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伐金覆宋第八十三章 回福州?

第八十三章 回福州?

        太后带着姜明、陆秀夫又走了出来,还未进入大殿,面还是熙熙攘攘的议论成一团,于是先由陆秀夫进去稳定场面。//、QΒ⑤.\\然后杨太后再陪同皇上一起出去,才能不失礼数。不过借着这个机会,姜明回头时,却发现杨太后用一种求救的眼神看着自己,手里紧紧抓住小皇帝赵的肩膀,以至于小皇帝的眉头都皱了起来。

        抬头无辜的看着自己的母后,不知道是为了什么。但是姜明却是明白什么意思,稍稍的点了一下头,示意自己明白该怎么做。

        杨太后当然不希望全氏母子二人回来,不然首当其冲的就是自己,所谓的大臣们不过是换一个称呼或者一个效忠的对象而已,而自己的地位却是有着天渊之别。

        不过这也是姜明所要叹息的,无论是在什么时间,自己的利益永远的高于一切,在这个时候,真正为国家着想的又有几个人呢?

        包括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国家吗?但是刚穿越回来一年的时间,对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大宋那里来的感情呢?那么可能是源于自己知道历史而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同情了。

        定定神,整理一下自己的衣衫,慢慢的随杨太后走进大殿。

        此时朝堂之上已经静了下来,大臣们也不再言语,看着秩序又恢复了庄重,陆秀夫满意的将大臣们的意见禀报于皇上和太后知道。

        虽然刚才议论中十分杂乱,但是大臣们却没有失去作为国家精英地身份,所分析出来的问题算是比较尖锐了。还是对于情报的准确性提出了质,有的甚至还认为姜明只是在那里哗众取宠,怎么可能呢?

        要是元帝决定复宋,只需要定都于临安就可以了,开封之地,也算是蒙古人自己辛辛苦苦地打下来的。定都于开封,不但是帮助宋室复国,而且是又将原先金国占领的土地也还了回来,蒙古人能有那么好心吗?还都于开封,这个可是从高宗皇帝就开始的梦想,但是无论历代怎么努力,也不能达到,现在如此轻易的就可以办到,里面要是没有猫腻才让人奇怪呢?

        无奈,姜明只好又把刚才在杨太后和陆秀夫那里所分析的结果说了一遍,说实话,百官一直忙于奔逃,对于外界地事情了解还真不是太多,将信将疑的看着国师,心道,如果真的如他所说,元帝此举也属于无奈,不过以后元廷北定后,卸磨杀驴之举也肯定会有地,定都于开封不过是为了更好的掌握幼帝而已。

        因为蒙古人已经在中原经营了那么多年。比之江南动荡地局势。还是容易把握一些。

        无论废立都是一念之间地事情。

        既然肯定了这一条。大臣们地意见马上就回到了陆秀夫提出地那两条应对之策上。阻止元帝复辟是肯定地。那么该如何阻止。无非就那么两条了。要么将其救出来。救不成就干脆行非常之事。断绝了元帝地念头。

        果断地让姜明觉得心里发冷。看来自己还真地小看了这些朝臣们地决心。扫视着朝堂之上地大臣们。几乎是在瞬间分成了两派。围绕着是救还是刺杀之以免后患展开了激烈地争执。却无人再有别地见解了。

        姜明地心里越来越不耐烦起来。他地目地已经达到。顺利地将行朝地注意力转移到别地地方。对于这个事情。他自然早有决断。

        听着朝堂之上那些士大夫在那里之乎者也地掉着书袋。心里不由地为宋朝地皇帝感到悲哀。可能也就是在这样地争执中。伯颜已经把大军开到临安城下了吧。经年地失败。已经让大臣们趋于保守消极地思想。

        只知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却没有了长久的打算,于是干咳了一声,用眼光看向陆秀夫,示意他暂时阻止再争议下去。谁知道陆秀夫没有看到,杨太后却是事关己身的早就在留意各人的意见,看见姜明如此,知道他有话说,也不顾自己的身份,连忙阻止了朝堂之上的争议。然后请姜明发表自己的见解。

        看到大殿之上静了下来,姜明慢慢走到中央的位置,朝杨太后和小皇帝一礼,然后转身说道:“对于各位大人,其实姜某只是一个晚辈,论及此事,见解自然不如各位大人的深谋远虑,但是只是姜某认为无论是曰刺、曰救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就算是幼帝不在,元帝只要存在这样的心思,当初临安城陷,不知道那伯颜胁迫了多少宗室子弟前往北方,要找出一个名正言顺的还不容易吗?”

        这时,张镇孙站了出来,指责道:“话虽如此,但是先皇只留

        龙子,端宗驾崩,只有幼帝和皇上,就算是立其他等不服,天下也不会承认的。”

        姜明冷笑道:“诸位都不服,但是焉知天下不服?”说完,猛省现在是在宋朝,忙告个罪,继续说道:“刚才我的意思是,元帝只不过是想找个人出来牵制我们,在他们北方没有平定之前,树立一杆旗帜来愚昧乡民,焉能不大肆的宣扬此举,另外又有很多无气节的读书人为其鼓吹。而百姓居危思安,已经饱尝战火,有了一点希望,很大的可能盲目跟从。”

        “所以,元帝根本就没有打算得到咱们的认同,他只需要短期之内,有个被江南百姓认同的旗号来代替他发号施令而已。”

        姜明沉吟了一下,继续说道:“何况,他们还有个最大的凭借,就是当初临安城陷,传国玉玺也在他们的手中,就算是幼帝失踪或者身亡,他们随时可以起草一个诏书来蒙蔽天下。到了那时,我们又将如何呢?”

        这些道理不是在场的大臣想不到,而是没有姜明把握的情报多,和全局观念比较淡薄而已。听姜明这么一说,心下觉得也有些道理。

        但是嘴里却是不能承认的,这毕竟是在朝堂之上,当着现在的皇上和太后,说出来也就是一些诛心之言了。所以虽然觉得有些道理,无人反对,但是也没有人认同这些话。

        杨太后倒是不以为意,听姜明这么说,一切形势皆不利于行朝,忙问道:“国师可有应对之策吗?”

        出人意料的是刚才姜明侃侃而谈,但是听到问及这句话,却是非常肯定的回答道:“没有。”杨太后眼中露出失望之色。

        姜明继续道:“我们虽然没有办法,但是我们既然事先得到消息,就可以比他们先行一步。”说完,又从袖管内拿出一纸卷轴出来,交与了杨太后。

        看见姜明早就有准备,却是害的自己担心了那么久,还是有些不满的看了其一眼,结果卷轴,打开看了以后,面上却没有什么表情,然后递给身边的宦官,让其传阅给陆丞相然后当众宣读。

        其实姜明昨日就回到了珠海,一直闭门不出,就是为了和鸿儿想应对之策,还有就是请鸿儿为自己其超奏折了。之所以现在才取出呈上,就是为了保证奏折的成功性加大,因为其中肯定要触动些什么。

        呈给杨太后的奏折中,有几条是必须加快进行的。首先,就是必须马上返回内陆,既然曾经在福州建立行朝,那么圣驾就必须还驾福州,在那里举行登基大典。给天下人,至少是东南一带吃一个定心丸。

        同时传召天下,尊崇幼帝为太上皇。全氏为太皇太后。以彰显自己的正统,而台湾暂时作为行朝的一个缓冲,能不暴露还是不暴露,把元军的注意力吸引到内陆之上,才能保证台湾后方的稳定。那么军需后勤才能源源不断的供给。

        做了这一切还不够,还要在昭告天下的同时,号召天下群雄起义勤王,但是不必赶往福州救援,只是驻守本地,或者就近连成一片,得一县则以子爵领县令之职。得一州则以伯爵领知州之职,得一路则以侯爵领安抚使之职。

        辖内官员皆可自行任命,但是需要报于朝廷知道,朝廷不得以各种理由给予拒绝。

        为了表示朝廷对此举的决心,则要封赏现存正在为大宋殚心竭虑的官员,诸如泉州蒲氏、兴化陈氏、漳州陈吊眼和福州侯强、钓鱼城张钰等等。

        以上诸路,皆按照承诺兑现,以鼓舞抗元士气。但凡有义举报于朝廷知晓者,若是有难,朝廷必会号召天下共救之等等。

        其实,这份奏折才是姜明今天真正想要得到的东西,本来就是一举两得的东西,首先可以为手下讨得这份功劳,再则可以勉励天下人一起模仿。让大家更有希望。

        虽然现在大宋势弱,但毕竟是皇室正统,在很多人的眼里还是保留着对其的厚望和眷恋之心。

        朝堂之上听到姜明的这份奏折,心里想到这些也没有什么,就算是有些大臣隐隐约约感觉到有些不对,但暂时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只是还都福州,总让人觉得心里有些不安。不过也可能是由于常年的海上生涯,对于陆地有些望而生畏罢了。

        但总算没有触及自己的什么利益,当下也没有太多的反对。国家都到了这个份上了,多封赏几个爵位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