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隆万盛世是否存在第837章 应天府

第837章 应天府

        “清理得怎么样?涉及多少人?”

        应天巡抚衙门大堂,海瑞缓步而入,对几个正在整理状子的师爷说道。

        “东翁,已经大致清理出来了,只是......”

        一个年长些的师爷抬头,快步走上前来躬身道,话语间尽是犹豫之色。

        “涉及多少人,你照实说就是了,没什么只是。”

        海瑞皱皱眉,立即接话道。

        “东翁,这些状子目前清理出来的情况看,涉及到徐府长子徐璠、次子徐琨和少子徐瑛,另外还有徐阁老侄子数人,府中家丁十余人。”

        这次,师爷没有犹豫,直接把他们整理后的结果报了出来。

        “二十多人?有多少田地?”

        感觉涉及人数有些多,关键还把徐阶的三个儿子都囊括其中,这就有些棘手了。

        于是,海瑞又问出这些状子到底有多少投献田地,这也非常重要。

        若是数额太大,上纲上线的话,徐家的罪可就大了。

        “目前有三万余亩,不过今日还有状子送来,最终数字也不好说。”

        师爷说到这里,又是一脸犹豫之色。

        海瑞看到后心中生起不满,这些师爷可都是他拿自己的银子养着的,怎么做事如此瞻前顾后,这些事儿本应该是他这个东家考虑的。

        师爷又称幕友、幕宾、幕客等,是人们对于作幕之人的一种俗称。

        古代将帅出征,治无常处,以幕为府,故称幕府,其佐治人员则统称幕僚。

        以后相沿成****成为各级军政官署之代称,应聘帮助军政大员办理各类事务之文人学士,也就获得幕僚、幕宾、幕友等称谓。

        师爷由幕主私人聘请,与幕主实属雇佣关系,幕主尊师爷为宾、为友,师爷称幕主为东翁、东家。

        师爷发源于周官幕人,历代都有发展,至明代,师爷作为一种特殊的幕业形态开始萌芽。

        按其源流,师爷源出周王之官——“幕人”,《周礼注疏》云:“王出宫,则幕人以帷与幕等送至停所,掌次则张之。”

        明代是师爷的萌芽和酝酿阶段,但在明代政府文件中尚未提及幕友在政务上的作用,明末小说、戏曲里也没有“师爷”的形象。

        虽然师爷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在明代尚未兴起,但体形已具。

        明代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绍兴胥吏帮的兴起,绍兴胥吏帮也就是清代绍兴师爷的起源。

        虽未正在成形,但明朝官员为官时已经开始招纳幕友,多为同年之间相互介绍。

        毕竟官员靠自己处理刑名律例、钱粮会计、文书案牍等方面的工作也是非常费神的,而朝廷并没有给这些人编制,所以只能自己掏腰包招募,至于所出自然不是官俸能负担的,多为地方杂税。

        江南文风鼎盛,普通平民人家都以不读书为耻,这导致文人极多,而科举录取率很低,使得落第的读书人不得不另谋出路,要么出去经商,要么进入衙门做书吏,而其中尤以浙江绍兴为最。

        后来随着做书吏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绍兴胥吏帮。

        而绍兴帮的读书人,因前辈做胥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在相互学习和传授中,使得他们在这一行当中极为出色,而绍兴师爷就是以擅长刑名、钱谷事务而闻名。

        只是在明朝的时候,对于从事师爷职业的人,主家对外介绍时多称呼其为“幕宾”或是“幕友”,而不是后世大家熟知的“师爷”。

        事实上,清朝的初期也是如此,只是到了中后期才用上这个称谓。

        清初小说《红楼梦》中就没有出现师爷这个称谓,但贾家就豢养了不少幕宾、幕友,其实这些人就是帮助贾政处理公务的一群人。

        海瑞此时心中生起不满,脸色自然也很是难看。

        那师爷看到后心里也是有些慌,于是赶紧又说道:“东翁,我也只是听说,常州、镇江、松江三府送来状子的人,正巧和老朽是同乡,昨日一起饮酒时听他们说起一二,不过也做不得准。”

        “知道什么你就说,不用婆婆妈妈的。”

        海瑞性子比较直,不喜欢这些师爷转弯抹角的性格,于是直接出言道。

        “听说光是这三府,挂在徐家名下的田地就超过十万亩。”

        那师爷终于还是壮着胆子把自己听到的消息说了出来,而到了海瑞耳中不啻为天雷滚滚。

        “都是徐家那三个儿子的名字?”

        海瑞皱眉追问道。

        “不是,其中一半左右是,其他是徐家子侄和家丁的名字,不过他们都在那里呆了数年,所以知道真正的东家是谁,其实就是华亭县那家的。”

        那师爷小心的道。

        海瑞扭头看了眼堆得如同小山般的状子,他知道此举已经是捅了马蜂窝。

        就目前看来,徐家通过投献得来的田地怕不是有十余万亩,甚至更多,别忘记那只是三府之地。

        虽然其他地方距离华亭更远,但各府都有状子送来,已经很说明问题了。

        而且,他海瑞管辖的只是应天十府,十府之外是否还有,那就不得而知了。

        要知道,当初徐阁老可是把籍贯迁到江西过,自然在江西也是有产业的。

        别小看这三万亩田地,这背后却是有数千户人家。

        明朝百姓的田地,多是在明初时候开垦的荒废土地,毕竟经过战乱,许多土地早就无主。

        为了安抚百姓,朝廷把其中一部分分给民户,大部分收为官田,而对于农户自己开垦的荒地则归农户所有,还几年免税。

        所以这时期明朝百姓家家户户都有田地,世代传承下来,少的有地数亩,多的二、三十亩,这就是升斗小民的主要家产。

        由此也可以大致推断出这三万亩田地背后的家人,那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

        “我知道了,你们继续清理。”

        海瑞不想继续待在这里,转身就出了大堂往后院去了。

        徐家的事儿虽然棘手,可终归还是要想办法解决,不然自己奏请施行的一条鞭法就没法推行下去。

        但是海瑞也在考虑,这些事儿到底是私下里协商解决,还是真要摆到明面上,传唤徐家子弟过堂。

        对于徐阶这样的人来说,若是真把儿子、侄子传到大堂过审,那脸面就算是彻底没了,这可就结下大仇了。

        而且当初在京城,徐阁老没少帮他在嘉靖皇帝面前说话。

        坊间传闻他也听说过,嘉靖皇帝最初看到《治安疏》时是打算要杀人的,只是徐阶和黄锦用了反话,才把自己小命保下来,只是在狱中度过几月,直到皇帝驾崩。

        海瑞就真的秉公执法而不通人情?

        当然不是,该有的人情世故他也有,只不过他比其他官员来说,更讲原则,能明辨是非,也能在原则范围内想法设法转圜,让双方都能满意。

        而现在,徐阶的案子就给了他很大的压力。

        一边是救命恩人,曾经的当朝宰辅,另一边则是上万的百姓。

        回后堂的路上,海瑞终于还是下定决心,必须要让徐家让步,不说把这些投献的土地归还,但至少要把他们转变为佃户,有证据的也要归还,这是原则。

        至于《大明律》的规定,那就不去触碰,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升堂,私下里协商解决此事。

        回到后衙,海瑞就在书案上放好信纸,然后开始研磨,准备给徐阶先去一封信知会一声。

        十府闹出这么大动静,海瑞觉得徐阁老应该也是听说了的,自己把现在掌握的情况详细告诉他,以徐阁老的聪明当知道此事的严重性。

        何况京中盛传,徐阁老的老对头高拱可是要复出。

        若是不能尽快结束此案,落到高拱手里,怕就不是私了能解决的,高拱不把徐家子弟发配戍边才有鬼。

        只能说不是高拱不想借此机会杀几个徐家人,而是《大明律》中对投献的最高处罚就是戍边,还不能论死。

        别看后世影视剧里古代审案,动不动就是秋后问斩的话,实际上大明朝一年到头也杀不了几个人,多是流放千里戍边。

        毕竟这年头,人是第一生产力,朝廷可不会随随便便就把人杀了。

        海瑞觉得自己是帮徐家考虑了,徐阶做为那么多年的首辅,应该也明白,于是提笔就快速写了起来。

        一封书信一气呵成,海瑞写完又看了眼,觉得很不错。

        等了一会儿,待笔墨晾干后,他这才小心的把信纸折好,装入一个信封里,并打上火漆。

        这封信的内容,落到旁人手里可就是大事儿,会影响他的名声,自然要慎重处理。

        叫来跟随自己多年的随从,把信郑重的交给他,让他明日一早出发直接去华亭县,并再三嘱咐一定要亲手交到徐阁老手中。

        虽说宰相门前七品官,可徐阶毕竟是致仕的官员,而他则是本地父母,所谓县官不如现管,他海瑞派去的仆人,在徐府虽说必须要怎么重视,可亲手送上一份书信的面子还是有的。

        人离开书房,海瑞就坐下静静思索起来,他不知道徐阶看到书信后会是什么样的反应,但也希望徐阶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

        现在,就等徐府的回信了。

        正如他所想,虽然已经致仕,可徐阶在家中不仅关心朝堂大事儿,也知道最近身边发生的事儿。

        应天府辖区要推行一条鞭法,他本身并没有什么意见。

        实际上,这个时期绝大部分官员都是支持一条鞭法的,因为此法施行能极大的简化征税工作,而且很容易就能把一些苛捐杂税并入其中,而不需要费尽心思去给杂税想一个好听的名头。

        官府征税,你自然得给收的税有个名字,不然什么税都说不上来,要想银子轻松到手也是有难度的。

        “你是说因为朝廷要长期推行一条鞭法,所以以前投献的那些人想要收回自己的田地?

        呵呵.....当初上杆子求着家里把他们的地契手下,为的就是免除徭役,现在知道可以以税代征就心思活泛起来了,那那么容易。”

        此刻,徐阶坐在后花园一处凉亭里,身旁只站着管家一人。

        “三位公子昨日先后离家就是去处理这事儿去了,只是这次应天巡抚那边据说是得了皇帝的旨意,推行新法,消息扩散的很快。

        还有江西那边去年开始推行的此法,在那些泥腿子口中变成已经执行十数年,所以影响很大,许多人家都在找各地的庄头闹,想要收回田地。”

        那管家低声对徐阶汇报道。

        “嘿嘿.....真是没想到,老夫在朝堂上支持的一条鞭法,居然会是动了自家的银子。”

        徐阶扭头,浑浊的双眼看向花园里美景。

        “他们想要怎么样?”

        忽然,徐阶出声反问道。

        “收回田地,改回民籍。”

        管家低声答道。

        “可以答应他们改回户籍的事儿,田地免谈,但可以签字画押,地长期租种给他们,府里不能无故收回。”

        徐阶给出自己的底限。

        那可是土地,有道是“有土斯有财”,意思就是说一个人有了自己的土地或者房产,才算是真正拥有了财富。

        土地,是财富的源泉,怎么可以随便舍弃。

        虽然这些土地并不是自家花钱买来的,可终究已经是自家的地,当然是不能还回去。

        至于其他的,他也明白这些人为什么要闹,不就是担心影响自家孩子的前程。

        当初投献是因为怕被抽走去服徭役,那时候要面对的就可能是家破人亡的命运,现在日子过好了,就想东想西的,那有这么好的事儿。

        这个成例也是不能开的,否则他徐家也别想在圈子里混了。

        因为受影响的不仅是他徐家折财,更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其他士绅家族。

        到时候人家忌恨上自家,自己活着的时候他们还不敢造次,若是自己不在了,徐家怕是立马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可是老爷,现在一些人的状子已经递到各地府县了,他们怕受责罚,就把状子都转到巡抚衙门,这海瑞......”

        管家说到这里,有些不知该怎么继续往下说。

        海瑞的名头,在这时代大明朝已经很有名了,毕竟是被多地士绅费劲巴拉吹捧起来的青天大老爷,所以对其他地方的士绅大族的威慑力十足。

        听到“海瑞”这个名字,徐阶也是微微皱眉。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