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月光,照耀在河畔的院子。
山林的风雪,呼啸地敲打院子门窗。
喧闹的知青院,渐渐陷入了寂静,灯火的光明渐渐消失,院子最终与群山、村庄融于黑暗。
陈泽对晚上的事见怪不怪。
知青中的矛盾很多,男女矛盾,地域歧视,阶级立场,性格矛盾,利益纠纷,新老矛盾。
其中,地域歧视最为明显。
知青群体中存在着一个鄙视链。
沪爷鄙视京爷!
黑龙知青鄙视京爷!
吉辽知青鄙视京爷!
河肥知青鄙视京爷!
鲁A知青鄙视京爷!
华北知青鄙视京爷!
............
就很怪!
京城来的知青居然会遭受排斥。
不奇怪!
不但遭受排斥,京城来的知青还会被其他地区知青揍。
这不是传说,也不是什么难以启齿的秘密。
只能说是,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前人砍树后人骂娘!”
一切一切的源头,都来自罪恶的老三届。
老三届是指1966届、1967届、1968届三届初、高中学生。
当时在中学的初、高中学生因特殊原因在学校的堆积,到1968年出现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六届中学生同年毕业的奇景,最终,这一批人被一同志愿下乡,这就是老三届的来历。
这群人里面可是藏龙卧虎,每一个安生的主,里面的二代目多到一块砖头砸死仨人。
早些年还有很多关于这群人下乡的有趣故事。
这批人下乡以后,城里是安宁了许多。
可是乡下却又乱了起来。
(以下纯属虚构,与现实无关,如有雷同,没有雷同!)
据说有个知青被下放到了中原某省,一日夜里,饥饿难耐,遂伙同几人夜袭玉米地。几次三番,屡教不改,当场抓获。
后被拖至村大队,欲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但知青却甚是不服,嚷嚷道:
“吾父李刚也,庶子胆敢!”
众人皆惊,遂呼村长至。
村长细察之,心中不定,遂呼乡长,乡长心中不定,遂呼县长。
最终乌乌丫丫来了一群,一直把电话打到市里,然后就把人给放了。
......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某建设兵团新兵蛋子伙同他人打人,被举报后竟然连班长都一同揍了,看到连长完全不怯,还嚣张地放话说:
“你一个连长说什么话?你们团长还是我爸带出来的兵呢!”
......
又比如说某获奖仪式之后,获奖的优秀标兵在战友面前的反驳:
“什么话?什么话这是?你们不要血口喷人啊!我获奖和我爸是军长,我爷是首长,我姑父是......我叔是咱们师长没一点儿关系!”
“这些都是我努力奋斗得来的!”
......
这些例子很多都在知青群体中流传,或真或假,但也间接造成京城的知青在广大知青群体中民生尤其不好。
很多新京城的知青刚一到知青点,可能就会莫名其妙挨一顿揍。
原因是其他知青曾被京城来的知青揍过。
新知青被揍了,当然也不服气,团结起来,拉帮结派,再打回去。
一来二去,都处的跟仇人似得。
陈泽刚来的也被人排斥,可渐渐相处下来,大家便觉得他这个人挺好的,除了人长得帅了点,壮了点,其他没什么缺点。
而且,由于陈泽小组的成员比较听他话,俨然在知青中形成了一个小团体,因此也没几个人招惹他。
......
夜幕降临的知青院,静谧无声。
知青院的布局很简单。
一个大大的院子,前面是一块菜地,后面是一排房子。
知青大院占地约么一亩地,院子前面是一小块儿开垦的农田,被用来种一些蔬菜什么的。不过现在是冬天,冬天的东北零下几十度,什么蔬菜都种不活,自然是空着的。
院子后面就是知青们住的宿舍了,整整齐齐的一排,一共有十一间房,其中一间是厨房,剩下的十间房是知青宿舍。
房子和院墙一样都是土墙,黄泥混合草根,可能有的里面还掺了石头。
土墙很常见,旁边村子里都是土墙,毕竟砖在这个年代是稀缺物资。
现在还不是四五十年后,钢筋混凝土大行其道,也不是十几年后,黑砖厂遍地开花,想要弄一批砖修房子,需要批的条子,不比上一趟京城多少。
这十几间房子是三年前就建好的,一众知青来到后,简单打扫,烧上火炕,就可以入住。
陈泽听说有其他地方的知青点,落地一把铁锹,房子自己建,水源自己找,上面只提供粮食,据说知青们前半个月都是睡在帐篷里,睡在地窖子里。
零下几十度,冻坏了不少人,那可真是太苦了,让人难以想象。
真正的落地一双手!
与之相比,就算是荒野求生、孤岛求生栏目也乏然无味。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