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奴部总共也就几千人,这放到现代,一个中学就能有他们的规模。
所以,在袁华看来这几千人只能进行分工协作,以流水线来完成所有事情才能极度高效。
对必须高效,否则他们这几千人,虽然有两道城墙防护,可古代人也有重型投石机,真的不要命了,他们依然岌岌可危。
袁华是在工匠里,最先提出了流水化的概念,这种东西是一种生产方法的改革,就算是古代人也能很快的理解。
比如,以前制造一架曲辕犁,是一个木工从头干到尾,可在不奴部,他们将这架曲辕犁拆开来,分成不同的工序,每个组负责一道,然后再由一群人合起来组装完成。
看上去和现代工业流程没有区别,但现代大工业可以几万人参与,分工严谨,部门众多,他们可没有这么多人手。
刘玉他们在看过工业流水化以后,都为这样的高产出而震惊。他们提出了一个非常奇怪的问题,伐木,开矿,种田,打渔是否也能流水化作业?
袁华以前从未想过万事万物全部流水化,比如打渔,该怎么流水化作业?
于是,他们开始分析,渔民只负责打渔,他们不要修理船只,船只由船厂的匠人直接负责维护。
同样,渔民也不再负责腌制鱼和分割鱼肉,他们安排了七个人,每天就负责将每天渔民送来的海鱼,切分,腌制,晾晒。
而这些渔民,以前需要多花一天的时间处理鱼获,现在则能够利用这些节省出来的时间,再次出海。
农业也一样,在大春耕的时候全民参与,可一旦春耕结束,那么也会进入流水化,肥料有十五人专门负责收集和制作,施肥和除草是另外一批人,农田水利和农田灌溉还有一批人负责建设。
专门从事一项工作,这些人的效率会非常高,比如杀鱼这件事,袁华算是开了眼界了,那速度,十个他也赶不上!
一眨眼,鱼骨,鱼肉,内脏全部分割完成,然后再一眨眼,已经抹完盐,挂出去了。
这速度,简直骇人听闻。
刘玉带着女官部人,每天都在各个领域里行走,她们记录所有的流程,再不断进行分工,以加快效率。
不奴部在一点点改变,这种改变是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其他的国家或者势力,牧民就是牧民,农民就是农民,可在不奴山谷里,你已经无法区分。
整个系统环环相扣,大家其实都是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就好像在一份工作。
这带来的可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改变,这带来的是原本的阶级划分在不奴族并不存在。
从公元110年开始,每个月,不奴族都有一次大会,所有分工的队长和军事主官都会参与,他们会一起讨论接下来该如何配合进行生产分工,以及关于政治,经济和军事,所有的国家大事。
这是一种工人和军人为一体的政权,袁华笑称这是“军工专政”。
这种专政的有好处,那就是解决问题非常快速,目前而言,还看不出有什么问题。
同样,他们也一起分享所有的产出,现在开始,任何产出都将进行分配。
政府留存所有物资的百分之二十用于部族建设,新移民的安置,战争开销。然后剩余的部分,他们在用一种不奴族自己做的铁钱来进行部落内部的自由交易。
工作,没有贵贱!他们按照劳动产出来计算,各个工头们都会报出相应的人天,比如打一百斤鱼需要多少人天,比如砍一个碗口大的树需要多少人天,大家商议好之后,然后按照物品产出,和人天投入,来负责给各个生产环节的小队结算铁钱。
这些铁钱可以购买,领地里所有的产出,这样就能繁荣市场,也能按照族人的需要进行分配。
早期,为了繁荣经济,袁华想出了一个坑爹的招数,铁钱每年会换一个模具,每年必须用完,不然第二年作废。
于是,没有人会存钱,只要有了钱就去买东西,就算有人存钱,也会在年底用完,不然那就是蠢货。
这就像消费习惯,袁华希望所有人都把货币换成实物,无论是粮食,陶器还是牛羊,钱只有流动起来,才有意义,不然埋进地下,那就是浪费资源,是对生产力的极大浪费。
这么做,带来了一个袁华也想不到的奇怪效果,那就是在那些俘虏看来,不奴族的族人每个月都能购买大量物资,每家每户都过的很好,这让他们羡慕不已。
在这个宁静祥和的小镇里,家家户户的屋檐下都悬挂着一条条色泽金黄、香气扑鼻的咸鱼。这些咸鱼经过精心腌制和晾晒,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美味可口的佳肴。不仅如此,许多家庭还养着可爱温顺的羊羔,它们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欢快地奔跑嬉戏。有些较为富裕的家庭甚至会共同出资购买强壮俊美的马匹,用于日常出行或者运输货物。
在这里,粮食充足且供应稳定,居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前往指定地点领取。因此,这片土地仿佛被上天眷顾一般,看不到丝毫贫穷与饥饿的影子。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个个精神抖擞、面色红润,他们迈着轻快的步伐,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容。孩子们在街头巷尾追逐打闹,老人们则坐在门口晒着太阳,悠闲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整个小镇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宛如一幅美好的田园画卷。
身体不好的人,残疾的人,也被分配了力所能及的工作,产出虽然不多,但部族会适当补助,生活其实也很好。
这些人赶不上罗马和帕提亚的贵族,可对比起来,普通人拥有的物资,已经远远超过了罗马和帕提亚的平民,更不要说一无所有的奴隶。
同样地,伴随着海上贸易如火如荼地开展,高效率的生产力犹如一台强大的引擎,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大量琳琅满目的商品。这些商品不仅种类繁多、品质优良,而且数量惊人。它们通过商船的运输,漂洋过海抵达各个港口和城市,然后在热闹非凡的市场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换回的物资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其中一部分物资直接进入市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或奢侈品;另一部分则被不奴部直接用来购置原材料,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生产需求。如此循环往复,整个经济体系就像一个精密运转的巨大机器,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如今,通过交易这种方式,他们轻而易举地获取到了数量极其可观的煤炭以及铁矿石资源。如此庞大的量完全可以充分满足他们当下的各种需求。然而,出于对未来长远发展的考量,为了避免出现开采技术中断传承、后继无人的局面,袁华毅然决然地下达命令,要求那两支负责相关工作的分工队伍持续不断地开展采集作业。不仅如此,他还特别授予了这两个团队更大程度的工具定制权限,目的就是要借助先进且适宜的工具,使得他们仅需投入相对较少的人力资源,就能够生产出与以往同等规模甚至更为丰盛的原材料产量。这样一来,既能确保当前的供应稳定无虞,又能为将来可能面临的挑战提前做好充足准备。
两个工头还就答应了,他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工具定制权,其实比人力更重要,比如利用风车来提取井口下的煤矿,比人搬运要快的多。而且,袁华向他们介绍了铁轨,只要有铁轨和铁轨小车,一次性能拉上的煤矿,十倍于人力。
这两个部门多出来的人口,被释放去其他的生产部门。
说起那些毫无技术含量的活儿,比如挖土这种获取制作陶器与砖头所需原材料的工作,由于其需求量庞大,并且极度消耗人力资源,所以他们往往采取直接交易的方式来解决。之所以如此行事,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外部的人力资源供不奴部加以利用。通过这种策略,可以将那些虽然耗费大量人力,但并不能创造出最大价值的工作,从阿兰族内部剥离出去,并以瓷器和铁器作为交换条件,外包给其他族群或个人去完成。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减轻阿兰族自身的劳动负担,还能集中精力从事更具附加值、对部落发展更为关键的生产活动,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效益的最大化。
这种交易,沿着里海周边的部落都抢着着做,泥巴换瓷器和铁器,谁不愿意?
刘玉在四月底做过统计,如果按照他们的工业使用量,开采这些煤,铁和泥土,不奴族需要动用一千五百的人力,这也就是说,不奴族已经调动了外界至少1500人在参与劳动循环,这还是按照不奴族的人力来计算的,普通阿兰族的部落,他们没有那么多生产工具,他们的生产力,可能还远远不止这点人数。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