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开始答题txt下载第135章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5)

第135章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5)

        侯君集(?-643年)是唐朝初期的名将,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出身及早期经历:

        侯君集出身官宦之家,是豳(bin)州三水人,为东汉司徒侯霸的后人,后燕散骑常侍侯龛的十世孙,北周骠骑大将军、肥城郡公侯植之孙,潞国太夫人窦娘子第五子。他少时以勇武自称,唐朝建立后加入秦王府,跟随秦王李世民东征西讨,因功累迁左虞侯和车骑将军,爵封全椒县子。

        2. 主要功绩:

        参与玄武门之变:武德九年(626年),突厥攻打唐朝边境,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欲举事除掉秦王李世民。侯君集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等人劝说李世民,并帮助其制定行动方案。六月四日,侯君集参与了“玄武门之变”,辅佐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及齐王李元吉。李世民继位后,论功行赏,侯君集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五人功居第一,晋升为左卫将军,爵封为潞国公,赐食邑一千户。

        征讨吐谷浑:贞观八年(634年)十二月,吐谷浑进犯唐朝边疆,侯君集辅佐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李靖出征吐谷浑。李靖采纳侯君集之策,兵分两路,最终攻灭吐谷浑。此役后侯君集因功改封陈国公,转任吏部尚书,授予光禄大夫。

        攻灭高昌:贞观十三年(639年),高昌王麹文泰阻断西域商路,太宗李世民任命侯君集担任交河道行军大总管攻灭高昌。他指挥唐军一路攻破高昌的多座城池,俘获麹智盛及其高昌国官吏,刻石记功后班师回朝。

        3. 性格特点与结局:

        侯君集本为武将,不好读书,受到太宗李世民重用后才开始读书。主持官员选举与考核时,出将入相,皆被称赞,但他也逐渐变得居功自傲。在攻灭高昌后,他未经请示便私自发配无罪之人,又私分高昌国的珍宝,还不能制止手下将士偷盗宝物,返回长安后被人弹劾而下狱。虽经中书侍郎岑文本上书求情获释,但他内心非常不快。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发,侯君集因与李承乾密谋被杀。太宗李世民念其有大功于社稷,特赦其妻及一子以祭祀。侯君集的画像曾与长孙无忌等人一同图形于凌烟阁,但后来李世民因不忍看到他的画像,不再登上凌烟阁。

        总的来说,侯君集是唐朝初期一位有勇有谋、战功赫赫的将领,但他的性格缺陷和不当行为导致了最终的悲剧结局。他的经历也成为了唐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为后人所研究和反思。

        侯君集谋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个人心态失衡:

        灭高昌后的牢狱之灾使其心生不满:贞观十三年,侯君集攻灭高昌后,未经请示便私自发配无罪之人,又私分高昌国的珍宝。班师回朝后,他因此事被人弹劾而下狱。虽然后经中书侍郎岑文本上疏求情被释放,但侯君集自以为攻灭高昌立下大功,却因这些“小事”受到下狱的待遇,内心非常不快,认为皇上赏罚不公,对唐太宗产生了怨恨。这种不满情绪长期积累,使得他对朝廷的忠诚度逐渐降低。

        性格桀骜不驯,不知进退:侯君集出身官宦之家,少时以勇武自称,性格中带有一定的自负和傲慢。在获得战功后,他更加居功自傲,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和地位。这种性格特点使得他在遇到挫折和不如意时,容易产生偏激的想法和行为。

        2. 外部环境的影响:

        太子李承乾的拉拢: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担忧自己被废,知晓侯君集心有怨恨,于是与其私下交往谋划。李承乾的女婿贺兰楚石担任太子府千牛卫,多次带领侯君集进入东宫。侯君集觉得李承乾懦弱无能,认为如能扶助其即位,自己就可登上摄政宝座,于是便参与到李承乾的谋反计划中。

        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唐朝初期,朝廷内部存在着各种政治势力的斗争。侯君集可能感受到了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选择了谋反这条极端的道路。

        总之,侯君集谋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个人性格和心态的问题,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他的谋反行为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结局,也给唐朝的政治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张公瑾(594 年 - 632 年),字弘慎,魏州繁水人。他是唐朝初期的重要将领,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名列第十八位。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经历:

        1. 早年经历:

        张公瑾原是王世充的部下,担任洧州长史一职。李渊建唐之后,张公瑾与洧州刺史崔枢一起献城投降唐朝,被任命为邹州别驾,后累迁右武候长史。

        后来徐圆朗叛军攻陷楚丘,企图围攻虞城。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命崔枢、张公谨率领各州豪强作质子的子弟一百多人去守卫虞城。尽管有人担心他们会叛变,但张公谨二人坚守虞城,使叛军难以攻破,最终撤军。这一事件让张公瑾开始受到关注。

        2. 玄武门之变:

        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李世民向张公瑾求取自保的办法,张公瑾的回答合李世民心意,逐渐受到器重。

        武德九年(626 年),李世民对诛杀李建成与李元吉一事犹豫不决,于是请人占卜吉凶。此时张公瑾从外而入,一把抢过占卜用的龟甲扔在地上,说:“占卜是为了决定犹豫不决的事情,现在事情并无疑难,为什么还要占卜呢!如果占卜的结果不吉,难道就能够停止行动了吗?”这番话让李世民下定了除掉李建成的决心。

        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张公瑾与长孙无忌等人埋伏在玄武门外,发动突袭,将李建成、李元吉二人斩杀。随后太子府与齐王府的人率军赶到玄武门报仇,张公瑾凭借臂力惊人,独自关闭大门,死守玄武门,抵挡住了他们的进攻。

        3. 讨伐东突厥:

        李世民继位后,张公谨升任左武侯将军,封定远郡公。贞观三年(630 年),张公瑾上奏朝廷,认为可以讨伐东突厥,并列举六条理由,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认可。

        随后,兵部尚书李靖被任命为行军总管,张公瑾为副总管。贞观四年(630 年),张公谨随李靖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漠北之地尽皆归属大唐。李世民大喜,封张公谨为邹国公,改任襄州都督。

        4. 英年早逝:贞观六年(632 年),张公瑾在襄州都督的任上因病过世,年仅三十九岁。李世民对他的离世感到哀痛,追赠左骁卫大将军,谥号为襄。贞观十三年(639 年),唐太宗追思张公谨旧功,改封郯国公。

        程知节(589 年-665 年 2 月 26 日),原名咬金,后更名知节,字义贞,济州东阿人。他是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他的主要生平经历:

        1. 早年经历:

        程知节出身东平程氏,曾祖父程兴,北齐兖州司马;祖父程哲,北齐晋州司马;父亲程娄,济州大中正,后追赠使持节瀛州诸军事、瀛州刺史。他自幼骁勇,善于骑马用槊击刺。

        隋炀帝大业六年(610 年)起,盗贼蜂起,程咬金组织了一支数百人的武装,护卫乡里。后来投奔瓦岗李密,得到重用,为内军骠骑之一。李密在军中挑选出勇烈之士八千人,隶属四骠骑,分为左右,号称内军。程知节领导其中一军,受到李密厚待。

        2. 辗转归唐:

        公元 618 年(唐高祖武德元年),王世充与李密决战。王世充军攻击单雄信部,李密派遣程知节及裴行俨增援。战斗中,裴行俨中流矢坠马,程知节连斩数人,抱起裴行俨向后撤退。追兵用槊刺穿他的身体,程知节将槊折断,杀了追兵才逃脱。

        李密战败后,程知节被王世充俘获,王世充任命他为将军,待之甚厚。但因鄙夷王世充为人多诈,程知节与秦叔宝、吴黑闼、牛进达等数十人于武德二年(619 年)一起投唐,被任命为秦王府左三统军。

        3. 跟随李世民屡立战功:

        程知节追随秦王李世民,先后击败宋金刚、窦建德、王世充等势力,每逢作战,常常举旗先登,因屡立战功被封为宿国公。

        武德七年(624 年),太子李建成上向李渊进谗言,派程知节出任康州刺史。程知节告知李世民说:“大王被去掉左膀右臂,要想使自己得到长久的保全,能做得到吗?知节有死而已,不敢离开大王身边!”

        武德九年(626 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程知节亦参与其中。玄武门之变后,拜太子右卫率,迁右武卫大将军,享受实封七百户。

        4. 唐朝建立后的仕途:

        贞观元年(627 年),授使持节都督泸、戎、荣三州诸军事、泸州刺史,曾镇压铁山獠人叛乱,获赏赐绢二百匹、御服玉带一条。

        贞观七年(633 年),拜左领军大将军。第二子程处亮封东阿县公,授驸马都尉,迎娶 10 岁的清河公主。此后历任多种官职,如检校原州都督、蒋王府长史等。贞观十一年(637 年),被授为普州刺史,改封卢国公,真食七百户,子孙代代承袭。不久,又使持节都督幽、易、檀、平、燕、妫六州诸军事、幽州刺史。

        5. 晚年出征与结局:

        显庆元年(公元 656 年),程知节任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讨伐西突厥,击其歌逻、处月二部落,斩首千余级。在战争中,因副大总管王文度嫉妒前军总管苏定方的功劳,劝说程知节不要急追敌寇,导致唐军贻误战机,又在恒笃城屠杀归降的胡人。回师以后,事情败露,王文度因矫诏当死,特除名免职,程知节因逗留不进及不努力追敌,减死免官。

        虽然不久又被朝廷起用为刺史,但程知节气短,上表辞官。麟德二年二月七日(665 年 2 月 27 日),程知节在怀德里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七。李治下诏追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于昭陵,谥曰襄公。

        历史上对程知节的评价较为正面,他勇猛善战、忠诚正直,为唐朝的建立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程知节的形象也常常被塑造为性格豪爽、重情重义的猛将。

        虞世南(558 年 - 638 年 7 月 11 日),字伯施,越州余姚人。他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着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早年学习:虞世南出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他自幼勤奋好学,曾跟随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智永法师学习书法,后又与兄虞世基一起跟随《玉篇》的作者顾野王学习,兄弟二人学习刻苦,甚至顾不上洗脸梳头。

        陈隋时期:陈文帝高荔行召虞世南为建安王法曹参军。隋文帝杨坚灭陈后,虞世南兄弟二人同入长安,名声大噪。在隋朝,虞世南被授秘书郎,成为隋炀帝的文学侍臣。但隋炀帝喜爱他的才华,却讨厌他过于刚直的性格,所以虞世南始终不受重用。

        初唐时期:武德四年,李世民灭窦建德,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转记室,与房玄龄、褚亮等同封为秦府“十八学士”。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拜虞世南为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等职。

        2. 主要成就:

        书法方面:他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在日本,欧阳询、褚遂良和虞世南被称为“唐初三大家”。其书法继承二王传统,风格外圆内方、细大不捐、平和圆融,被评价为“内含刚柔”。代表作品有《孔子庙堂碑》《破邪论序》《汝南公主墓志》等。

        文学方面:虞世南私人修纂的《北堂书钞》是现存最早的古类书之一。他的诗歌留存虽不算多,但体现了诗歌发展的隋唐之变。诗歌风格清新雅正,意境优美,如《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以蝉自喻,表达了自己的高尚品格。

        政治方面:虞世南以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深受唐太宗李世民敬重。他多次直言进谏,对唐太宗治理国家有一定的影响。

        3. 历史评价:虞世南在历史上受到很高的评价,唐太宗李世民曾称赞他“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后世也对他的书法和文学成就赞誉有加。

        虞世南的一生,历经陈、隋、唐三代,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