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荒野求生,我苟活五十年免费阅读第173章 ……

第173章 ……

        烧制陶器要稳定的温度,至于把陶器干燥除了温度很重要,保持陶器整体的湿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关键。

        我把那根底座转轴小心的放入空心的泥堆里面,然后在开口的位置用生树枝将其完全堵死,这样里面的湿气就只能缓慢的释放,不至于一下子变干。

        接下来我在距离泥堆大概20厘米的位置堆上一圈干燥的柴火,将其点燃利用柴火的热辐射把泥堆里面的高岭土转轴泥坯慢慢蒸干。

        这做法倒是有些和叫花鸡的做法有些异曲同工之妙,在火焰360度的加持下,大量白色水汽从泥堆四周和顶部的出口涌出。

        因为顶部被堵住的原因,水汽只能通过生树枝的空隙慢慢散出,大量还是依靠泥堆外壁来散发。

        我不得不佩服老头,这种用半干泥堆均匀吸收湿气的方法当真一绝。

        材料的吸水性也是受到其饱和程度来定的。泥土本来就是一种天然多孔的吸水材料,在半干半湿的状态下受到加热的内部会事先生成一股高热高湿的空气。

        不要小看这点不起眼的湿气,这可是一开始能保护陶器不受到突然变温,热胀冷缩效应开裂的关键。

        就好像电灯泡里面需要充入惰性气体来保护里面的灯丝不被烧坏是一个道理。

        而这里面的道道不仅于此,它不但可以保护陶器,而且能和陶器泥坯里面的水份置换,将泥堆内部的湿度通过外壁散去,达到一致恒定的效果。

        这样处理,热胀冷缩的效应力就被降到了最低。比起自然阴干的过程,这种方法出的陶器成品率肯定会更高。

        我的底座轴承并不大,所以没蒸馏多久,泥土外壁便开始发白变干,这是里面的湿度正在快速降低的标志。

        又烧了一会,这次连封口的那些树枝也变得焦黑,显然是没有湿气已经干透了。

        我让火堆自己慢慢熄灭,把温度降下来。

        在等待的期间我也没闲着,一个用石头和泥土垒起的土窑已经完成。考虑到我以后还需要多次使用,我决定还是做一个结实点的比较好。

        土窑的配置和之前我在老家的差不多,只是这一次我还是决定要再稍微改进一下土窑的进风口。

        用虹吸法进风固然好,可是遇到炼铁时风力还是有些不够看,需要人工辅助一下自动吸风的系统。

        不过我可不打算去做什么鼓风机或者是风箱之类的玩意,那玩意要么用手摇,要么就是花更多时间去做一套水力系统来替代人力鼓风。

        虽然说都是遵循能量守恒做工,但是我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去做工?

        我一向很注重收益比,能花最少的时间创造最大的价值才是值得去做的。

        所以思路上还是得用虹吸式系统来自动鼓风,只是这一次得把这个系统着重升级一下。

        得把它单独拿出来,为它打造一款量身定做的“发动机”。

        这时泥堆旁的火只剩下了火星,温度也散去了大半。

        我来到泥堆把里面的底座轴承取出,除了表面有点炭黑,倒是没有发现一点裂纹,干燥程度也不错,用捏着已经是硬邦邦的了。

        这根轴承的作用很大,需要先烧制出来才行。

        我只需要把这个已经干了泥堆用老头教的方法稍微再改造一下,就可以作为一个小型的窑炉来使用。

        具体做法是在空洞的泥堆里面如之前的做法一样再加入一小堆干草,堆出一个倒锥形结构,接着糊上泥土把内部的干草烧掉形成一个新的空洞。

        上面还需要用泥土做出一个多孔的炉桥盖上,这样转轴才能稳稳放在路桥上面烧制成陶器。

        这次用柴点火的是内部那个刚好可以放柴火的锥形结构空洞。外面的泥堆顶上需要用一块合适石板封住,只留一点出烟的排烟口。

        这样下面的锥形结构烧火时,里面的温度就会不断升高,最高可以达到八百多度,这是低温烧窑能达到的上限。

        转轴的硬度要求不是很高,这泥坯就算全放上去顶了天也就几十斤而已,这种烧制工艺的转轴至少可以承受三百斤左右的压力不坏。

        再往上的大型瓷器估计也用不到转盘,得采用其他工艺才能做到。不过我想应该是用不上的,这玩意太重对我来说一点也不实用。

        我把那件底座转轴放进去,就开始烧窑。由于这离我的正式窑炉不过几步距离,所以加柴什么的也很方便。

        加了几把柴火,我便再次转移战场来忙这一头。刚刚说到要着重提升炉子的虹吸系统,这里就需要再做一个独立的炉灶出来。

        为了能一物多用,我还决定把它利用起来做成一个炒菜烧水的大锅,以后有什么大型禽类的食材就可以来一锅炖了。

        这不禁让我想起东北的铁锅炖大鹅,锅自然会有,要能再来一些老家那的天鹅就更好了。

        虹吸式的炉灶是鼓风功率的关键,柴火则是这具机器的发动原料,如何更高效的利用燃料来驱动就看机器的结构设计了。

        我依旧是先用石头和泥土垒砌出一个炉子的雏形,只是这个炉子的火膛比炉窑更大,炉身内部能容纳的空气至少是炉窑的三倍。

        为了增强炼化炉窑的鼓风效果,这个炉子本身是只有排气口,没有做进气设计的。

        甚至它加了柴火以后会用一道石板挡住加柴口,不让空气直接从加柴口直接进入。

        这里面的吸风奥秘就在于和炉窑连接的那一小段四连通回风管道上。

        我在炉窑的出风口和虹吸炉灶的进风口之间,用泥土做了一道直径50厘米左右长度在半米左右的泥质通风管道。

        按照炉窑排风口和进风口最佳比例三比一的虹吸比设计。此刻炉灶内部空间比例是炉窑的三倍,空气交换率自然也是三倍左右。

        那么此刻炉窑的排风口,刚好就形成了炉灶进风口的最佳虹吸比三比一的设计。

        因为进风口的位置只有炉窑那一个,它靠那根四连通管道连接了炉窑的进气口和排气口,炉灶的进气口和排气口。

        此刻就好像变速齿轮那般,经过炉灶的增幅,炉窑的三倍进气速度再提升二倍,到达了六倍虹吸进气速度。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