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清末第411章 决定,杨村

第411章 决定,杨村

        “两万兵马?”多尔衮皱眉,“太多了,我至多给你一万五千。”

        “一万五千也行,不过必须人人配马。”阿济格说道。

        这便是他粗暴性格中的小狡滑了。

        他本就没指望要到两万兵马,一万五已经足够,人人配马,则能让他来去自如。这样,看似危险的敌后袭击粮道任务,也就没那么危险了。

        多尔衮有些犹豫。

        满清如今虽然几乎统治了一半的蒙古草原,东北本身也有不少良马,但一万五千匹马并不是个小数目,若划拨给阿济格用,其他各部可用的马匹必然就减少了。

        但他既然派给阿济格的是奔袭敌人粮道的任务,不给足马匹也说不过去。

        这就很为难。

        一旁济尔哈朗忍不住劝道:“睿王,既然我们已经决定撤回关外,又何必非要让英王(阿济格在崇德元年被封为满清多罗武英郡王,故简称英王)去袭击崋军粮道呢?”

        多尔衮道:“莫非郑王(济尔哈朗在崇德元年受封为和硕郑亲王)以为本王此举出于私心?

        如今不少部队散在顺天府各地搜集钱粮,即便我等立即下达撤回关外的军令,恐怕也需要好几天才能全部撤出去。

        而崋军既由天津北上,三五日便能抵达京师。若不袭击其粮道,让他们后勤不稳,如何能迟滞其行军?”

        多尔衮的这番话,其实得辩证着看。

        若是他现在下令,全军各部撤回关外,那各部能不能走掉,又能带多少抢掠的钱粮、牲口、人口走,全看各部本事——其实跟一群强盗入村劫掠没什么区别。

        这样的话,即便有损失,也不会太大,甚至整体是赚的。

        但有损失的可能性却很大,而且会显得很狼狈,像是被崋军吓出关去的,对清军士气、人心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而让阿济格袭击崋军粮道,扰乱崋军后方,迟滞崋军行军速度,在京师等顺天府各地的清军再有条不紊地全部撤回关外,就显得从容多了。

        面子上也会好看。

        所以,济尔哈朗虽然不赞成多尔衮的冒险决定,却一时不好反驳。

        况且这事是多尔衮、阿济格都赞成的,他一个反对没用。

        至于阿巴泰,戴罪之身,爵位也低,没有发表意见的资格。

        多尔衮见济尔哈朗无话可说,反倒对马匹的事不再迟疑,道:“本王就抽调一万五千匹马出来,另外,七哥不是要待罪立功嘛?便给十二哥做个副将。

        你们在我大清都以勇猛赶战着称,想必此去敌后,定能打得那崋军闻风丧胆!”

        阿济格听得开怀大笑,“哈哈,十四弟你嘴里终于吐出一句我爱听的话了。”

        阿巴泰张口欲言,最终却什么都没说。

        他其实心里有点怕崋军——桑园镇一役他是真的被崋军打得狼狈而逃,到现在心里都还有阴影。

        但这话他不能说——清军是从边荒部落演变而来的,从上倒下都崇尚武勇。他要是表现出惧敌怯战的心态,怕是下半辈子都不可能再领军了。

        另外,他对桑园镇一役的失败,多少也有点不甘,若此去敌后袭扰崋军粮道,真能成功,他也算是报仇了,对崋军心理阴影也会消失。

        做出决定后,多尔衮当即从京师及周边的清军中选调兵马给阿济格临时统领。

        他耍了个小心眼,首选跟着一起进关的漠南蒙古部落骑兵,其次选八旗蒙古、八旗汉军,最后才选八旗满洲。

        当然,跟着一起进关的漠南蒙古部落并非完全听从任何调令的——虽说如今漠南蒙古中部、东部的众部落都已归大清统治,但实际上仍是合作关系居多。

        所以,这种看起来比较危险、也没什么油水的任务,他只能找那些好说话(好欺负)的蒙古部落。

        倒是八旗军中满、蒙、汉各旗任他调用,至多是回到沈阳后,在皇太极那边抱怨几句罢了。

        而危险任务多用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也是清军中不成文的规定。

        如今的八旗满洲虽然还没成为满洲兵大爷,但已经隐隐养成打后期收割的习惯了。

        清军现在的办事效率很高,多尔衮当天下达的调令,各部当天就聚集在阿济格麾下,出发往保定县方向奔去···

        ···

        彭有义奉命率领六个旅作为先锋部队北上后,便沿着大运河有条不紊地向京师进军。

        天气严寒,大运河已经封冻,没办法行船,辎重便由各部后勤营用马车拉着走大运河旁边的官道。

        如此,行军速度想要快,也快不到哪里去。

        行军一日,才刚过杨村没多久,正往武清靠近。

        杨村说是村,其实因位于大运河沿岸,在大明中期就发展成了一个不小的集镇,甚至有城墙,只不过不高罢了,乃昔日为防盗贼、马匪而建。

        后世武清城因战乱而毁,杨村就成了新的武清县城。

        杨村的士绅、地主们训练了一千多的乡勇,比某些偏僻地方的县城乡勇都多,可知杨村人口多么多。

        之前得知顺军破了京城、崇祯自缢殉国,杨村的士绅、百姓并没有多少悲哀的感觉。

        他们又没见过崇祯皇帝,反倒是这些年,三饷一加再加,让普通百姓及地主、士绅都增添不小的负担,外虏内寇也一波波的来,让大伙儿生活没个安稳,人们明着骂朝臣无能,暗地里骂崇祯昏庸的不在少数。

        所以,大顺派一队几百人的兵马过来,他们就易帜降顺了。

        后来李自成弃京师西逃、清虏入关,他们又降了清虏。

        如今崋军北上,清虏退避,他们自然又降了崋。

        倒不是说杨村没有忠贞之士,但这样的人必然是少数,也鲜有掌权者,自然是左右不了杨村城头换哪一面大王旗的。

        不过,对杨村的大多数人而言,降崋到底要比降清痛快很多。

        所以,彭有义大军过杨村时,村里的百姓不仅拿出不多的鸡鸭猪羊等牲口送给崋军,村里甚至还有两个年轻士子投军,为大军向导。

        其中年纪较大的杨定安其实已经三十多了,与其二十出头的族弟杨德秀都是顺天府生员。

        两人原本想直接进入崋军大将幕中,当个低级幕僚的,也是崋军文职小官。

        结果才发现,崋军并不乱收人,或者说崋军将领没有权利随便收人。他们即便是投军,成为大崋常备军普通士卒,也得通过一定流程才行。

        作为生员,两人自然是没兴趣当兵的。

        两人进入军中,也没资格跟在彭有义身边,而是跟在作为前锋的第五旅旅长张鑫身边,算是张鑫认识的地方乡亲、朋友。

        这其实算是崋军将领招揽临时幕僚的一种对策,毕竟他们到各地行军打仗,有时确实需要一些当地人作为临时幕僚。

        至于说,成立私人幕僚团,有军规在、军中也有参谋这个类似的职位,如今是没有哪个将领敢坏规矩的。

        杨定安听闻在桑园镇大败一万多建奴的就是这位张鑫旅长,心里还是颇为敬佩的——杨村在过去十几年的几次建奴入寇事件中,也没少遭殃。就算建奴不来杨村,各家在集市的生意也要大受影响。

        所以,杨定安、杨德秀等杨村人,对清虏其实都挺痛恨的,之前降清也不过是为了保全性命罢了。

        此时,杨定安、杨德秀都跟在张鑫旁边,一起牵着马走路。

        没错,就是牵着马走路!

        两人出自杨村大户,又在河北之地,家中自然是有马的,此番投军也带着马匹、仆从。

        张鑫作为常备军旅长,自然也是配有坐骑的,并且是一匹不错的战马。

        然而三人就是在牵着马走路!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