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隆万盛世小说第383章 求官,就藩

第383章 求官,就藩

        “黄大人,我们敬你一杯。”

        这会儿魏广德和几个都察院的年轻御史一起站在一个五十多岁,身穿红色官袍的老者身后敬酒。

        这里是都察院衙门附近的一座酒楼,此时正是中午,整个二楼被包了下来,虽然在座官员大多都是青袍,可他们却是京官,甚至是天下所有官员都不愿意得罪的一批人。

        而此时他们汇聚在这里,自然是为人摆酒庆贺。

        “不敢当,都是同僚,大家一起满饮此杯。”

        那老者笑眯眯举起酒杯起身,和魏广德几人碰杯,随即一饮而尽。

        “黄大人劳苦功高,四川苗叛反复无常,可唯有在大人巡抚四川任上,平复了就不再有反叛之事,这可是独一份。”

        魏广德身后有御史大声奉承道。

        “是啊,朝廷升大人为右佥都御史,总揽湖贵川三省苗叛事宜,想来三省叛乱很快就会彻底平息,知人善任,内阁和吏部这次算是选对人了。”

        “那还不是黄大人在任上殚精竭虑,任人唯贤的结果.....”

        这个时候,魏广德就安静的站在一边,看着黄光升和那些人的交谈,脑海里却是在回忆看到过的黄光升的个人简历和他谋划的另一件事儿。

        黄光升是嘉靖三十年晋四川布政司右布使,之后历任左布政使,四川巡抚。

        九年时间在四川,洞晰其民情利病,尝重编全省瑶籍,调适剂量,吏无得以意高下;核秋粮,剩余米,为势豪诡匿者抵免丁粮物料之派,遂永着为挈令。

        这些做法,让整个四川的社会逐渐安定下来。

        其实少数民族叛乱,不仅是一部分人不服王化,地方官员的压榨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而黄光升在任上,就是着力解决这个矛盾,遂让四川各民族逐渐安定下来。

        他的这些做法,自然也被朝廷看在眼里,于是在川九年考满后,奉旨回京述职,他也因功晋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湖广、四川、贵州三省军务。

        古代的少数民族的地区,一直都是由中央任命,属于自治状态,自元朝改唐“羁縻州”制度为土司制度,土司又称土官,用来稳定边陲。

        到了明朝,朝廷试图以恩威并济、少数民族互相制衡的方法来稳定西南局势,但大大小小的土司叛乱经常发生,西南动荡终明一朝始终无法平定。

        从洪武年间平定西南以来,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就始终有战乱发生,因此明朝西南地区的动荡程度并不亚于北方边境,经常存在大规模社会冲突,有时害尤甚之,说“五年一小反,十年一大反”并不夸张。

        在明朝,总督这一官职的产生与西南地区不断爆发的民族冲突息息相关。

        说起来,湖贵川总督这一官职自然也是因为辖区内叛乱频发而设立,第一任湖贵川总督是嘉靖二十七年设立,时任总督为张岳。

        总督设立的十二年中,已经频繁更换五任总督,黄光升是朝廷认命的第六任,其目的自然是为了让他用在四川的做法推广到湖广和贵州,平息当地少数民族叛乱。

        实际上,黄光升这个右佥都御史也就是挂职,不过既然在京城,他也是要到都察院认认门的。

        这不,今天来都察院,自然就是同僚拉到酒楼为他庆贺从右副都御使升为右佥都御史。

        黄光升现在可是从巡抚升为总督,将来肯定是掌部堂的大人物,御史们虽然不怕这些高官,可也不愿意轻易放弃这条人脉。

        都察院权利虽大,可毕竟品级在那里摆着,只会有极少数人能够在院里高升,御史最终的出路还是出任六部或者地方为官,说不得就到这位手下去了。

        等敬酒众人逐渐散去后,魏广德左思右想才终于下定决心,趁着大家酒饮微醺他才上前和黄光升说话。

        “黄大人,这次总督湖贵川,不知大人是打算怎么平息三省叛乱,是推行在四川做的重编徭役吗?”

        魏广德觉得,他之所以能在四川平息民族叛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限制地方官员对少数民族村寨的盘剥。

        以前一省是这么做,现在三省自然也是会这么做。

        只不过,这么做的成本很高,而且极易得罪地方乡绅和土司,因为盘剥庶民的不仅是朝廷认命的地方官员,更多的其实还是那些土司。

        魏广德个人觉得,黄光升那一套好是好,可就是推行难度很大,需要有强大武力为依仗震慑宵小。

        黄光升微睁醉眼看了看魏广德,笑着回答道:“其实那些苗人大多并非我们眼中的蛮人,他们所求也不过是衣食,至于其中别有用心之人,还是要武力镇压的。”

        “恩威并施?”

        “对,让苗人沐浴朝廷恩德,武力震慑宵小,天下太平,呵呵.....”

        黄光升笑呵呵答道。

        “大人是福建泉州人?”

        魏广德也附和着笑道。

        “是啊,泉州晋江潘湖临漳人,魏大人也是?”

        黄光升笑着反问一句。

        “我是九江府彭泽人。”

        魏广德笑道,“不知大人可听说过俞大猷。”

        “你说志辅,他也是晋江县人,和我是老乡,只不过他是泉州卫的军户。”

        听到魏广德提起俞大猷,黄光升醉眼微眯,心中盘算着魏广德提起俞大猷做什么。

        说起来,黄光升是认识俞大猷的,俞大猷比黄光升大三岁,而俞大猷的书也不是白念的,当初在晋江县也算名人,毕竟十几岁就中了秀才的人。

        晋江县就那么大,黄光升自然也就认识了俞大猷,只不过后来俞大猷接替父职从军,而他则是科举登科,文武殊途,说起来也是好多年没见到过了。

        之前他自然也知道,俞大猷在浙江剿倭犯了事儿,不过现在在大同刚刚打了打胜仗,虽然朝廷的封赏差了点,可毕竟恢复了世袭武职,也算没有对不起祖先。

        黄光升不知道魏广德为什么提到俞大猷这里,所以开始谨慎起来,不过很快他就释然了。

        “家父曾和俞将军在浙江剿倭,对他很是钦佩.....”

        魏广德先简单和黄光升说了说他和俞大猷之间的渊源,随后就在他面前开始介绍俞大猷从福建转战两广,再到浙江,最后去了山西的战绩。

        黄光升边听边微微点头,他对这个老同学自然也了解许多的,虽然为官后没有碰过面,但是邸报和官场上还是经常听到他的名字。

        说起来俞大猷打过的大大小小战仗无数,结果到现在又回去做百户,实在让人唏嘘。

        “......以俞将军的能力,胜任一省总兵是绝对绰绰有余的。”

        这时候,魏广德的话也差不多说完了,然后就看向黄光升,看他的反应。

        这个时候,要是黄光升还不明白魏广德的意思,他这官也就白做了,这是帮俞大猷毛遂自荐来了。

        魏广德这人,黄光升之前自然是不认识的,要不是这次到都察院遇到,他也只是闻其名不知其人。

        “一会儿散席后,我们找个地方再说此事。”

        黄光升明白魏广德的意思,微微点头小声回应了一句。

        毕竟现在是都察院的酒席上,他们站在一边小声说了这么久,已经引起一些人的注意了。

        “好。”

        魏广德笑着点头,小声回了一句。

        就在都察院众人在酒楼里喝酒,联络感情的时候,在西苑永寿宫大殿里气氛却很是压抑。

        按说,大同打赢了仗,彻底化解了北部边疆的危机,俺答部已经退出了长城关隘,朝野上下这个时候应该是一片喜庆祥和的气氛才对,只是昨日户部上的一封奏疏却打破了欢快的气氛。

        “叫你们过来,你们应该猜到原因了吧。”

        此时,御座之下,内阁阁臣严嵩和徐阶站在左边,而右边站的是当朝户部尚书高耀。

        嘉靖皇帝话音落下后,三人都是微微躬身。

        “这次,本来以为局面会非常糟糕,所以户部多方筹集银两,很不错,竟已经筹集到三十万两之多,后面还有数十万两。

        按说,这仗打赢了,这些多出来的银子自然没了用处,该交回太仓库才对,以后也可以贴补朝廷开支,可怎么现在这么多衙门伸手想要哗拉走?

        现在就提拉走了,以后朝廷要用银子又怎么办?继续打欠条吗?”

        嘉靖皇帝皱着眉看着下面三人,表情很是不悦。

        昨日户部上了一份奏疏,当初为大战征集了不少省份的银钱,第一批凑了近百万两,都是以官位相要挟,逼迫各地官府追缴的历年欠税。

        结果,这仗一下子打赢了,自然就没有这么大的开销。

        户部账目上有了银子,虽然还没有运到京城,可不少衙门就打上了主意。

        这批银子本来的用处是做为应对俺答部南侵准备的,各个衙门想要提走,户部却不敢轻易答应下来,毕竟是在皇帝那里上报过的。

        当初为了应对此战,嘉靖皇帝每日都要派出内侍去户部盯着征饷的过程,并且对这批银子的转交都要亲自过目。

        可人家拿着条子来找户部,户部也不能一直拖着,眼看着压力逐渐压到户部头上,他们只好选择把矛盾上交,让嘉靖皇帝来定夺,到底是先用这批银子把历年的亏空弥补一些,还是怎么办?

        这时候,内阁首辅严嵩向前慢走两步,先躬身行礼后才说道:“陛下,这件事儿我知道,各大衙门拿出来的条子,都是以前的开销,本来早就该结了,只是因为户部没银子才打的欠条。

        眼下鞑子已经退走,短时间应该不会有大的动作,各衙门可能也是想着那些账已经欠了许多时间了,正好有这么一笔银子,就先给付一些。”

        严嵩上前答话,他身后站立的徐阶却是偷眼看了看高耀。

        要说,前两天他也派人找过高耀,就是一些关系户想要从户部提银子的事儿,只是他没想到最后高耀居然直接捅到皇帝那里去了。

        在徐阶想来,银子到了,就先付出去一些,以后就算皇帝知道了,银子已经给了,而且都是正当开支,也是无话可说的。

        “给了,就能把账消完?今年国库就没有亏空了,还有明年,后年。”

        嘉靖皇帝把话说到这里,大殿里所有人都已经知道了,皇帝看上这批银子了,这是打算继续把那些账先赖着不给。

        虽然不知道嘉靖皇帝到底要拿这些银子做什么,可想到他每年修炼的开销,不止是严嵩和徐阶,就连高耀都觉得牙痛,感觉自己貌似做了一间蠢事儿。

        三人的心思,嘉靖皇帝并没有注意到。

        因为,这批银子他确实上心了,在知道大同可能打赢了鞑子以后,知道北方可以迎来短暂安宁以后,他就在筹划着这批银子的用处了。

        只是,他接下来的话,却是让下面三人听了都是大吃一惊。

        “这批银子谁都不能动,户部必须全部收回暂时存放入太仓。”

        说到这里,嘉靖皇帝已经起身,口中继续说道:“内阁下来会同礼部,户部看看,在哪里修建一处王府,尽快拿出方案报上来。”

        “陛下,这新建王府.....”

        严嵩抬头看着嘉靖皇帝,张口就问道,只是话没说完就被皇帝打断。

        “王府自然是亲王府,朕的儿子也该准备就藩了。”

        说完这话,嘉靖皇帝看看旁边的黄锦,此时他也是一脸惊骇。

        这几天在永寿宫里陪着皇帝, 可从没从皇帝口中听到过就藩这个事儿,也就是说,这是皇帝乾纲独断的决定。

        挥挥手,对着严嵩、徐阶他们就说道:“你们先下去吧,这事儿你们尽快合计出个结果,报上来。”

        严嵩和徐阶此时内心都是巨震,谁都没有想到,会是在这个时候,二王的争斗就要见分晓。

        嘉靖皇帝没有说新建王府是给谁准备的,二人虽然想问却都识趣的闭嘴,只是微微躬身行礼后,这才和高耀一起退出了大殿。

        严嵩和徐阶此时都是各怀心事,毕竟到了最后关头,二人支持对象不同,可以说在这一刻开始,两人已经不可能继续保持之前亲密的状态了。

        而高耀此时却是喜出望外,在他看来,新建王府自然是给景王准备的,也只能是景王。

        自己无心之举,居然促成这件大事儿,让景王就藩,尽快完成,此时他已经打定主意,主要定下地方,立马和工部交接银子,让他们尽快开工,就藩的银钱虽然麻烦,可再难也必须挤出来。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