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历史震惊了古人都在刷视频小说第168章 爵位(终)

第168章 爵位(终)

        【没有封地,贵族们的经济特权主要通过“食实封”来体现。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大赏功臣,房玄龄、杜如晦得到了食实封一千三百户。

        而皇帝的堂叔淮安王李神通只有五百户,于是他大闹朝堂。

        “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功居臣上,臣窃不服。”

        李世民则毫不留情地打了叔叔的脸,直接说道:“当初打窦建德时,叔叔你全军覆没。”

        “后来打刘黑闼,叔叔你又望风而逃。”】

        大唐,长安。

        “现在服没服?”李渊看自己这堂弟越看越来气。

        打仗打仗不行,站队站队不行。

        满以为两边交好,不论谁登基自己都有一份功劳。

        玄武门的时候装瞎子,二郎登基又想凭平时交情占个好位置。

        想得美!房杜等人拿命陪二郎博,你付出了什么?还想和他们抢封赏?

        武德九年九月,在朝堂被嘲讽一次。

        如今贞观二年,又被天幕嘲讽一次。

        李神通很气,但只能咬碎牙往肚子里咽。

        “臣弟服了!”

        李渊现在无所畏惧,不耐烦的问道“别什么臣弟臣弟,朕现在是太上皇,难道你要自降辈分和二郎一辈?”

        混账叔德,你这是无理也要搅三分!

        李神通继续咬牙,一不小心咬到腮帮子,嘴角渗血,行礼说道:“是臣说错了,臣服了!”

        “服了就好……”李渊略做思索状,突然又问道:“该不会是口服心不服吧?”

        “不是!”

        “不是就好,否则朕让你体验一下儿时的游戏。”

        李渊说的游戏,包括但不限于:脱光了吊树上打、模拟两军交战和砍俘虏头……

        李神通这下真服了,天知道李渊会不会把假砍头变成真砍头。

        到时候装疯卖傻,说一句儿时玩游戏就这样的。

        难道陛下会杀了太上皇为我偿命?

        ……

        【为什么李神通要争这个食实封呢?

        因为这里面都是钱呐!

        唐帝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是对全国21岁到59岁的男丁征收实物税,这就是着名的租庸调制。】租庸调  秦朝,咸阳。

        始皇喃喃自语:“大秦能否用?”

        “用不上!”扶苏听见始皇的呢喃,用极为肯定的语气否定了,然后又补充道:“至少现在用不上!”

        始皇面露喜色,看来扶苏变聪明了。

        果然,寡人自创的鼓励式教育颇有成效。

        什么后人视频说的,都是后人了,很明显是借鉴朕的!

        始皇略带鼓励的声音响起:“哦~为何?”

        扶苏定了定心神,稍微整理了一下思路,解释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不是所有好政策,都可以一股脑套在大秦。”

        “比如延续千年的科举制,以考试取人才,至少现在的大秦就没法用。”

        “而租庸调制更复杂,不仅涉及赋税征收之法,还涉及大秦的劳役、刑法等。”

        “若是要用,不亚于商君变法,整个秦法至少大半都要跟着改动。”

        “而如果突然改制,上下不通,加上六国从中作乱,大秦只会更乱。”

        “现如今大秦最需要的是稳定,逐步解决身上的顽疾,而非下猛药!”

        扶苏躬身行礼,示意始皇自己已经说完,请父皇点评。

        始皇捋着胡须,强忍住心中的欢喜,只露出一个浅浅的微笑,夸赞道:“能想到这层,已经很不容易了。”

        “只是还差了一点点更深的东西,不过已经很强了。”

        扶苏面露思索状,这就是我和父皇的差距吗?

        我以为我已经想的够多了,没想到父皇在这短短的时间已经想到更深层了。

        父皇,恐怖如斯!

        始皇见扶苏望着自己,露出一副敬仰状。

        这傻孩子,又犯什么病了?

        他该不会以为朕真的想的更深层的东西了吧?

        ……

        就这一瞬间,朕能想到的和你想到的其实差不多。

        始皇又对扶苏说道:“朕确实想到了,但不能告诉你。”

        扶苏连忙抢答道:“儿臣知道,得自己悟出来,因为自己悟出来的才属于自己。”

        始皇轻轻点头,夸道:“孺子可教。”

        【食实封按开元之前的制度,你封户里的男丁缴纳的赋税,你可以拿到2\/3。

        打个比方:李神通有五百户,这些封户并不是集中居住的,而是分散在不同的地区。

        作为皇帝的近亲,他可以优先挑选那些每户有5~7丁,属于小地主级别的富户。

        五百户,做简单个乘法,能分到两三千男丁的赋税。

        唐代的爵位可以世袭,只是郡王需要降袭为国公,食实封也能在家族里传承。

        除此之外,贵族们的特权并没有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那样,可以生杀予夺,威风八面。

        要想拥有这样的权力,还是要靠实实在在的官职。

        但是他们在仕途上确实要比普通人起点要高很多,更容易做到高层。

        国公出身,一进入官场,散阶就能叙到正六品上,而科举及第的新科进士一般只能叙到从九品下,之间相差了十五个大级。】

        弹幕区:

        〖原来每品还有上下之分啊?〗

        〖你才知道啊。〗

        〖而且唐朝的科举制也对贵族格外优待,真的如问剑江湖演的一样,百姓的卷子送去柴房生火。〗

        〖突然有点理解黄巢了,换我我也反。〗

        大唐,长安。

        “唉……”

        李世民想动科举,但又没法动。

        尽量保证公平吧。

        【唐朝有历史上最后一个贵族社会之称,这批贵族主要由北周的关陇贵族和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士族构成。

        关陇贵族,比如:李渊的祖父、杨坚的父亲等,还有同一时代的八柱国于谨家族。

        于谨家族历经三个朝代不倒。于谨家族  北周、隋、唐三朝,于氏家族国公、郡公这样的高爵可谓层出不穷。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也就是刚才提到的河东三大姓,他们都是大士族。

        但是唐朝同时也是贵族社会瓦解的时代。

        关陇贵族、士族门阀凭借血统拥有的爵位,已不再具有稀缺性,爵位作为一种社会身份尺度的作用开始动摇。

        从唐高宗李治时代开始,为了对抗门阀,已经开始“泛恩叙爵”。

        凡新帝继位、改元、立太子、南郊祭天等等场合常常给文武百官散阶三品以上赐爵一级,四品各加一阶,

        家世平凡的白居易也能凭借这个政策做到冯翊县开国侯。

        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唐肃宗至唐代宗的中的十三年间,封异姓王一百一十二人。

        新崛起的军功贵族,比如郭子仪家族一门一郡王、四国公、三县男。郭子仪  安史之乱后,朝廷控制的区域越来越小,食实封也无法兑现了,开始通过发放一定数量的钱物来取代,贵族的经济特权也名存实亡。

        此外,部分异姓爵位,朝廷不给承袭或者拖着不办理这个继承手续。

        于是凭借血统世袭的制度开始崩溃了。

        网上有一种说法说是黄巢消灭的门阀,不能说不对,至少很不全面。

        黄巢只是杀了长安那群贵族,其他的门阀可还活的好好的。

        其实是宋朝的一系列国策消灭了门阀。

        虽然他通过国策消灭了门阀,却又导致官员数量尾大不掉、士绅崛起,但这不属于今天的内容,不必多提。】

        弹幕区:

        〖所以没有万世永安的制度,要一直变革。〗

        〖宋不重文抑武,就要重演唐末藩镇,但是又导致军人地位低下,外战外行。〗

        〖对啊,不大开科举,就会重回门阀,可开了,官员士绅又成新门阀了。〗

        〖至少比门阀时代好,好歹有个上升空间。〗

        长安城外。

        黄巢认为弹幕说的很对:“确实不对,也不全面。”

        世家门阀不是都有族谱吗?

        我这次按着族谱杀,保证全送去地府!

        “这下应该算全面了吧?”

        【宋代,科举扩招,每年云集汴京的考生有近万人,宋太宗淳化三年达到惊人的一万七千多人,录取率将近1\/10。

        因为及第的人太多,仁宗天圣五年特别下诏设置了上限:“进士奏名勿过五百人,诸科勿过千人。”

        而唐朝明经、进士合在一起也就百人左右。

        同时为了防止黄巢这种屡试不第,直接掀摊子的出现,宋朝还有“特奏名制度”。

        积累到一定举数和年龄,如果还是考不中,就直接免试通过,再赐予出身或官衔。

        据统计,有宋一代特奏名出身者约有五万人,占整个科举及第人数的45%。

        这种制度,还会有哪个读书人去铤而走险呢?

        有宋一朝,爵位完全虚散化。

        首先,爵位不能世袭。

        其次,食邑数本来已经是一串数字了,而现在食实封也成了一串数字。

        北宋前期,食实封一户,还会给二十五文钱,随俸禄发放。

        元丰改制,干脆把这块福利也取消了。

        同时成为贵族的门槛也低了,元丰改制后,寄禄官六品以上就可以申请爵位。

        北宋前期,爵位分十二等。

        入门封某县开国男, 食邑三百户。

        升官或者朝廷大礼,新皇登基照例都会赐食邑。

        累计到五百户,可申请某县开国子。

        累计七百户,可申请某县开国伯。

        累计一千户,可申请某郡开国侯。

        其实类似现在商家搞的积分制度一样,分够了就黑铁升青铜,青铜升白银,白银升黄金。

        如果做到宰相,不论食邑有没攒够,直接封国公。

        所以我们熟知的许多宋朝人物都有爵位。

        寇准:莱国公。

        晏殊:临淄郡开国公。

        范仲淹:陇南郡开国公。

        司马光:河内郡开国公局。

        爵号一般为某人的郡望。】

        弹幕区:

        〖所以司马光还真是河内司马氏?〗

        〖是不是司马懿后代不好说,但肯定是一个祖宗。〗

        〖小时候学司马光砸缸,还说他好聪明,长大了肯定是大才。〗

        〖确实大才,有功也有过。〗

        〖拉倒吧,他的过肯定大于功。〗

        北宋。

        王安石一挑眉,问道:“君实,不评价一下吗?”

        司马光气的胡须抖动,幞头上的两个小翅膀都在左右摇晃。

        “王安石,你不要太过分!”

        直呼其名,和骂娘没多大区别,但王安石不气,笑着说道:“你看你,又急。”

        “我没让你评价自己的功过,我说河内司马氏。”

        “我特么不是司马懿的后代!”

        哈哈,王安石心里暗笑道,看来是真被气糊涂了。

        虽然晋朝名声不好,但也是历代承认的正统王朝,提及帝王还是要用尊称的,何况还是你同宗先祖。

        “啧啧啧……君实勿急,我也没说你是他后代啊。”

        “我知道你是宣帝的弟弟,安平王的后代。”

        王安石明悟了一个道理,要和他们斗,就要比他们更恶、更不要脸!

        你们不是喜欢拿私德来否定一个人吗?

        我直接从根上否定你,把你祖坟刨了,否定你整个家族!

        司马光还要开口反驳,龙椅上的赵官家重重拍在桌案上,很难得的发了一次火。

        “朝堂重地,又有天幕在上,吵吵闹闹成何体统!”

        赵官家拉了司马光一把,不拉不行。

        王安石挖了个大坑给司马光跳。

        介甫坑坑君实就算了,就怕有人要坐实司马光是在世司马懿的名号,往他家里藏盔甲、再安排市井孩童唱歌谣。

        到那时,不管谁做的,君实一党和变法派的脸面是彻底撕破了。

        到那时,还变什么法……群臣不在朝堂上械斗都算老天保佑。

        【杨万里:庐陵郡开国侯。

        包括总共就没上过几年班的陆游也有爵位,是渭南县开国伯。

        异姓大臣在世时最高可封郡王,大宋第一位生前封的非宗室郡王是一位宦官,名叫童贯。】

        ……

        明清两朝宦官:“吾辈楷模啊。”

        唐朝宦官:“这算个啥,名那有权好用,他敢废立皇帝吗?”

        十常侍:“吾等不能落于后人啊!”

        【在电视剧《知否》里演绎的贵族们的地位和财富,其实更符合明朝。

        明朝爵位制度,算是是封建时代的一股逆流了,又再造了一批凭借血统世代富贵的特权阶层。

        经过一番演变,明朝的爵位制度大致在永乐年间简化为公侯伯三等,同列正一品,凌驾于所有文武大臣之上。

        爵有世爵和流爵之分。

        前者可以世袭到大明灭亡,后者爵止本身,子孙降为世袭指挥使。

        朱元璋给开国功臣共封了九公、五十一侯、四伯。

        大部分没能排上爵位的开国功臣也能像戚继光的祖先一样拥有世袭武职。

        比如戚家,不论子孙贤愚与否,世代担任,正四品的登州卫指挥使。】

        大明,应天府。

        “咱怎么就逆流了!”

        “站着说话不腰疼,你来!”

        “指不定还没咱做得好!”

        随着朱元璋的怒骂,弹幕徐徐飘过:

        〖老朱做的最正确的事情之一,就是封了戚继光的祖先。〗

        〖戚家军太可惜了。〗

        〖如果没有万历,戚继光会不会超越岳武穆的成就?〗

        〖不仅不发粮饷,就因为人家想要回自己的粮饷,就尽数骗杀。〗

        〖没全杀,只杀了最精锐的三千多人。〗

        〖换在万历的角度也勉强可以理解,谁知道你们是来讨薪,还是来谋反的?〗

        〖谋反个屁,前脚让人家去朝鲜打仗,戚家军平定倭寇,结果不仅有功不赏,连原本的饷银也不发,换你你愿意不?〗

        〖明朝皇帝真不能怪臣子不忠心,于谦被杀,张居正都死了还把人家坟刨了,戚家军更惨,先在沿海平倭患,朝鲜闹倭寇,又是戚家军平的,结果就因为不想发钱就把精锐全杀了,这种情况,谁还忠心明朝,谁就是傻子。〗

        〖其实戚家军之死和张居正也有点关系,万历皇帝要否定张居正的一切,而戚家军和他沾边,所以精锐必须死,其余全部打散。〗

        〖戚家军挺冤的,那时候朝堂是张居正主政,戚继光为了粮饷,只能讨好张居正啊,否则随便卡一下,沿海的倭乱还平不平?〗

        〖还有文官的原因,他们不愿意见到有人因军功而崛起,打压功勋贵族是文官的集体意见。〗

        一条条弹幕,犹如一根根针扎在老朱的心头上。

        “我这都特么什么后代!”

        “不想给钱,就杀精锐?”

        “你怕武人造反,你杀主将啊!杀精锐干吗?”

        朱棣心知又要遭毒打,连忙把大哥、二哥、三哥,护在身前。

        老朱却没有打朱棣的心思,目光恶狠狠的望向群臣,不停的磨牙!

        还是收拾少了,为了一己私利,敢置大明江山于不顾!

        文人埋下头,不敢面对老朱的目光,心里委屈极了。

        又不是我们干的!

        再者,打压功勋贵族是应该的,换谁来都一样!

        文人造反,十年不成。

        武人造反,一朝一夕。

        不压住他们,龙椅上坐的人姓不姓朱还两说呢?

        你还怪我们?

        你应该谢我们!

        【胡惟庸案,朱元璋清洗了一批功臣。

        蓝玉案后,又清洗了一批。

        洪武朝的大扫除,最后只有八家幸存。

        这九家里,江阴侯和安陆侯建文帝时被削爵,曹国公李景隆、长新侯耿炳文,朱棣时被秋后算账,再加上被夺爵的凤翔侯。

        始封凤翔侯张龙的孙女,正是朱高炽的妻子,诚孝张皇后。

        所以开国功臣最好只剩下了魏国公徐家、云南黔国公沐家、武定侯郭家。

        这三家被皇明祖训列为亲戚之家。

        “有司只许举奏,不得擅自拿问。”

        这三家与接下来加入的靖难功臣构成了大明勋贵的主体。

        明朝的勋贵是典型的军事贵族,他们是皇帝的家臣,附属于大股东的小股东。

        政治上他们长期垄断的京师卫戍部队——京营提督、五军都督府掌印、南京守备、操江提督、云南、两广、湖广、漕运四总兵等高级军职,牢牢的帮皇帝掌握着军队。

        比如南京的魏国公一脉除了拥有祭祀朱元璋孝陵这一政治意义集中的职责外,还世代担任南京守备。

        云南的黔国公世袭镇南将军和云南总兵。

        经济上勋贵们除了固定的俸禄,还享有庄田和不受约束的经商特权。

        大明嘉靖年间十七大巨富,魏国公、秦国公,还有属于靖难功臣的成国公都上榜了。】

        大明,应天府。

        知晓自己未来命运的勋贵们,心思不一。

        只有极少数没脑子的想试试博一博。

        但即便是经常被勋贵们调侃没脑子的蓝玉,心中造反的念头也只是一闪而过。

        蓝玉望向太子,一瞬间就知道自己为何而死了。

        太子、太孙早死,上位又选了朱允炆做接班人,怕他压不住我们,也怕我们裹挟二爷作乱。

        当务之急是搞清楚太子怎么死的,患了什么病,能用什么药医治。

        不然,难道造反吗?

        上位对勋贵可不差,手下那群人现在过得好着呢,人家凭啥跟你一起造反?

        画大饼,说将来给他们封王、封公?

        别闹了,人家现在过得不差,凭啥拿性命去博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再者说,自己死了,最开心的就是他们。

        我们不死,他们怎么出头?

        何况打仗是打的过上位,还是打的过徐达?

        人家徐达一脉活的好好的,还拥有祭祀上位的权力,一看就是朱棣干的。

        徐家帮朱棣造太子的反都有可能,唯独不可能帮我们造上位的反。

        “唉……”

        蓝玉叹了口气,还是别想了,越想越糟心。

        等吧,看天幕会不会透露太子的死因。

        【相比于唐朝的滥封,明朝属于很吝啬爵赏的,朱元璋还定了文官非大功不许封公侯的祖训。

        “凡文官非有大功勋于国家,而所司朦胧奏请辄封公侯爵者,当该官吏及受封之人皆斩,其生前出将入相,能除大患、尽忠报国者,同开国功助一体,封侯谥公,不拘此律。”

        所以明朝只有九个文官封了爵,除去开国的三位、靖难的一位以及夺门之变的杨善和徐有贞,真正凭借实打实的军功的只有三人。

        靖远伯王骥、威宁伯王越、新建伯王守仁。】

        弹幕区:

        〖王骥不是也参与了夺门之变吗?〗

        〖但是他的爵位是在这之前,先打阿岱汗,后打麓川,凭军功挣来的。〗

        〖三人是不是亲戚啊?〗

        〖不是。〗

        〖王骥是洪武年生人,活跃在永乐、仁宣、正统、景泰,夺门之变后没多久就死了。〗

        〖王越生于宣宗年间,活跃在成化、弘治,三次出塞收复河套,二次远袭鞑靼。〗

        〖王守仁就是王阳明,心学大家,被称为最后一位圣人。〗

        大明,武宗时期。

        “有趣,有趣。”

        朱厚照提笔又写一封信,准备让人快马加鞭送给王阳明。

        “不要假投,战场上真打,不要放水。”

        “朕要试试自己能不能打过圣人!”

        “放心,朕赢了,会恕你无罪,还会加官进爵。”

        朱厚照边写边念叨,身旁的江彬听的心惊肉跳。

        “皇爷……那要是输了呢?”

        朱厚照停下笔,回过头来笑道:“吾儿大才,怎么能把这个忘了呢?”

        “夫战者,未算胜,先算败。”

        江彬提起的心放下了,还好皇爷听劝,让王阳明潜伏进去就成了,千万别真打。

        朱厚照提笔又写,又边写边念叨道:“如果朕输了,你偷偷放开路,让朕落败而逃。”

        “而后你协助宁王,割据江南,登基称帝。”

        ????

        !!!!

        江彬觉得要么自己撞邪了,要么皇爷被鬼上身了!

        江彬顾不上礼仪,连忙夺过朱厚照手中的笔,随后跪到在地。

        “请皇爷赐罪!”

        “把笔拿来!”

        江彬只是不停地磕头,但把笔紧紧握在手中。

        皇爷这想法,但凡出点差错,大明江山就完了。

        朱厚照看他头皮都磕破了,鲜血直流,有些心疼。

        “唉……别磕了。”

        “朕让你别磕了!”

        江彬听的朱厚照怒吼,只能停下,但笔紧紧握住,还望向桌上还没写完的书信,想一把抢手。

        朱厚照又好气又好笑又有些许感动,难道朕只有一支笔、一张纸吗?

        “朕问你,要是宁王真能割据江南,那江南人是支持他,还是支持朕?”

        江彬有些不确定的回答道:“支持他吧……”

        “把吧字去掉,是肯定会支持他,那江南是不是都是反贼?”

        “是!”

        “那反贼应该受什么处罚?”

        江彬有些明悟了:“诛九族!”

        朱厚照双手一摊,这不就得了。

        “不让宁王真的割据江南,他们怎么会入局?”

        “总的要让人看见希望,他们才会投宁王。”

        “朕可以肯定,宁王起事之初,他们会许诺宁王除了一切实际帮助的所有帮助。”

        “但朕若是大败,宁王割据称帝,他们至少会拿出一半家底支持宁王。”

        “所以,即便王阳明打不赢朕,朕自己也会伪装成大败!”

        “皇爷,这可一点差错都不能出,否则就是天下大乱!”江彬问道:“您就不怕弄假成真吗?”

        “这等于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王阳明身上,若是他有一点点反心……”

        江彬没说完,朱厚照明白他的意思,但他并没有解释,而是反问道:“你不是喜欢赌钱吗?”

        “你开赌之前会觉得自己输吗?”

        “皇爷,这不一样……”

        “一样!”

        “朕不是赌,朕信他!”

        “他即便不忠于朱家皇帝,也该忠于天下万民!”

        “而朕能使天下万民,有饭吃、有衣穿,不必忍受暴政!”

        朱厚照把江彬扶起来,拍了拍他身上的灰尘。

        “衣服有灰尘拍拍就干净了,但脏了只能用水才能洗的干净。”

        “大明想要变革,非一场大雨洗净污垢不可!”

        “否则,太祖爷从南京皇陵里爬出来也没用。”

        南直隶。

        “恭喜守仁兄。”

        王阳明对祝贺的人一一回礼,但心里并没有多大的感觉。

        圣人不圣人有什么用?

        知行合一,做好自己就好。

        现在的紧要事是宁王。

        宁王一系是真的没有造反天赋,不说闹的人尽皆知。

        但刚来南直隶的王阳明和远在北京的朱厚照都知道了。

        甚至连具体举事日期以及人数,兵马布置,王阳明都大概知道一二。

        告别众人,王阳明回答屋内提笔给北京写信,告知宁王将要谋反之事。

        写完书信,王阳明走到院落中,看着竹子,细细思索起来。

        如何用最少的兵、最短的时间平宁王之乱?

        大明,永乐年间。

        “王骥,是永乐四年那个?”

        朱棣对这人挺有印象,年幼时父母相继去世,他“哀毁尽礼”,得到了乡荐。

        永乐四年,进士及第,授了兵科给事中,后又被派去应天府当县丞。

        “应该是。”

        “那他现在在哪儿?”

        大胖思索一番,回答道:“行在都察院。”

        “那就把人叫来,既然能打仗,下次出征就跟着朕!”

        大胖翻了个白眼:“爹,才说好先不打,你又把下次打仗都预定好了……”

        朱棣没和大胖解释,只是把小朱叫到身边嘱咐道:“有没有真才实学,跟朕出去一趟便知。”

        “若是有真才实学,你就用!”

        “但是!”朱棣强调道:“但是,你若是又和历史上一样身体不好,你死之前找个理由把他杀了!”

        汉王爷接话道:“爹,还用以后,现在就宰了,还敢参与夺门之变,看我不活剐了他!”

        “闭嘴!”

        朱棣一脚把汉王爷踹开。

        能打仗的本来就没几个,好不容易有一个,还杀了?

        先往死里用,用完了再杀。

        【而清朝属于逆流中的逆流,爵制又重新变得复杂,既有宗室爵位,又有非宗室爵位,在乾隆朝最终完成汉化定型,分为九等二十七级。

        这套制度称“世爵世职制”。世爵世职  公、侯、伯、子、男五等称世爵。

        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称世职。

        非宗室爵位,除了部分像八大铁帽子王一样可以世袭罔替之外。

        其余大部分都是按次承袭,次数用完,朝廷的福利也就发完了。

        一等公成为非宗室能获得的最高爵位,加个括号:除了福康安。】

        弹幕区:

        〖原来福康安不是宗室?〗

        〖他是乾隆最爱的富察皇后的侄儿,所以对他格外的好。〗

        〖不是说他是乾隆的私生子,所以待遇才那么好吗?〗

        〖野史你也信?〗

        〖好像也不全是野史吧,乾隆在位时候民间就有谣传。〗

        清朝,乾隆年间。

        “查!”

        “让和珅给朕去查!”

        乾隆使出一个九族剥离术,带着压抑不住的怒气吩咐道:“朕要诛造谣者十族!”

        太监连忙前往大牢去传诏,不过走在路上想起天幕曾经的评论:发怒不是因为生气,而是因为听到实话!

        “该不会,真是皇上的私生子吧?”

        太监越想越觉得像真的,否则福康安生母怎么死的不明不白?

        大牢里。

        爱尔兰使团长借着酒意,伸手搭在和珅肩膀上:“和兄,你就给我说说嘛,是不是真的是皇上他老人家的私生子?”

        “这在我们那里都不稀奇,要是没私生子才是稀奇。”

        “要是没几个私生子,出门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贵族。”

        和珅提起酒杯一碰,伸手点了点使团长,笑道:“老马啊,你学坏了。”

        被和珅揭穿,老马也不尴尬,又换了个话题:“被天幕揭穿,皇上接下来会怎么做?”

        和珅提点道:“什么叫揭穿?”

        “福康安只是皇上的侄儿,仅此而已!”

        使团长连忙打了个哈哈:“多谢和大人,是我喝醉了。”

        “还叫什么和大人,叫我兄长!”和珅一脸不悦,等到老马自罚三杯,才为他解释起来。

        “陛下接下来肯定会派我去查造谣者!”

        “兄长,你要走了?”使团长酒意退出,瞬间清醒。

        和大人多好啊,人长的好看,说话又好听,还请我们吃美食、喝美酒,还说要带我们去睡美人。

        他走了,万一来个凶狠的鞑靼人,怎么办?

        “勿急,我不会走的。”

        “因为这造谣者就在北京城内!”

        ???

        使团长不理解,难道和大人早就知道?

        哼,和珅心里冷笑一声,果然是蛮夷。

        要不是为了反清复明的大业,我早弄死你们了。

        满人都可以反清复明,没道理红毛蛮夷不可以?

        火器、蒸汽机,你们就造吧,造完就是我大明忠武王的了!

        一念投明起,刹那天地宽。

        几个视频的时间,和珅连起事之后的称号都想好了。

        为了反清复明,卧底在大清……呸,鞑子朝堂,占一个忠字。

        未来靠着火枪火炮,攻陷紫禁城,光复故都,占一个武字。

        忠武王,没毛病!

        传旨的太监来了,和珅欣然领命。

        查,大查特查。

        不把他们干掉,怎么把我的人……反清复明的义士安排进来?

        “唉……”和珅面向南方,长叹一口气。

        太祖爷,我为了光复大明,操心的可太多了。

        【雍正八年,四爷觉得一等公、二等公的叫法很廉价,不能体现获爵者“公忠体国”的精神,于是要求公爵都要赐嘉名、美号。

        这个政策,在乾隆十四年又扩大到了侯伯一级。

        比如:雍正二年,岳钟琪随年羹尧平定罗卜藏丹津,获封三等公。

        乾隆十四年,已经被夺爵的岳钟琪被再次启用,以平定大金川之功又获封三等公。

        而这时候就有嘉号了,称威信公。

        清朝的世爵世制是真正的贵族制度,经济上每一级的俸银都比同级别的文官高。俸银  政治待遇上,他们也并没有被束之高阁。

        公侯伯子男,可以补授正二品的武职副都统。

        末等的恩骑尉,也能补正六品的骁骑校。

        乾隆十三年,又对世职改授文职做了规定。

        轻车都尉可以做正五品的科道郎中,骑都尉可以直接做从五品的员外郎,云骑尉可以直接做正六品的主事。

        许多八旗贵族子弟可以直接通过“拣选侍卫”这条快车道入室进入高层,比如乾隆的两大宠臣傅恒与和珅。

        乾隆三十四年,和珅承袭三等轻车都尉,然后被拣选为三等侍卫, 八年后,他就成了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

        层级越多,容量越大,就能普惠越多的八旗贵族。

        这套制度,第一个非八旗汉人文官获得世职者是雍正时期的张廷玉。

        晚清,太平天国运动时,咸丰帝曾许下承诺:“谁攻下天京就封谁为郡王!”

        但最终,曾国藩只封到了一等侯,连三等公都不肯给。

        这大概就是皇帝心目中给非八旗汉人设计的封爵上限吧。】

        清,雍正年间。

        雍正想要改改,促进满汉一体。

        至少不能像从前一样区别对待,否则反清复明之乱,或许会从北京起。

        “唉。”

        雍正一个大比两个大,本想吃颗丹药缓解下,想起后人说丹药有毒,又放下了。

        “难!难!难!”

        别说满人不同意,连汉八旗的人都不会同意。

        我好不容易才入旗,结果和那群没入旗的一个待遇,那我不是白入旗了?

        “大清不会亡在我手里吧?”

        雍正轻揉着额头两侧,不禁苦笑出声:“不会亡在我手里,天幕说我死的早。”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