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开局让历史皇帝答题第122章 接上章4首诗

第122章 接上章4首诗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原文及具体解析如下:

        1. 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 解析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从黄鹤楼名字由来的典故写起,引出黄鹤楼。传说古代有仙人子安曾乘黄鹤过此,又有费祎曾登仙驾鹤于此,故建此楼。一个“已乘”,一个“空余”,有种岁月不再、物是人非的遗憾,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黄鹤”可理解为万事万物,“不复返”不仅表达“仙人不再”的遗憾,更有种“生不逢时、岁月不待人”的感伤。“白云”既是实际的景物描写,也寄寓世事难料、世事茫茫的慨叹。此句营造出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意一转,由写传说转为写眼前之景。晴空下,隔水相望的汉阳城中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繁茂,描绘出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乡愁设置了铺垫。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太阳落山,游子思乡,然而故乡在何处?江上雾霭迷蒙,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令人顿生乡愁。

        这首诗意境优美,将神话传说与现实景象、历史感怀与个人情思融为一体,被后世誉为“千古绝唱”。诗仙李白曾因看到崔颢的这首诗而搁笔,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其大致意思为:

        我旅途在青山之外,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之上前行。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能捎到洛阳去。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此诗就是他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

        诗的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怀。颔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颈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诗作。

        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解析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当时任武攸宜幕府参军,随武攸宜征讨契丹。他多次向武攸宜进言献策,却不被采纳,反而被贬斥。陈子昂满怀悲愤,登上幽州台,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诗句含义: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明君主。诗人感叹自己生不逢时,往前看,没有看到像燕昭王那样重用贤才的君主;往后看,也看不到未来的贤明之主。这两句诗跨越时空,体现出一种孤独和怅惘的情绪。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在广袤的天地之间,越发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孤独。他思索着悠悠天地,觉得自己在这浩瀚的宇宙中是如此的孤立无援,不禁悲从中来,泪流满面。“悠悠”一词,既形容天地的广阔无边,也体现出时间的漫长无尽。

        诗歌特点和意义:

        风格特点:全诗语言苍劲奔放,风格慷慨悲凉。诗人没有对幽州台的景色进行细致描绘,而是直抒胸臆,以一种磅礴的气势抒发内心的情感。

        思想意义:这首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情绪,同时也展现出一种独立苍茫的孤独感。它是陈子昂诗歌革新主张的生动实践,摒弃了齐梁时期诗歌的华丽雕琢,开启了有唐一代诗风。在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对后世如李白、杜甫等诗人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解析

        诗歌内容:

        景之美:诗的前半部分主要描绘春江花月夜的壮丽景色。从春江潮水涨起与大海相平,海上明月随潮水升起,月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一直到月光照耀着花草丛生的原野,花林如同覆盖了一层雪霰。诗人营造出一种空灵、澄澈的意境,将春、江、花、月、夜五种元素完美融合。

        情之思:后半部分则侧重于抒情,写游子和思妇的相思之情。诗人通过对“扁舟子”和“明月楼”中人物的描写,展现了离别的惆怅。如“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把月亮拟人化,仿佛月亮也在同情思妇,在她的妆镜台前徘徊不忍离去。

        艺术特色:

        意境深远:全诗意境开阔,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离别相思交织在一起。以月为线索,贯穿始终,月光下的春江花林等美景,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又引出了人间的相思之情。

        韵律和谐:诗歌在韵律上也极具美感。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平仄交错,音节和谐婉转,朗朗上口,既有古诗的悠扬韵律,又有律诗的严谨结构。

        历史意义:

        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展现了初唐诗歌的宏大气象,一扫齐梁诗风的绮靡和宫体诗的艳丽,将自然之美、情感之真和哲理之思相融合,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唐诗的发展历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