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三国忄说第35章 董卓要废帝

第35章 董卓要废帝

        第二天,吕布带着丁原的首级前往见李肃。李肃亲自迎接吕布,并带领他去见董卓。整个过程中,李肃对吕布充满了敬意和赞赏,他相信吕布的加入将会给董卓带来无比的荣耀和力量。

        当吕布进入董卓的面前时,董卓表情欣喜,他非常高兴地说道:“我现在得到将军,就像旱地上的苗得到了甘霖一样。”他对吕布的加入感到无比高兴,认为吕布的加入将会为董卓的势力带来巨大的助力。

        吕布恭敬地纳首后,坐在董卓身旁。他再次向董卓下拜,表示自己的忠诚和尊敬。他说道:“如果公不嫌弃,我愿意拜您为义父。”他向董卓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够成为董卓的义子,并永远效忠于他。

        董卓听了吕布的话,脸上露出了满足和欣慰的表情。他深深地看着吕布,表示自己接受了他的请求。他知道吕布是个有着雄心壮志和出色才能的人,他相信吕布的加入将会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和荣耀。

        随后,董卓为吕布设宴款待,表达对他的赞赏和欢迎。整个宴会上,董卓对吕布关怀备至,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他,并将他视为自己的重要部下。

        董卓以金甲锦袍赐给吕布,这是对他忠诚和表现的褒奖。两人共同畅饮后,宴会散场。自此,董卓的势力逐渐扩大,他亲自领导前线的军事行动,展现了自己的统帅才能。

        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威和地位,董卓封了自己的弟弟董旻为左将军、鄠侯,以及封吕布为骑都尉、中郎将、都亭侯。这些封号和职位都是重要的军事和政治职位,显示了董卓对吕布的重视和信任。

        李儒作为董卓的谋士,劝说他尽早制定废立之计。董卓接受了李儒的建议,他决定在宫殿中设宴,召集了公卿大臣。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他让吕布带领一千多名士兵护卫左右,以确保自己的权威和安全。

        当天,太傅袁隗和其他百官都到齐了,他们都在等待董卓的宴会。整个宴会场面隆重而庄重,董卓展现了自己的威仪和统治力。他希望通过这次宴会,向百官们展示他的权威和决心,并制定废立之计,为自己的统治进一步巩固。

        酒过几巡之后,董卓按着剑,表情凝重地说道:“现任皇帝暗弱无能,已不能够奉行宗庙之祭祀。我将效法伊尹、霍光的故事,废黜现任皇帝,立弘农王为新皇帝。任何不从者,将被斩首!”他的声音低沉而威严,宣布了自己的废立之意。

        群臣们听了董卓的话,都感到惊恐不安,面色凝重。他们知道董卓的决定将会对整个朝廷和国家产生重大的影响。然而,他们也明白,在这个时刻,没有人敢于回应董卓的废立决定,因为董卓的威势已经无人可敌。

        就在这时,中军校尉袁绍站了出来,他毫不畏惧地面对董卓,直言不讳地说道:“现任皇帝即位时间不久,并无过失;你欲废立庶兄,这不是在反叛吗?”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他试图为现任皇帝辩护,阻止董卓的废立计划。

        董卓怒气冲天,他厉声斥责袁绍道:“天下大小事务都在我手中,我决定这样做,谁敢不从!你认为我的剑锋是否锐利?!”他的声音充满了威严和愤怒,彰显了他的权威和决心。

        袁绍毫不示弱,他也拔出剑回应道:“你的剑锋再锐利,我的剑从未变钝!”袁绍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他展示了自己的勇气和决心。他不畏惧董卓的威势,坚决扞卫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两人在宴席上站起身,剑锋相对,敌意弥漫。整个宴会场面紧张而危险,气氛被紧张的对立情绪填满。董卓和袁绍之间的对抗愈发激烈,他们都展现出了自己的坚定和不屈。

        在这一刻,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董卓和袁绍两人身上。他们知道,这场对决将会决定着朝廷的未来和他们自己的命运。整个场景充满了紧张和危险,剑拔弩张的气氛让人不寒而栗。

        董卓心中充满了杀意,他有意杀死袁绍,对他的挑战感到愤怒。然而,李儒劝告他说:“现在的情况还没有确定,不能轻易杀人。”李儒明白,杀死袁绍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动荡和反抗,不利于董卓的统治稳定。

        袁绍手持宝剑,告别了众官,离开了宴席,前往东门,准备逃往冀州。他明白自己在董卓面前毫无胜算,只能选择逃离以保全自己的性命。董卓对太傅袁隗说:“你侄子的行为确实有些无礼,但出于对你的尊重,我暂且宽恕他。至于废立之事,我们如何处理呢?”董卓对袁绍的挑战感到愤怒,但出于对袁隗的尊重,他决定暂时宽恕袁绍。他希望得到袁隗的意见,共同商讨废立之事的处理方式。

        袁隗说:“太尉所言正是。”袁隗赞同董卓的决定,他认为董卓的废立决议是正确的。他的回答显示了他对董卓的支持和忠诚。

        董卓听了袁隗的回答,愈发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他说:“敢有阻碍大议者,按军法处置!”董卓的声音沉重而威严,宣布了对任何反对他废立决议的人将会受到军法惩处的决心。群臣们听了董卓的话,都感到震惊和恐惧,纷纷表示听从董卓的命令。他们明白董卓的权威已经无人可挑战。

        宴会结束后,董卓找到侍中周毖和校尉伍琼,询问他们袁绍离开后的情况。周毖回答道:“袁绍离去时充满愤怒,如果他急于组织反抗,势必会引发变乱。而且袁氏家族树立了四世的恩德,在天下各地都有门生和故吏;如果他能收拢豪杰,聚集大批人马,那么英雄们就会因此而起,山东地区将不再受我控制。不如赦免他,任命他为一个郡的守护者,这样袁绍将因免除罪责而感到高兴,必定不会有问题。”

        伍琼也表示赞同,他说:“袁绍善于筹谋却缺乏果断,没有必要过于担心;实在不如任命他为一个郡的守护者,以收取民心。”周毖和伍琼都提出了类似的建议,认为赦免袁绍并给予他一个官职可以化解潜在的危机。

        董卓接受了周毖和伍琼的建议,当天就派人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

        九月初一,董卓命令皇帝升上嘉德殿,举行盛大的文武大会。董卓手握剑,对众人说:“天子昏庸无能,无法统治天下。今天我有一篇策文,应该宣读出来。”董卓准备宣布自己的废黜皇帝、立陈留王为新皇帝的计划。

        李儒站出来,接过董卓的命令,开始宣读策文。策文的内容指责皇帝的轻佻和懒散,批评了皇太后和永乐太后的政治荒废和不明之事,赞扬了陈留王的德行和资质,提出了废黜皇帝、立陈留王为新皇帝的建议。策文的宣读使得大殿上的气氛更加紧张和沉重。

        李儒宣读完策文后,董卓怒喝左右将皇帝扶下殿,夺取他的玺绶。北面长跪,自称臣子,表示听从新皇帝的命令。他还下令太后更衣,准备接受新皇帝的命令。皇帝和皇后都嚎哭起来,群臣个个都表现出愁苦和悲惨的神情。

        整个场景充满了紧张和沉重的气氛。董卓手持剑,宣布废黜皇帝的决定,显示出他的权威和决断力。

        阶下一个大臣愤怒地高声叫道:“贼臣董卓,敢谋欺天,我要以我的颈血来溅他!”他挥动手中的象简,直接击向董卓。大臣的举动让整个殿堂陷入了一片混乱和骚动之中。

        董卓大怒,立即下令武士将他拿下。众武士迅速行动,将那个大臣拦腰抱住,控制住他的暴力行为。原来他是尚书丁管,一个忠心耿耿的大臣。

        董卓冷酷地下令将丁管牵出来斩首。丁管被押上刑场,他面对死亡的威胁,却没有丝毫畏惧之色。他不停地咒骂董卓,愤怒地宣泄着内心的愤懑和不满。他的神情始终坚定,毫不动摇。

        后人对丁管的忠诚和正直深感敬佩,有人用诗歌表达了对他的赞叹:“董卓这个贼心中隐藏着废立之图,汉室的宗社已经变成了废墟。朝中的臣宰们都被他收买,只有丁公是真正的丈夫。”这首诗歌表达了人们对董卓的愤怒和对丁管的敬仰,揭示了董卓篡权的罪行和丁管坚守正道的品质。

        董卓请陈留王登上殿,群臣向新皇帝表示祝贺。尽管年幼,陈留王协却被立为新皇帝,他的表字是伯和,是灵帝的儿子,也就是献帝。当时他只有九岁。董卓决定将他封为新皇帝,改元为初平。

        董卓下令扶持何太后、弘农王和皇后唐氏居住在永安宫,并封锁了宫门,禁止群臣私自进入。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皇宫,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干扰。

        董卓自称相国,不受拜名,入朝不行跪行礼,手持剑履行上殿。他的威势和权力无人能比。董卓以相国的身份统治着朝廷,他的举动显示出他的傲慢和自信,展现了他对朝廷的掌控力。

        整个场景充满了董卓的权威和威严。新皇帝年幼,董卓趁机凭借自己的势力将其立为新帝,并通过封锁宫门来确保对皇宫的控制。董卓自称相国,不受拜名,手持剑入朝,这种举动彰显了他对朝廷的掌控和统治力。整个场景揭示了董卓的权谋和对权力的渴望,以及他对皇帝和朝廷的控制。

        李儒劝董卓提拔名流,以取得人们的敬重,并特别推荐了蔡邕的才华。董卓深思熟虑后,决定征召蔡邕,以期能得到他的帮助。然而,蔡邕却不愿前去。

        董卓听到蔡邕不愿前去的消息后非常生气,他认为蔡邕的才华是自己迫切需要的,所以派人去告诉蔡邕:“如果你不来,我将灭掉你的家族。”蔡邕深感恐惧,只得应命前去。

        蔡邕到达董卓的面前时,董卓看到他感到非常高兴。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董卓连续三次调整了蔡邕的职位,最终任命他为侍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董卓对蔡邕非常亲近和厚待,显示出对他的欣赏和重视。

        整个场景充满了紧张和不确定。李儒的建议引起了董卓的重视,他决定征召蔡邕。蔡邕的抗拒引起了董卓的愤怒,他威胁要灭掉蔡邕的家族。蔡邕不得不屈服于董卓的压力,前去见他。董卓对蔡邕的才华感到满意,连续三次调整了他的职位,并对他亲近和厚待,显示出董卓对蔡邕的重视和信任。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