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夺鼎1617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 驿卒

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 驿卒

        这么一叫喊,城门口拥成一团的灾民也散开了不少,从去年入冬前后就先后有不少灾民离家出来逃荒,一般都是一个宗族或是一个村子为单位出来,灾民很少有小股的,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出门的风险远大于在家,沿途的饥寒交迫颠沛流离随时可能叫人生病,一场小病可能就是致命的险症,只有抱围出发,几十人为基数,几百几千人聚集在一起才可以互相帮助,并且会引起官府的重视,由官府赈济和牵头引导大户施粥,如果是一家一户的逃亡,很容易被当流民欺负和压迫。

        这种事也是几百上千年下来心口相传的秘密,对这些生活在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人群来说,已经成了基因中的一份子了。

        他们也知道城门口的这些守兵说的是真的,没有必要骗他们。

        以往的经验也是这样,在初春这种最困难的时候,朝廷的赈济多少会有一些,上头瓜分大半后也会把剩下的发到他们口中,靠着这些菲薄的赈济他们能活下去,再熬两个月左右野菜就会供应到众人的食谱之中,暮春和夏天是最好熬的时候,到了秋天之前都叫人们保留着希望和体能,到了秋天,看着一无所有的田地又再次走上逃荒的路程。

        二十多年了,几乎每隔几年就是一次灭绝性的大灾害,所有的灾民都几乎熟悉了这一套流程,在听到守门兵的叫喊后,秩序也是好了许多。

        灾民们开始络绎不绝的走进城门,在他们身边也有一些进城的人,菜农,挑夫,还有过路的客商,往返办公事的吏员等等。

        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骑着匹黄膘马,头顶戴着一顶破旧的蓝毡帽,马侧是几个大包裹,里头隐约可见油封的公文信函一类的东西。

        “鸿基老弟来了。”把总坐在城门口看着人们进城,脸色相当凝重,看到这个驿卒随着人流进来,眼睛一亮,笑着向对方打起招呼来。

        “见过刘把总。”驿卒跳下马来,将缰绳递给一个守门兵,和对方随口寒暄了一句,众人脸上都带着笑容。

        这人叫李鸿基,米脂县李继纤寨的人,万历三十四年生,今年刚满二十。这是一个身量高大,体格健壮的青年,拥有陕北人特有的特性,沉稳厚重,性格淳朴而又坚韧,为人厚道热心。由于身为驿卒经常出外奔走,经常会替人免费带信或是带口信,人缘相当的好。

        同时这也是一个大胆的人,老陕男子原本就有热血尚武的一面,李继纤寨原本就是大宋时的横山地,属于四战之地,几百年后仍然保持着宋时的传统,尚武,习弓箭,民间尚武之风很浓。

        在这样的地方出生和长大,李鸿基敦厚的笑容之下也是有着彪悍勇武的灵魂,从米脂出来谋生,当了驿卒之后他已经多次遇到危险。这个年代的治安是不能和几百年后相比的,一个驿卒最大的财富就是他身下的那匹好马,不止一次有不安份的山民或是沿路的土匪杆子想打这个驿卒的主意,但在李鸿基的佩刀和弓箭之下,并没有人能讨得了好处。

        时间久了,李鸿基也打下了不小的名头,这个驿卒也成了宁夏的知名人物,在其家乡米脂更是一个四乡八里都有名的好汉子。

        姓刘的把总也是相当欣赏这个驿卒,等李鸿基过来行了礼,把总笑道:“从哪搭回来的?”

        “固原,送了一些公文信件,又带回来一些,也有朝廷的邸抄。”

        “哦,”刘把总的眼神一凝,说道:“辽西那边咋样了?”

        “消息不好。”李鸿基沉声道:“连丢数十堡,听说老奴攻到宁远了。”

        “大军没有还击吗?”

        “没有。”李鸿基摇头道:“都是各堡弃守,将领和士卒逃跑的话头,看了叫人闷气的很。”

        “入他们娘的。”把总怒声道:“朝廷一年给咱们多少,给他们多少,打起仗来就算将官跑了,当兵吃粮的就不管不顾的跑了?真他娘的气闷,替他们燥的慌!”

        李鸿基闷声道:“是这个理儿,同样的钱粮和铠甲兵器给咱们,打出来的仗不会是那般难看的模样。就算辽镇的兵全是新兵,这个道理也不中,咱们这边就算拉一队百姓练上几年,还有那般好的铠甲兵仗,怎么能打不赢?”

        “那是,咱们是老秦人嘛。”

        秦地的人,对曾经辉煌一时的大秦帝国仍然有着认同感,在这种朴实的感情之下他们会自称为老秦人,这是对过去的一种缅怀,就象还有很多人称西安为长安一样,汉唐之时不仅是关中的骄傲,也是整个华夏文明的骄傲。

        李鸿基抿着嘴唇,对把总的话相当的赞同。

        秦人为兵,刚烈沉毅,勇往直接,且又有韧性,在优势的条件下能打胜仗,要打败仗也不会一触即溃,不可能象辽镇那样败的那么难看。

        在李鸿基心里,东虏不过是和北虏差不多的蛮夷,可能强盛一时,但不可能是汉家儿郎的对手,也不可能是真正的强兵的对手,他不怎么把这些蛮夷鞑子放在眼里,对辽西的事儿关注的是辽镇没用,而不是女真人的强悍。

        这种心理影响了他后二十年的很多决断,直接导致了华夏文明三百年的断层。

        当然李鸿基的骄傲也不是完全没有来由,以秦人为主的农民军相当的强悍坚韧,李鸿基本人就是杰出的代表之一,而在洪承畴领八总兵援锦州时,力战不退,在劣势下勇敢冲向皇太极大旗的军队,仍然也只有秦军一支而已。

        “咱们不扯这些了。”把总对李鸿基道:“你赶紧去各衙门送公文,迟了要小心挨板子。”

        李鸿基看看城门口,说道:“不迟,我早到了半天,离时限还远着。大人,这一趟逃难的又不少啊。”

        “嗯。”

        刘把总点了点头,说道:“是不少人,还好朝廷有赈济要到了,上头叫开门,要不然的话也不能这么全放进来,要出乱子的。”

        李鸿基已经当了一年多驿卒,他喜欢动弹,不象有的驿卒就呆在驿站里伺候差事就行,驿站里出外跑的活计都是李鸿基给包下来了,这一年多跑下来,地方情形熟了,地理当然也熟了,很多人情世故,地方公事,自然而然的也是熟悉了不少。

        “鸿基,”刘把总笑着道:“啥时过来帮我,过来我就给你个队官当当。”

        “不敢。”李鸿基笑道:“弟兄们都比咱强,哪能这样,把总大人这么一说,我是定然不敢过来了。”

        驿站呆着很舒服,不要操练,无非就是跑跑路,还有马料可以贪污,总体来说这差事比边军不容易谋,当了驿卒足够养家糊口了,朝廷一年拨给驿站几百万两,比边军的军饷还优厚的多,李鸿基当然不可能放着驿卒不干,去当刀头添血谋生的边军,还不一定月月关饷,就算当了队官,也不一定能过的舒服,看眼前的刘把总,虽然官职比驿丞高的多,可是过的还真不如驿丞舒服。

        刘把总当然也知道李鸿基不可能过来,只是爱惜人才,所以才用开玩笑的口吻这么一说,李鸿基打哈哈,刘把总也是哈哈一笑,这事就算揭过不提。

        这时人流涌动,开始往城中的各大街巷散开,宁夏镇城是后世银川市,在后世都是不大的城市,在此时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州城大小。

        在这样的西北地方,能经营出这样一个城池也是数代百年之功了,宁夏镇西起贺兰山一带的中卫县,沿黄河而东至大盐池,在灵武到陶乐一带靠黄河天险没有筑边墙,在贺兰山到灵武一线则是军堡林立,筑有两到四道边墙。

        就算如此,此城与普通的边城一样,在二百多年的时光里经历过多次战火的考验,北虏强盛时期经常有警讯,乃至被打到镇城附近,就在二十多年前,套部还从青海进发,围攻河州和洮州一带,宁夏和甘肃还有固原三镇同时发出警讯,整个镇城封闭,多少逃民往这几个镇的镇城跑,结果都被镇将拒之城外。

        李鸿基当年还没有出生,当然未曾亲历,不过眼中看到难民蜂拥而入时,心中还是油然而生一种激动和感激的感情。

        “还是大明天子好啊。”这个时候还没有读过几本书的李鸿基,用相当朴实的语言称赞着道。

        ……

        告别了刘把总之后,李鸿基策马在城中的街道上往北而去。

        他是从南门进的城门,总兵府邸和兵备道等官衙都在城中心,这一点和任何一个大明的城池一样,都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南北东西几条大街构成一个十字,学宫和衙门在鼓楼东西的衙前街上,岳王庙城隍庙一类的建筑散落在四周,再外围是一些官员和大户的住宅,构成了整个城市的核心区域。

        再外围,才是一些商业区,有商行和普通的店铺,他们构成了这个城市最有活力的区域。

        当然由于宁夏镇城紧邻边墙,在其西北方不远就是都思兔河,是大片蒙古帐篷沿河放牧的所在,东北方向就是东套,是鄂尔多斯部的一部份在此放牧,另外就是库布其沙漠。

        在东南方向是一个湖泊,也是有名的花马池,三边总督就在这里。

        沿着宁夏镇的东西两个方向是绵延两千里的防御区域,黄河和边墙把这一大片土地保护在内,也使得这个小城有着还算安稳的市面,也就有着相对的繁华。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