,但答案却不容乐观。

        他让布伦纳说出一个解救成功的例子以证明他真的是在救援。

        于是,他得到了名字:马克·怀特

        在保罗看来,即便获救的人数不多,但这至少说明了解救小组的确有做出努力。

        然而,这其实是这部影片最大的反转。

        在故事结尾,保罗已濒临绝境,沙土正在对他进行活埋。在通话中,救援队声称会在3分钟之内将他救出。

        但保罗等来的却是一句抱歉,他们所解救的其实是埋于另一处的马克·怀特——那个早就被救出的人。

        救援小组真的有救出过人质吗?或者说他们真的采取过任何救援行动吗?他们的工作到底是解救人质,还是保证人质不会让他们的官方陷入不利的局面?

        这是保罗最后想问,却不会有答复的问题,但我想,他已知晓了答案。

        当一切尘埃落定,再回过头来审视这一起“活埋”事件的始作俑者时,你会将他们归为恐怖分子吗?

        “你害怕了,所以我就是恐怖分子?”

        这是绑匪对保罗指责的反问,他并不认同自己被归为恐怖分子,而解救小组的丹·布伦纳也不这么认为。

        在战争来到这里之前,他们有正常的工作,也有正常的家庭,他们与保罗一样,都是没有武器的普通人。

        后来,一切都变了。

        他们无家可归,他们需要忍受饥饿,他们需要在炮火中求得生存。

        当所有的秩序都被破坏时,做一名手握武器的战士便成为了一种可靠职业,而绑架是他们需要完成的工作。

        于是,他们成为了一群孤注一掷的罪犯,与保罗背后的政府一样,他们同样不会妥协,同样没有退路。

        即便得不到赎金,他们也想要用视频昭示他们的存在以及他们的尊严,而这可能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满足。

        他们在一系列的暴行中制造恐惧,但又是谁播下了恐惧的种子?又是谁浇灌了这些种子?

        在这一片废墟之下,有太多的鲜血与泪水诉说着答案,保罗听到了,但毫无意义,沙土掩盖了所有真相,也隔绝了众多谎言。

        镜头下,导演只是记录了保罗的死亡,也埋葬了他的绝望。

        保罗不是第一个,恐怕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征服、仇恨、掠夺,文明的底色是众人向往的和平,但它的阴影却是无人救赎的暴行。

        那么,到底谁将为这场屠戮负责,又是谁要为这出悲剧收场?

        电影无意给出一个答案,它只是提醒着观影者:这不是一个人的悲歌,而是所有人的恐惧。

        更为讽刺的是,所有人都对他的境遇表示虚伪的同情,除了一句轻飘飘的“对不起”,他们什么都没有做。

        不,他们还是做了些什么。

        当保罗提到要将自己的处境告诉媒体,工作人员开始紧张起来,连忙给了他一个人质解救小组指挥官丹·布伦纳的电话。

        “人质解救小组”。

        光是这个词语,又让他心里燃起希望。

        而这个人质解救小组到底做了些什么呢?

        布伦纳告诉保罗,他们早就在想办法救他了,但是追踪他的手机信号很难。

        当保罗提到绑匪要他拍摄索取赎金的视频时,布伦纳的回应让他隐约明白:

        他们根本不在乎任何人,他是死是活与他们何干?

        他们只在乎自己的利益有没有受损。

        “我知道的,你们这些人只在乎你们的秘密和后门政策。

        如果我是一个外交官,或者是人质解救小组的领导,或者哪个单位的领导,我早就出去了。

        但我不是,所以我只有坐在这里,闭上我的嘴等死。”

        还记得保罗在即将获救的时候,在电话里欣喜地告诉妻子:

        他们正在路上,一切都会好的,我会回家的。

        而等待他的却是彻彻底底的绝望:

        “对不起保罗我很抱歉,那是马克怀特,他把我们带到了马克·怀特的身边。”

        从始至终的欺骗,即使在他将死的那一刻,仍在不断地给他希望。

        比起这样从希望之巅跌入绝望之谷的折磨,活埋又算什么。

        为什么保罗明知布伦纳在骗他,却还是抱有一丝幻想?

        保罗始终下不了奔赴死亡的决心,是因为爱。

        他有温柔的妈妈,可爱的儿子,爱他的妻子。

        他不愿赴死,他舍不得赴死。

        他把最后的温柔给妈妈打了一通无厘头的电话:妈妈,我是你的小保罗啊。

        他在看到同事帕梅拉被枪杀的视频后,心中最后一丝信念被压垮;

        他拿起刀抵在胸口,想起儿子稚嫩可爱的面容,终是舍不得这条命。

        他在临死之时不停地向妻子说着“我爱你“,“我会回家”,“我发誓我会回家”.

        生命的孤独诠释的让人心寒。

        这也不由的让我们心里疑惑:试想一下,如果棺材里没有这部手机,如果保罗放弃向外界求救而寻求自救,如果他顺着蛇逃离的口子挖出去,结局是否会不一样?

        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你的生命就已经不属于你自己。

        活埋保罗的不是流沙,而是希望。

        当你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会发现谁都是靠不住的。

        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期盼会有人来帮你,能够拯救你的,永远只有你自己。

        所以,保罗没有自己挖出去,不是BUG,而是导演刻意的安排!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感受到,希望的可怕!”

        其实有不少影迷吐槽,电影里面的男主角,明明可以自己挖出去,可是偏偏要等救援这个事情。

        “感觉埋的不深啊!炸弹都能炸到,为什么不自救呢?”

        “对啊,同样的有这种感觉,为什么没想过自救呢?”

        “还有蛇的出现,是不是本身也代表着其实被埋的不深呢?”

        “炸弹可以炸的很深好吧?蛇也可以挖的很深,三五米的高度,或许对于炸弹来说,不算深,但是对于人来说,怎么挖?”

        “要是自救的话,那和《127小时》有什么区别?本来就是密闭空间电影,怎么可能让你自救?”

        “难道大家不觉得,主角很傻吗?明明有手电筒,为什么要用打火机耗费氧气?”

        “呵呵,没看到手电筒是后面才找到的吗?而且那个时候,他都快死了,那种难受,那种绝望,我想,他甚至希望自己能死的更快一点吧!”

        “其实没有必要计较那么多啊,我只知道,当最后的一点光亮也终被流沙吞没。真对不起,保罗,真的很抱歉。用如此之少的演员(一个)、如此狭小的空间(棺材)、如此有限的道具(手机、打火机、手电筒、小酒壶、荧光棒、小刀)拍出这么一个悲凉的故事,创意和技巧令人叹服。

        这难道还不够吗?”

        “本来就是在讨论啊,难道大家不觉得,那手机最后一格电用的忒久了点吗?”

        “对,一直在猜测,手机会什么时候没电,没想到,到电影结束都还有电!”

        “不止手机还有电,手电筒,打火机,好像都没耗光,真正导致死亡的,反而是那几次轰炸,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个巨大的讽刺!”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真的有人觉得,打火机,手电筒,手机,会耗光电源,耗光氧气,才让主角死掉吧?

        电影无处不在的讽刺,真的很有意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还真的不是被绑匪害死的,而是被他们“自己人”干掉的!

        特别是CRT公司的人事部主管,可以说绝对是最亮眼的崽,把丑陋的嘴脸,展现的淋漓尽致!

        还有最后找到的“马克·怀特”,也是点睛之笔啊!”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