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下载第359章 衡阳王氏,仕崋心动

第359章 衡阳王氏,仕崋心动

        第359章 衡阳王氏,仕崋心动

        湖南,衡阳。

        城南回雁峰附近,王家村。

        该村因村民多为王氏族人,遂得名。

        但事实上,该村王氏并非出自同族,而是分为两支。

        一支在南宋时便在此地繁衍生息,分支众多;另一支却是出自明初衡州卫指挥佥事,王仲三。

        时隔两百多年,这一支王氏也是枝繁叶茂,居于王家村的只是其部分族人而已,还有部分族人居于衡阳成中或周边村落集镇。

        王朝聘家。

        二十三岁的王夫之正伏案书写一篇论。

        旁边他的两位兄长王介之、王参之虽一个比他大十三岁,一个比他大八岁,却也是如此,好像考试的学生一般。

        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听两位长辈讨论到这里,王夫之兄弟三人都紧张起来。

        说起来,王家祖上为大明开国中级将领,世袭衡州卫指挥佥事。虽然他这一脉与主脉关系已远,从好几代前就改习文事,已经得不到多少祖上遗泽,但宗族多少算是世受国恩。

        “大哥真是越老越精。”王家聘说笑了句,便笑道,“根据府学那边传出的消息,新朝不仅将乡试首场改到了八月二十一,而且此番大崋治下七省皆用礼部考题。”

        “怎么,你确定让云修那孩子参加今秋乡试了?”

        王家只是有几十亩地的小地主,有佃农,并无家仆。因此,交了作文后,年纪最轻的王夫之抢着给王家聘上茶。

        王朝聘所学这一脉,最厌恶空谈心性,而是提倡“诚意为省察密用,学务克己,敛华就实,不为苟难”。

        这么多年他精研学问,以《春秋》为主,在科考文章上当三个儿子老师是绝对够格的。

        綦氏生有一子,三岁早夭,不久綦氏也因思子心切故去。

        他苍老的脸看似神色平静,其实心中却在挣扎。

        王朝聘一看,便知三人都没了继续作文的心思,遂道:“那就都交过来,为父稍后再看。”

        听到王家聘的问题,王朝聘一时沉默。

        没多久,最年轻的王夫之反倒是最先作完这篇论,但他知道父亲对待做学问和科考都很严格,遂又一遍遍的检查、修改,暗暗等待两位哥哥也做完。

        等到崋军来到衡阳,王朝聘才知道崋军与官府谣传的完全不同。

        近几十年,大明江河日下,宛如腐朽的房屋,倾塌在即,难以挽救。这种情况下,崋军这种真正义军的出现,可以说是顺天应民。

        因此,三兄弟一直都不确定王朝聘对仕崋之事的态度。

        王家聘似乎看出了王朝聘心中的纠结,此时又笑问:“若大哥真不想让介之他们仕崋,又何必让他们继续练习科举制艺呢?教授他们一些别的学问,难道不更符合大哥心意吗?”

        大明于王家有恩德是真——王家主脉世袭衡州卫指挥佥事之职不提,便是他们这一脉,三代人几乎都是大明的生员,都曾受大明对生员的税赋优免之惠。

        他是隆庆二年(1568年)生,早年志在做学问和科举,师从衡阳大儒伍定相学习天文、地理、经史、财赋、兵戎诸多学问,后又从学王氏门徒(王阳明弟子)邹守益学习心学。

        或许是因为祖上曾是大明武将,王家男子身形皆在七尺以上,王朝聘甚至比王家聘还高点。

        另外,王家还有幼子晚生的习惯,王家聘如今才五十出头。虽也是秀才功名,但为人却更具侠气,交友广阔,如今住在衡阳城中,开了两家商铺,消息自然比王家村这边灵通。

        当即,王家聘将城内府学宣传的乡试改革内容,都一一向王朝聘道明了。

        原来王介之也已经写完这篇论,只是不想让王朝聘觉得他不够稳重,这才故意拖时间。

        但他到底年轻,检查几遍后自觉改无可改,便有点不耐烦。

        事实上,此时三人的老父亲王朝聘就坐在不远处,目光炯炯地盯着三人,却是在尽量模仿科举的环境与气氛。

        他虽然七次乡试不中,但并不代表他制艺水平不高——主要是后来他厌恶了科场的浑浊与黑暗,遂断绝科举之意。

        道理王朝聘都能想到,但他终究是对大明有感情的,如今大明又没彻底灭亡,他一时真难以做出让三个儿子仕崋的决定。

        就在王夫之想着是不是冒险先交卷,请父亲检查时,门外传来了一声爽朗的大笑。

        而等现在的长子王介之出生时,王朝聘已是三十八岁。至幼子王夫之出世时,他则五十一岁!

        如今王朝聘须发皆白,却是已七十五岁高龄了。

        过了几年,王朝聘才又取继室谭氏。

        见王家聘到来,又带来一个重大消息,身为长兄的王介之当即起身道:“父亲,我写完了。”

        另外,此番乡试内容也有些改动,如第一场,四书只考原着,不再考注疏···”

        与此同时,他也对这场乡试更加期待了。

        事实上,王朝聘如今在衡阳被称为武夷先生,名气不小,不少人家的子弟想拜入他门下都不可得。

        不过他身体、精气神都不错,还能教导三个儿子科考制艺。

        “大哥别急。”王家聘见王朝聘这样子,更加确定其有心令王家子弟仕崋,笑着道:“虽是七省同一考题,但各省皆单独评卷、列榜。

        “什么?!”王朝聘听到这里,一双老眼不禁猛然睁开,露出惊诧之色,“七省同考题?这大崋该不会想七省生员同榜排名吧?此事之忌讳,南京那位不知道,难道钱牧斋也不知?”

        他叹了口气,闭上眼道:“说吧,你此番应不只是带来新朝开启今秋乡试这个简单的消息吧?”

        “当然,难道大哥不准备让介之他们参加此次乡试吗?”

        需知,衡阳地处湖广南边,山陵众多,即便太平年节也多出贼匪。如今天下大乱,占山为王、临水结寨的贼匪就更多了,百姓不胜其扰,可偏偏大明官军剿灭不了。

        然后跟两位兄长一起立在堂中,准备听父亲和王家聘谈话。

        王朝聘淡淡道:“新朝建立必然会开启科举,三弟又何须大惊小怪?”

        三子相继通过院试成为秀才,也证明了他教书育人的能力。

        说起来,王朝聘在明末这个时代,属于典型的老来得子。

        其纪律严明、与百姓秋毫无犯,接掌衡阳后,甚至派出军队迅速剿灭了地方上为患多年的一些山贼水匪。

        所以,在崋军进入湖南之初,王朝聘听到一些关于崋军不好的传闻,认为崋军与李张罗等流寇军差不多,是准备安排家小隐居避世,让兄弟三人协助大明官府抵抗崋军的。

        王家聘笑道,“大哥这话说得可不全对,新朝今秋开科举和几年后乃至十几年后在开科举,对我王家子弟意义可不一样。”

        王朝聘便是有心让王夫之三兄弟协助明军,也找不到机会。

        也即是提倡诚意、勤学、克己、去浮华、务实事等。

        显然,王朝聘是某种程度上认可了大崋对衡阳的统治,但王朝聘是否允许王夫之三人仕崋,这事三人却是问都不敢问的。

        同时,他也将承自邹守益一脉务实的心学理念,灌输给了三个儿子。

        既然刘崋替代朱明改朝换代是顺天应民,那他王家子弟仕崋,在一展所学及抱负的同时,造福一方百姓,又有什么不对呢?

        这一问无疑直指王朝聘本心。

        由此,王朝聘再也不提为大明尽忠、抵御崋军之事。

        其实心学自王阳明之后,派别众多,有些甚至论调完全相反。

        这让王朝聘和王家三兄弟都惊讶不已。

        来人头发略带斑白,五官明朗,像是四十许,又像是五十许,却是王夫之的三叔王家聘。

        等王家聘将乡试第四场相关内容也讲完,在底下听了满耳朵的王夫之不禁想:看来这位大崋开国皇帝也是个务实之人,否则不会删减对儒学经典注疏的考查,而加重对实务的考核。

        结果崋军所过之处,明军皆望风而降,甚至有知县等大明官吏主动献城投降,一些地方甚至传檄而定。

        只不过,他家三代也都未曾出过一位大明官员,只能算大明之民,称不上朱明之臣。

        崋军一来就轻松剿灭干净,便连城中游手好闲的地痞流氓、仗势欺人的浪荡子,都被崋军抓去做苦役,修路修渠,竟令衡阳成内外较以前十余年都要安全、平靖。

        王参之也是如此,便跟着道:“父亲,我也做完了。”

        随着话声,一个身高七尺的昂藏中年也走了进来。

        “大哥,好消息,新朝要在今秋开启乡试!”

        大约是因为学得太多,王朝聘二十好几才中秀才,而后娶妻綦氏。

        “我也是。”王夫之急忙道。

        他想,父亲既让三叔讲此番乡试改革之详情,应是准备让他们参加的吧?

        可若父亲只是好奇,并不准备让他们参考呢?

        一时间,王夫之心中忐忑。

        第二更。

        晚安~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