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言,解缙颇为震惊。
他再次转头看向对方,顿悟过来,这些话是翰林院同僚通过此人传达给他的。
他皱眉道:“我记得你是徽州人吧?”
徽州人杰地灵,状元如雨后春笋,进士多如过江之鲫。
对方微笑不语:“你觉得翰林院谁是清白的?我们第一忠于皇上,然后才是大明官员。家族的事与我们无关,谁胜利,我们都是皇上的臣子。”
这话等于将底线都露了出来。
解缙苦笑:“汉唐宋家,一直如此,难怪你们翰林代代钟鸣鼎食。”
那人拍拍解缙的肩:“去吧,说实话,我倒希望你赢。理学太虚,十年前我没中举前就体会到了,但家里专研理学百年,无从选择,现在,我有了选择,想去书局掂量一下你的笔。”
“昨天他们讨论了一天,想改变,但被规则束缚,只能旁观。”
解缙笑了笑道:“因此你作为代表来跟我说这些?”
那人摇头:“不,我赢了他们,才有机会来的。”
说完,目光落在解缙身上。
解缙停住,拱手作揖。
……
“他们会先跪拜,然后喊千岁,最后太孙点头或说话,奴才就叫他们起来。”
中极殿内,台阶上,御座前的平台放着一把椅子,与御座在同一中轴线上,相隔三阶,形成微妙距离。
朱允熥转动白玉扳指,低声问:“我爹主持朝会也这样?”
刘建安连连颔首:“太子殿下用的紫檀雕椅。”
朱允熥瞧了瞧眼前的圆椅,没有雕花,材质也普通,心想应该可以坐。
于是,他稳稳地坐下。
刘建安悄悄走到台阶角落,藏在暗处。
旁边的御史,眼神闪烁不定,时而瞄向朱允熥,时而忧虑地望向殿外。
不一会儿,中极殿外传来渐渐逼近的脚步声,靠近殿门时,声音才缓缓消失。
常升和詹徽几乎同时跨进殿门。
看清殿内,御座下的台阶上,朱允熥正襟危坐,目光平和。
皇上不在。
朱标也不在。
只有朱允熥独坐。
他们对视一眼,默默走向各自位置。
百官鱼贯而入,惊讶地看到,宽阔的位台上只坐着朱允熥。
今天,不用御史提醒,大臣们自行排成整齐的队伍。
唯独外面的官员探头窥视,一见殿中只有朱允熥,之后小声议论起来。
“再说话,拉出午门。”
门槛边的御史,手里握着笏板,怒斥。
此言一出,门外喧嚣顿时消失。
“早朝……”
“参拜……”
刘建安站在陛阶一角,犹如战场上的英勇武将,高声号令。
瞬间,朝堂内,百官像山呼海啸般响应。
“皇太孙千岁千岁千千岁。”
朱允熥神色平和,静静地审视着朝堂。
既没点头示意,也未发一语。
刘建安心生忧虑。
不是约定了暗号吗?
他咽了咽口水,目光投向那些依旧躬身的文武官员。
年迈的几位老臣已经开始颤抖。
无奈之下,刘建安小心地瞥向朱允熥。
但他的目光被朱允熥避开。
他的眼神平静,扫过群臣,慢慢转身,目光掠过龙椅上方。
拇指漫不经心地抚过白玉扳指,发出轻脆的声响。
突然,有人体力不支,跪倒在冰冷硬实的金砖上。
朱允熥终于开口:“诸位都请起吧。”
旁边的刘建安立刻高声传达:“百官平身。”
随即,中极殿响起了杂乱的起身声,气氛骤然紧张。
原定上朝立刻提出奏议的大臣们,不禁心生犹豫与不安。
空气中充满了诡异的气息。
群臣行过谢恩礼,齐齐盯着朱允熥。
朱允熥目光扫过文武官员,随后发现一位准备出列的御史。
他柔和地说道:“昨天……”
御史听言顿住,身体不禁一僵,低头退回到原位。
朱允熥清咳一声,继续说。
“昨天,本宫在宫中,突闻应天府有骚乱。京畿重地,天子脚下,学子竟集众闹事,甚至导致暴力冲突,动用府军卫镇压,还惊动了锦衣卫,诸位享受大明俸禄,对此作何解释?”
“我需了解情况,好向皇爷爷和父亲交代。”
中极殿安静不已。
原本有备而提此事的御史与言官们,此刻无言以对。
首次主持早朝的朱允熥,出乎意料,率先提出问题,他们又如何敢言?
武将那边一片沉寂,随后传出低低的笑声,显然是忍笑压抑。
刘三吾感觉全身血液凝固,压力大得让他窒息,只能轻轻咳一声,提醒欲持奏折上书的大臣们。
但他刚咳出来,朱允熥便皱眉头问。
“刘舍人是不是着凉了?本宫准你今天免朝,快点去太医院瞧瞧吧。”
这是明显的嘲笑。
然而,这种压力却隐藏在皇太孙看似关心下属的话语里,让人无处反驳。
刘三吾脸一红,半天才压住这口气。
“臣多谢太孙殿下,但参加朝会是臣子的职责。”
朱允熥颔了颔首,话锋一转:“那我要的答案呢?”
站在文官之首的詹徽挑了挑眉,盯着朱允熥。
皇太孙这话,听着就像直接向刘三吾索求答案。
因此,刘三吾再尴尬地咳了两声。
接着,一位官员走出队伍,坚定地走到大殿中央。
“微臣,都察院御史,有要事启奏。”
朱允熥看向对方,往后一靠,“讲。”
“臣参翰林学士解缙,因创办书局,传播异端思想,扰乱儒家传统,影响学子情绪,威胁大明根基。昨日,金陵城内上千学子自发聚集到书局,要求制止这些邪说。”
“解缙找人前往书报局,与愤怒的学子发生冲突,引发昨天的闹事事件。臣认为,解缙在此事件责无旁贷,理应问罪。”
朱允熥目光平静,缓缓道:“何种邪怂忱Фタ蓁哲引起上千学子自发聚集书局?”
他在提及上千学子时,特别加强了语气,没让那位都察院御史马上解释。
朱允熥突然大声问:“五军都督府的将士,能否告知本宫,若上千人共同行动,会引发什么?”
……
武将队伍中突然涌现杂音。
所有人几乎在同时注视着高处的朱允熥,困惑不已。
自古有规,唐太宗时期,文臣武将可同堂议政。
然而高宗之后,文武逐渐分离,宋更立下文武不干涉的规矩。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