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帝国争霸听书软件第865章 重战称雄

第865章 重战称雄

        “战-16”的打击能力超过了所有现役攻击机,不止是载弹量更大与航程更远,还因为能够使用现役,以及即将服役的所有精确制导弹药,并且在任何气象条件下摧毁地面与海上目标。

        以46吨的最大起飞重量升空时,“战-16A”最多能够挂载16吨炸弹,内部满油的最大作战半径为1800千米,进行一次空中加油能够达到3000千米,携带5具副油箱的转场航程可达7500千米。

        相对而言,“战-16A”的其他性能算不上突出。最大飞行速度仅1.6马赫,最大可用升限为米,可用过载为+5G到-2G,海平面最大飞行速度每时1100千米,最大爬升率为每秒240米。

        当然,对于体量接近于战术轰炸机的超重型攻击机来,这样的飞行性能也能接受。

        帝国空军选择了“战-16A”,以其为基础开发新一代电子攻击机,也就是看中其巨大的改进潜力。

        超过45吨的起飞重量,以及巨大的内部空间,就算“战-16A”没有内部弹舱,也能够像“攻-8FZ”那样把电子战设备置于机体内部,从而腾出宝贵的外部挂点,用来携带打击防空系统的弹药。

        得益于电子设备型化,“战-16AD”只是牺牲了位于座舱后方的背部油箱,内部载油量减少了1800千克。因为有5个2000千克级的重载外挂点,而且一般不需要使用重型对地打击弹药,也不用挂载电子干扰吊舱,通常可以用3个重载外挂点挂载副油箱,所以作战半径不但没缩短,还稍微有所提升,达到2000千米,不进行空中加油的最长滞空时间更是高达6时。

        关键还有,“战-16A”采用的并列双座布局。

        前面已经提到,帝国空军最初把“战-16”当成战术轰炸机看待,也就需要考虑长时间飞行所带来的问题。

        显然,至少需要2名飞行员。

        不管自动驾驶设备多么先进,只要正常任务周期超过了6个时,就得必须安排2名飞行员。

        在战术飞机上,通常是纵列布局。

        这么设计的好处有三个:一是能降低迎风面积,也就是降低飞行阻力;二是能减少水平投影面积,等于降低了被机关炮这类口径高射武器击中的概率;三是结构更简单,能够减少上百千磕重量。

        缺点也很突出:得配备2套飞行控制系统,飞行员之间的沟通协调不是很方便。

        对战术轰炸机来,纵列布局的优点没多大的价值,缺点反到显得很突出。

        正是如此,战术轰炸机都是采用并列双座布局,而且“战-16A”在设计的时候,为了显现出“重型”与“攻击”的定位,采用了并列双座布局,还一直沿用下来,在后期修改的时候都没有换成纵列双座布局。

        当然,这也跟空军希望尽快让“战-16A”投产有关。

        对电子攻击机来,并列双座布局肯定要比纵列双座布局好,尤其是在只有两名飞行员的情况下。

        准确的,在“战-16AD”上只有一名飞行员,坐在右侧的是电子战军官。

        在同样具备防空压制能力的“攻-5CZ”上,有足足4名成员,除了飞行员,还有3名电子战军官,而且前座副驾驶兼任武器军官。“攻-8FZ”因为只有2名成员,所以不具备防空压制能力。

        虽然随着技术进步,不再需要数名电子战军官来操作电子战设备,但是肯定需要让两名成员协同作战,比如在必要的时候得由飞行员控制机载武器。很明显,并肩而坐能更有效的进行沟通协调。

        当然,还能够共同使用一套电子战的操控设备。

        要的话,帝国空军对“战-16AD”是非常的满意,在完成验收测试之前就下达了批量采购订单,而且第一批的采购数量就超过了200架,除了一对一的取代“攻-8FZ”,还要取代“战-10AD”。

        在空军的战术体系当中,“战-16AD”的地位还在“战-16A”之上。

        道理也很简单:帝国空军并不缺乏攻击机,重型攻击机也足够用,更别还有数量众多的战略轰炸机,相对的,专用的电子攻击机却捉襟见肘,而且“攻-8FZ”缺乏实施硬摧毁的能力。

        在波沙湾战争期间,帝国空军的攻击机群经常需要海军的“攻-5CZ”提供掩护。

        先不作战效率的问题,面子上就挂不住。

        此外,“攻-5CZ”的综合作战效能确实超过了“攻-8FZ”,即便是执行压制干扰作战的能力也能通过携带更多的电子战吊舱来增强。加上具备硬摧毁能力,所以“攻-5CZ”的作战灵活性远远超过“攻-8FZ”。

        实战早已证明,硬摧毁是最为可靠的打击手段。

        面对先进防空系统,电磁压制干扰的可靠性往往会受到挑战,甚至遭到攻击机飞行员的质疑。

        按之前的规划,空军将在5年内让所影攻-8FZ”退役,仅保留“战-10AD”。

        虽然“战-16AD”已经完成设计,进入到验收试飞阶段,但是没拿到拨款,就别想进行量产。

        也就是,今后只能从海军借用“攻-5CZ”执行电子战任务。

        如果不是大战爆发,帝国空军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没有自己的电子攻击机可用。

        不要忘了,哪怕“攻-5CZ”也要面对机体寿命即将耗尽,在10年之后就要陆续退役的尴尬处境,可是下一代电子攻击机仍然由海军主导,在“攻-12A”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与空军没有直接关系。

        到时,空军还是得采购“咸菜”。

        由此不难看出,“战-16AD”的价值是多么巨大。

        可惜的是,在大战爆发之后,“战-16AD”的采购计划才获得批准。哪怕帝国空军立即调整了生产计划,把“战-16AD”的优先级别排在“战-16A”之前,还直接使用了已经生产出来的机体,也不可能立即获得足够多的“战-16AD”,何况“战-16AD”的验收试飞都还没有完成。

        迄今,帝国空军就只有30余架“战-16AD”,其中的10多架在进行验收测试。

        也就是,剩下的“战-16AD”全都参与了突袭特里凡的战斗。

        这也是帝国空军安排“攻-8FZ”在前面开路,让“战-16AD”在后面跟进,执行防空压制任务的主要原因。

        参战的20架“战-16AD”都还没有进行验收,很多电子战设备甚至没有进行调试!

        武器控制系统其实是现成的,比如火控雷达来自为“战-11CD”研制的AESA,而且在战前就完成了作战测试。火控软件跟“战-10AD”的差不多,而且已在测试机上完成了跟武器系统的调试匹配工作。

        得直接一点,这些“战-16AD”都能挂着反辐射导弹执行打击任务,只是无法使用电子战设备。

        安排“战-16AD”执行防空压制任务,其实也是在进行验收测试。

        至于作战效能,完全没必要担心。

        关键就是,“战-16AD”能挂载与使用很多“战-10AD”根本用不聊重型武器,由此获得远远超过“战-10AD”的打击能力。

        比如射程超过300千米,飞行速度高达4马赫的KD-24A重型反辐射导弹。

        其实,这种导弹就是为“战-16AD”量身打造。

        帝国空军当初选择使用“战-10A”来执行防空压制任务,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就是轻型战斗机更加灵活。按照当时的理论,在遭到防空导弹攻击的情况下,轻巧灵活的轻型战斗机更容易摆脱。

        当然,该理论的基础其实是反辐射武器还不够先进。

        得直接一点,因为反辐射武器,比如反辐射导弹存在性能缺陷,所以防空压制战斗机不得不冒险进入防空导弹的有效射程,以拼刺刀的方式发起攻击,也就只能选择生存能力更强的作战飞机。

        实战结果也是如此。

        在波伊战争中,防空压制战斗机的作战损失率高居战术飞机之首,而且达到战术航空兵平均损失率的5倍。即便到了波沙湾战争,防空压制战斗机的损失率依然居高不下,超过了其他战术飞机。

        原因也很简单,战斗机再是敏捷,那也比不上防空导弹。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才选择了重型攻击机,而且着手发展射程更远与性能更好的重型反辐射导弹。

        其实,这番话应该反过来。

        在决定研制重型反辐射导弹之后,帝国空军才发现,需要一种重型平台来搭载使用这类导弹。如果仍然是“战-10AD”这类轻型平台,挂上2枚重型反辐射导弹之后,就别想挂载其他武器与设备了。

        当然,KD-24A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导弹。

        KD-24A的导引头其实就来自KD-18C,拥有全频段侦测能力,还具有记忆功能,而且攻击航线标定点由12个增加到了48个,从而获得更加精确的航线规划能力,能够更有效的应付欺骗与干扰。

        凭借高达1800千磕发射质量,KD-24A获得了超过300千米的射程,平均飞行速度超过4马赫。

        这个速度,比大部分防空导弹还要快!

        此外,300千米的射程更超过了现今几乎所有防空导弹。

        也就是,“战-16AD”能够在敌方防空导弹的射程之外发射KD-24A,再也不需要跟防空系统拼刺刀。

        至于威力,肯定是管够。

        重达250千磕战斗部,达到了100米的杀伤半径,能确保摧毁任何一种防空雷达。

        换个角度来看,也就是因为不需要冒险进入防空导弹的打击范围,所以不需要防空压制战斗机拥有多好的机动性能。

        其实,KD-24A还没有完全达到空军提出的性能指标。

        比如,暂时不具备对付机动目标与时间敏感目标的能力。

        得直接一点,如果敌人把雷达部署在履带式底盘之类的机动平台上,在受到威胁之后立即关机,并且以最快速度转移,就有很大的把握避开从300千米之外射来的KD-24A,毕竟以4马赫的速度飞行300千米,至少需要4分钟,而常见的履带式载具能在4分钟之内行驶数千米。再结合有源诱饵,或者是具有相同辐射特征的假目标,就更加有可能让KD-24A瞎火。

        关键还有,把雷达部署到机动平台上,提高平台的战术机动性能,本身就是提高生存能力的主要手段。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才提出,反辐射导弹必须得具备对付时间敏感机动目标的能力。

        简单的,就是在目标消失之后,能够在战场上空逗留一段时间,等到目标重新出现之后再发起攻击。

        这个要求一点都不简单,实现难度非常大。

        关键就是,延长滞空时间与飞行速度相互矛盾。

        如果保持4马赫的飞行速度不变,那么多飞行15分钟,就得增加3倍的燃料,导弹的整备质量将超过4000千克。

        显然,帝国空军肯定不会接受4吨重的反辐射导弹。

        要获得更久的滞空时间,就必须降低速度指标。

        只要降低到亚音速,别获得15分钟的战场滞空时间,哪怕多飞行1个时,也没有什么难度。

        可惜的是,帝国空军同样没办法接受飞行速度太慢的反辐射导弹。

        针对这个矛盾,唯一的解决办法,也就是采用两级弹体,或者在攻击阶段让战斗部跟弹体分离,并且为战斗部配备一具加速用的型发动机,确保在攻击阶段获得4马赫的冲刺飞行速度。

        这就是还在研制的KD-24B。

        虽然采用了相同的编号,只是序列号不同,但是与KD-24A相比,KD-24B其实是一种全新的导弹。

        严格来,除了战斗部与导引头,两者没有任何共通的地方。

        当然,研制KD-24B的难度比KD-24A大得多。

        关键,也就是动力系统。

        KD-24A的动力系统,其实是一具整合了助推火箭的液体燃料冲压发动机,基本上没有什么技术难度。而KD-24B至少需要两套动力系统,而且这两套动力系统还必须达到极高的技术水准。

        要的话,也就是帝国空军提出的要求实在太高了。

        得直接一点,就是在保持KD-24A的飞行性能的基础上,至少获得15分钟的战场滞空时间。

        这意味着,仍然需要以4马赫的速度飞行300千米!

        此后才以亚音速在战场上空飞行15分钟,并且在重新发现目标之后,以4马赫的速度发起攻击。

        要命的是,整备质量不得超过1800千克。

        其实,这也是战术作战飞机通用重载外挂点的上限。虽然名义上能够挂在2000千磕弹药,但是在实际使用当中,肯定要留下一些余量,特别是在挂载导弹的时候,还得使用专用的电气转接部件。

        毫无疑问,不增加质量,又要获得更好的性能,肯定需要更加先进的技术。

        正是如此,KD-24B的研制规划一拖再拖,即便在大战爆发之后,也没有多大起色,至今都只存在于设计图上。

        所幸的是,对付基本没有战场机动能力的远程防空系统,KD-24A就够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