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隆万盛世小说第1164章 藤牌真能防鸟铳

第1164章 藤牌真能防鸟铳

        “缅军拿的那个藤牌,能防鸟铳吗?”

        李成梁冷不丁的问道。

        藤牌,在这个时代的大明来说,算是一种比较冷门的兵器,主要是这东西的使用多是在南方边境附近,内地和北方军队中几乎是见不到的。

        李成梁能一口叫出这个东西的名字,主要还是对于得益于《三国演义》的传播。

        实际上在史料中,无论是《三国志》也好,《后汉书》也好,根本找不到任何藤甲的记载。

        所以就如同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吕布的方天画戟这些武器三国时期根本都没有出现一样,藤甲兵这个在《三国演义》里非常着名的兵种在三国时期也根本没有出现,自然也就不存在藤甲兵。

        真正出现藤甲记载的是明代,而且并不是少数民族的特产,茅元仪的《武备志·器械四》中记载:“赤藤甲,以赤藤五十斤,石槽内水浸半月,取出晒三日,复入槽添水。如此浸满一周岁,晒干,照式编穿,共二十副。其外桐油油之,其甲轻坚,能隔矢刃。利于水火。又以此藤作笠,临敌作盔,阴则备雨。”

        而《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其实是罗贯中以明军中装备的藤甲为原型创作的南蛮藤甲兵的艺术形象。

        而在《武备志》的这个记载中不但没有提到藤甲怕火,反而特意强调“利于水火”,也就是说藤甲其实并不怎么怕火。

        实际上戚继光在福建抗倭的时候,军中就有藤牌手这么一个军职,由此其实也可以对藤牌的出处有了一个大致的判断,国内最早出产于福建。

        至于福建人自创还是由海外传入,那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就当下,李成梁见到缅军大量装备藤牌,于是就有了一个猜测,福建藤牌或许正是从西洋来的商船上带过来,国内工匠制作出来的。

        李成梁当初带的辽东军当然是没有这东西的,不过毕竟是和戚继光一起打过王杲,所以在戚继光军中见到过藤牌,这并不稀奇。

        只不过因为藤牌的制作材料,李成梁其实很轻视这种武器。

        辽东军装备的盾牌,是木质盾牌,前后有一层铁皮提高防御性,在李成梁眼中无论如何也会比这种粗制滥造的东西强不是。

        可惜,今天在城头上,他看到缅军的滕牌后,才第一次对这东西产生了兴趣。

        藤牌是采集山上老粗藤制作的,一般编制成圆盘状,中心凸出,周檐高起,圆径约三尺,重不过九斤,牌内用藤条编成上下两环以容手臂执持。

        这种藤牌,编制简单,使用轻便,加上藤本身质坚而富有伸缩性,圆滑坚韧,不易兵器砍射破入。

        想到是藤条编制,没等梁定南答话,李成梁又继续问道:“这东西是不是怕火?用火箭,命弓弩手精准射击藤牌,能不能把它点着?”

        发现对方手中武器的恐怖,李成梁自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该怎么破解,而不是一味蛮干,那手下士兵的性命开玩笑,当儿戏。

        “大帅,这藤牌和话本里说的不一样,可不是那么容易点火的。”

        梁定南常年驻扎在云南,自然知道藤甲,实际上他军中也有少量藤甲使用,所以急忙向李成梁解释道。

        “哦,不是说采集了藤条要浸泡在桐油里,应该是比较好点燃的才是。”

        李成梁不解道。

        只能说这个时候编撰《武备志》的茅元仪还没有出生,也没有人系统记载藤牌,所以李成梁没人详细介绍是绝对想不到藤牌不怕火攻。

        当然,这也说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更多是应该从民间听说过藤牌这东西,所以演义出来的一种兵器。

        不过呢,李成梁是看过《三国》的,对藤牌就有了初步的印象,以为可以用火烧藤牌的办法对敌。

        “大帅,藤牌那东西,可不容易点燃。

        不瞒大帅,我军中也有士卒使用藤牌,当初读了《三国》,我也找人用藤牌烧火试过。”

        梁定南开口说道。

        “结果如何?”

        李成梁来了兴趣,当即追问道。

        “木头燃起来了,这藤牌都没燃烧,还是烧了好一会儿才被点燃的。

        当然,一旦把藤牌点燃,那东西烧起了火确实大,还不容易扑灭。”

        梁定南答道。

        李如松也读《三国》,甚至这个时代凡是认字儿的人,就没有不看话本的。

        什么《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那都是必看的书。

        当然,这里面没有被称为奇书的《红楼梦》,至于另一本真正的奇书,也就是《金瓶梅》也还没有开始流传,或者有流传,但只是在小范围的手抄本,甚至可能都没有成书。

        李如松看过《三国》,听到父亲和梁定南在说藤牌,自然也是来了兴趣,插话道:“你的意思是说,这个藤牌其实不容易点燃?”

        “不容易,我亲自试过,大帅、小将军若不信,我可以马上找来藤牌给烧给大人试试。”

        为了证实自己的话绝无虚言,梁定南已经打算找藤牌烧给这俩辽东大汉看看。

        李成梁这时候却摆摆手说道:“照你这么说,这东西实战其实很好,那为什么南军没有大量装备此物?”

        在李成梁眼里,东西好,就该推广才是,怎么能够敝帚自珍。

        梁定南听到李成梁的话,脸上没有丝毫变化,知道他们是北方来的,啥都不懂,于是解释道:“大帅,莫不是以为藤牌是藤条编制,所以很容易吧。”

        “难道不是?”

        李成梁马上说道。

        听到李成梁这么说,梁定南急忙解释道:“大帅,这藤牌编制第一步是选择山上老藤,浸泡桐油后日晒雨淋至少一年,其间还要反复浸泡桐油。

        藤条做好才是编制,这可都是老匠人才会的编制手艺,编出来的藤牌密不透风,可不是乡下编筐子的手法。”

        好吧,话里其实就一个意思,这藤牌做起来,工费比明军现在使用包铁的盾牌只高不低。

        在明军军队里,普通的卫所是真没这个财力大量制造藤牌装备军卒,也只有不差钱的戚继光才敢这么干,而且还是一队人里面就一个藤牌手,全军也不过几百个藤牌。

        看了眼城外,缅军撤退的时候带走了尸体和伤员,自然也不会遗留下什么兵器。

        梁定南马上派出身旁亲兵去城下军营中寻找藤牌,“藤甲你也找找,我记得早年军中有人就穿戴过那东西。”

        “是,将军。”

        亲兵答应一声,快步下了城墙找东西去了。

        李成梁和李如松就在城楼上等着,今日看到藤牌防御鸟铳的情景把两人都吓了一跳。

        要是缅军大量装备这样的防具,明军这仗可就不好打了。

        要知道,辽东军就因为大量使用火器,让李成梁带兵打仗的时候可是底气十足。

        也是因此,他对这次西南方向的用兵,其实并没有多担心,一心想的就是打不过就轰他娘的,就不相信缅甸人的血肉之躯能硬得过铁炮石弹。

        于是,他在贵州练兵时,主要就是给军卒训练火器使用,军中半数装备鸟铳和佛朗机炮。

        毕竟,戚继光的战绩太诱人。

        大胜对手不说,自身伤亡极小,这是每个将军都梦寐以求的结果。

        军卒训练不易,所以李成梁也不是不看重士卒性命的将官,手里有大量战场经验丰富的老兵,将官打仗的底气都更足。

        什么一将功成万骨枯,那只是说说而已,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儿,没人会拿自己手下性命当儿戏。

        在城楼上等不多时,那出去找东西的亲兵就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块藤牌,还有一副藤甲,只不过那藤甲看上去非常小巧,更像是一件背心。

        身旁的李如松此时一步蹿出,就从亲兵手里抢过那件藤甲仔细观察起来。

        “这东西编制的还很惊喜,这是什么皮子的。”

        那件藤甲内外还有一层皮,只是不知道是什么动物的皮子,但是能感觉到穿在身上应该很舒服。

        “这个,小的还真不知道。”

        那亲兵被李如松问的愣住了,东西不是他的,是从一个小军卒手里拿过来的,也是人家家传的东西。

        李如松掂量了一下,嘴里还说道:“感觉比棉甲轻一些,但也不轻。”

        “呵呵,少将军,这里面没有铁片,就是干藤和皮子,肯定比棉甲轻一些。

        只不过内部非常紧密,可不就比民间藤具重得多了。”

        梁定南走过来开口说道,顺手就从亲兵手里接过那件藤牌,走回到李成梁身前。

        李成梁从梁定南手里接过藤牌仔细看了看,确实编制非常紧密,和藤筐那些农具完全不同的手法。

        感受重量,因为浸过桐油的缘故,也比那些藤具重上许多。

        “一般的藤牌就是这样,有些藤牌的主人还会在藤牌外侧蒙上一层皮子,就和那件藤甲一般,更加防水防火。”

        梁定南不断介绍藤牌的优势,李成梁听了也是不断点头。

        “这东西很难制?”

        李成梁关心的还是这个,东西好,能不能大量装备明军。

        “制倒是不难制,可就是挺费工夫的,从收集藤条到制成藤牌,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

        而且,编这面藤牌,就算是熟练的匠人,也至少得半个月才能编成,所以军中并未批量制造。”

        说到这里,梁定南指着李成梁手里的藤牌和李如松手里的藤甲又说道:“这东西,其实都是军卒自己的。”

        明朝实行军户制度,这也就意味着军卒都是代代相传,所以朝廷只发给最初的武器,剩下的武器铠甲保养等都需要自己想办法解决。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朝廷就完全不管不顾。

        实际上,朝廷按制也会不定时下拨军资,分发给军卒使用,比如英宗和弘治时期,明军装备就有过比较大的变化,嘉靖朝时也是如此。

        只不过一旦铠甲兵器发放下去,后面的维修都不管了,也就是战时才会安排卫所匠人维护。

        所以,平常军卒就只能自己保养好分发下来的武器,还要一代代往下传,在新装备没有发下来以前。

        这样的制度,让明军的装备水平一直都偏低,所以也有了战时临时调拨器械补充卫所的事儿。

        魏广德穿着上阵杀敌的那件鸳鸯战袄,可不就是这个情况下南京兵库给补充的。

        “拿两杆鸟铳来,试试这东西的威力。”

        李成梁先前在城楼上看的不够真切,这会儿手里有了实物,虽然和缅军的有些差别,但想来不会太大。

        很快,几个火铳手就被调过来,就在城墙上进行试枪。

        让人把藤牌放在几十步外,大约就是明军鸟铳射程边缘,用木头架子架起藤牌,就让人对着藤牌进行射击。

        而李如松这会儿没工夫关注藤牌,他自己跑到一边让亲兵帮忙卸下铠甲,自己穿上了那间藤甲。

        当兵的人,自然对这类装备感兴趣,毕竟自己第一次见到。

        那边“砰砰砰”开始试枪,铅弹不断轰击那面藤牌,而李如松也已经穿上了那件半截小背心。

        “这藤甲就这样吗?我看到缅军有些人穿的好像全身都是这个。”

        李如松抓住那个亲兵问道。

        “缅甸、暹罗那边的将官没法置办铁甲,所以他们只能选择藤甲穿在身上。

        虽然比铁甲轻一些,但因为藤甲没有韧性,穿戴以后并不灵活,远不如将军身上的铁甲防护好。”

        那亲兵解释道。

        这些话,李如松身边的亲兵就肯定答不出来,毕竟都没见过。

        云南这边的兵,特别是施甸这些边境地方,自然是见过土司兵穿戴这种防具,甚至大明商人都有藤甲。

        大明朝廷可是禁止私人收藏甲胄的,不过藤甲貌似不在此例中,因为军中并不装备这个。

        不在军中使用,自然就不算甲胄,那些马帮商人的护卫就选择藤甲防身。

        当然,花钱买不到铁甲,也是主要原因。

        几轮射击过后,让人拿过藤牌一看,还真就没射穿,此时李成梁的脸色就不好看了。

        “收近点,继续射,看看多远能够打穿。”

        此时李成梁心里发狠,大声命令道。

        这边军卒试枪,李成梁已经拉着梁定南问道:“云南可有藤牌,军中需要大量装备,我也会上奏此事。”

        能防鸟铳,这东西可不简单。

        “大帅,其实不用太过担心,藤牌在缅军中其实也不多,今日城下的当是缅军精锐。”

        梁定南这时候却开口说道。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