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黄帝内经百家讲坛第一部第19章 (1)四季脉象特征与病变关系

第19章 (1)四季脉象特征与病变关系

        黄帝问道:春时的脉象如弦,怎样才算弦?

        岐伯回答说:春脉与肝脏相应,被赋予了东方之木的意象,这蕴含着深厚的哲学与医学智慧。春天,作为四季之首,象征着万物复苏、生机盎然。此时,自然界中的万物都开始了新一轮的生长周期,这与肝脏的疏泄功能、促进气血运行、滋养全身的作用不谋而合。

        春脉的特点,是软弱轻虚而滑,端直而长,形象地被称为“弦脉”。这种脉象反映了春季人体气血流畅、生机勃发的状态。弦脉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如同琴弦一般,既有一定的张力,又不失柔和与灵动,这恰恰体现了春天生命力的旺盛与和谐。

        如果春脉出现了异常,比如脉象变得过于紧绷、坚硬或是失去了原有的柔和与流畅,那么这往往预示着人体内部出现了某种失衡或疾病。在中医看来,这可能是肝脏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的表现,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进行相应的调理与治疗。

        黄帝道:怎样才称反呢?

        岐伯说:脉气的强弱与疾病的表里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依据。“其脉气来,应指实而有力,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如脉来不实而微弱,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时,这实际上是对脉象与病情关系的一种精炼概括。

        让我们来解释一下“太过”与“不及”的概念。在中医看来,脉象的太过通常意味着脉气过于强盛,超出了正常的范围,这往往与外感病邪、体表疾病或阳盛实症有关。具体来说,当脉气来时应指实而有力,如果这种力度超出了正常生理范围,就可能提示着病邪在体表,如感冒、发热等外感疾病。

        相反,脉象的不及则表现为脉气虚弱、不实而微弱,这通常与内脏疾病、阴虚或阳虚等内伤病证有关。当脉来不实而微弱时,可能意味着病邪已经深入内里,影响了脏腑的正常功能。

        当然,这里所说的“太过”与“不及”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个体正常脉象而言的。每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都会影响脉象的正常范围,因此在实际诊断中,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黄帝道:春脉太过与不及,发生的病变怎样?

        岐伯说:谢人体的健康状态与各种生理活动的平衡息息相关。“太过”与“不及”,在中医里通常指的是某种生理或病理状态的过度或不足,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确实十分显着。

        当提到“太过”时,它可能指的是某种病理因素(如风火、痰浊等)的过度亢盛,或是某种生理功能(如心火、肝火等)的过度亢进。这种“太过”的状态,可能导致记忆力衰退、精神恍惚、头昏目眩等症状。在中医看来,这些症状往往与风火扰心、痰浊蒙蔽心神等病理机制有关。巅顶疾病,如头痛、眩晕等,也可能与这种“太过”的状态有关,因为巅顶为诸阳之会,风火等阳邪易于上扰。

        而“不及”则通常指的是某种生理功能的减退或不足,如肺气不足、肝气郁结等。当肝气郁结时,确实可能导致胸部作痛、牵连背部,往下则两侧胁助部位胀满等症状。这是因为肝气郁结会导致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疼痛、胀满等不适感。

        黄帝道:讲得对!夏时的脉象如钩,怎样才算钩?

        岐伯说:夏脉与心脏相应,被赋予了南方之火的属性。夏天,作为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万物生长茂盛,生机勃勃,这与心脏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全身的功能不谋而合。

        夏脉的特点,脉气来时充盛,去时轻微,犹如钩之形象,因此得名“钩脉”。这种脉象反映了夏季人体气血旺盛、心脏功能强健的状态。钩脉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如同钩子一般,既有力度又不失柔和,既能够推动气血运行,又能够保持气血的平衡。

        在中医看来,如果夏脉出现了异常,比如脉象变得过于亢进、洪大无根,或者变得微弱无力、沉迟不起,那么就可能预示着心脏功能出现了问题,或者体内存在其他病理变化。这些异常的脉象,被称为“病脉”,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进行相应的调理与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的脉象理论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生理现象描述,它还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医学智慧。通过观察和分析脉象的变化,中医能够洞察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因此,在面对身体不适时,我们应该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黄帝道:怎样才称反呢?

        岐伯说:“太过”的脉象。当脉气来时充盛,去时也保持充盛,这种脉象被称为“太过”。在中医看来,这通常意味着病邪在体表,如外感风寒、风热等病邪侵袭人体时,脉象往往表现为太过。因为病邪在表,正气与之抗争,气血涌动,所以脉象充盛。

        而“不及”的脉象则与“太过”相反。当脉气来时不甚充盛,去时反而充盛有余,这种脉象被称为“不及”。在中医理论中,这往往意味着病邪已经深入内里,影响了脏腑的正常功能。因为病邪在内,正气相对虚弱,无法与之抗争,所以脉象在去时反而显得充盛,这实际上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的表现。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脉象的太过与不及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个体正常脉象而言的。每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都会影响脉象的正常范围。因此,在实际诊断中,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黄帝道:夏脉太过与不及,发生的病变怎样?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身体发热,皮肤痛,热邪侵淫成疮;不及会使人心虚作烦,上部出现咳嗽涎沫,下部出现失气下泄”,正是对脉象太过与不及所对应病症的生动描述。

        当脉象表现为太过时,通常意味着人体内部阳热之气过盛,这可能是由于外感热邪、情志过激、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引起的。阳热之气过盛,会促使气血涌动,使得身体出现发热的症状。同时,热邪还会灼伤皮肤,导致皮肤疼痛,甚至形成疮疖。这种情况下,需要及时清热泻火,调和气血,以恢复身体的平衡。

        而脉象表现为不及时,则往往意味着人体内部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心虚作烦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可能是由于心血不足、心神不宁等原因引起的。此外,上部出现咳嗽涎沫,下部出现失气下泄,也是不及脉象常见的病症。

        黄帝道:讲得对!秋天的脉象如浮,怎样才算浮?

        岐伯说:秋脉与肺脏相应,被赋予了西方之金的属性。秋天,作为收获的季节,万物开始收敛,这与肺脏主气、司呼吸,以及“收敛”、“肃降”的生理功能不谋而合。

        秋脉的特点,脉气来时轻虚以浮,来急去散,因此得名“浮脉”。这种脉象反映了秋季人体气血开始收敛,但尚未完全沉降的状态。浮脉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如同秋日的落叶,轻轻飘落在水面,既轻盈又带有一定的动态感。

        在中医看来,如果秋脉出现了异常,比如脉象变得过于沉实、迟缓,或者过于洪大、无根,那么就可能预示着肺脏功能出现了问题,或者体内存在其他病理变化。这些异常的脉象,被称为“病脉”。

        值得注意的是,浮脉并不一定都是病脉。在正常情况下,秋季人体的脉象确实会呈现出一种轻微的浮象,这是秋季气候特点与人体生理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然而,如果浮脉过于明显,或者伴随着其他不适症状,如咳嗽、气喘、胸闷等,那么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肺脏疾病或其他相关病理变化了。

        黄帝道:秋脉太过于不及,发生的病变怎样?

        岐伯说:当秋脉太过,即脉象表现出过于浮大、急促等特征时,这往往意味着人体内部的气机逆乱。在中医看来,气机的正常运行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一旦气机逆乱,就会导致各种病理变化。具体来说,秋脉太过可能会使人气逆,感觉背部作痛,同时心情也会变得郁闷而不舒畅。这是因为肺气过盛,影响了气机的正常升降出入,使得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了这些症状。

        而秋脉不及,即脉象表现出过于沉弱、无力等特征时,则往往预示着人体内部的正气不足,脏腑功能低下。在中医理论中,肺主气、司呼吸,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腑之一。当秋脉不及,肺功能减弱,就会导致呼吸短气、咳嗽气喘等症状的出现。同时,由于肺气不足,无法有效制约其他脏腑的阳气,还可能出现上逆而出血、喉间有喘息声音等病理变化。

        此外,对于秋脉太过与不及所引发的病症,中医通常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进行治疗。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等手段,来恢复肺脏的正常功能,从而缓解或消除相关症状。

        黄帝道:冬时的脉象如营,怎样才算营?

        岐伯说:冬季与肾脏相应,被赋予了北方之水的属性,象征着万物的闭藏与蓄势待发。而冬脉,作为这一季节人体脉象的反映,自然也有着其独特的特点和意义。

        冬脉主应肾脏,其脉气来时沉而搏手,故被称为“营”。这里的“沉”指的是脉象深沉,不易触及,反映了冬季人体气血内敛、阳气潜藏的状态;而“搏手”则形象地描绘了脉象的有力感,如同水流在深处涌动,虽不见其形,却能感受到其力量。这种脉象,正是肾脏功能强健、精气充足的体现。

        然而,如果冬脉出现了异常,即违反了这种“沉而搏手”的现象,那么就可能预示着肾脏功能出现了问题,或者体内存在其他病理变化。在中医看来,这通常被称为“病脉”。

        病脉可能表现为脉象过于浮散、无力,或者过于沉涩、迟滞等,这些都与肾脏的生理功能相悖。比如,脉象浮散可能意味着阳气外泄,精气不固;脉象沉涩则可能反映了肾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这些异常脉象的出现,都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时进行调养和治疗。

        黄帝道:冬脉太过与不及,发生的病变怎样?

        岐伯说:在中医里,我们常常谈论“阴阳平衡”,以及“气血调和”,而这些症状似乎指向了某种“度”的把握不当——无论是饮食、作息还是情绪管理,过度与不及都可能引发身体不适。

        如果“太过”导致精神不振、身体懈怠等症状,这可能与过度劳累、过度思虑或是某些生活习惯的过度放纵有关。中医会认为这可能导致“气虚”或是“阳气不足”,使得身体机能下降,出现脊骨疼痛、气短懒言等表现。此时,调整作息,适当休息,以及进行一些温补的食疗或中药调理,可能会有所帮助。

        而“不及”所带来的心如悬、腹中饥饿感等症状,则可能与营养不良、精神压力过大或是某些生理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有关。这在中医中可能被看作是“阴虚”或是“气血不足”的表现,导致身体出现空虚、冷痛以及小便异常等症状。对于这种情况,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营养摄入,同时进行一些养心安神、滋阴补血的调理,或许能缓解症状。

        黄帝道:春夏秋冬四时的脉象,有逆有从,其变化各异,但独未论及脾脉,究竟脾脉主何时令?

        岐伯说:脾脉被赋予了“属土”的属性,这一说法蕴含了深厚的哲学与医学智慧。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与自然界紧密相连的整体,五行学说便是这一思想的重要体现。五行中的“土”,象征着生长、孕育与滋养,而脾脉被比作“位居中央为孤脏,以灌溉四旁”,正是对其功能的形象描述。

        首先,“位居中央”意味着脾在人体脏腑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如同大地的中心,是气血生化之源,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着滋养和濡润的作用。脾的这一特性,使其成为了连接其他脏腑、维持机体平衡的关键。

        其次,“孤脏”并非指脾孤立无援,而是强调其在五行相生相克中的独特地位。脾土既能生肺金,又能克肾水,同时受到心火和肝木的制约与滋养,这种复杂的关系使得脾在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时显得尤为重要。

        黄帝道:脾脉的正常与异常可以得见吗?

        岐伯说:“正常的脾脉不可能见到,有病的脾脉是可以见到的。”不过,这里的“不可能见到”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完全无法察觉,而是指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脾脉的表现相对平和且难以明确区分其独特特征,而在病理状态下,脾脉的异常变化则更为明显,易于辨识。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中医脉诊是通过观察脉象来推断人体脏腑功能状态的一种诊断方法。脉象的构成复杂,包括脉位、脉率、脉力、脉形等多个方面,而脾脉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其正常表现往往与其他脏腑脉象相互交织,难以单独剥离出来。

        然而,在病理状态下,脾脉的异常变化则变得相对明显。例如,当脾脏功能失调时,可能会出现脉象沉迟无力、脉形细弱等异常表现,这些变化往往与脾虚、脾湿等病理状态密切相关。

        黄帝道:有病的脾脉怎样?

        岐伯说:“其来如水之流散,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其来尖锐如鸟之喙,这叫做不及,主病在中”,正是对脉象特征的一种生动描述,它揭示了脉象与疾病之间的微妙联系。

        让我们来解读“其来如水之流散,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这里的“太过”指的是脉象过于涣散,如同水流分散一般,缺乏应有的收束之力。在中医看来,这种脉象往往预示着病邪已经侵袭到体表,即“主病在外”。具体来说,它可能表明人体正气不足,难以有效抵御外邪的入侵,从而导致风寒、湿热等外感疾病的发生。

        我们再来看“其来尖锐如鸟之喙,这叫做不及,主病在中”。这里的“不及”则是指脉象过于尖锐,缺乏柔和之感,如同鸟喙一般锐利。这种脉象通常预示着病邪已经深入到人体内部,即“主病在中”。它可能表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导致诸如胃痛、胁痛、心悸等内伤病症的出现。

        黄帝道:脾为孤脏,位居中央属土,以灌溉四旁,他的太过和不及各发生什麽病变?

        岐伯说:“太过会使人四肢不能举动,不及则使人九窍不通,名叫重强”,便是对脉象太过与不及所可能引发的病理状态的生动描述。

        让我们来解读“太过会使人四肢不能举动”。这里的“太过”,指的是脉象过于亢进,气血运行过于旺盛,超出了正常生理范围。在中医看来,这种脉象往往与体内阳气过盛、热邪炽盛或肝阳上亢等病理状态有关。当阳气过盛时,它会过度消耗体内的阴液,导致筋脉失养,从而出现四肢无力、举动困难的症状。此外,热邪炽盛还会扰乱心神,使人烦躁不安,进一步影响四肢的正常活动。

        我们再来看“不及则使人九窍不通,名叫重强”。这里的“不及”,则是指脉象过于虚弱,气血运行无力,无法达到正常的生理需求。在中医理论中,九窍指的是人体的眼、耳、鼻、口、舌、前后二阴等器官。当脉象不及、气血虚弱时,这些器官得不到足够的滋养和濡润,便会出现功能减退或障碍,表现为视力下降、听力减弱、嗅觉失灵、味觉异常、排便不畅等症状。这些症状统称为“九窍不通”,而“重强”则是对这种病理状态的一种形象描述,意指人体因气血虚弱而变得沉重僵硬,失去了应有的灵活性和活力。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理论中的脉象诊断并非仅凭一两个症状就能下定论的。在实际诊断过程中,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其他症状、体质以及病史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判断。但无论如何,你所提到的脉象太过与不及所可能引发的病理状态,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通过脉象来洞察人体健康状况的有效途径。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