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锦瑟华年第22章 端阳节

第22章 端阳节

        双抢接近尾声了,大部分的田地都以播种上了,还有一些高榜望天田没有插上秧,由于这里是丘陵地带,有一些地方没有水源,所以全是靠天吃旱,这种情况在当时来说还非常多。如果实在等不来雨水,就只有改种玉米,玉米可是一个喜旱的作物,也是一个耐旱的作物,他不仅产量高,味道好,而且桔柑可以有很多用处。就在我们队相邻的一个生产队,它属于另外一个乡高峰乡,上面没有水库,种庄稼全靠看天吃饭,他们今年只有改种玉米,由于常年干旱,他们有一些抗旱准备和心理准备,没法打算跟沟里人一样,过着那种水源充足的生活。除了风调雨顺的年景,吃大米的时间非常少。只有种旱地作物,玉米,高粱,土豆,红薯,小麦。

        当时女青年选男朋友就要看男方的情况,特别是地形地貌,山下的平坝的这样最好,山梁上的缺水少米就不习惯了,不像现在的人说山上空气好,那个时候的空气到处都好,吃饱肚子最要紧,山上条件不好的很多,找女朋友就是个麻烦。人家姑娘看不上你,媒婆也懒得给你介绍,就只有靠自己改变命运,认真读书,走出大山,读完书有了工作,找一个铁饭碗,那才是有出息。

        靠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是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

        小满前后该栽的秧都栽了,没种上的你就种不上了,为天气气候不等人,在没有种上秧的,就只有改种玉米,玉米当然没有水稻的产量高,但总不能让地空着。农家有句谚语,小满不满?干断田埂!意思就是说,小满季那一天没有下雨的话,下半年雨水就比较少!当然是经验之谈,有一些准确性。

        生产队的秧插完了,玉米也播种完了,社员们又轻松了一下,但总是闲不下来,一到下大雨,大家都要出去栽红苕秧,红薯也是一年的主要杂粮?虽然没有大米饭好吃,但是暗地里也没有其他可以种的,红苕地里还可以栽种一些玉米,高梁,高低搭配还可以增加产量,摘红薯是很讲究的,天干是没有摘红薯的,必须下一泼透雨,端午节快到了,马上 就要涨龙舟水了,一涨龙舟水红薯地里土块就浸软透了,大家都可以摘红薯了,栽红薯就是要土地湿润就好栽插,这样可以保证红薯的成活率。

        川北的天气很是特别,到什么季节就下什么季节的雨,端午节肯定会涨龙舟水,90%的年份都是这样。端午节前下了一天大雨,山上山下到处都是流水,稻田的水也满了,社员们全部出动,栽红苕。趁土地湿透了,全队花两天的时间抢栽完了红薯,保证了生产进度。高峰乡高力寺生产队也栽种上了水稻,他们也非常高兴,今年有大米饭吃了。

        常言道,十里不同天,其实十里也不同地,两个相邻的村就有不一样的境况,因为地理条件不同,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一个有水库,一个非常缺水,这些自然条件有时也限制了人们的发展,当时每个生产队都有非常丰富的剩余的劳动力,外面也没有什么工作,所以找大家都只能在家中的土地上谋生活,假如自己没有一技之长,真的生活的非常痛苦,没有活动的钱,做什么都不方便?没有经济基础,想做的事想都不敢想。

        秧苗在田里已经定型了,地里的玉米也长了一尺多高了,到处一片绿油油的生机勃勃,菜地里的黄瓜也长出了弯弯的小黄瓜,四季豆藤已经爬了两尺高了,人们也给她搭上了架子,地边的南瓜藤也有一尺多深了,根据这些现象看本质,今年又是一个不错的红收年。

        桃林茂盛,李树上李果就象绿色的珠了挂在上面,特别的美,生产队每家每户都有几十株李子树,每年一家人要采摘李子1000多斤,是很少挑到街上去卖,一般的就是换大米,一斤大米换两斤李子,这样无形中都增加了家中的粮食!吃饱饭是没问题的了。

        端午节前又下了一天大雨。今年的雨水真的是丰富啊!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年景!端午节也快到了,因为将有客人来,所以家里准备了一些待客的好东西,茶叶,花生,糖果,糕点,还有五香瓜子,南瓜米。都是大家喜欢吃的零食。

        端午节当天上午,干了半天活,生产队安排下午休息!大家都知道端午节很多人要走亲戚,特别是要去老丈人家,所以,生产队的安排也是非常合理的。大宋家当天也来了,客人是他二姑的男朋友,准姑爷也来了。这次就是准姑爷一个人来的,没有媒人,他母亲也没有来。因为他知道这条路怎么走。想隔不过四五公里,走一次也就知道了。二姑爷的家在石岩村,的条件与我与大松家这边的条件一样,半山半坡有田有地水资源也非常丰富。每年的粮食产量也非常可观,在当时的生产队的排名中也是前茅的。两家也基本般配。二姑爷这次来也还是老三样,两把挂面还有糖,还有酒,还有一份饼干,当然,兜里还有一点水果糖。水果糖就是哄小孩子的。这准姑爷午饭前就到了,大松的爷爷陪他聊天。聊一聊生产队一些情况,栽秧,摘红薯,摘玉米的一些情况,今年有没有田?没有种上,就是这些简单的问题,也问他家里今年养了几头猪,猪有多大?准姑爷一一作答,不敢含糊。当时的人都非常老实,一般没有天南海北的吹。不像现在的人,云山雾罩,真假难辨。大松的爸爸妈妈收工回来,二姑,幺姑也开始到厨房去做饭,大松的爸爸抱着大松,还有大松的爷爷陪准姑爷聊天。

        从春节见面到端午节已经快半年了,二姑和准姑爷也没单独交谈过,当时的人们真的很保守,也非常单纯,不象现在的人,未婚青年己亨受己婚待遇。当时男女双方手都不敢摸,大人也会提醒,不要犯错误哦,一定要自觉哦,男女双方也都很警惕!交谈也就是一些村里村外的事,最多谈谈电影中的一些内容,大都没有见过世面,确实很闭塞,只知道结婚生子,繁衍生息,这些传统的大事!

        厨房里大松奶奶,二姑和幺姑在准备午饭,二姑也特别勤快,烧水加柴,淘米做饭,择菜炒菜,今天穿得也比平时讲究,穿的是过年那身衣服,合身漂亮。二姑今天也是主角,表现肯定不能差。房前屋后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地扫得一尘不染,桌椅擦得争光瓦亮。这也直接说明了二姑对二姑爷还是心里挺满意的。

        中午开饭了,今天的菜是一些时令菜,有清朝四季豆,四季豆炒腊肉,有凉拌黄瓜,凉拌折耳根,还有春节留下的腊肠,回锅肉,还存西红柿鸡蛋汤,爆炒腰花,炖腊猪蹄,家常豆腐,这顿午餐还是挺丰富的,因为是过节,又有客人到来。所以家里也特别重视。

        大家先饮酒,今天喝的是苕干白酒,那个年月有酒喝已经很不错了,时很宝贵,所以很少用粮食来做酒,苕干酒甜中带苦,但也很清香。餐桌上,二姑不时的给二姑爷夹菜,二姑爷也特别的高兴,脸上落开了花,笑在脸上,喜在心头。一边吃饭一边聊天,还是讲一讲各自生产队的一些事情,今年的小麦收获不少,还有油菜籽也打了几千斤,总的一句话就是丰收了。二姑爷在生产队还被评为生产劳动积极分子。听到这些,大家自然高兴。午饭很快就结束了,家都吃的特别高兴!二姑的脸上也露出了甜美的微笑。午饭后聊了一会儿天,二姑爷又回家了,二姑爷同家人告别,二姑爷家离,离这里七八公里,过了对面的山就是二姑爷的家。这次是二姑单独去送,走过田埂,穿过桃林,微风吹拂,一对年轻人在金色的阳光下有说有笑,一路谈笑风生,他们在说什么呢?应该是在谈谈美好的未来,畅想美好的明天。二姑送客送到二里地,分手道别依依不舍,二姑回来了。二姑回来了,和幺姑一起躲在一边聊天,当然是聊一些悄悄话,时而轻声细语,时而哈哈大笑。

        下午,大松的爸爸和妈妈也要去外公家送节,他们背上大松,还带了一些礼物,老三样挂面两把,糖和酒,这是当时走人户(走亲戚)的手礼,人人必备。端午节的太阳还是比较明亮,大松爸爸妈妈背着大松快快乐乐的向外婆家走去,这次爸妈轮流背大松,走得就快多了,大松坐在背篓里,一蹦一跳,嘻嘻哈哈笑不停,嘴里还叽叽喳喳的不知说什么?一路上大家脸上都乐开了花。路过乐兴街上,大松爸爸买了两包大前门香烟,2毛钱一包,一盒火柴2分钱,大前门在当时已经是好烟了,拿得出手,算是有面子的了。这是大松爸爸平时做锅盖卖的钱,也算有点经济收入。

        在街上休息了一会儿,又继续走,走过小桥,桥下的流水清澈见底,小鱼儿在里面游来游去,相互追逐。爸妈还要赶路也没有时间欣赏这美景。这美景在农村到处都是,也不算少见。过了小桥又开始爬坡,翻过碑桠口又来到了曾家沟。很快就到外婆家了,外公外婆说,怎么下午才过来,今天上午等了你们一上午,饭都凉了。大葱爸爸说“今天中午也有客人,我的,准妹夫今天过来了,所以也要陪陪她,就改在今天下午过来”,外公说:“原来你们家也有客人,怪不得今天下午才过来,那赶快来坐,赶快来坐,坐下来喝茶”。今天是端午节,大家都放半天假,外公的两个弟弟也过来了,跟他们一起吃晚饭,大松管外公的两个弟弟,一个叫二公,一个叫三公,二公在乡小学校教书,三公在水库里当管理员,管理水库。

        喝了一会儿茶,大家聊聊天,也就是开晚会的时间了,今天过节,家里有客人,三公公就把三用唱机(公家的)拿回家里来,播放唱片,当时放的都是一些红歌,歌声非常优美。大松特别喜欢听,一听到音乐就蹦达不停,感到特别兴奋。一边放音乐,一边吃晚饭,一边摆龙门阵,晚饭的气氛特好,一边饮

        饮酒一边聊天。不知不觉很快就到八九点了,大家都撑灯回家。

        明天大家还有事,洗漱完毕,大家都熄灯休息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