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大明寒门辅臣类似的小说第一百五十六章 刘基缺乏政治敏感

第一百五十六章 刘基缺乏政治敏感

        不领取耕牛?

        没耕牛如何深耕细作,这些人放牛牧马是好手,当牛做马,未必擅长啊……

        顾正臣也不多作解释。

        这群鞑靼俘虏来自草原,你指望他们直起腰,仰头看着长空,高高扬起马鞭的手换成弯腰低头重重落下的锄头,他们能适应才怪。

        种地,不是给只牛,给些粮种,给块地,就能耕作好的。

        这里面的学问深着呢,没两三年时间想拾掇好一亩三分地很难,这群人需要生活,没两三年的试错期。

        县衙也不可能效仿某些人,自己国家那么多贫困生补助不来,还提倡勤工俭学,外族人来了,每个月还得给人家补贴,不管是一个月三十万补贴,还是三十个月三万补贴,大明是绝对不会出的。

        来大明,那就一视同仁,大明百姓异地安置就这规格,你们就这规格。

        想要特权?

        想高大明人一等?

        去你奶奶地,大明骨头硬得很。

        没有补贴,又种不好地,怎么办?这些鞑靼虽然是外族,可马上就编入句容户籍了,日后就是纯正的大明人,不能不管他们死活。

        左思右想之下,顾正臣决定发挥这群人“膀大腰圆,力气大”的优势,打造一支专业的施工队伍,专门负责句容的水塘河道堤坝等维护、修缮、开挖等任务,固定征用,给粮给钱,日后也能少征调几次百姓。

        修水利技术条件不高,找几个专人带个头,分配好任务,让他们干活就是了,有时间再培养一些匠人,句容需要推动的工程很多,其中一项就是修筑城墙……

        古代与后世不同,后世有没有城墙都无所谓,不说胖子和大男孩这种级别的存在,就是其他在头顶上乱飞的炮仗太多,城墙军事价值很弱。

        没错,句容在未来二百多年的历史中没有遭遇外敌的入侵,城墙也没啥军事价值。

        但问题是,后世没城墙习以为然,但大明人没城墙,浑身不自在。

        没城墙的城算什么城,这和家无门有啥区别……

        哪怕再穷,再苦,拉个栅栏来也得当城墙用着,等有机会了,一定会把砖墙给垒砌出来。

        遍观大明府州县,大致如此。

        社会是有分工的,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去耕作种田才能活下去。

        三百六十行,各有各的饭碗。

        顾正臣打算让这些人专司句容大小工程事,听差县衙。当然,这些事没必要给毛骧与刘基细说,他们只是送俘虏的,如何安置与安排俘虏是句容县衙的事。

        骆韶、林山核对名册完毕,办理了交接文书。

        具体如何分配俘虏安置在何处,谁与谁住在一间房里,自有胥吏与衙役负责,军士协助,无需顾正臣亲自处理。

        句容河畔。

        刘基看了看毛骧,希望这个人离远一点,自己好与顾正臣畅谈几句,可毛骧打了个哈欠,浑似没看到,不离左右。

        顾正臣看到了刘基的眼色,暗暗感叹刘基的政治敏锐性还是不够高。

        从毛骧的举动来看,他就是朱元璋派来盯梢的,而充当梢的人,就是自己与刘基,在这种情况下,你还想私聊,想干嘛,瞒着老朱做事?

        刘基很聪明这是真的,但他性子直,有时候说话不过脑子,这也是真的。

        比如朱元璋问刘基丞相人选,感叹只有刘基能当丞相时,他脱口而出一句“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的话。

        这话极不妥当,要知道如果刘基当了丞相,大权在手,能值得他“疾恶”,担得起他“疾恶”的人就只有一个朱元璋了。

        虽本意不是如此,可老朱会如此想,人是容易对号入座的……

        顾正臣见刘基嘴角动了下,连忙开口:“诚意伯,这句容河可是秦淮河的源头,通着金陵,若是丢进去一片叶子,兴许能飘到大中桥。”

        刘基听闻,后背一冷。

        顾正臣是在提醒自己,这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件事,都能传到金陵城中,让自己慎言。

        刘基看着河水,摇头呵呵一笑:“顾先生,你身边似乎还缺一个师爷吧?”

        顾正臣凝眸,谨慎地说:“确实。”

        刘基轻声道:“我有个次子,名为刘璟,有才情学识,善出主意,不知顾知县可愿意聘用为师爷?”

        嘶!

        顾正臣深吸一口冷气。

        毛骧听闻,眉头微微一皱,旋即不动声色,靠近了一步。

        顾正臣看着刘基,余光扫了一眼毛骧,正色道:“诚意伯说笑,我一个个小小七品知县,如何敢招用伯爵府中少爷做师爷,此事还是休要提说。”

        刘基再次争取:“县衙事务繁忙,身边没个师爷……”

        “诚意伯!深秋,起风了。”

        顾正臣打断了刘基。

        再继续说下去,刘基很可能活不到洪武八年。

        知县可以自由聘用师爷作为幕僚,师爷不吃用朝廷俸禄,非朝廷官制中人,由知县供给钱粮。

        在大明中后期,大明府州县主官,只要能支给足够的钱粮,就能招募到师爷,比如明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东南第一军师徐渭,他就是胡宗宪请来的师爷。

        但在大明开国初期聘用师爷是不太容易的一件事,除非好友故交,知根知底,有名望,还得有些家底,否则,主官很难聘用到师爷。

        这与时代的特殊性有关,大明开国仅仅六年,读书人数量还没跟上来,元末明初正是读书人青黄不接的时候,最让朱元璋头疼的是,乡野民间不少读书人不愿意侍奉大明朝,不想当明朝的官,哪怕是朝廷连试科举三次,有水平的读书人出来的却不多。

        连给老朱当官都不愿意,还给人当师爷,开啥玩笑。

        不过有人确实脑子不开窍,这边拒绝了老朱的当官邀请,转头就跑去给人当了师爷的人是真有,比如现任苏州知府魏观的师爷高启。

        当然,如果没有意外的话,魏观和高启明年就会被老朱腰斩了。

        这事还真不能完全怪老朱小心眼,作为帝王,邀请你当官你不当,不和新王朝合作,这没啥,你回家种地就是了,放你走,可你转身给一个知府当了师爷,这让老朱怎么想:

        我老朱,堂堂大明天子,还不如一个知府?

        我不要面子的吗?

        寰中士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

        这就是老朱的逻辑。

        而刘基此时此刻,正在犯“高启”的错误,你儿子有才,你就赶紧送给老朱,没看老朱手里缺人手?

        不把人才送老朱,送一个知县当师爷,你这是想干嘛,若是老朱多想想,你这条命还能活多久……

        刘基看着旁顾其他的顾正臣,无奈地叹了口气。

        现在诚意伯府已经被掏空了,老朱连俸禄都给停了,要不是家里人少,老家还有点地,怕是要走上穷途末路,如今情势危急,若是能借顾正臣之手,搭上东宫的线,说不得诚意伯府还有一线生机,至少在自己死后,家人还能保住性命。

        可看顾正臣的意思,他并不打算帮这个忙。

        刘基没有再为此事开口,转而与顾正臣谈论起河流疏浚一事。

        毛骧跟在不远处,始终沉默。

        午时,顾正臣设宴招待刘基、毛骧等人,不过都是一些客套话。

        俘虏安置很是顺利,剩下的便是生活物品的置购。这一批俘虏并不是穷光蛋,和移民政策一样,他们每个人手中都有一笔“安置费”——五贯钱。

        这笔钱不算少,除了购置锅碗瓢盆、棉被棉衣等物,还有诸多剩余。句容县城的耆老带了一些蔬菜看望,还不忘叮嘱几句要守法,做良善的顺民。

        倒是户房中人忙得有些冒烟,尤其是骆韶,可谓绞尽脑汁给这群俘虏入句容户籍。

        鞑靼俘虏入句容户籍,可不是俘虏报名,户房记录这么简单。

        朱元璋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帝王,在处理蒙古族时,也有着非凡的智慧,他不追求对蒙古族群的彻底斩尽杀绝,只是追求消灭足够威胁大明王朝的元廷力量,对于那些臣服的,投降的蒙古族,包括还在元廷之中的蒙古人,优先进行拉拢、转移安置、重用、游说,然后才是肉体系消灭。

        对于鞑靼俘虏,朱元璋有着明确的治理理念,就两个字:

        同化。

        蒙古是游牧民族,属外夷,外夷入中华则中华之。

        老朱规定:

        大明境内安置的蒙古族人,不允许穿着蒙古族服饰,一律着汉家衣裳;不允许说蒙古语,一律说汉语官话。蒙古族人内部,不能相互婚配,蒙古女子需嫁给大明男子。

        还有一条,所有关内蒙古族改汉姓。

        改姓,这是最让骆韶挠头的,这群人没文化,姓起的那个随意,让人有些绝望,有改李、张、王、赵的,也有不走寻常路的,比如我姓忙,也不知道你在忙什么,还有姓铁,名真的,往中间塞根木头,你还能征战天下不成?

        最无语的是自己不会起姓,还非要找个尊贵的姓靠,啥,你想姓朱,排行老几,老八啊。

        小子,你有几条命?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