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黄帝内经百姓版第17章 (9)黄帝岐伯对话录:揭秘疾病发展与变化的奥秘

第17章 (9)黄帝岐伯对话录:揭秘疾病发展与变化的奥秘

        黄帝说:诊脉时,其心脉劲急,这是什麽病?病的症状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心疝这个词,在现代医学的常规术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来源于中医或者某些特定的医学文献中的描述。在中医理论中,对于疾病的命名往往富有意象性和象征性,可能与现代医学的疾病分类有所不同。

        关于“心疝”的描述,如果指的是心脏功能或结构异常导致的某种症状或体征,并且特别“少腹部位一定有形征出现”,这可能需要结合中医理论中的脏腑辨证和经络学说来进行解释。然而,需要明确的是,中医的“心”与西医的“心脏”在概念上并不完全等同,中医的“心”更多地涉及到人的精神、情感以及血脉运行等多个方面。

        如果“心疝”确实指的是某种与心脏相关的疾病,并且该疾病在少腹(通常指下腹部)有特定的体征出现,那么这可能涉及到心脏功能失调导致的血脉运行不畅,进而影响到下腹部某些区域的血液循环或气血状态。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疼痛、肿胀、包块或其他形式的体征。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心疝”这一术语在现代医学中并不常见,且中医理论中的疾病命名和分类与现代医学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解释和诊断时需要谨慎对待。

        黄帝说:诊察到胃脉有病,会出现什麽病变呢?

        岐伯说:胃脉的虚实状态确实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它们能够反映出胃部的功能状况以及可能发生的病理变化。

        首先,当胃脉实而邪气有余时,这通常意味着胃部存在过多的病理因素,如湿、热、食积等。这些病理因素会阻碍胃气的正常运行,导致气机不畅,进而引发腹胀满的症状。腹胀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患者可能会感到腹部胀满不适,甚至伴有疼痛、嗳气、反酸等表现。

        其次,当胃脉虚而胃气不足时,这表示胃部的生理功能减弱,无法充分消化和吸收食物。胃气不足会导致脾胃运化失职,水谷精微无法被正常吸收和利用,进而引发泄泻病。泄泻病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甚至伴有腹痛、乏力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胃脉的虚实状态是判断胃部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脉象、舌象以及询问相关症状来综合判断胃部的功能状况,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胃脉实而邪气有余的情况,治疗原则通常是驱邪外出、调理气机。这可以通过使用具有行气、消食、化湿等作用的中药来实现,同时配合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以恢复胃气的正常运行。

        而对于胃脉虚而胃气不足的情况,治疗原则则是补益胃气、健脾止泻。这可以通过使用具有益气健脾、止泻作用的中药来实现,同时注意饮食调养,避免食用生冷、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减轻脾胃负担。

        总之,中医理论中的胃脉虚实状态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通过观察和分析胃脉的虚实状态,我们可以对胃部的功能状况进行初步判断,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理论中的脉象判断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黄帝说:疾病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又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在中医理论中,风邪作为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一,其致病特点确实多样且复杂。首先,风邪侵袭人体,因其轻扬开泄、善行数变的特性,可使人腠理疏松,营卫失调,从而导致寒热病的发生。这里的寒热病,可以理解为现代医学中的感冒、流感等因外感而引起的体温异常疾病。

        当风邪侵入人体后,若未能及时疏散,可能会郁而化热,或者机体本身就有热邪内蕴,这时风热相合,就如同干柴遇到了烈火,瘅热既久,就会对体内的津液和脏腑造成损害。

        具体来说,风热相合会耗伤津液,这是因为热邪具有蒸腾的特性,能够加速体内水分的蒸发和消耗。同时,热邪还会灼伤胃阴,胃阴是胃腑内的一种滋润物质,对于维持胃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一旦胃阴受损,胃的受纳和腐熟水谷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出现多食易饥的症状。这是因为胃火亢盛,导致胃的蠕动和消化能力增强,但同时又因为津液不足,无法形成足够的营养物质供身体吸收,所以患者虽然吃得多,但身体却日渐消瘦。

        这种由风热相合、耗伤津液、灼伤胃阴所引发的病症,在古代医籍中多被归类为消渴病中的中消。消渴病是一种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有一定相似之处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等症状。虽然中医的消渴病与西医的糖尿病在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上有所差异,但两者在“消”和“瘦”这两个症状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当风邪侵入人体后,它不仅会扰动气机,导致气机逆乱,还可能进一步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疾病,其中之一便是癫痫。

        癫痫,在中医中属于神志异常的疾病范畴,其发病机理与风邪扰动气机、肝风内动密切相关。当肝风内动时,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气机逆乱,进而影响心神,使神明失守。神明失守,则人体的神志活动就会受到影响,出现神志异常的表现,如突然倒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意识丧失等,这便是癫痫的典型症状。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癫痫是一种由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所引起的短暂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的慢性疾病。虽然中医与西医在癫痫的认识和治疗上存在差异,但两者都认识到了癫痫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中医的治疗中,针对癫痫的病因病机,通常会采用平肝熄风、安神定志等方法进行治疗。通过调整人体的气机,恢复肝的疏泄功能,使心神得以安定,从而达到治疗癫痫的目的。

        我们来聊聊风邪与肝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肝属木,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风气通于肝,意味着风邪容易侵犯肝脏,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当风邪侵入肝脏,会导致肝气郁结,疏泄不畅,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

        我们再看看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在这里的应用。五行中,木克土,肝(木)与脾(土)之间存在相克关系。当肝木过旺时,就会克伐脾土,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脾胃是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人体提供营养物质。一旦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职,水谷精微就不能正常输布到全身各处,反而下注肠道,形成飧泻病。

        飧泻病,在中医中是指因脾胃功能失调而引起的慢性腹泻。患者往往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甚至如水样,伴有食欲不振、腹胀、消瘦等症状。这与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腹泻在临床表现上有一定相似之处。

        因此,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医通过风邪与肝的关系,以及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深刻地揭示了飧泻病的发病机理。在治疗上,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疏肝健脾、调和气血等方法,以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从而达到治疗飧泻病的目的。

        风邪作为一种外感病邪,其致病特点多样且复杂。当风邪客于脉,即风邪侵入人体的血脉之中,若留而不去,就会与血脉中的气血相互搏结,导致气血凝滞、运行不畅。这种病理变化进一步影响到肌肤的滋养,使肌肤失养而出现各种病变。其中,疠风病便是一种由风邪夹毒侵入血脉所引发的严重传染病。

        疠风病,在古代多指麻风病。这是一种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麻风病不仅会导致皮肤出现斑疹、结节、溃疡等病变,还会侵犯神经、骨骼和内脏等多个系统,造成严重的身体损害。在古代,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麻风病往往被视为不治之症,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

        中医理论认为,风邪致病具有善行数变、轻扬开泄的特点,能够迅速传遍全身,影响多个脏腑和经络。在麻风病的发病过程中,风邪夹毒侵入血脉,留滞不去,导致气血凝滞、肌肤失养,这与中医理论中关于风邪致病的描述相吻合。因此,中医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来理解和治疗麻风病等由风邪引起的疾病。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