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答题从始皇开始妖皇第134章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4)

第134章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4)

        殷开山(?—622),名峤,字开山,雍州鄠县人,唐代将领。他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其主要生平事迹:

        1. 早年经历:

        殷开山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殷僧首是隋秘书丞,在当时颇有名气。他年少时就以学问和品行被人称道,尤其擅长书法与写作,在隋朝时担任过太谷长,有不错的治理政绩。

        2. 投奔李渊: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渊在太原起兵。殷开山毅然投奔李渊,被召为大将军府掾,参与军机谋略,成为李渊的心腹之人。他跟随李建成攻克西河,立下战功。

        3. 攻克长安及招抚群雄:

        唐军攻入关中后,殷开山任渭北道元帅府长史。当时关中农民军蜂起,互不相属,殷开山奉命招抚,各部先后归降,为唐朝稳定了关中局势。李渊攻克大兴(长安)后,殷开山任丞相府掾,不久改任吏部侍郎。

        4. 征战薛举:

        大业十三年(617)八月,李渊任命刘弘基为渭北道大使,殷峤为副手,他们西进略地扶风,率兵六万南渡渭水,屯驻于长安故城,击败隋将卫文升,擒获甲士千余人,战马数百匹。后来,殷开山随秦王李世民攻讨薛举。在第一次浅水原之战中,因李世民患病,将作战事宜委托刘文静,殷开山错判形势,建议刘文静陈兵示威,而未进行防御部署,导致唐军大败,刘、殷二人被免职,除名为民。不过,之后李世民乘薛举儿子薛仁杲新政未稳之时,率军再攻,此役大获全胜,薛仁杲投降后被斩首,西秦灭亡,殷开山凭军功官复原职。

        5. 后期战功及去世:

        武德二年(619),殷开山兼陕东道大行台兵部尚书,旋擢任吏部尚书,随李世民征伐王世充,以战功进封爵位为郧国公。后又随李世民征伐刘黑闼,于途中病卒。李世民亲临丧,哭之甚恸。殷开山死后,追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谥曰“节”。贞观十四年(640),诏与淮安王神通、河间王孝恭等以佐命功配飨高祖庙庭。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命绘制长孙无忌、殷开山等开国功臣24人图像于凌烟阁。高宗永徽五年(652),追赠司空。

        柴绍(588 年—638 年),字嗣昌,晋州临汾人,唐初开国名将。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生平事迹:

        1. 出身名门且少年任侠:

        柴绍出生于世代公卿之家,祖父柴烈是北周骠骑大将军,历任遂州、梁州刺史,封为冠军县公;父亲柴慎为隋朝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

        他自幼习武,身手矫健勇猛,行侠仗义,闻名于关中地区,年少时便担任隋朝元德太子的千牛备身。后来唐国公李渊将三女儿(平阳昭公主)嫁给了他。

        2. 参与晋阳起兵:

        隋大业十三年(617 年),李渊在晋阳起兵,秘密派人召还在长安的柴绍夫妇。柴绍与妻子商议后,决定从长安赶赴太原。途中他遇到李建成、李元吉去往河东,李建成曾想投靠其他势力避难,柴绍当即否决此想法,认为应当听从密信指挥尽快赶路。之后三人一起赶赴太原。

        李渊任命柴绍为右领军大都督府长史,兼任马军总管。在霍邑之战中,柴绍先行至城下打探隋将宋老生虚实,认为可以等宋老生出城应战之时将其捉拿。最终宋老生一战而败,李渊夺得霍邑,柴绍力战有功。随后他又率大军一路攻取临汾、绛郡等,升为右光禄大夫。

        3. 屡立战功:

        唐朝建立前:柴绍部队抵达潼关城下时,隋朝大将桑显和来袭击,他率军自桑显和后方掩袭,和唐军将领史大奈协同作战,击溃桑显和。之后,他率领数百骑兵,前往华阴山与妻子率领的部队会合。

        唐朝建立后:

        跟随秦王李世民平薛举、宋金刚,击败王世充于洛阳,擒获窦建德于武牢,因战功赫赫封为霍国公,后转为右骁卫大将军。

        武德六年(623 年),柴绍率军抵御吐谷浑部落的入侵。在被围困的危急情况下,他命人弹奏胡人琵琶,让两女子随乐起舞,趁敌军分心之时率精骑从后方偷袭,大败敌军,斩首五百余人。

        贞观二年(628 年),柴绍与殿中少监薛万均率军攻打依附突厥的梁师都,在离朔方数十里处与突厥军遭遇,柴绍率军奋勇出击,大破突厥军,乘胜包围朔方城,最终梁师都堂弟梁洛仁杀梁师都,举城投降。

        贞观三年(629 年),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受李靖节制,出击东突厥。

        4. 玄武门之变的支持者:作为李世民的妻姐夫,柴绍在玄武门之变时坚定地支持李世民。

        5. 晚年及身后荣誉:

        贞观七年(633 年),加升镇军大将军,行右骁卫大将军,改封谯国公。

        贞观十二年(638 年),柴绍病重,唐太宗亲自前往府邸探视,不久后他逝世。追封为荆州都督,谥号襄。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命人绘制“二十四功臣图”放置于凌烟阁,柴绍名列第十四位。

        长孙顺德(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唐朝初年外戚、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经历:

        1. 早期经历:

        长孙顺德是北周秦州刺史长孙澄之孙、隋朝开府长官长孙恺之子,文德皇后长孙氏的族叔。

        隋朝时,长孙顺德任右勋卫,为逃避高句丽战役,逃匿于太原,后被李渊收留成为门客。

        2. 追随李渊起兵: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初,刘武周起兵反隋并引突厥兵围攻太原,李渊趁机招兵,将所招兵马交给李世民、刘弘基、刘文静和长孙顺德管理。

        李渊起兵后,长孙顺德任统军,随军讨平霍邑、击破临汾、攻克陕州,屡建战功。他还与刘文静在潼关攻打屈突通,多次挫败其锐气,并在屈突通将要逃奔洛阳时,追至桃林将其擒获送到京师,略定陕县。

        3. 唐朝建立后的功绩与地位: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拜长孙顺德为左骁卫大将军,封薛国公。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长孙顺德参与玄武门之变,与秦叔宝等人征讨李建成余党。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赐封他食邑一千二百户,并特赐宫女,还时常让他夜宿于中书省,可见对他的信任。

        4. 居官不法与免官复用:

        贞观年间,长孙顺德居官贪婪,在监督奴仆时收受贿赂。事情败露后,唐太宗念其旧功,不忍心问罪,反而当众赐给他几十匹丝绢,以此刺激他的愧悔之心。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十二月,李孝常谋反,长孙顺德因与李孝常来往受到牵连,被取消原有官职。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起用长孙顺德为泽州刺史,他重新任职后严明纪律、认真办事,受到好评,但后来又因犯法而被免官。

        5. 身后荣宠:长孙顺德不久后病逝,唐太宗为其停止上朝,派人前去吊唁,追赠为荆州都督,谥号襄。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追改封为邳国公,永徽五年(公元654年)重赠开府仪同三司。

        总的来说,长孙顺德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为唐朝的建立和初期稳定立下了战功,但他居官时的贪婪行为也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污点。不过,唐太宗李世民念及他的功劳,对他较为宽容。他的经历反映了唐朝初年政治环境的复杂以及唐太宗对功臣的态度。

        长孙顺德是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的族叔。即长孙无忌是长孙顺德的侄子辈。

        长孙顺德在唐朝建立过程中立下战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长孙无忌同样是唐朝的重要人物,在唐朝初期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位居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不过,两人虽然有亲戚关系,但各自的人生轨迹和政治作为有所不同。

        张亮(?-646 年),郑州荥阳人,唐初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其独特之处如下:

        1. 出身背景独特:

        出身贫寒:与凌烟阁中不少出身名门望族或官宦世家的功臣不同,张亮出身贫贱,年轻时以务农为业,是从底层一步步崛起的人物。这种出身背景使他在行事风格和政治追求上可能与其他功臣有所差异,也让他的奋斗历程更具传奇色彩。

        2. 经历具有传奇色彩:

        告密获赏:隋朝末年,张亮投奔李密,但未受重用。后来瓦岗军中有人密谋反叛,张亮向李密告密,李密认为他忠诚,任命他为骠骑将军,这成为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种因告密而获得晋升的经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较为特殊。

        狱中守密:武德九年,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的矛盾激化,张亮奉命到洛阳秘密联结山东豪杰,以备局势变化。齐王李元吉告发张亮图谋不轨,唐高祖命有司拷问张亮,他紧守秘密,最终得以释放。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他对李世民的忠诚,也展现了他坚定的意志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奇袭立功: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征讨高句丽,张亮自请随行,担任沧海道(一作平壤道)行军大总管。他率领唐军从东莱渡海至辽东,突袭卑沙城成功,打通了山东半岛通往辽东半岛的粮草补给线,为唐朝的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支持。尽管他在面对敌军劫营时曾表现出怯懦,但最终因副将的出色表现而化险为夷,这一经历也成为他军事生涯中的一个独特事件。

        3. 性格与行为复杂:

        外敦厚内诡诈:史书中对张亮的评价是“倜傥有大节,外敦厚而内怀诡诈,人莫之知”。他表面上看起来敦厚老实,但内心却有自己的盘算和心思。这种复杂的性格使他在官场和政治斗争中能够灵活应对,但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家庭行为不检:张亮抛弃结发妻子,迎娶了生性淫荡、骄横的李氏,对她既宠爱又惧怕。李氏与人私通,张亮却将此人收为养子,这种家庭行为在当时的社会道德观念下是不被认可的,也影响了他的名声。

        4. 结局悲惨且充满争议:

        以谋反罪被斩:贞观二十年,陕州人常德告发张亮私养义子五百人,蓄意谋反。唐太宗命人调查此事,程公颖与公孙常都证实张亮谋反。张亮虽辩解是被诬陷,但唐太宗认为他私养义子的行为就是谋反的证据,最终将他斩于市,并没收其家中全部财产。这一结局与他曾是凌烟阁功臣的身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引发了后人对他是否真的谋反的争议。

        总的来说,张亮在出身、经历、性格和结局等方面都具有独特之处,这些特点使他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显得较为突出,也成为后人研究唐初历史时关注的一个重要人物。

        张亮被李世民执意杀掉,主要是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涉嫌谋反:

        蓄养义子:张亮被人告发私养义子五百人。在古代,私自大量蓄养义子容易被视为有不轨企图,尤其是对于手握一定权力的大臣来说,这种行为很容易引起皇帝的猜忌。皇帝会担心这些义子可能被培养成私人武装力量,对政权构成威胁。

        有证人指证:程公颖与公孙常都证实张亮谋反。虽然这些证人的证言不一定完全可靠,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有人指证且张亮有蓄养义子这样的可疑行为,使得谋反的罪名显得较为可信。

        2. 自身行为不检点,失去李世民的信任:

        家庭关系混乱:张亮抛弃结发妻子,迎娶了生性淫荡、骄横的李氏。李氏与人私通,张亮却将私通之人收为养子,这种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严重影响了他的名声和形象,也让李世民对他的品德产生了质疑。一个连家庭关系都处理不好、道德有亏的人,很难让皇帝继续信任并委以重任。

        3. 政治局势的影响:

        李世民晚年的政治考量:李世民晚年可能对功臣的忠诚度更加敏感。经历了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的储位之争等一系列政治动荡后,李世民对朝廷内部的稳定格外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可能威胁到政权稳定的因素都会被高度关注,张亮的行为和被指控的谋反罪名,使得他成为了李世民维护政治稳定的牺牲品。

        总之,张亮被李世民执意杀掉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谋反的嫌疑、自身的不良行为以及当时的政治局势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了他的悲惨结局。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