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隆万盛世小说第868章 957分家才能真正解决宗室问题

第868章 957分家才能真正解决宗室问题

        第868章    957分家才能真正解决宗室问题

        “将见在额派之禄通融均用,日后子孙不拘多寡,均此取给,则朝廷无减削之名,而各宗得分愿之正,自今以至万年可也.”

        慈庆宫大殿,一道珠帘将宽敞的宫殿一分为二,两宫太后携万历皇帝朱翊钧在帘后,张居正、魏广德和大太监冯保则是在另一侧。

        此时,魏广德还在读着手里草拟的《拟重修宗藩条例章程》,因为之前三府宗室又闹起禄米之事,所以也被当做朝廷当前的头等大事。

        要知道,万历元年刚刚拨出大批内帑赏赐,既有各地军镇,也有宗室成员。

        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还有宗室闹事,不能不说宗室禄米问题的严重程度。

        他们闹的不是万历小皇帝,而是之前隆庆朝拖欠的几年禄米。

        嘉靖中期时,宗室聚众索要禄米,朝廷还能从老库拨银安抚,到了后期库银枯竭后,就是内帑,然后内帑不足,就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哪个府闹事就从周边拨粮拨银安抚,剩下的只能少发或者不发,拖上几年,闹事再安抚。

        这样的方法其实还是徐阶沿袭严嵩的手段,不过到了现在,张居正认为魏广德提议的永额制似乎可以彻底解决宗室禄米之事,于是催着魏广德紧赶慢赶把章程拿出来,然后就马上召集顾命大臣先行商议。

        魏广德读完章程后,陈太后就率先开口问道:“魏爱卿,这宗室人口,这些年到底增长了多少,为何自嘉靖四十年后,几乎年年都有宗室聚众索要禄米之事发生。”

        魏广德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先看了眼张居正,见他微微点头,示意照直说,于是这才清理下思路开口说道:“启禀太后,自洪武末,宗室人口五十八人,永乐年间也是百余人,但自正德朝时期,总是人口就已经暴涨至近三千人。

        到嘉靖八年时,宗室人口已经有八千人,而到了嘉靖十二年,宗室人口已经破万,到嘉靖三十三年,宗室人口突破两万,从嘉靖四十年起,宗室人口一直维持在两万八千余人。

        现在料想,人口已经有二万九千人了。”

        “嘉靖年初期,为何人口每年增长上千,而近十年,宗室人口却变化不大,是因为朝廷没有拨付禄米导致的吗?”

        魏广德介绍还算详细,明初一笔带过,但是对宗室人口大爆发的嘉靖朝确实相对仔细,所以陈太后很容易就能看出近十年宗室人口变化和之前有云泥之别。

        “嘉靖三十年后,因为各地府库枯竭,地方上已经无法及时拨付禄米,所以在嘉靖四十年后,李春芳李阁老奉命编撰《宗藩条例》,对宗室成员有了严格限制。

        人口近十年的增长较少,除了禄米不能按时分发外,《宗藩条例》限制也是主要原因。”

        魏广德答道。

        这个解释,其实有些棱模两可,说的并不详细,可陈太后也大致有了猜测。

        近十年宗室人口减少,应该和《宗藩条例》有关,或者说朝廷对宗室成员的认定有了规则,所以一些宗室成员可能因为不符合规则,所以被朝廷无视,没有被认为属于宗室成员。

        实际上,明朝的宗室并不是可以无限制娶妻繁衍的,对宗室成员娶妻纳妾也是有严格限制,而且必须上报。

        上报后的子嗣才会被朝廷承认,也就是可以被纳入宗室成员之列。

        凡没有上报礼部登记,其所生子嗣在过去也被承认,在但李春芳编撰了《宗藩条例》后就被礼部不予认可,继而不被纳入宗室之列。

        另外,弘治朝时宗室人口暴涨就已经引起当时朝廷的注意,所以对宗室成员当时就有一个规定并延续下来,那就是习学。

        “奏定宗室年至十五先令照例请封,且给禄米三分之一,习学五年,亲王方与奏请出学,支本等全禄。”

        规定宗室十五岁就封之后,需要“习学五年”才能获支全部禄米,这在当时也是为了解决禄米支付不足的困境。

        所以从嘉靖四十年以后到万历元年这十年时间里,宗室人口增长不到千人,主要原因也就在于此。

        但是也因为不被朝廷认可,所以导致许多底层宗室成员的生活水平一落千丈。

        毕竟生了孩子要养,可得不到朝廷的承认,没有禄米,于是每年的禄米就成为各府中下层宗室赖以为生的收入。

        要知道,底层宗室可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只靠着地方官府拨付的禄米过活。

        地方上一拖欠,那可不就无以为继了。

        宗室闹事,其实多多少少还是因为朝廷政策给逼出来。

        不过朝廷也是没有办法,前些年宗室成员因为无所事事所以疯狂纳妾,导致出生人口暴涨,朝廷根本养不起这么多人,自然就只能想法设法限制。

        换句话说,现在朝廷登记的宗室人口其实是低于实际人口数量的。

        “积欠,其实从弘治朝就已经产生,只不过规模不大,地方上腾挪周转还能勉强应付,只不过到嘉靖朝才滚雪球般壮大,实在是人口增长过快,即便折色后,地方上依旧难以为继。”

        张居正这时候开口解释道。

        “嗯。”

        陈太后点点头,算是接受这个答案。

        不过旁边一直没有开口的张太后这时候忽然发问道:“现在朝廷本色是如何派发?”

        “将军、中尉按五成,皇女按四成。”

        张居正马上答复道。

        “各府禄米定额以后,此例真可以延续万世?”

        陈太后马上接着问道。

        她最关心的还是这个,毕竟是对之前宗室政策一个很大的改动,若是不能有成效,那还如不改。

        这次,张居正没有回答,而是看向魏广德。

        皮球被踢回来,魏广德也是有苦难言。

        实际上禄米定额制度以后,问题看似能解决,可实际上,效果未必如看上去那么美好。

        以现在的标准,当然可以解决当下的情况,可是继续数世下去,人口依旧在增长,禄米分薄之后,依旧是贫者愈贫。

        到最后,这些宗室吃不起饭又不能自谋出路,终归还是要跑到朝廷来闹事儿。

        在魏广德看来,定额只是确定一个数字,减轻朝廷压力,真正解决问题的还是让宗室可以从事四民之业,让他们自食其力,而不是一味的向朝廷索取。

                        魏广德想了想还是打算老实说,于是开口道:“宗禄永额之制可以行于一时,传至数世,分析愈广,禄粮愈薄,恐难以为继,故才有提议允许宗室成员从事四民之业。

        若是宗室成员不分出,此策也难以长久,所以需辅以分宗之策,最大限度控制宗室人口。

        另外,皇嗣延续之下,还有诸多亲、郡王产生,即便现今各府金枝定额,可陛下后代依旧还是个问题,他们还是要从地方上分派禄米。”

        “可是,他们未必愿意转四民之业。”

        这时候,陈太后叹气说道。

        后面的事儿,那是以后孙子去考虑的事儿,陈太后想不到那么远,她暂时只能考虑眼前。

        大明的宗室,特别是底层,早已经被朝廷养猪的政策给养废了,就算朝廷准许他们科举,怕也难有出众之人。

        虽然明朝中后期,宗室里还是偶出人才,但毕竟太少,大多都是混吃等死的份。

        他们如果有爆发力量的机会,也就是聚众围堵地方府衙的时候。

        仗着宗室身份,地方官府对于他们的围堵和冲击不敢做出过于强硬的反抗,特别还是聚众讨要积欠。

        毕竟,地方官员们也知道,输理的是他们一方。

        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宗族政策,皇子除皇太子外,无论嫡庶、皆封亲王;亲王诸子除世子外,无论嫡庶、皆封郡王;郡王诸子除世子外,无论嫡庶、皆封镇国将军。

        郡王以下,无论将军、还是中尉,儿子在封爵时都不再区分嫡庶,镇国将军的儿子皆封辅国将军、辅国将军的儿子皆封奉国将军,以此类推,一直降到奉国中尉为止,镇国中尉的所有后代男丁永远都是镇国中尉。

        明王朝没有所谓“闲散宗室”,宗室人人有爵,再不济也是个奉国中尉,每年都有百石粮食,若不是太过糟践,能拿到足额禄米,还是可以混下去的。

        可惜,现在朝廷拿不出那么多粮食,所以宗室中就分出了富宗和贫宗。

        亲、郡王及善理财宗室,倒是逐渐富裕起来,家大业大,而不善理财者则是贫者愈贫,甚至冻饿而死。

        不过提到后面皇帝的子嗣,那些新分封的亲王、郡王,张居正不由得眨眨眼,心说难怪魏广德当时就说此策不成熟,其实还是有诸多难题难解,原来在此。

        就算这次确认了各支禄米定额,可后面一代代皇帝产生,谁知道会出多少宗室分支,到时候依旧要压在地方财政上,貌似还真不算彻底解决。

        终归是自己想岔了,以为永额就可以解决宗室之困。

        “善贷,你对此有何看法?”

        陈太后在乎当下,可张居正还是希望能够找到彻底解决宗室问题的办法。

        宗禄已经成为困扰大明数十年的顽疾,张居正希望在他任期内能够找到办法有效解决,这无疑会给他的履历填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即便,这个解决办法是魏广德提出来的,可只要在他任期内完成,也是他的功绩。

        “废除四民之禁,宗室只保留爵位是其一,清理宗室之财,宗室除亲、郡王金枝外,其他宗室爵位皆一次性分配部分田地,此地为永业田,官府不纳赋,至于继承,也就是针对这部分田地进行分配。

        分配田地后的宗室,自然也不能再从地方官府获得禄米。

        这样,除册封亲王时确认所赐庄田为其后代继承外,到郡王时庄田也不会增加,只是按照上代亲王所赐田亩按一定比例分配,照此传于后代。

        亲、郡王地位特殊,可继续享有禄米.”

        魏广德把他考虑的,还不算成熟的策略又口述出来,其实说到底就是从亲王时期就开始分家。

        皇帝直接把赏赐给儿子的田地定下来,之后的子嗣只能继承这部分田地及产出。

        若是分薄的太少,末代宗室自然是不敢再乱生一堆孩子出来,因为家产已经不够分。

        这就从源头控制了分支对朝廷财政的压力,至于说亲王分封时朝廷的压力,朝廷没有足够的官田和皇庄,赏赐给亲王的田地自然就少了。

        同时,魏广德要求明确这部分田地,其实也是为了对各地王府田地进行一次清查,免赋的田地只能是天子所赐田亩,而之后他们兼并的土地,魏广德就考虑要地方官府征收这部分田地的赋役。

        甚至,还要追收以前隐瞒下来的赋役,毕竟朝廷现在财政太过紧张,仔细查查那些老派亲、郡王田产,说不得是一笔巨大的收入。

        至于他们抗税不缴怎么办,直接没收田亩就是了,这些没收的官田还可以做为宗室“买断禄米”的补充。

        是的,魏广德不认为让宗室继续下去是好事儿,还不如快刀斩乱麻,直接把宗禄的问题一并解决。

        用银子和田地,交换宗室手上的禄米权,他们一次性得到一笔补偿,朝廷以后也不再支给禄米。

        买断之后,随便他们生多少孩子,也和朝廷无关。

        反正那时候的朝廷,只认亲、郡王金枝,其他的爵位都只是空头爵位,得不到朝廷任何资助。

        顺便,再把过去那些明朝皇帝分赐给各王府的收税权也一并收回,重新清理下大明的税制。

        朝廷由户部牵头组成税务局,分派到县一级,赋税也分成地税和国税。

        税务局的组建,可不是魏广德只是为了简化税制想出来的。

        大明的税有货币税和实物税,以前都是地方官府收取,统一交漕司转运。

        有了税务局,货币税的划拨自然简单,可是实物税这块,魏广德是打算利用这个衙门直接取代漕司。

        那帮人已经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盟,外人很难渗透进去。

        魏广德也不打算考虑安排人进入漕运衙门,玩什么手段,直接新建税务局负责押解实物,通过海运这个方式押解南方钱粮进京,彻底甩开漕司牵制。

        新衙门一旦建立,自己就上奏裁撤漕司,给他们好看。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