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和姓名学解释第256章 铁打的君王,流水的宰相

第256章 铁打的君王,流水的宰相

        大壮卦六爻讲述了中国古代相权变迁史。

        宰相和丞相,它们有区别吗?

        当然有,而且区别大得很。

        用一个比较拗口的说法,丞相可以称作宰相,但称作宰相的未必一定就是丞相。

        为什么?

        因为,丞相是一个具体的官职名称,但宰相不是。宰相,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泛指的官名,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身份和地位。它是中国古代社会中辅助君王掌管国事的最高行政官员,是直接对君主负责且总揽政务的人。在某个特定历史阶段,它叫丞相。

        宰相这个名词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起于卒伍。”在这里,宰相是官吏的统称。

        司马迁在《史记·陈丞相世家》中所言的宰相,则已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最高行政长官:“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宰,这个字非常有趣。

        它的本义,是地位低下的奴隶,后来居然慢慢演变为地位至高的官僚,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从宰字的甲骨文说起。

        甲骨文的“宰”,字形是这样的:上面是一座房子的样子,里面是一把刑刀的样子。宰的本义,是在屋里从事劳动的奴隶。这些人,可以称作家仆,与从事户外工作的奴隶不同。

        《礼记·曲礼下》云:“问大夫之富,曰:有宰?食力?”在远古时代,一个奴隶主的富裕程度主要看两点,一点是干家务活的奴隶有多少,一点是干农活的奴隶有多少。

        这和现在不一样。现在主要看银行存款和不动产的多少。

        在屋里干家务活的家奴,要么拥有专业技术,比如杀猪的屠夫,比如烧菜的厨子,比如做衣的裁缝;要么深受家主信任得以随侍身边。他们在奴隶中的地位比较高,可以按照家主的意见管理和指挥其他奴隶。这些人,可以称作管家。

        当家主们掌控的土地越来越广阔时,家便成了国,奴隶主便成了君主,家仆便成了文武百官,而管家则成了百官的总管,也叫宰。

        为什么要叫宰呢?

        因为在远古时代,国家最重要的事务是祭祀,所以祭祀前负责宰杀家畜用来献祭的工作也非常重要。比如西周的周公旦,他的官职名称就是太宰。

        更早以前,殷商的伊尹则称相,也叫尹。

        宰是主宰,相是辅助,合起来就是宰相,辅佐君主主宰天下的意思。

        但中国五千年历史,似乎从来没有专门设置过一个官职,名字叫宰相。宰相的正式官名一直随着朝代的更替而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尹、宰、丞相、相国、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等几十种官名。

        为什么宰相的名称更替如此频繁呢?

        这是因为由家而国,由国而天下后,宰相已经不能再简单地视为君主的家臣。“壮于趾,征凶”,相权过重,逐渐危及君权。于是君主既要依赖宰相治理天下,又不得不想办法限制相权。

        在春秋战国和秦朝,诸侯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是丞相、相国或相邦。比如丞相管仲、相国吕不韦、丞相李斯等等。

        从汉朝开始,有丞相、相国、三公之称,但因避汉高祖刘邦之讳,相邦这个职位被取消。

        西汉初年,刘邦对丞相萧何已颇为提防。幸好萧何“贞吉”,始终谨守本份不逾礼制,这才化险为夷。

        从汉武帝开始,皇宫内廷设了一个大司马,权力凌驾于外朝的丞相之上,又搞出一个尚书台来分解丞相权力。此后,大司马兼录尚书事,才是事实上的宰相。

        两汉的皇帝们在“三公”的名称上来回修改。比如汉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为三公。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等等。

        来回折腾了很多次,却依然无法很好地限制相权。还不小心让大司马、录尚书事王莽借机篡汉代新。王莽虽然绑架民意登上皇位,但得位不正,“贞厉,羝羊触藩,羸其角。”他最终功败垂成,且落下了千古骂名。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为遏制相权进行一系列政体改革,搞出了一个台阁制,自此三公失权,事归台阁。

        到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因为政权更替频繁,制度多变,宰相的名称就很有些乱了。什么丞相、相国、大司马、中书监、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尚书仆射等等不一而足。那些能够掌握军政大权的,即可视为宰相。

        隋朝制定了三省六部制,以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这三省长官为宰相。

        唐朝延续隋朝成制,但将内史省改为中书省,最高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最高长官改称侍中。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曾担任过尚书令,故尚书省不再设尚书令,而以尚书仆射为事实上的最高长官。

        盛唐名相辈出。

        唐太宗一朝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武则天一朝的娄师德和狄仁杰,唐玄宗一朝的姚崇和宋璟等等,他们坚守正道,勤政治国,“贞吉,悔亡。”他们如承载大车的车輹一样,以超卓的智慧和强力的策略,上辅帝王,下领群臣,推动唐朝的历史车轮登临中国封建帝制的顶点。

        然而好景不长,三省长官便成了荣誉官衔,“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新的宰相,简称同平章事。这一制度基本贯穿了唐宋元三朝,但也略有变化。

        比如宋朝搞出了一个二府三司制以削弱相权。他们将“中书门下”称作政事堂,以同平章事为最高长官,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又设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以枢密使为最高长官。《水浒传》中的奸臣高俅就是最高军事长官枢密使。

        据说,辽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将宰相作为正式官名。辽国设北、南枢密院,下设北、南宰相府和宰相,分管契丹人和汉人。

        不过,因为辽国的官方文字尚有契丹文,汉文官名宰相是否因翻译所得,值得探讨。

        到金、元两朝时,三省制被削减成了一省制。金朝只设尚书省,而元朝只设中书省。

        明朝最开始依元制设中书省和左右丞相。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一案罢中书省,将其权分入六部,并不再立丞相。“丧羊于易。”丞相一职从此彻底告别历史舞台。

        朱元璋死后,他的继任者发现朝廷政事太过繁复,如无宰相辅助,他们就算通宵达旦也忙不完工作。“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相权被消灭,皇权强大过了头的结果是,皇帝变成了废寝忘食996的悲催打工仔。

        工作很忙不说,日常娱乐时间还被严重压缩。如果不能享受荣华富贵,当皇帝又有什么意思?

        但是祖制不能改,该怎么办呢?

        他们聪明地设置了内阁大学士一职。内阁“艰则吉”,虽无宰相之名,而行宰相之实,大学士们帮助明朝皇帝维持了三百年大明江山。

        清朝一度沿用明制,设内阁大学士之位。到雍正帝时,为加强对百官的控制,增设军机处。

        军机处设立以后,负责处置各项军政大事,皇帝下达的各项机密诏令也由军机大臣起草发出,权力很快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内阁地位虽高却无实权,渐渐成了荣誉职位,负责颁发一般性的机关文件。

        值得一提的是,军机处虽然是事实上的最高行政机关,但在形式上始终只是一个临时机构。军机大臣若无其他兼职,则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几乎复古成为只听命于君主的管家。

        公元1911年4月,晚清师夷长技、实施新政,设内阁总理大臣为最高行政首长。军机处随之被撤销。

        历经三千多年变迁,宰相终于成为历史尘烟。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