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历史的追光是什么意思第118章 永乐大典巨着的诞生与沧桑变迁

第118章 永乐大典巨着的诞生与沧桑变迁

        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登基后的第二年,即 1403 年,一项震古烁今的文化工程恢弘开篇——编纂《永乐大典》。

        由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

        解缙(1369 年-1415 年),江西吉安府吉水人,祖籍山西太原府代县。他出身官宦世家,祖父解子元是元朝至正五年进士,曾任江西安福州判官、太史院校书郎等职,后被贬为广东东莞县尹;父亲解开科举选拔为二魁为监,五知贡举,元末明初时曾担任江西、广东等地乡试考官,回乡后重建鉴湖书院;母亲高妙莹则是一位“通史书、善小楷、晓音律”的才女。

        解缙年少聪颖,洪武四年,父母开始教他认字,此时他已具备过目不忘、应口成诵的本领。七岁能赋诗,十岁日诵数千言且终身不忘,十三岁尽读四书诸经,并能贯穿其义理,文思溢发。洪武二十年,解缙参加江西省乡试,夺得解元,次年赴京会试,得中三甲进士,被授予中书庶吉士。他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青睐,常侍从左右。一日,朱元璋向他表示恩如父子,应知无不言,解缙即日便上书万言的《大庖西封事》,还上呈了包括参井田之法等内容的《太平十策》。

        解缙素来与兵部尚书沈溍不和,曾因到兵部索要差役办事时言语轻慢,遭沈溍告状,被朱元璋改任为监察御史。之后他因深陷“李善长案”这一政治旋涡,又为好友代笔写鸣冤奏折,还草拟奏疏弹劾都御史袁泰。朱元璋借解父解开觐见之机,让其带解缙回江西,继续做学问,为期十年,同时交给他几项修书任务。

        回乡后的解缙埋头修书,完成了勘误《元史》、修正《宋书》、删定《礼经》等工作。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驾崩,解缙赴京吊唁却遭弹劾,被指责违背先皇旨意及犯下人伦大罪,论罪当诛,幸得建文帝网开一面,改充军至甘肃河州卫。他给董伦写信求助,在董伦推荐下,建文元年进入翰林院担任翰林待诏。

        朱棣即位后,解缙由从九品的翰林待诏升任为正六品的翰林侍读,不久与黄淮、杨士奇、胡广等七人进入文渊阁,成为内阁学士,参与朝廷重要政务,作用如同首辅。他先后受命担任重修《太祖实录》的总裁官、编撰《永乐大典》以及《古今列女传》。期间解缙晋升为翰林大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官品升为正五品,他与其他六人还获赐五品公服,他们的妻室也得到了徐皇后的接见。

        姚广孝(1335 年-1418 年),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因永乐二年(1404 年)明成祖朱棣赐名广孝。他出身于医学世家,家族世代行医,曾立志读书考取功名,光耀门楣,若是落榜则出家从佛。至正八年(1348 年),由于家庭再难供他读书,年仅十四岁的姚广孝,至正十二年(1352 年)正式削发为僧。

        姚广孝先是师从径山寺愚庵智及,进修禅学,深得佛法,后又与灵应观道士席应珍结为忘年交,在交往过程中吸收道家之长,丰富了自己的学识。他涉猎广泛,对儒、道乃至兵家之学都颇感兴趣,还与王宾、高启等诗文名家交情深厚。

        洪武十五年(1382 年)八月,马皇后逝世,朱元璋亲选姚广孝住持北平庆寿寺,并令其跟从侍奉燕王朱棣。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推行逐次削藩之策,姚广孝鼓动燕王朱棣起兵夺位。朱棣依照他的谋划,暗中挑选兵将和智谋之士,姚广孝则在燕王府地下建造隔声暗室,在地上蓄养家禽以掩盖府内动静,并带领将士在燕王府后院练兵、地下暗室铸造兵器。

        建文元年(1399 年)七月七日,朱棣见屋檐瓦片被吹至地上,脸色大变,姚广孝称此为吉兆,有飞龙在天之意,消除了朱棣的顾虑,使其决意发动“靖难之役”。同年十月,朱棣率兵进攻大宁,姚广孝留守北平辅佐朱棣长子朱高炽。

        北平被围时,他安抚兵民,加强守御,击退朝廷进犯。建文二年,燕军东昌之战战败,姚广孝借预言稳定军心。之后因兵力有限,燕军难以长期驻守攻下的城邑,当得知“京师空虚,燕军可直捣京师”的情报后,姚广孝改变战略,请求朱棣举兵南进,朱棣接受建议并于次年六月十三日成功攻下南京,建文朝廷彻底崩溃。

        朱棣登基后,姚广孝受到重用。永乐二年(1404 年)四月,他接受太子少师官职,辅导太子朱高炽、皇长孙朱瞻基。之后受命监修《明太祖实录》,又动员两千余人参与纂修《永乐大典》。

        编纂《永乐大典》初设在北京的文渊阁。汇聚了当时天下最顶尖的学者和文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投身于编纂《永乐大典》,主要还是依靠人工用毛笔书写完成的,并未大规模使用印刷术。

        据相关记载,朱棣决心修一部巨着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最初令解缙主持编纂(规模147人),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后甚为不满,钦点姚广孝担任监修 ,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累计达3000多人),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定稿,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抄写完毕。

        编修队伍有“正总裁3人,副总裁25人,纂修387人,催纂5人,编写332人,看样57人,誊写1381人,续送教授10人,办事官吏20人,凡2180人”,还参用了南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

        《永乐大典》完成后,明廷又在各地征召了大批缮书人进行描栏、清抄、绘图和圈点工作,由于人员数量过多,已经无法准确统计。

        《永乐大典》全书卷(目录60卷,共计卷),册,约3.7亿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

        为了确保大典内容的丰富性、权威性和全面性,编纂团队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搜集工作。他们的足迹遍及全国各地的藏书楼、书院以及私人藏书家。

        无论是深藏在名山古刹中的珍贵典籍,还是隐匿于民间的孤本手稿,都被他们不辞辛劳地逐一搜罗而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要应对书籍的散失、损毁、错漏等重重难题,还要对海量繁杂的资料进行精心的筛选、严谨的整理和细致的校勘。

        在编纂《永乐大典》来自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汇聚一堂。医学领域的名医王履,与精通手工技艺的匠人蒯祥常常交流切磋。

        讨论如何记录古代精妙的木工技艺时,蒯祥向王履讲述了木工榫卯结构的巧妙之处,而王履则从医学解剖的角度,提及人体骨骼关节的连接与榫卯结构在原理上的相似性,这一独特的见解让在场众人深受启发。

        擅长诗词的才子李东阳,与熟悉贸易的行家周忱也有过精彩的交流。当编纂到有关古代商业贸易的篇章时,周忱详细地介绍了各地贸易的特色和发展历程,李东阳则从诗词作品中找寻与贸易相关的描绘,以增添篇章的文化韵味。

        还有天文历法方面的专家贝琳,与研究农业的学者邝璠。贝琳在讲解天文观测的方法和历法的制定时,邝璠联想到农业生产中节气对农作物耕种的重要影响,两人的交流使得这部分内容更加丰富和准确。

        各自领域出类拔萃的人物,在编纂工作中毫无保留地分享知识和经验。他们在忙碌中找到了纯粹的快乐,众多志同道合之人聚在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努力,那种氛围让每个人都沉醉其中。他们忘却了疲惫,心中只有对知识的追求和对这部伟大典籍的期待。

        编纂工作要求近乎苛刻。每一个条目都必须经过反复的考证和深入的斟酌,以确保其内容的真实、可靠、权威。对于那些存在争议的观点和学说,编纂者们始终秉持着客观、公正、包容的态度,予以详尽的记录和全面的说明。

        同时,为了方便后世查阅和使用,大典采用了独具匠心的编排方式。它以韵目分类为基础,依照汉字的音韵规律,将各种知识和文献有条不紊地组织在一起。这种编排方式既体现了中国古代音韵学的高深智慧,又为使用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检索途径。

        编纂书案前奋笔疾书,每一个字句都倾注着他们的心血与智慧。历经数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在 1408 年,这部惊世巨着得以圆满完成。

        《永乐大典》修成后,被放置在南京文渊阁的东阁。永乐十九年明成祖移都北京,挑选了一部分藏书带到新都。

        《永乐大典》在正统年间正式被放置在文楼中。嘉靖四十一年,明世宗任命高拱、瞿景淳、张居正等人负责重录《永乐大典》的工作,吏部和礼部主持“糊名考试”,选拨出109位善书人,此外还有内府调拨的画匠、砑光匠、纸匠等,以及惜薪司、光禄寺和翰林院分别负责的木炭、酒饭和“月米”供应等人员参与其中。

        《永乐大典》其内容涵盖了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各个领域,无所不包。从古老的经典哲学着作到民间的实用技艺,从神秘的天文历法到生动的戏曲故事,从深奥的医学理论到精妙的工艺技巧,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永乐大典》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但大典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毁于火灾和战乱,也有相当一部分被后人以修书之名窃走,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仅存 8000 余册。

        此后,在晚清列强的侵略和掠夺更是给《永乐大典》带来了灭顶之灾。大量的册卷被侵略者肆意抢掠,流落在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图书馆和博物馆中都有其珍贵的身影。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能够确认的《永乐大典》仅有 400 余册,约占原书的 4%,而我国现存的《永乐大典》仅有 224 册。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尽管《永乐大典》遭受了如此严重的损失,但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永远不会磨灭。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座不朽丰碑。

        讲完了《永乐大典》,我们将目光转向与它密切相关的两位人物——解缙和姚广孝。他们在永乐年间的风云变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命运的起伏同样引人深思。

        解缙在朝堂上的一些举措使他渐渐失去朱棣的信任。他点评大臣时毫不遮掩,在朱棣立储之事上支持立朱高炽为太子,得罪了朱高煦。

        朱高煦未被封为太子,抵制就藩云南,朱棣妥协并答应其诸多逾制请求,解缙劝诫朱棣,却被朱棣认为是在离间骨肉而开始疏远他。解缙反对出兵安南,朱棣不悦,后朱高煦借机诬陷他泄露“禁中语”,朱棣更为生气,将其贬谪至广西担任布政司参议,后又遭李至刚弹劾,改为“安南督饷”。

        永乐七年,交趾再次叛乱,解缙曾提出开凿赣江以缩短南北漕运距离的方案。在朱棣远征鞑靼期间,解缙向监国的朱高炽详细说明了该方案,被朱高煦诬陷无人臣之礼,朱棣于永乐九年将其下狱。永乐十三年,朱棣看到死囚名单上解缙的名字,说了一句“解缙还在世吗”,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揣测朱棣的意思,将解缙埋在雪中冻死,享年四十七岁。解缙死后,家产被登记造册,妻子、儿女及宗族被流放到辽东。朱高炽继位后,下诏遣返其家人,并赠礼部侍郎,赐谥号“文毅”。

        朱元璋将全国权力和财富分给26个儿子们,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封建帝王家的特权和资源分配的不均。而解缙这样有才华且有贡献的人,最终遭遇悲惨结局,确实能让人感受到封建朝廷的冷酷和无情。

        解缙在事业上志同道合的人有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等,他们一同参与了朝廷的重要事务。而他的敌人主要是朱高煦及其党羽,朱高煦因解缙在立储之事上的立场而对他怀恨在心,不断借机诬陷和攻击他。

        解缙在文学和文化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他主持编纂的《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这部巨着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诸多领域,为后世保留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编排方式独特,以韵目为纲,按韵编排,方便检索和查阅。

        解缙一生,他的才华和智慧令人钦佩,但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最终遭遇不幸,令人惋惜。他的文学成就在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永乐十六年(1418 年)三月,姚广孝病重,居于庆寿寺,明成祖朱棣前来探望。不久后,姚广孝在北平病逝,享年八十四岁。

        同年六月二十二日,他被追赠为推忠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荣国公,谥号恭靖,朱棣亲自为其制神道碑。洪熙元年(1425 年)三月二十七日,姚广孝被加赠为少师,配享成祖庙庭。

        朱棣对姚广孝评价颇高,称他“器宇恢弘,性怀冲澹”“德全始终行通神明,功存社稷,泽被后世”。后世也对其有诸多赞誉,如李贽认为明朝二百余年的休养生息,姚广孝与成祖朱棣功不可没;张廷玉评价姚广孝虽未尝临战阵,但朱棣用兵有天下,他的功劳最多。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