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TXT第314章 南京变(三)

第314章 南京变(三)

        原大明南京户部左侍郎倪思辉乃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如今已六七十岁,垂垂老矣。

        倪思辉降崋,主要是为了保全亲族——他是徽州祁门人。

        因年纪大了,即便已失节仕崋,他也不愿太过冒头,于是跟在张慎言后面道:“张公所言甚是,大王只需严令禁止商人虚抬粮价,惩治一二无良商家即可。”

        刘升对倪思辉也感到失望,再看其须发花白、站到殿内都要打瞌睡的样子,决定回头放这人回乡养老算了。

        他又看向原南京户部右侍郎张有誉。

        此人是常州府江阴人,降崋虽然也有部分原因是为了宗族,可态度却比倪思辉要积极。

        最重要的是这人还算“年轻”,天启二年进士,今年才53岁。

        另外张有誉履历也不错,先后历任知县、户部主事、芜湖税官、知府、按察副使、按察使、南京户部右侍郎等职务。

        政绩不错,有廉洁之名,而且好几个官职都有“督粮”之责。

        此前大明南京户部督办江南税赋、漕粮等事,也是此人负责主要事务。

        刘升隐约记得,似乎历史上弘光朝廷的户部尚书就是张有誉。

        其既非东林党,也非阉党,能被双方认可,担任户部尚书之职,在督办钱粮事务方面肯定是有些本事的。

        见刘升望来,张有誉出声道:“张公所言固然是一方面,但还需提防奸商以亏损为由,不再向南京运送粮食。

        如今南京百万人之口粮皆依赖诸多粮商,实是授人以柄。所以,若想从根子上解决粮食危机,还需崋部掌控足够的粮食。”

        刘升道:“如今我崋部已掌控湖广,四川也有粮商顺江而下。但是此前四川、湖广粮食运往东南也多依赖粮商,彼辈恐怕与南京粮商也有所勾结。

        即便我崋部要掌控四川、湖广之粮食,也需要一定时间。若南京粮商在这段时间闹出大乱,便只能靠东南粮食支持。

        敢问静涵(张有誉号)先生,江南地区存粮可够南京坚持一个月?”

        刘升并不忌讳以武力获得粮食。

        他怕的是动了武,还搜剿不到足够的粮食。

        所以他得知道江南(南直隶江南地区)的粮食底细。

        “应该可以。”张有誉先给了肯定答案,随即解释道,“太湖周边的苏淞常嘉湖五府,在唐末便以鱼米之乡着称。

        等到了南宋时,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及至大明弘治年以前,太湖周边都是大明排名前三的粮食产区。

        弘治年间开始,江南百姓多种桑养蚕,种粮田地及百姓皆有所减少。

        再加上四川、湖广经历一百多年的开垦,粮食产量后来居上,大明粮食这才多依赖四川、湖广。

        但这并非说如今太湖周边就不产粮食了,实则江南粮食产量只在湖广、四川之下。

        因此,江南存粮纵然无法满足江南众多人口全年所需,至少能支撑数月。”

        听张有誉这么一解释,刘升终于是了解江南的粮食底细。

        受后世网络小说影响,他知道明中后期四川、湖广的粮食主要卖往京师以及江南地区,由此认为江南粮食产量少。

        如今才醒悟,进了思维误区。

        江南本鱼米之乡,就算手工业发达了,种桑养蚕的百姓多了,可能多多少?

        说到底,江南以种田为主的百姓仍是大多数!

        另外,江南种植水平也是明中后期全国顶尖的,是最最讲究精耕细作的地方。

        江南缺粮的根本问题在于人口太多了!

        仅南京城就有上百万人口,扬州城也有五十万至八十万人口,常州、苏州、松江、嘉兴、湖州五府估计哪个人口都在百万以上,甚至好几百万!

        这一点从这几府府城附郭县配置就能看出一二。

        苏州、嘉兴、湖州三府府治都是两县附郭——说明这三个府城人口太多了,必须要分成两个县,才好治理。

        往南去,杭州城、绍兴城也是如此。

        所以江南粮食绝对不少,只是不够众多人口的全年所需,才需要从四川、湖广乃至海外买粮补充。

        如此推测,江南地区的地主屯粮肯定不会少。

        毕竟大明这些年天灾、战乱连绵,粮食才是硬通货,地主们只要不傻,每年粮食收获后肯定会屯一部分粮食。

        既然江南地区本身粮食足够支撑数个月,刘升心里就有底了。

        他准备先拿南京大明勋贵开刀。

        这些人个个田产众多、身家丰厚、富得流油,而且属于特殊群体,面对崋军几乎没有反抗能力,正适合“宰了”应对困难。

        至于江南地区的士绅地主,群体庞大,影响力也大,不能操之过急,先让崋军按部就班地抄缴少数劣绅恶霸的家产即可。

        想到这里,刘升对张有誉一笑,道:“静涵先生即熟知江南钱粮事务,便请先就任我崋军户部右侍郎,署理江南钱粮事务,如何?”

        张有誉当即躬身作揖,“臣领旨谢恩!”

        倪思辉依旧昏昏欲睡。

        张慎言冷哼了声,却也没多说什么——这南京城中仕崋的不知凡几,他便是骂一两人又有何用?何况这些日子,他早就骂够了。

        待章旷、张有誉等人离开奉天殿不过半小时,便有侍卫来报,侯家父子以及梁以樟等人到了南京。

        刘升没急着召见,而是让几人先歇息,下午再见···

        午休之后。

        梁以樟精神奕奕地随侯家父子一起前往紫禁城觐见兴崋王。

        几人就近走西华门。

        到门外是恰好碰到大队亲卫军出动。

        侯方域年轻不够沉稳,忍不住问:“这些亲卫军怎么感觉杀气腾腾的,要去做什么?”

        侯恂目不斜视地前行,低喝道:“别四处张望,别多管闲事!”

        几人到了奉天殿后,行天揖之礼参拜刘升。

        “参见大王!”

        “平身。”

        “谢大王!”

        礼毕。

        刘升先对侯恂道:“侯先生此行辛苦了。”

        侯恂道:“多赖大王指点,微臣才能完成使命,虽略有惊险,却称不上辛苦。”

        刘升微微一笑,“孤向来赏罚分明,侯先生自投效我崋部后,两次出使皆立下大功,继续在军务院担任参赞倒有些不合适了。

        我崋部也需设立鸿庐寺,便由侯先生任鸿庐寺卿一职,如何?”

        侯恂一听,顿时脸色垮了。

        后面的梁以樟也露出意外之色。

        盖因在大明,鸿庐寺卿虽为部门主官,却只是正四品,相当于清闲职位。

        侯恂此前担任的军务参赞一职虽不知品级,却能常伴刘升左右,参赞军机,有那么点类似大明阁臣。

        侯恂立功没升赏,反而给了正四品的清闲职位,如何让人不奇怪?

        刘升注意到侯恂神色变化,知道引起了误会,便笑着解释道:“我崋部不同大明,重视外交,所以鸿庐寺地位也将大大提升。

        别的不说,这鸿庐寺卿品级将比照大明六部尚书,为正二品。侯先生神色不愉,莫非对此职不满意?”

        侯恂一听,这才知道他误会了,当即作揖高声道:“臣领旨谢恩!”

        刘升又看向侯方域,“侯方域亦有功劳,孤给你两个选择,一是到南京警备军担任团参谋,二是到鸿庐寺为文官。你要选哪个?”

        侯方域原本自认为有些军略,或许能武定乾坤,可经历了茅山、归德两次劝降事件,每次都要辛苦赶路,去了还冒生命危险,早就让他怕了,意识到自己不适合军旅。

        于是道:“微臣想到鸿庐寺任职。”

        “那便先担任鸿庐寺主司宾署丞吧。”

        侯方域记得大明司宾署署丞只是个正九品的末流小官,虽不知在崋部该官职提到了几品,但想来高不到哪儿去,心里有些不快。

        可他是万万不敢在刘升面前表露出来的,也不想去当什么警备军团参谋,于是作揖应道:“微臣领命。”

        刘升又道:“南京应该也有鸿庐寺吧?侯先生接下来便要收拢南京鸿庐寺有用之才——尤其是那些熟知各国情况、懂得各国语言文字的官员、吏员。”

        侯恂听出刘升确实重视鸿庐寺,当即大声应道:“臣遵旨!”

        大明对海外各国邦交,有相当部分都在南京进行。

        所以南京鸿庐寺人才绝对不少,只不过这些人才,昔日在大明可能只是末流小官乃至吏员,不受重视。

        另外,这些小官、吏员大多数都是南方人,甚至就是南京人。

        刘升相信,只要这些人知道他对鸿庐寺的重视,再加上待遇、官职品级的提升,绝大多数都会毫不犹豫地为崋部效力。

        嘱咐完鸿庐寺的事,刘升便让侯恂、侯方域退下,这才看向梁以樟。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