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锦瑟华年第38章 捡柴割草大肥猪

第38章 捡柴割草大肥猪

        下半年天时较短,昼短夜长,天气较冷,燃料需求自然比夏耗费大,捡柴割草这些活动就少不了。捡柴割草不仅仅是大人们的事,孩子们也得参与,在农村地区,到了七八岁都得参与一些劳动,帮家长分担一些较轻的活,做饭时加柴,扯猪草,捡紫,这样活儿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知道劳动中的苦与乐,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劳动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生语会过得更好。当时学校也有劳动课,特别是大忙季节,公社农场里学生就会去参加劳动,从自家带上劳动工具,去板登桠农场干活,当时学校也讲究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要有表现,人的综合素质要强。参加劳动的一般都是四年级以上的同学,两个班上一次山,约一百人,全部出动分散不开,根本干不了活,所以采取轮流制,既锻炼了学生,也给农场减轻了负担,农场收获的粮食不少,小麦,大米比其它生产队还要多,所以农场的日子过得比较滋润。同学们去劳动,原则上老师要求学生自带干粮,农扬提供开水。农场管理人员还是挺厚道的,学校到农场有两公里山野,孩子们还是挺积极的,但也很辛苦,山间小路,蜿蜒盘旋,崎岖不平,山下到山上有200米高,孩子们在家里干活都没有这么积极,一说出去劳动,大家都挺兴奋的,自告奋勇积极领先。山上的农产品要比山下晚五六天,但是红薯产量不少,孩子们主要是去帮他们挖红薯,载油菜。农场的工人朋友们也知道孩子们是学生,也不让他们干重活,反正都是一些手头活,搬运一下红薯,摘一下油菜,浇浇水,孩子们人多,你追我赶,干的热火朝天。中午的时候,农场的叔叔阿姨们也给他们准备了午餐,由于人多,其他米饭不方便做,他们就蒸了几百个包子,全是大肉包子,平时很少吃得上,孩子们也需要营养,在家里吃包子,一般要到端午节才有,平时能吃上包子,那可是很稀奇的。农场的叔叔阿姨们蒸了好几百个包子,还熬有小米粥,中午有肉包子,孩子们高兴的不得了,好香啊!好久没有吃到这样的大包子了,平均四个,吃不完的,可以带走,有些同学带回去给自己的长辈吃,自己也就吃了一个,这说明孩子们从小是有孝心的,也是有爱心的。吃了饭又继续干,下午三点多将近四点,孩子们都回家了,因为有的同学离家的路程比较远,所以早一点回去比较安全,大家都考虑到这安全问题,不像上课五点半了才放学。

        又是一个星期天,大人们去生产队干活,给庄稼使追肥,薅草,孩子们吃完早饭,你跟着上山去捡柴割草,乐东天气虽然有点寒冷,但是小小的太阳一出来也还是有一点温暖,这时候,上山割草捡柴那是比较舒服,一运动就会暖和,剪柴背回家去又可以取暖,可这是一举多得,孩子们与往常一样,先把自己的背篓搞满,复枝树叶,小树枝,小灌木,弄了满满的一杯,这里搞满了就开始玩耍了,跟他们玩的不一样,就是玩儿滑梯,这山里哪里有什么滑梯呢?而且很好,比城里的滑梯高级多了,这滑梯可是天然的,再多的钱你也买不到,这些滑梯完全是天作之物,大自然的馈赠。这些东西都是天然的,大青石上面有一斜坡,斜坡大概有五六十度,正好是一部天然的滑梯,长度有十来米。从上到下两秒钟就下来了,孩子们玩滑梯,可是毁坏了不少衣服,特别是裤子,屁股经常被磨穿。但孩子们也有办法,也学得越来越聪明了,就用一块小石板放在上面,坐在石板上往下溜,这样既好玩还不伤衣物,玩滑梯,这可是没有技术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安全,一不小心从顶上滚下来,那会摔得很疼的。五六个孩子都想玩,那怎么办呢?谁先上谁后上呢?这个肯定会有争议,当然也不能用打架来决定胜负,这样就有以大欺小的嫌疑,娃娃们“”也会想办法就用划拳的方式解决,赢了的先上输了的后上这个比较公平,各自准备好石板轮流的玩,玩上三四轮回家吃午饭,下午还要出来干,小家伙都很机灵,提前就打算好了下午要做的事,哪里下手更方便,这些小细节也锻炼了孩子们成长,为以后人生道路垫定了一些基础。无论大事小事,基本道理没有变,基本逻辑也是一样,大与小只是人们选择的事不同而已。做事与游戏,生活与玩乐,只要充分协调好,对每一个人都是有好处的,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

        大松这段时间也穿上了新棉鞋,是妈妈亲手做的,白鞋底,黑鞋帮,而且是新棉花,特别暖和。川北的冬天气温怪,冷,就是刺骨的冷,四川湿度大,一冷就是透心凉,凉到背心,一到冬天老人孩子保暖最重要,万病从凉起,只要不受寒受冻,一般不会生病,其实生活中保养保养就是这样,首先你得保护好自己,冷起了知道穿,天热了晓得脱,随时注意加减衣服,对个人的健康相当有好处。大松穿上新鞋也喜欢去邻居家显摆,让别人夸一夸,“这鞋好漂亮,好暖和,谁给你做的?”“妈妈做的,妈妈做的新鞋鞋,妈妈做了好多新鞋鞋?。”小孩子显摆很正常。大松妈妈一般会给大松做双,另一双稍微大小点,小孩子脚长得快,过不了一段时间鞋就短了,每次做鞋都是有计划的做大一点。

        幺姑除了给生产队干活,回家也要做些针线活儿,绣鞋垫,绣枕套,绣罩、檐,扎花绣朵是每个姑娘的必修课,妈妈做鞋,幺姑有时也帮帮忙。一是提高速度,二是学一些技术,使自己的手工更加熟练。幺姑也是大姑娘了,过不了几年也会出嫁的,现在帮着干家务,做鞋是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后到了婆家只要样样能上手,别人会高看你三分。

        公社农机站当时最现代化的农机设备,比其他乡的更先进,最新引进的榨油机,产油量高,油质好,榨油速度快,各生产队用后农机站名声远扬,其他地方都知道太平罐农机站榨油机高效快速。都要求来这里榨油,关键是出油率高。机器是好,但就一台,一个乡有一百来个生产队,一天干两三个生产队的油菜己经是全速了,为了不拥挤,实行预约制,时间到了就自己挑来榨油,见于这种情况,县农业局决定,每个乡配备一套新型榨油机,这一下就缓解了公社农机站的压力。说买容易,没现货得等,当时的机械制造能力必竟没有现在这么强大,得两个月以后才有货,有的还等半年。所以农机站还得加班加点的干,一日三班倒,让来的客人不走空路,农机站江站长也有魄力,一定要啃下这硬骨头,十多二十里外乡的生产队也组团来这里榨油,一个生产队出动七八个人来这里榨油,主要是这机器榨出的油清香,清澈,不浑浊,吃起来口感好。当然榨油坊的工作人员也有不少好处,利用检测油品时也有揩别人的油,做金吃金,在合理范围闪还算正常,这可能就是人们所说的捞油水吧,不象现在某些不良风气,大张旗鼓的索取,当时的人还是顾及脸面的,大家都来自农村,都不容易,(这里是不是不该写?)。

        大松武棚乡也同样没有大型榨油机,听说太平罐油榨得好,也计划来这里榨油,本村有几个熟人在农机站上班,经联系,大家同意优先安排他们来榨油,当然除了加工费,给每个工作人员一人一瓶菜籽油,生产队的,几斤油也不算什么,大家都高兴。舅舅他们一共来了七八个小伙子挑上菜籽,暂时住在大松家,当时太平观也没旅店,只有到亲戚朋友家借宿,这是当时的常态。第二天农机站就安排他们先榨油,理由很简单,远到的是客,附近的让一让客人,理所当然,大家也明白,在外不容易。

        当天下午菜籽油都榨好了,由于路途远,决定在大松家住一晚,第二天才返回。来了客,真闹热。刚刚榨出的新菜籽油就派上了用场。大家各展厨艺,但今天就不是炒菜这么简单,大舅舅拿手的就是炸麻花,这下可好了,麻花稀缺品那个年代。只有上街才能买到。合了一大盆面,揉好,大舅舅是他们生产队面条加工房的,揉面快,水量适中,揉好掐成面剂子(小块),醒二十分钟,这里准备一大锅油,约七八斤在锅里加热,柴火灶,火大,十多分钟油温就达到了炸麻花的温度,油温好了,面团也醒好了,大舅舅搓麻花的动作快,拉长,拧成绳再回折,麻花面坯皱型有了,放下锅翻滚一分钟,捞起,麻花就好了,晾一会儿,又酥又脆,特别好吃,大松在一旁目不转睛的看着,麻花又香又美,给大松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大家忙了一晚上,炒了几个菜,今天的菜特别油多,比平时的菜更香更可口,大家一边吃饭,一边聊天,说这菜籽油比以前榨的香多了,出油率还高,明年还来榨油!舅舅他们也给大松家送了两瓶菜籽油,因为住了两晚,又吃饭添不少麻烦,大松家人不要,但架不住对方都很诚恳,你不收下次我们怎么来?那就恭敬不如从命!收下了。第二天一早吃了早饭,舅舅他们挑着菜油和油饼回家了,还有二十里路,祝他们一路平安!

        天气越来越冷,各家各户正在加紧催肥猪,一般家庭喂完红苕就开始计划杀年猪,今年生产队红苕留得不多,也提前杀年猪,有五头肥猪,有一千斤肉左右,每家每户还分得不少,平均每人十斤,可不收了,丰收的喜悦拥上心头,生产队里分了肉,各家各户都推迟几天才杀猪。这次杀猪地点选在刘家院子挂面房(面条加工房),恰逢小雪过后,温度低,天上又飘着小雨,实际是雨夹雪,路很泥泞不堪,人们无惧风雨,勇往直前,谁也挡不住杀年猪的脚步,过好幸福生活是每个人的追求。这里场地宽厂,有杀猪凳,有一小水塘,具备杀年猪的基本条件。虽然没有六队的条件好,六队就在山湾堰塘旁,水源特别充足,每个生产队的自身条件不一样,能用就行,杀年猪,每年轮流,这样比较公平,集中宰杀的目的就是防止私杀生猪,现在杀猪基本无人过问,当时不行,每一头猪都登记在册,必须上税,严禁私杀。其本上每家都有一头过年猪,大的三百多斤,小的一百多斤,时间有长短,喂养方法不同,差别自然就出来了。无论大小,无论肥瘦,有钱莫钱杀猪过年,这才是硬道理。今年杀猪的还是首衣师傅,林氏父子手艺不错,动作利索,做事麻溜。深受社员会喜欢,运气好不好,全看他手艺妙不妙,杀一头猪报酬就是一对蹄经,也不付其他费用,由他生产队计公分,实际是这些社员都占了便宜,集体生产时还是有他的优越性,能兼顾弱者,问题是发展动力不足。不论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有力无处使,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务实的少,务虚的多。勤快的少,懒坠的多,出工的多,出力的少……一些问题大家也心知肚明。是时候该改变了!

        先到先杀,自己带上柴火烧烫猪水用,一般背上棉花杆或木柴,背20到30斤柴,反正一锅水,烧开了就不费柴了,保持水的温度就行了,一锅水从早用到黑,随时要添水。三个生产队,两三天基本结束。

        有了年猪,这过年的日子就不发愁了,大家快快乐乐的把肉背回家,进行下一道程序。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