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锦瑟华年第32章 初进校门

第32章 初进校门

        正半年,假二月,糊里糊涂过三月,这是农民谚语。新年第一个月感觉时间特别长,因为比较闲,所以时间过得很慢,二三月青黄不接,人们过得不是那么舒服,梦里糊涂过日子,加紧田间管理,每天匆忙,时间就自然而然感觉特别快。

        生产队里钟声又敲响了,“出工了,出工了,”值班人员扯破嗓子在那里提示大家,小麦地除草施肥,油菜籽地施肥除草,这段时间,地里的杂草鹅儿肠(草名)长得特别快,对庄稼来说它是杂草与庄稼争夺肥料,对农民来说他就是宝,既可以喂猪,也可以喂牛,是不错的青饲料。植物对农村农民来说都是有用处的,万不得已还可以晒干当柴烧。

        大松已经满七岁了,算大小孩了,其他同龄孩子已经割草捡柴了,大松每天只是照看弟弟妹妹,也引来邻居小孩的羡慕和非议。“大松不割草捡草,每天和弟弟妹妹玩,真舒服!”邻居小孩都这么认为。“我要上学,我要读书!割草捡柴是大人的事!”大松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也轮不到他们干这些事,带好弟弟妹妹,每天数好数就行了,这是家长的要求。有爷爷奶奶,大松几兄妹还是很幸福的,与其他小朋友的童年大不一样,放牛割草,挑水拣柴,都没干过。

        一九七八年的历画还真好看,农业学大寨。图中宽大的道路,层层梯田,确实很美。

        农业学大寨,中共宣传部门树立的典型

        山西省昔阳县大寨生产大队位于太行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从1953年开始,大寨人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把深沟变良田,将坡地垒成水平梯田,实现了粮食大丰收,创造了奇迹。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大寨精神概括为: “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 ,号召“农业学大寨” ,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大寨经验在全国的推广,曾起过积极的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学大寨运动受“左”倾错误思想影响,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1963年夏天,大寨漫山遍野的作物长势喜人,根据往常的经验,等待村民们的将是一场大丰收。谁知,8月初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不期而至,“稀里哗啦”狂泻了7天7夜。虎头山的7条山沟浊浪滔滔,村民们眼睁睁地看着洪水摧垮道路和堤坝,马上就可收割的作物一片片地倒下了。

        全村的800多亩土地中,有139亩梯田被冲为平地,41亩庄稼被沙土掩埋,其余620亩也几近于绝收。洪水还毁掉了村民们的家。全村270间窑洞和房屋,塌了190间,63间成了危房,能住人的只剩下17间。80户人家,78户无家可归。

        在之后的重建过程中,陈永贵三番四次鼓励村民:“在这世间,‘人’是最宝贵的。遭了这么大的灾,我们村没有死人,是大喜。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我们拿出大干苦干的精神,天塌下来也顶得住!”

        虽说“人”是最宝贵的,但光有人也不行。重建家园需要大量的石料,于是村民们开始四处寻找适合取石的山体。宋立英的丈夫贾进才带领的分队找到了大寨与金石坡村交界处的“石窝”。

        石匠们都说这个石窝是“老虎吃天,没法下口”,“要打开起码要半年”。起初,贾进才和3个助手在石面上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击破点,若能打开这个缺口,便能取出大量上好的石材。他们找来炸药,整整9天过去了,那块石壁上的石头还是无动于衷。

        大伙儿们并没有气馁,他们开始寻思“四两拨千斤”的巧法子。在10天的寻石过程中,贾进才们砸碎了两把大锤,3根一米多长的钢钎被磨得只剩下一尺左右,10多个七八寸见长的铁楔被打得只剩三四寸。这,就是大寨人的精神。

        在此后的岁月里,各个国家领导人纷至沓来,18位外国元首先后造访,上千万名国内参观学习人员和多名外国游客接踵而来。大寨,不再仅仅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大寨,它已经成为中国政治版图上的重要地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省林县的红旗渠:林县人民通过学大寨,凭着一股“大寨精神”在险峻的山上开凿出了一条“惊天地、泣鬼神”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彻底改变了当地农田缺水的困境,创造出了高产稳产的农田,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

        而学大寨能否有成效、有多大成效,主要取决于“学什么”和“怎么学”。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者中,不乏教条主义者和形式主义者,有的看见大寨粮食产量高,回乡后就片面强调粮食增产,而置经济作物于不顾;有的见大寨开山垦田,回乡后不顾实际条件刻板模仿,结果严重破坏了林业资源;甚至有来自平原地带的参观者觉得大寨的梯田很壮观,回乡后想号召乡亲们模仿。

        就这样,“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以利弊交错的态势,在长达十四年的日子里影响着几乎每一个中国村庄。1973年,年仅26岁的郭凤莲当选为大寨党支部书记,从此走上了人生的第一个高峰。

        1975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会上发出“全党动员,大办农业,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的号召。当时的意图很明显,欲想造成一个由大寨村到大寨县,再到大寨省、大寨国的滚雪球效应,以彻底解决中国的农业问题。四人帮”被粉碎后,华国锋担任党政军最高领导职务,继续高举“农业学大寨”旗帜。1976年12月,陈永贵协助华国锋召开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他作了《彻底批判“四人帮”,掀起普及大寨县运动的新高潮》的报告。这次会议,由于极左路线的延续,将学大寨运动推上了极端。不仅农业学大寨,而且教育、卫生、司法、财贸等行业和部门都要学大寨。当然,这对大寨、昔阳来讲,无疑是一种珍贵的荣誉。对全国来说,大寨仍是一块“圣地”。

        从1978年春天开始,“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的呼声渐渐盖过“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各地在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的同时,强烈要求纠正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极“左”的做法,如要求归还农民的自留地、自留树,开放集市贸易,允许农民养猪、养鸡、搞家庭副业等等。这些本都是《农业六十条》明确规定要赋予农民的一些私有权利,但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逐步被剥夺了。此时,人们想重新拿起这个武器,向农业学大寨运动发起挑战。

        后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报纸、电台陆续报道了一些地方的纠“左”的做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把农业战线的拨乱反正推向了高潮。

        80年代初,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而中止。这张历画历经岁月的沧桑,已渐渐变黄,在老屋的墙上还留有大部分痕迹。

        对于大松来说一九七八年是正式开始读书学习的一年,端阳节过后不久,七月初大队学校要招新生,老师先给未放假的同学发通知,告诉家长,如果要上小学的适龄儿童可到大队学校来报名,大松正好满七岁,大松爸爸第二天就带大松到大队学校报名,大家都知道开学是九月一日,当时当然不是为了抢生源。招收的这些新生都是一张白纸,从未进个校门,当时农村没有幼儿园,也没办幼儿园的条件,每个村招收新生50人都很轻松,当时也没义务教育一说,娃儿家长说了算。

        大松爸爸带着大松去学校,大松当时的要求是想去中心小学上学,可中心小学当年不招新生,只有各大队招新生,只好到大队学校报名,这一天报名人还真不少,本生产队就去了十来个小孩子,有的六七岁,也有的十来岁,年龄相差好几岁,这些小朋友都是大人领来的。家长们领着自己的孩子走在田野的道路上,既熟悉又陌生的一条路,稻田里蛙声阵阵,稻子抽穗,稻花飘香,当时的大队学校就在四队公棚,准确的说四队的学习室,社员们学习的地方。当时是集体生产,共产主义思想还是深得人心。财物是大家的,不分彼此。都是一个大队的,家长们基本都认识,见面也互相打招呼。更巧的是给幺姑说媒的也领着小女孩来报名了,一个大队,只招一个班,所以大家都争先恐后的来报名。教书先生就是兼本大队大会计,当时人才少,身兼数职也是常事,国家节省开支。钟老师,大人们都叫他钟会计,孩子们都叫他老师,叫老师比带上姓更亲切更尊重,他现在手上有一个班正在上课,是一个小学二年级约40多人,当时小学只有语文数学两本书,老师学生没有那么多负担,很轻松!家人给孩子们报完名就回家了,留下孩子跟二年级同学一起玩,与他们一同上课下课,上学放学,原来钟老师真有办法,这样方式来训练孩子们的适应能力,找一找上课的感觉。连续训练了三天后,这帮新孩子就组织在一起,老师教大家数数,也没有其它教室,农村娃也没那么多讲究,就在屋檐下坐一排,开始学习,从一数到二十。有的孩子会,有的不会。老师教,孩子们学,孩子们互相教,互相学,有时二年级的大同学也帮助新来的小朋友,一对一的帮助,孩子们进步很快,放暑假前的二十多天里,这些新生小朋友与二年级的大哥大姐一同玩乐,一同学习,一同上下学,形影不离,这二年级里也有本生产队的学生,放学都一起回家,一路上打打闹闹很是热闹,大家都很高兴。其实对于当时的小孩子来说,上学还是有点劫场,就是害怕,家长为了让小孩子听话,说老师多利害多利害,孩子们自然有点怕去上学,特别是刚刚起蒙的学生,俗语说,“女子归嫁娘,男子归学堂”,再不听话的女子一旦嫁出,婆家还是能管得住的,再调皮的男孩一进学校自然规矩,因为环境的改变,很多东西都会随之而变。

        入学前这二十多天的适应训练,也为正式上学打下了良好基础,随着暑假开始,大松又回到院子里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只不过多了一些花样,队列训练,排队报数,简直是活学活用。其他小朋友也觉得新鲜,他们都与大松一起玩耍,帮大松家剥玉米粒等活儿,边玩边干,边干边玩,都很快乐。大松也给他们讲讲学校里的趣事,学习情况,他们也很愿意听,干活更起尽,这个夏天至令还让人难忘。当然还有许多趣事,下回再讲。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