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三国新说第八季第500章 孙皓降三分归一统

第500章 孙皓降三分归一统

        消息传入东吴,孙皓坐在龙椅之上,脸色苍白,双手紧握,显示出了他内心的惊慌与焦虑。东吴的命运,此刻就像他手中的玉玺,滑溜而难以把握。

        紧急召集的丞相张悌、司徒何植、司空滕循三人,都是东吴的重臣,他们的脸上也充满了严肃和忧虑。大殿内的气氛压抑而沉重,仿佛被人用巨石压住,使人喘不过气来。

        张悌首先打破了沉默,他站起身,向孙皓奏道:“陛下,现在的情况危急,但并非没有解决的办法。可以任命车骑将军伍延为都督,他勇武过人,足以率军前往江陵,迎击敌军杜预;骠骑将军孙歆则前往夏口等地,他智勇双全,必能阻止敌军的进攻。臣愿担任军师一职,带领左将军沈莹和右将军诸葛靓,我们四人将率领十万大军,从牛渚出兵,为其他军队提供援助。”

        孙皓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决然。他知道,这是他们目前唯一的办法。于是,他点了点头,沉声说道:“就按照你说的办。你们四人一定要尽全力,保卫我们的东吴。”

        随着孙皓的决定,大殿内的气氛顿时一紧。张悌等人面露坚定之色,他们齐声应道:“陛下放心,我等必定不辜负陛下所望,保卫东吴,至死不渝。”

        随后,张悌等人迅速离开大殿,开始调兵遣将。东吴的军队在张悌等人的带领下,迅速行动起来,准备出征。这一刻的东吴,就像一把被磨砺得锋利无比的剑,指向了来犯的敌人。

        孙皓坐在龙椅上,看着张悌等人离去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这场战争的胜败,将决定东吴的命运。他只能祈祷,祈祷他的臣子们能够打败敌人,保卫他们的家园。

        在历史的巨轮下,东吴的命运如何,将由这场战争来决定。而无论结果如何,这都将是一段永载史册的历史,一段关于英勇、智慧与决心的历史。孙皓的决定,张悌等人的奋战,都将成为这段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孙皓退入后宫,脸上的忧虑之色如同乌云般厚重,紧皱的眉头间形成了两道高峰。他沉默地坐在龙床上,仿佛一座石雕,只有那双深邃的眼睛透露出他内心的波澜。

        幸臣中常侍岑昏察觉到了孙皓的不安,轻声问道:“陛下,您为何如此忧虑?”孙皓深吸一口气,沉声说道:“晋军大军已经逼近,我们的各路军队也在迎击,但我最为担心的是王濬率领的数万兵力。他的战船装备齐全,顺流而下,攻势猛烈,我恐怕我们的军队难以抵挡。”

        岑昏听后沉思片刻,然后说道:“陛下,臣有一计,或可让王濬的船只全部化为齑粉。”孙皓一听此言,眼中闪过一抹喜色,急忙问道:“爱卿有何良策?”岑昏微微一笑,奏道:“江南地区丰富铁器,我们可以打造百余条连环索,每条长数百丈,每个环重二三十斤,将其横截在江边的要害位置。再制造数万根铁锥,每根长一丈余,沉入水中。若晋军的船只顺风而来,一旦碰到铁锥就会破裂,如何能够渡过江去?”

        孙皓听后大喜,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立即传令让工匠们在江边连夜赶制铁索和铁锥,并进行妥善的布置。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晋军船只在江心破裂的场景,心中涌起一股豪情。

        然而,在这份豪情之下,依然隐藏着孙皓深深的忧虑。他知道,战争并非儿戏,任何计策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他思绪万千,心中祈祷着这个计策能够成功,也祈祷着东吴的命运能够得以延续。

        是夜,工匠们忙碌于江边,火光照亮了黑夜。他们汗流浃背,却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正在制作的,可能是东吴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孙皓则坐在龙床之上,眼望窗外,心中五味杂陈,忧虑、期待、豪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绪。

        这就是孙皓,一个身负国家重任的君主,在战争的压力下,他既有着坚定的决心,又有着深深的忧虑。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着东吴的命运。而这一次,他选择了信任岑昏,选择了这一场豪赌。他希望自己能够赢得这场赌局,为东吴赢得一线生机。然而,结果究竟如何,就只有历史才能告诉我们了。

        晋都督杜预率领大军从江陵出发的那一刻,天色还未大亮。他的眼神坚定而冷静,仿佛已经预见到了胜利。他命令牙将周旨带领八百名水手,乘小舟暗渡长江,夜袭乐乡。这是一次冒险的行动,但杜预深信,只有出其不意,才能攻其不备。

        周旨率领着水手们,悄悄地渡过了长江。他们隐蔽在巴山中,等待着命令。第二天,当杜预率领大军水陆并进时,他们看到了前哨的报告:吴国主派遣了三路军队来迎战。杜预并没有丝毫的惊慌,他带领军队继续前进,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孙歆的船只已经到达,双方刚刚交战,杜预便退兵。这看似是示弱的行为,但实际上,这是杜预的计谋。他知道,只有让敌人追击,才能让他们进入他的包围圈。孙歆果然中计,他率领部队上岸追击,但仅仅行了不到二十里,突然一声炮响,晋军从四面杀至。

        吴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他们急忙回撤,但已经来不及了。杜预乘势追击,吴军伤亡惨重。孙歆逃到城边时,看到了周旨带领的八百军队混在人群中,在城上点火示警。他心中大惊,问道:“北方的军队已经飞渡江了吗?”他急欲退兵,但已经来不及了。周旨大喝一声,将他斩于马下。

        陆景在船上望见江南岸上火光冲天,他看到巴山上飘扬着一面大旗,上书:“晋镇南大将军杜预”。他心中充满了惊恐,他想要上岸逃命,但已经来不及了。晋将张尚刺杀了他,他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伍延见各路军队都已失败,他心中充满了绝望。他弃城逃走,但却被伏兵捉住,缚起来见到了杜预。杜预看着他,冷冷地说:“留下他无用!”便命令武士将其斩杀。于是晋军夺得了江陵,这一场战役,晋军大获全胜。

        整场战役就像一幅生动而残酷的画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杜预的冷静与智慧、孙歆的盲目追击、陆景的惊恐逃亡、伍延的绝望弃城,都成为了这个画面的一部分。而周旨和他的八百水手们的勇敢行动,更是为这幅画面增添了一抹亮色。

        晋军的胜利并非偶然,而是杜预精心策划的结果。他利用孙歆的骄傲和轻敌,用计谋将他引入包围圈;他利用周旨的勇气和机智,成功地混入了城中并点燃了火信;他利用伍延的恐慌和绝望,轻松地捉住了他并斩首示众。每一步都恰到好处,每一环都紧密相连,构成了这个完美的胜利。

        然而,战争的胜利并不意味着结束,反而可能是下一个战争的开端。杜预深知这一点,他知道,他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他也相信,只要他们团结一致,勇往直前,那么,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他们都一定能够克服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晋军在杜预的率领下,势如破竹地推进,渡过沅水、湘水一带,直逼广州诸郡。杜预的威名早已传遍了江南,守令们闻讯后纷纷望风而降,不敢有丝毫的抵抗。他们主动将印信送到杜预手中,表示愿意归顺晋朝。

        杜预对于这些降顺之地并没有丝毫的傲慢与轻视,他清楚地知道,真正的胜利不仅仅是靠武力征服,更要靠民心。于是,他下令派遣使者持节前往各地安抚降顺的民众,严禁任何形式的侵犯行为。这一举动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随后,晋军继续进军攻打武昌。武昌是吴国的重要据点,防守严密,但面对杜预率领的晋军,它的防线显得如此脆弱。晋军的士气高昂,斗志昂扬,他们奋勇杀敌,势不可挡。在晋军无可抵挡的威势下,武昌守军最终选择投降,不愿再为一场没有胜算的战争流血牺牲。

        杜预的军威在这一刻达到了顶峰,他的名声传遍了大江南北。他召集各位将领举行大会,共同商议攻取建业的策略。会场上气氛热烈,将领们群情激昂,他们为杜预的智勇所折服,为即将到来的胜利而欢欣鼓舞。

        杜预站在高处,俯瞰着众将,他的目光深邃而坚定。他清楚地知道,接下来的战争将更加艰难,但他也坚信,只要众志成城,同心协力,胜利一定属于他们。他沉声说道:“诸位,我们即将面临最后的决战,建业就在前方。我希望大家能够齐心协力,共同为晋朝的统一而努力。”

        众将齐声应道:“愿为都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他们的声音响彻云霄,充满了坚定与决心。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杜预与众将精心策划,部署兵力,为攻取建业做着最后的准备。他们知道,这一战将是决定江南命运的关键之战,他们不能有任何的疏忽和大意。

        在晋军大营的会议中,气氛异常凝重。胡奋,一位稳重且有远见的将领,站了出来,提出了一种暂缓进军的意见。他用沉稳的语气说道:“诸位,我们面对的敌人已经存在百年,他们的抵抗意志并不会轻易被我们的武力所折服。更何况,当前春水泛滥,我军的后勤补给线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不宜久留。我建议我们等到来年春天,再做大举进攻的打算。”

        胡奋的话语在会议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很多将领都点头表示赞同,认为这是一个稳妥且明智的选择。然而,杜预却静静地坐在主位上,双眼闪烁着锐利的光芒。他并没有立刻反驳胡奋,而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站了起来。

        杜预的目光在众将的脸上扫过,最后落在了胡奋的身上。他语气坚定地说:“我理解胡将军的担忧。但是,战机稍纵即逝,我们不能因为困难就放弃眼前的机会。我们的军威如今正如破竹之势,锐不可当。我相信,只需再过几个节气,敌军将会迎刃而解,再也没有任何阻碍。”

        他顿了一顿,继续说道:“诸位,我们的目标是建业,是江南的中心。只有拿下建业,我们才能真正统一江南,实现晋朝的大业。我决定立即发檄文,约请各位将领会合,一同进军,攻取建业。”

        杜预的话语充满了决心和自信,他的眼神坚定而炽热。众将被他的气势所感染,虽然有些人心中仍有疑虑,但在杜预的坚定决心面前,他们都选择了遵从。

        于是,晋军的进军计划就这样定了下来。杜预的命令迅速传达下去,各路将领开始整备军队,准备进军。大营中的人们忙碌起来,气氛变得紧张而充满期待。

        杜预的决断和果敢的领导使晋军士气高涨,他们信心满满地准备向建业进军。晋军以杜预为首,齐心协力,一齐进军,决意攻取建业,终结吴国的统治。

        随着晋军的进军,他们所经之地无不割席断情,吴国势力日渐衰弱。晋军的胜利势头越来越强劲,他们以无比的决心和毅力,决心彻底击败吴国,夺取建业。

        当时,晋军的龙骧将军王濬率领着水兵,顺流而下,气势如虹。他们的目标,是直取吴国的都城,一举消灭孙吴的残余势力。然而,前行的道路上,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阻碍。

        前哨探子飞快地返回,向王濬报告:“将军,吴人在江边制造了铁索,横截江流,似乎是想以此阻挡我们的前进。而且,他们还在水中准备了铁锥,我们该如何应对?”

        王濬听完报告,却并没有露出丝毫的惊慌。他淡然一笑,那笑容中透露出的是智勇双全的自信。他思索片刻,随即下令:“传我的命令,制造数十方大筏,上面绑上草人,穿上我们的甲胄,手持杖,站在周围,顺流放下。”

        吴军看到这一幕,误以为是晋军的真人进攻,被吓得慌乱不堪,纷纷逃避。他们暗中用铁锥攻击那些大筏,然而大筏却早已被解缚,随着江流漂流而去。这样一来,吴军的铁锥攻击就完全失去了目标,反而暴露了自己的位置。

        而更让吴军惊恐的事情发生了。那些大筏上,晋军点燃了一座座巨大的火炬,火光照亮了黑夜,长约十余丈的火炬周围,燃烧着十余圈的火焰,都被麻油灌注其中。一旦遇到铁索,火炬便立刻点燃,瞬间将铁索烧断。

        这一幕,就如同火龙横空,照亮了整片江面,晋军的士气在火光中更加高昂。他们欢呼着,庆祝着每一次铁索的断裂。而吴军则在这火势之下,彻底陷入了混乱和绝望。

        在王濬的巧妙策略下,两路晋军从大江而来,势如破竹,无所不克。他们一路过关斩将,直逼孙吴的都城。孙吴的军队在晋军的猛攻下毫无还手之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防线被一一突破。

        与此同时,东吴的丞相张悌意识到了晋军的威胁,他立即派遣左将军沈莹和右将军诸葛靓前去迎战晋军。两位将军都是东吴的杰出将领,他们肩负着保卫国家的重任,面对着强大的晋军,他们没有任何退缩。

        沈莹和诸葛靓并肩前行,他们的表情凝重,心中充满了忧虑。沈莹首先打破了沉默,对诸葛靓说:“你看,我们的上游诸军并没有做好防备,我预计晋军一定会来这里。我们必须全力以敌,才能有可能抵挡他们的进攻。”

        诸葛靓点了点头,他深深地看着沈莹,说:“你说得对,我们没有退路,只有全力以赴。如果我们幸运获胜,那么江南将会安定。但是,如果我们渡江与他们交战,万一不幸失败,那么我们的大事就完了。”

        沈莹听后默然许久,再次点头:“是的,我们知道面临的危险,但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必须为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挺身而出。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辜负丞相的期望。”

        然而,他们的话还没说完,就有探子飞马来报:“报告两位将军,晋军已经顺流而下,势不可当,离我们只有不到百里的距离了。”这个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打破了所有的平静。

        沈莹和诸葛靓对视一眼,他们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坚定和决然。他们知道,此刻已经没有时间再去讨论和犹豫,他们需要立刻做出决策,率领军队迎战晋军。

        沈莹毅然决然地说:“诸葛将军,我们应立即整军备战,尽可能的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即使面对强大的晋军,我们也要战斗到最后一刻,为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我们不能放弃。”

        诸葛靓点头赞同:“沈将军说得没错,我们已无退路,唯有死战。传令下去,全军立即进入战斗状态,准备迎战晋军!”

        于是,东吴的最后一道防线开始行动起来。士兵们紧张而有序地准备着战斗,他们都知道,即将到来的可能是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决战。而沈莹和诸葛靓,这两位东吴的杰出将领,也即将在这场决战中迎接他们最大的挑战。他们的眼神坚定而炽热,就像他们的国家一样,永不言败。

        两人,沈莹和诸葛靓,带着深深的惊慌和忧虑,急忙去见张悌。他们是东吴的最后的希望,是他们国家的堡垒。然而,面对强大的晋军,他们也知道,形势已经非常严峻。

        诸葛靓看着张悌,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无奈:“东吴已经危在旦夕,丞相,我们为何不逃走呢?”他的话语中充满了绝望,但更多的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担忧。

        张悌听后,他垂下了眼眸,泪水滑过他的脸颊:“吴国即将灭亡,贤愚都知道。但是,如果我们君臣全部投降,没有一人在国难中牺牲,那岂不是耻辱吗?”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悲痛,但更多的是坚定和决心。

        诸葛靓听后,也沉默了。他明白张悌的意思,也明白他们作为臣子的责任。他垂泣着离开,他知道,他们已经没有退路,只能勇往直前。

        张悌与沈莹挥师抵抗,他们的士气高昂,他们的决心坚定。然而,他们面对的是强大的晋军,他们的兵力、装备都远远不如。晋军一齐围攻,周旨首先杀入吴军营寨。

        张悌孤身奋力战斗,他挥舞着手中的长枪,一次次冲入敌阵,一次次将敌人击退。他的身影在战场上显得那么孤独,那么高大。然而,他毕竟是一个人,他无法抵挡晋军如潮水般的攻势。最终,在混乱的战场上,他倒下了,他的生命在这一刻熄灭。

        沈莹看到张悌倒下,他的心如同被重锤击中。他愤怒地冲向周旨,他的眼中只有敌人,只有复仇。然而,他的实力与周旨相差太远,他很快就被周旨所杀。

        吴军看到两位主将都倒下了,他们的士气瞬间崩溃。他们开始四散败逃,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他们知道,他们的国家已经完了,他们的战斗已经结束了。

        后来有人以诗赞美张悌:“巴山见旗如见杜,东吴张悌忠烈魂。全力奋战尽忠勇,南国安宁不忍负。”这首诗描述了张悌的英勇和忠诚,他就像杜预在巴山见到的大旗一样显眼,他孤身奋战,全力以赴,只为了保护他的国家和人民。他的死,是为了南国的安宁,他不愿意偷生而辜负自己的使命。

        诸葛靓和张悌的牺牲,以及他们最后的决战,都成为了东吴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他们的故事被后人代代相传,他们的忠诚和勇气成为了人们的楷模。尽管他们最终没有能够挽救东吴的命运,但他们的精神和气节却永载史册,激励着无数后来人为理想、为国家、为人民而奋斗。

        晋军攻克了牛渚,这一消息如同烈火般燃烧在晋朝的每一寸土地上。王濬的军队如同破竹之势,深入吴境,锐不可当。胜利的喜讯频频传来,晋主炎听到这些消息后,心中的喜悦无法掩饰。他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统一的江南,看到了晋朝的辉煌未来。

        然而,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贾充上表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认为:“我军在外作战已久,战士们不适应水土,必然会有疾病滋生。现在是时候召回军队,重新制定后续的计划了。”他的声音平稳而坚定,带着对战士们的深深担忧。

        张华则持有不同的观点:“现在大军已经深入敌境,吴国的士气低落,不出一个月,孙皓必定被擒。如果在这个时候轻易召回军队,那么我们之前的所有攻势都将白费,实在可惜。”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决心和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孙皓被擒的那一幕。

        晋主炎还未来得及回答,贾充就怒斥张华:“你没有看到天时地利,却想贪图功绩,折磨士卒,即使杀了你,也无法向天下交代!”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愤怒和不满,场面一时间变得紧张起来。

        晋主炎打断了他们的争执,他说:“这正是朕的意思,华你只需同朕一致即可,何必争论!”他的声音虽然平静,但其中蕴含的威严让人不敢质疑。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报告杜预的奏表到了。晋主炎查看奏表,发现杜预也表示应该迅速进攻敌军。他的意见与张华不谋而合,这无疑给晋主炎的决定增加了更多的砝码。晋主炎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果决,他不再犹豫,最终下令征进。

        这一决定如同一把烈火,瞬间点燃了晋军的士气。他们带着胜利的信念和统一的决心,迅速向吴国深处进军。他们的步伐坚定而有力,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

        而贾充虽然持有异议,但在晋主炎的决定下,也只好默认。他深知,战争是残酷的,但为了国家的统一,为了晋朝的未来,他们必须坚持下去。

        晋军得到晋主的命令后,如同烈火添油,士气瞬间高涨。他们脸上洋溢着自信和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在望。准备继续向前推进的晋军,如同一群猛虎下山,势不可挡。

        深入吴境后,晋军遭遇了吴国士兵的顽强抵抗。然而,在晋军的强大威势下,吴国士兵的士气逐渐低落。他们面对的是一支训练有素、士气高昂的晋军,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和坚定。而吴国士兵在长时间的战争中已经疲惫不堪,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的是迷茫和无助。

        吴国皇帝孙皓的处境变得越发危险,他感到自己像是被困在了一张巨大的网中,无处可逃。他试图振作精神,鼓舞士气,但他的努力似乎都是徒劳的。吴国士兵在晋军的猛攻下节节败退,他们的士气已经跌落到了谷底。

        晋军的胜利势头已经无可阻挡,他们像一股洪流般席卷而来,将吴国士兵冲得七零八落。他们相信只需过一段时间,吴国必将覆灭。这种信念让他们更加勇猛善战,他们的士气更加高涨。

        在战场上,晋军将士们奋勇争先,他们手中的兵器犹如死神的镰刀,一次次收割着吴国士兵的生命。他们的步伐坚定而有力,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胜利的光芒。他们知道,只要他们团结一心,勇往直前,胜利一定属于他们。

        吴国士兵在晋军的猛攻下溃不成军,他们纷纷逃离战场,试图保存自己的生命。然而,晋军的追击如影随形,他们不给吴国士兵任何喘息的机会。吴国士兵在绝望中挣扎着,他们的士气已经彻底崩溃。

        在这场战争中,晋军的胜利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他们的士气高昂,他们的实力强大,他们的信念坚定。他们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吴国必将在他们的铁蹄下覆灭。

        晋主炎接到杜预的驰表后,再次确认晋军继续进攻的必要性。他相信杜预的军事眼光和决断力,决定相信杜预的建议,下令晋军继续进兵。晋主炎明确表示,将坚持进攻吴国,不再犹豫。

        晋军的水陆大军,按照晋主的命令,如同巨大的铁钳,开始缓缓但不可逆地夹击吴国。王濬等将领指挥的战船,如同黑色的巨龙,在水面上蜿蜒前进,气势磅礴。吴国的士兵们远远望见晋国的旗帜,心中的士气瞬间消散,他们纷纷放下武器,向晋军投降。

        吴主孙皓在宫中听到这个消息,面色瞬间苍白,惊慌失色。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无法掩饰的恐惧,身体也不自主地颤抖起来。诸臣围绕在他身旁,脸上也都带着凝重和焦虑。他们纷纷劝告孙皓:“北方的敌军日益临近,江南的军民不战而降,我们该怎么办?”

        孙皓努力稳定自己的情绪,他瞪大眼睛,厉声说道:“为什么不战斗呢?”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他的不屈和决心。

        然而,众人却回答说:“今日之祸,都是岑昏的罪过,请陛下处置他。我们愿意出城决一死战。”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岑昏的怨恨和对战斗的决绝。

        孙皓听后,沉默了片刻,他叹了口气说:“岑昏身份尊贵,怎么能让他误国?”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无奈和悲哀。

        但众人已经陷入了愤怒和狂躁中,他们大声喊道:“陛下难道没有看到蜀国的黄皓吗!”他们的情绪激昂,无法抑制。于是,他们不等待吴主的命令,一起冲进宫中,将岑昏碎割肢解,生吞其肉。这一幕的残忍和疯狂,让人毛骨悚然。

        此时,陶濬上奏孙皓:“我领导的战船都很小,希望能得到两万兵士乘坐大船一起作战,足以击败敌军。”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决心和自信。孙皓在无处可退的绝境中,听到了陶濬的建议,如同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他立刻听从了陶濬的建议,调集御林诸军与陶濬一同上游迎战。

        前将军张象也率领水兵下江迎战。他站在船头,眼神坚定而炙热,面对强大的晋军,他没有丝毫的退缩和畏惧。他激励着士兵们,用他的勇气和决心燃烧他们的斗志。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眷顾吴军。正当两人的部队行进之时,意想不到的西北风突然刮起。风势猛烈,瞬间席卷整个江面。吴军的旗帜在狂风中无法立起,都倒竖在船中。士兵们被狂风吹得东倒西歪,他们不愿下船,四散逃跑。只有张象率领数十名军士在风中坚持,他们紧握着兵器,面对着狂风和即将到来的晋军,等待着最后的决战。

        这一刻,吴军的士气已经彻底崩溃,而晋军的胜利似乎已经触手可及。这场战争的结局,似乎已经注定。

        晋将王濬率领的船队浩浩荡荡地扬帆前行,他们斗志昂扬,一心只想迅速攻下吴国的石头城。然而,当他们经过三山之时,突然遇到了狂风和巨浪。狂风呼啸,如同恶魔的咆哮,巨浪翻滚,犹如山峰般高耸。船队在狂风暴雨中摇摇欲坠,无法前行。

        船上的士兵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纷纷感到惊恐和不安。他们紧紧抓住船上的索具,试图稳定身形,同时大声喊道:“风浪太猛了,船无法行进!我们还是等待风势稍微减弱再行动吧!”

        王濬听到士兵们的呼喊声,他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他瞪大眼睛,怒火中烧,拔出身边的剑,厉声叱责道:“你们这些懦夫!我眼下正欲攻下石头城,你们为何要停下来!”他的声音犹如雷霆之怒,震得众人耳中嗡嗡作响。

        王濬不容士兵们再多说,他转身命令敲响鼓声,大举进攻。鼓声震耳欲聋,犹如催命鬼的召唤,晋军士兵们在王濬的率领下,冒着狂风暴雨,向前进发。

        此时,吴将张象带领他的部队前来投降。他们看到晋军在如此恶劣的天气下仍能奋勇前行,心中的斗志瞬间消散。张象向王濬请降道:“将军威武,我军无法与您抗衡。若您答应给我们留下功勋的机会,我们愿意投降。”

        王濬听后冷笑一声,他瞥了张象一眼,说道:“你若是真心投降,我自然会给你立下功勋的机会。”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威严和自信。

        张象回到自己的船上,直接驶向石头城下。他请求开启城门,接纳晋军。石头城的守军看到张象的投降,心中的士气也瞬间崩溃。他们纷纷放下武器,打开城门,迎接晋军的到来。

        吴国皇帝孙皓在宫中听到晋军已经进入城内的消息,他瞬间面如死灰。绝望之中,他想要自刎以谢国人。然而,中书令胡冲和光禄勋薛莹却上前奏道:“陛下,为何不效仿刘备的安乐公刘禅呢?投降并非耻辱,保存生命才是最重要的。”

        孙皓在绝望中听到他们的建议,沉默了片刻。最终,他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决定投降。他舆榇自缚,率领文武官员前往王濬的军前投降。

        当孙皓及其文武官员出现在王濬面前时,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羞愧和无奈的表情。而王濬则神态自若地坐在高头大马上,静静地看着他们。他解开孙皓等人的绑缚,又命人焚烧了皇帝的榇,以示尊重。随后,他以礼相待,接待了孙皓及其官员。

        这一场战争就此结束。晋军在王濬的率领下成功攻下了石头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孙皓的投降也标志着吴国的灭亡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唐代诗人有感而发地吟唱道:“西晋的楼船驶过益州,金陵的王气黯然收敛。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旗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于是东吴的四个州,四十三个郡,三百一十三个县,五十二万三千户口,三万二千官吏,二十三万士兵,二百三十万男女老幼,二百八十万斛米谷,五千余艘舟船,五千余名后宫嫔妃,全部归属于大晋。大事已经定局,王濬发布宣布安抚民心的榜文,封授府库仓廪。这些细节都被描写得清晰明了。

        在辉煌的胜利之后,陶濬的军队却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遭遇了溃败。次日,当士兵们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陶濬的军队却在没有交战的情况下崩溃了。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震惊了所有人。

        陶濬坐在营帐中,面色阴沉,他无法理解为何在没有敌人的情况下,自己的军队会如此溃败。他环顾四周,士兵们慌乱无序,将领们也面露惊惶之色。陶濬感到一股无力感袭来,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挽回这个局面。

        与此同时,琅琊王司马伷和王戎率领的大军也赶到了战场。他们看到王濬已经立下了大功,内心感到欣喜。然而,当他们得知陶濬的军队溃败的消息时,他们的喜悦之情立刻被担忧所取代。

        司马伷和王戎立即召开会议,商讨对策。他们决定先稳住军心,再寻找机会与敌军交战。他们命令士兵们重新整队,安抚他们的情绪,同时派出侦察兵探查敌情。

        第二天,杜预也赶到了战场。他看到士兵们士气低落,了解到陶濬军队溃败的情况。他深知此刻最重要的是稳定军心,鼓舞士气。于是,他盛大地慰劳了三军,同时开仓赈济了吴民。他的举动让吴民感到安心,也让士兵们重新燃起了斗志。

        然而,唯独建平太守吾彦一直拒绝投降,不肯放弃城池。他坚守着自己的领地,誓死不降。直到听说吴国已经灭亡,他才无奈地投降。这一刻,吴国的最后一块土地也归入了晋朝的版图。

        王濬上表向朝廷报捷,朝廷得知吴国已经平定,君臣都欢庆起来,举行盛大的寿宴。晋主举起酒杯,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这是羊太傅的功劳啊!可惜他没有亲眼见到这一切!”他的言辞中充满了对羊祜的思念和敬仰。

        而骠骑将军孙秀退朝后,朝南方向哭泣道:“曾经我们英勇奋斗讨伐叛逆贼子,靠着一名校尉打下了吴国根基;如今孙皓举国南逃抛弃了江南!天空一片苍茫,他算什么东西!”孙秀的言辞中透露出对孙皓的不屑和愤慨。

        高楼独上,阑珊灯火,深夜的寂静中,仿佛还能听到那千年的战鼓声和铁骑奔腾的蹄音。晋帝司马炎的王宫里,吴主孙皓已经投降,此刻正低头稽首,昔日的骄傲和尊严在晋帝的威严面前消散无踪。

        晋帝赐坐,沉稳的语气中透露出丝丝得意,“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这似乎在告诉孙皓,他的投降是早已预定的结果。孙皓对曰:“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和不甘,却又透露出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哀。

        贾充问孙皓的那句话,无疑是在讽刺他在南方的残暴统治。孙皓的回答却是如此坦然,仿佛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那一份君臣之道,哪怕是用如此残忍的手段。贾充默然,他的内心深处是否也在反思自己的忠诚与背叛?

        晋帝封孙皓为归命侯,这是一种侮辱,也是一种宽恕。子孙封中郎,随降宰辅皆封列侯,这是晋帝对孙皓的家族和臣子的恩赐,也是一种安抚。这一切都表明,晋帝司马炎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他知道如何稳固自己的统治,也知道如何收服人心。

        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天下一统。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历史的选择。那个时期,人们常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似乎是一种预言,也是一种总结。三国的分立和争斗,最终都归于晋帝的一统天下,这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历史的轮回。

        后汉皇帝刘禅、魏主曹奂、吴主孙皓,他们都在历史的舞台上落幕,他们的亡国,是他们个人的悲剧,也是历史的必然。他们都在自己的时代里闪耀过,但最终都无法阻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他们善终,这是对他们曾经的荣耀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他们最终的失败的一种哀悼。

        那一篇古风,叙述了这一切。它的文字里充满了对那个时代的怀念,对那些英雄的敬仰,对那些失败的惋惜。它告诉我们,历史是残酷的,但历史也是公平的。它给了我们无数的启示和教训,让我们在缅怀那些历史人物的同时,也对我们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红日升扶桑;光武龙兴成大统,金乌飞上天中央。

        哀哉献帝绍海宇,红轮西坠咸池傍!何进无谋中贵乱,凉州董卓居朝堂。

        王允定计诛逆党,李傕郭汜兴刀枪;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

        孙坚孙策起江左,袁绍袁术兴河梁;刘焉父子据巴蜀,刘表军旅屯荆襄。

        张燕张鲁霸南郑,马腾韩遂守西凉;陶谦张绣公孙瓒,各逞雄才占一方。

        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威挟天子令诸侯,总领貔貅镇中土。

        楼桑玄德本皇孙,义结关张愿扶主;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作羁旅。

        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先取荆州后取川,霸业图王在天府。

        呜呼三载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

        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

        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丕睿芳髦才及奂,司马又将天下交。

        受禅台前云雾起,石头城下无波涛;陈留归命与安乐,王侯公爵从根苗。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