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曲沃春秋晋国城第123章 晋文公设置三行

第123章 晋文公设置三行

        说来也怪,自曹国复国后,晋文公的病果真好了。

        晋文公的病一好,他便开始琢磨晋军的战斗力问题,这是先轸与他交流不止一次的问题了。

        晋军自晋惠公时实施州兵制以来,兵源相当充足。

        先轸自从城濮一战后一直在考虑晋军的战斗力提升问题,这是一位真正的名将。

        真正的名将,不但会总结教训,也会积累经验。

        如城濮大战,尽管晋军取胜了,但这里面有大量的经验教训值得先轸这样的名将总结。

        先轸思考的是这个问题:城濮之战时,为彻底地、全面地包围楚左军,自己将中军分兵调转车头横击楚军,终于使楚军溃败。

        这当然是正确的战术运用。但如果当时自己率领的不是战车部队,而是纯步兵部队,那会更加灵活!

        在平原地区作战,战车的威力是不容置疑的,但在丛林山区作战呢?

        晋军的主要敌人应该是两个,一是楚国,二是北狄。

        对付北狄武装,战车到底有多少优势?

        还有,楚国多山林沼泽,如果晋国有一天侵入楚国呢?

        战车虽然是最主要的装备,但机动灵活性确实不够。从某种意义上讲,战车反而成了累赘!

        还有,战车太昂贵了。

        如今,晋军兵源充足,如果按战车标准配制部队,那晋国可生产的战车量,远远跟不上可以武装起来的军队数量。

        怎么办?难道非得需要战车吗?

        “主公,我们得设置步兵部队了!”先轸对晋文公道。

        晋文公何不曾想着设置步兵部队?但按周礼,一国只能设置三军,超过三军那便是违规。

        现在晋军已经是三军了,再增加部队,怎么行?

        先轸帮助晋文公解决了这个问题:“主公,我们再设三军,但对外不叫军,叫行。名义上仍旧只是三军,新增加的三行从属于三军即可。”

        按先轸的意思,新设的三军叫三行。但三行不是正规军,而是正规军的后备役部队,这个后备役部队不配战车。

        在军队以战车为计量单位的春秋时期,没有战车哪能叫正规部队?

        既然不是正规部队,那就不算违反规定。

        妙哇,晋文公拍案叫绝。

        于是,自晋文公设中、上、下三军后,晋国又开始了大规模的军制改革,借着兵源充足,新设立了中行、上行、下行共三军。

        行,指的是步兵。

        其实晋国很早就设置过左行和右行,但当时那只是专门用于保卫国君的步兵,而且规模小得很。

        而现在的三行,名义上是从属于三军的后备军,其实完全是三个步兵兵团。

        而且,这三行,每行只设一将而不设佐,不像晋国三军那样有帅佐。

        三行将的地位也相对较低,都只是晋国大夫而不能进晋国的卿级班子。

        先轸设立三行的目的,一是扩充军队以满足晋国维持霸业的超强军力需要,二是有效解决战车机动性不足的问题。

        在先轸看来,今后的晋国要扩充地盘,将会不断与晋国周边戎狄武装作战,那这三行就可以成为主力。

        但晋文公考虑得不单单是军事层面的东西,这位春秋霸主设置三行的目的很多:

        一是要给那些在城濮之战中获得战功的将军们封赏,而将军们最需要的就是带兵统军。

        二是晋国地理位置特殊,周边还有许多白狄等游牧民族存在,这些游牧民族时时要来侵扰晋国。

        晋文公需要边境有常备武装,而新设置的三行军就可以发挥这个作用:

        作为晋国常备军以防御边境以外的戎狄武装!

        三是平衡晋国内部贵族势力。

        首任三行主将都是晋国传统贵族,但相比三军帅佐影响力较小。

        现在有了军权,那影响力大大增强,成为制衡以三军帅佐为基本力量的晋国卿级班子力量,这对于晋国国君强化君权是有利的。

        四是培养高级后备干部所需,当三军帅佐出现空缺,可以优先从三行将中选出。

        那三行将的首任人选是谁呢?

        经六卿会议研究决定,由荀林父为中行将,屠岸击为右行将,先蔑为左行将。

        这里我们再强调一点,关于晋军三军以及三行,其将佐情况,尤其是三军帅佐,一定要认真研究,因为晋国政坛的主要力量便在这三军三行。

        当然,军制会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晋国的需要而经常在变化着的,现在是三军三行,到后来三行又被取消,再后来是四军、六军等等。

        无论是晋国现在设置三军帅佐共六卿,还是后来的八卿、十卿、十二卿,这些卿级牛人都是三军中的帅佐,晋国实行的是全面的军政合一制。

        我们来看看新设置的三行主将是何许人也。

        荀林父,出生年月不详,卒于公元前593年,姬姓荀氏,名林。

        名字后面加一个父,那是当时人们对他的尊称。

        说到荀氏,我们便会想起晋献公时代的那位献上假道伐虢妙计的荀息。

        荀息在晋献公去世前被任命为执政大臣,也是晋献公的托孤重臣。

        但当时,晋国上下恨透了害死世子申生、逼走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的骊姬,大夫里克和邳郑父趁势发动兵变,骊姬一党被尽数铲除。

        荀息虽然是辅政大臣,但他辅的政却是骊姬一党的政,所以在两任幼君先后被里克杀害后,自杀殉君。

        一位极具谋略且忠君爱国的晋国重臣死于权力斗争,令人唏嘘不已。

        荀息死后,其子荀逝敖受到一定的影响,基本默默无闻,仅仅是继承了一个大夫之职。

        荀逝敖共有三个儿子,其中长子为荀林父。晋文公即位时,荀逝敖已经去世了。

        狐偃认为荀息死于奚齐、卓子之难,忠节可嘉,宜录其后,以励臣节。

        文公准奏,于是起用了荀息之孙、荀逝敖长子荀林父。

        经考察,先轸推荐荀林父为中行将,晋文公就启用了荀林父。

        正因为荀林父曾担任过晋国的中行将,后人以其官职为氏,这便是晋国中行家族的来历。

        荀逝敖的二子叫荀骓,后来当上了晋新下军帅,食邑在程邑,成为晋国程氏家族的始祖。

        荀逝敖的三子叫荀首,后来成为晋国卿大夫,当上了晋国中军佐,食邑在智邑,成为晋国智氏家族的始祖。

        所以说,后来的晋国三大家族的智氏、程氏、中行氏均出于荀氏。

        荀氏源于王族姬姓,这便是复杂的晋国大家族中的荀、智、程、中行的族系。

        理清这些家族渊源的,这对我们读懂春秋晋国历史有着很大的帮助。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