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乱世栋梁小说推荐第九十一章 展望

第九十一章 展望

        大雨瓢泼,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李笠站在屋檐下,看着檐下的“水帘”,有些感慨:

        如果是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队遇到暴风雨,那基本上就是九死一生。

        所以,青州军渡海直达幽州铁雀关,这一行动的风险并不小,也正是因为如此,数百年来,跨海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从没出现过。

        但在“很久以前”,是有过的。

        大概六百多年前,汉武帝派兵讨伐卫氏朝鲜,就有楼船将军杨仆从齐地出发,率领大军横渡渤海。

        仅就渡海进攻这一战术而言,杨仆是成功的,奈何与陆路进攻的另一名将领荀彘相互争功、内讧,导致最后功亏一篑。

        六百多年前,就已经有了跨海大规模进攻的战斗,但随着中原四分五裂,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陆地上,谁还会注意海防?

        他转身走进殿内,儿子们正在舆图前,研究燕山长城防线。

        因为天色昏暗,殿内点起蜡烛,李笠就着烛光,分析起幽州北境、燕山山脉的形势。

        说到长城,现代人脑海里的长城多是明代长城,或者秦汉长城。

        可是,实际上有一个朝代,曾经大规模修筑过长城,那就是高氏齐国。

        李笠讲解道:“齐国初立,天保年间,齐主高洋就数次亲征北地,讨伐边地山胡以及契丹等部族,并修建长城,东起东海之滨,西至雁门关,防御突厥。”

        “先前被官军击杀的斛律羡,在幽州刺史任上,主持修建了两千余里的长城,将幽州北境防线加强,并挡住了突厥十余万大军的入寇。”

        “与此同时,在幽州地区开展屯田,提升粮食产量,以便养活当地驻军,减少外地粮食输入所产生的负担。”

        “毫无疑问,作为边将,斛律羡的表现是合格的,那么,我军取而代之,就得承担起斛律羡之前承担的责任。”

        “那就是抵御突厥对幽州地区的入侵。”

        李笠用手在燕山山脉外沿点了点:“然而单纯的防御,效果并不好,所以,长城防线外沿,必须有牢固的军事据点,以分担敌军对千里长城防线的压力。”

        “对方要突破长城防线,就必须拔掉防线外围的这些据点,如此一来,防线内侧的驻军,就有了充分时间进行备战。”

        “这样的据点,在东段,是辽西地区的营州黄龙,汉时称柳城,所以,营州是必须拿下的,北伐幽州的官军,要乘胜去取营州。”

        李笠说到这里,看向儿子:“营州位置很偏,偏东,仅就位置而言,似乎无法对燕山长城防线中部形成有效屏障,但依旧很重要,你们可知是为何?”

        李时回答:“因为那里是辽西,辽西地区及其西面的草原,聚居着契丹、靺鞨、库莫奚大量部落,当年,也是鲜卑各部的活动区域。”

        “中原朝廷必须在此有发力点,对各部落施加影响。”

        “至少要稳住他们,分化他们,不让他们有机会形成统一的大部落,或者避免其中某个部落出现雄主。”

        “譬如后汉时,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对东北边境构成巨大威胁,后来,又有聚集乌桓各部力量的蹋顿单于,威胁着河北地区。”

        “那铁雀关,看上去如同鸡肋,但实际上是为了防止辽西地区东夷进犯而设立的,并不是鸡肋。”

        李笠对儿子的回答很满意,不枉费他经常跟儿子说起中原周边形势。

        见两个儿子没什么补充,他又说:“其实,还有一点,那就是为了尽可能抵消突厥对那些部落的影响,燕山北部是辽阔的草原,但就整个草原来说,这是东面草原。”

        “突厥如今是草原上的霸主,他们若要袭击中原,西边可以进攻关中,中部可以进攻并、朔,东面,就是进攻幽州。”

        “他们若要进攻幽州,必然要裹挟草原东部、辽西地区的契丹等部落,作为帮凶一起南下。”

        “那么,只要中原朝廷在辽西有据点,能够拉拢住各部落,不配合突厥人行凶,对方要攻打燕山长城,就会受到掣肘。”

        “所以,我们不能一味的死守长城防线,要主动在防线外围设置几个据点,搅动草原形势,让突厥人无法短时间内聚集力量南犯。”

        李旸想了想,问:“可那些草原部落,生活习俗和中原截然不同,对于他们来说,同样是草原部落的突厥人,相互间才更加容易成为自己人。”

        李笠问:“你想说的是墙头草,对吧,那些一盘散沙的小部落们,面对突厥人的威胁,即便内心向着中原朝廷,却也不得不给突厥人当鹰犬...”

        “甚至,他们可以两头占便宜,对中原称臣纳贡,对突厥也称臣纳贡。”

        “平日太平无事,就和中原朝廷做朋友,与边地州郡做买卖,若突厥大军压境,他们就给突厥人做帮凶,变成烧杀抢掠的强盗。”

        这话说得没错,李时、李旸点头称是。

        李笠又说:“这就是弱肉强食世界的生存法则,我们不能因为那些小部落是墙头草,就不和他们往来,相反,要想办法拉拢对方。”

        “辽西那块地方,必然繁衍大量游牧部落,中原朝廷不去争取,草原上的霸主自然会去占据。”

        “在长城防线之外、交通不便的地方维持一个据点,成本很高,但是,比起连年提防突厥入侵所产生的巨大国防成本,那就不算什么。”

        “更何况,如今有低成本维持营州据点的办法。”李笠说到这里,指了指舆图上的渤海湾地区。

        然后向东,沿着“沿海地区”,过了莱州东边的成山角,折向南。

        一直南下,过长江入海口,抵达三吴会稽地区。

        “三吴地区的物资,在春夏季节,装上海船,沿着海岸线走海路北上,绕过莱州成山角,前往辽西,若一路顺利,时间不会太长。”

        “如此一来,青莱、两淮甚至江南的大量粮食以及产出,可以轻松运抵辽西或者幽州,而辽西营州自各部落收购的皮毛等特产,能够以极低的运输成本,运到江南。”

        “目光再放远一些,南方,海贸兴盛的广州番禺,交州龙编,同样可以通过海路实现和江南的低成本物资流通。”

        “一艘大海船,载货量动辄数万斛,只要能平安抵达目的地卸货,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及消耗,远低于陆地运输。”

        “要知道,陆路长距离运输的成本很高,一千里的路程,出发时的十斛粮食,到了目的地,一般就只剩下一到二斛。”

        “少了的粮食,是被运粮的青壮和牲口吃掉了。”

        “但海运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船只移动靠得是风力,若顺风,一昼夜就能走上百里路程。”

        “这就是海运的优势,比起大宗货物的陆地运输,成本极低,当然,海运受到季节风向的限制,且夏秋时节沿海多风暴,这也是风险之一。”

        李笠描述的海运规划,让两名皇子大开眼界:若这条沿海航线真的成熟起来,南北物资的大规模流通就不是梦想。

        或者,朝廷要经营营州这个孤悬在外的辽西据点,通过海运,就能以较低的成本,维持更多的驻军。

        用较大规模的边贸来笼络周围契丹、库莫奚、靺鞨部落的人心,确保突厥对草原东部、辽西地区的“经营”变得艰难。

        只要营州这个据点牢牢钉在辽西,那么燕山长城防线的“压力”就会减轻,于是幽州地区稳定,河北北境安全,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李时看着舆图,看着看着,看到一个地方:“父亲,辽...辽东呢?辽东郡故地,怎么办?”

        “那里,已经被高句丽占了。”李笠看着那熟悉的名字,缓缓说着,“若中原依旧战乱不休,恐怕高句丽还要染指辽西。”

        “这怎么能行!辽东郡是汉时故地,三国时也还是,他们怎么就占了去!”李时激动起来,李笠看着儿子:

        “是啊,收复辽东,是中原王朝必须做的事情,但不是现在。”

        “结束将近三百年的乱世,给天下百姓休养生息,这才是最重要的,只要中原不乱,国泰民安,那么,周围邻居趁火打劫抢去的地盘,迟早要吐出来。”

        超级败家子隋炀帝杨广的事迹,李笠清楚,所以,他明白饭要一口一口吃的道理。

        他这一代人,能够结束乱世,让中原百姓安居乐业,已经很不错了,往后的事,那就要由下一代来解决。

        若好大喜功,不恤民力搞各种“超级工程”,还四处征伐,后果,大概就会像隋朝那样,结束了南北朝乱世,却很快败亡。

        但是,这个教训,他无法向儿子们讲述,只能想办法循循善诱。

        中原分裂了将近三百年,好不容易统一了,需要时间来抚平创伤,需要时间融合各地之间的文化、习俗差异。

        一如汉朝初期,历经文景之治,国家才有了对外扩张的底气,在那之前,若不注意与民生息,不注意消除隐患,后果不堪设想。

        李笠想到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你们不要忘了,统一不代表高枕无忧,晋国结束了三国乱世,可随后开启的,是更大的乱世。”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