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三国新说郭德纲在线观看第496章 入西川二士争功

第496章 入西川二士争功

        却说邓艾在成功平定蜀汉之后,心中的喜悦与豪情无以言表。他自封为益州刺史,掌握了蜀汉故地的大权。为了巩固治理,他精心选派了一批忠诚能干的官员,如牵弘、王颀等人,分别担任各州郡的长官,共同维护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在邓艾的领导下,益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邓艾并未因此而满足。为了彰显他的赫赫战功,他决定在绵竹筑建一座高台。这座高台不仅是他个人荣耀的象征,更是他用来激励手下官员的标志性建筑。

        高台筑成之日,邓艾召集蜀中的所有官员举行盛大的饮宴。绵竹高台上,鼓乐喧天,笙歌阵阵,邓艾端坐于主位,气势如虹。饮宴过半,邓艾已有几分醉意,他举起酒杯,指向众官,慷慨陈词:“你们幸好遇到了我,所以才有今天。如果遇到其他的将领,你们必定都被消灭了。”

        此言一出,全场一片寂静。官员们低头不语,心中五味杂陈。他们知道,邓艾的话虽有些自负,但也在情理之中。毕竟,没有邓艾的英勇善战,他们或许真的难逃覆灭的命运。一时间,感激、敬畏、羞愧等情绪在众官心中交织。

        片刻之后,许多官员起身拜谢邓艾的恩情。他们纷纷表示,愿意誓死效忠邓艾,为益州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邓艾看着他们,心中涌起一股豪情壮志。他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这些人心中的英雄和楷模。这种崇拜和尊敬让他感到无比的满足和自豪。

        然而,在这份豪情壮志的背后,邓艾也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和警惕,确保益州的安定和繁荣能够持续下去。他不能辜负这些官员和百姓对他的信任和期待。因此,在饮宴结束之后,他立即投入到繁忙的政务之中,继续为益州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总的来说,邓艾在成功平定蜀汉之后的表现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将领和统治者的复杂性格。他既有着强烈的自信和豪情壮志,又有着对责任和使命的深刻认识。他的言行举止都透露出一种威严和霸气但同时也透露出他的自负与骄傲。在这个历史的重要时刻,邓艾的每一个决定和行动都将对益州乃至整个中国的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

        司马昭坐在洛阳的宫殿中,手中的信件犹如持有重锤,沉甸甸的。这是邓艾的信,邓艾,那个在远方益州的战场,刚刚平定蜀汉的英雄。司马昭深吸了一口气,打开了信件。

        信件是以邓艾的豪爽、直接的口吻写就的。每一个字都像是邓艾本人,坚韧而有力。信上写道:“臣邓艾认为,战争有时是先声夺人,然后才是实际行动。现在我们可以利用平定蜀汉的势头来乘胜攻打吴国,这是席卷天下的好时机。”邓艾的雄心壮志透过字里行间跃然而出,司马昭仿佛可以看到他站在地图前,手指划过山河,目光犀利而坚定。

        但是,邓艾并不只是豪情满怀的将军,他也是深思熟虑的战略家。他写道:“大举进攻之后,将士们会感到疲劳,不能立即再次出征;应该留下陇右兵二万、蜀兵二万,煮盐炼铁,兴修水利,并建造船只,做好顺流而下的准备。”这段文字中,邓艾的精明细致丝毫不输于他的豪情壮志。他像是一位国士,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谋划,考虑到战争的后续影响,以及如何利用战后的时机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接着,邓艾提出了对刘禅的处理方式:“我们应该优待刘禅,以引诱孙休;如果立即送刘禅去京城,吴国人必定会产生疑虑,这对他们归化的心意是不利的。因此,权且让刘禅留在蜀汉,等到来年冬天再抵达京城。现在就可以封刘禅为扶风王,赏赐他财富,供养他的左右人员,封他的儿子为公侯,以显示我们对他的归命的宠爱。” 邓艾的建议充满了策略和智慧,他不仅仅是一个武夫,更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政治家。他的建议不仅考虑到了当前的军事策略,也考虑到了未来的政治格局。对于刘禅的处理方式,既显示了邓艾的宽大,也体现了他的狡黠。这样的处理方式,无疑将最大程度地瓦解吴国的抵抗意志。

        司马昭读完后,沉默了许久。他看到的不仅仅是邓艾的战略和野心,更看到了他的忠诚和担当。这个在远方的将军,以他的智慧和勇气,为晋国的未来描绘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此刻的司马昭,心中充满了对邓艾的赞叹和敬仰。他决定,一定要好好回应邓艾的这份信任和期待,他要将这份信任和期待,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去征服吴国,去一统天下。

        司马昭放下邓艾的信,他的眼神深邃且锐利,如同猎豹盯着猎物,心中充满了警觉和疑虑。在邓艾的字里行间,他似乎读出了一种不同的意味,那种意味超越了君臣之间的忠诚,更有一种自立为王的野心隐晦其中。对于一直谋求稳固皇权的司马昭来说,这是一种难以容忍的威胁。

        于是,他立即召唤来使者,命令他们携带他的手书前往益州,那封手书是写给卫瓘的。他在这封手书中明确命令卫瓘监视邓艾的一举一动,并叮嘱他务必阻止邓艾的任何可能危害皇权的行动。然后,他又降下封邓艾的诏书。在这封诏书中,他慷慨陈词,称赞邓艾的武功和成就,封他为太尉,增加食邑二万户,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亭侯,各享食邑千户。这一举动无疑是向邓艾展示皇恩浩荡,试图稳住他的心。

        不久之后,邓艾接受了诏书。在他读诏书的时候,他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自豪。然而,这份喜悦很快就被打破了。因为在他接受诏书后不久,监军卫瓘就取出了司马昭的手书给他看。手书中的内容让他愣住了,那些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信息让他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压力。

        “必须等待朝廷的奏报,不能擅自行动。”这是司马昭的命令,是对他邓艾的警告。然而,邓艾看着手书,却冷冷一笑,他昂起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既然奉命专征,如何能受到阻挠?”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坚决和反抗。

        这一刻的邓艾,显然已经明白了司马昭的疑虑和意图。他知道,自己的雄心壮志、机智策略被误解为野心。他心中的豪情变成了怒火,他的不满和决心在他的言语中流露无遗。他不是一个容易屈服的人,他的骨子里充满了倔强和坚韧。

        于是,他再次写信,让来使送往洛阳。在这封信中,他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战略意图,解释了自己的行动理由,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忠诚和决心。他写道:“我邓艾一心只为晋国,我渴望的是国家的繁荣和昌盛,绝非个人的权位。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希望陛下能理解我的苦心,消除对我的误解。”

        邓艾的这番举动,无疑进一步彰显了他的坚韧和独立。他并不惧怕司马昭的猜疑和压力,他选择的是以书信为自己辩护,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忠诚。这样的邓艾,让人既敬畏又同情。

        朝廷之中,风声鹤唳,人人自危。邓艾的功名日益显赫,而随之而来的是朝廷中越来越多的猜疑和忌惮。每一个朝臣都在私下议论,都说邓艾必定有反意。这些流言蜚语如同毒草般在朝廷中蔓延,使得司马昭对邓艾的疑忌愈发严重。

        在这风声鹤唳的时刻,忽然使者的回报到来,呈上了邓艾的书信。司马昭面色凝重地接过信,缓缓拆开信封,逐字逐句地阅读起来。

        邓艾在信中坦然陈述自己的立场和行动理由,每一个字都透露出他的坚定和执着。他写道:“我邓艾奉命西征,元凶已经投降,我应当权宜行事,以安定初附之民。如果等待朝廷的命令,那么来回传递消息会耗费时间。”这字里行间的权宜行事,显露出邓艾作为一个将领的果断和胆识。

        他又引经据典:“《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的事情,可以专断行事。我虽身在边疆,但心系国家,不能眼睁睁看着时机流逝而不行动。”邓艾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和责任感,他显然是将国家利益放在了首位。

        然而,他也明白自己的行动可能会引发误解,所以他继续解释道:“现在吴国尚未归附,势力与蜀汉相连,不能拘泥于常规而失去事机。我并非贪图个人功名,而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兵法说: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我邓艾虽然没有古人的节操,但也终究不会因自嫌而损害国家利益。”

        信的最后,他写道:“先此说明情况,如可行即行。”这句简短的话语中,透露出邓艾的坚毅和自信,他并不在乎个人的荣辱得失,只在乎国家的兴衰存亡。

        司马昭看完邓艾的信,脸色骤变,眼中闪过一抹深深的惊色。他手中的信笺微微颤抖,仿佛透露出他内心的震荡。他瞬间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邓艾的自信满满、任意行事,以及朝臣们的猜疑,都让他感到了一股即将失控的危机感。

        他急忙召来贾充,脸上露出凝重的神情,语气急促地说道:“贾充,你看看这封信。邓艾自恃有功,骄傲自满,任意行事,他的反心已经暴露了。该怎么办?我们必须马上想办法制止他!”

        贾充接过信,仔细阅读后,神色也变得凝重起来。他沉思片刻,然后缓缓抬起头,看着司马昭说:“主公,邓艾的确功高盖主,但他的骄傲和自信也让他变得盲目。要制约他,我们必须找到一个与他相匹敌的人。”

        司马昭眉头紧锁,思考片刻后问道:“你的意思是……封钟会?”

        贾充点了点头,肯定地说:“正是。钟会聪明才智过人,又一直对主公忠心耿耿。如果封他为司徒,让他与邓艾相互制衡,必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司马昭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深知钟会的聪明才智和忠诚,也明白这是目前最好的制约邓艾的办法。于是,他果断地决定采纳贾充的意见。

        接着,司马昭立刻派人带着诏书前往封钟会为司徒。同时,他还命令卫瓘监督两路军马,确保邓艾和钟会之间不会出现冲突。他将手书交给卫瓘,郑重地告诉他:“卫瓘,你是我信任的人。我要你密切监视邓艾和钟会,确保他们之间不会发生冲突,但也要防止邓艾有任何变故。”

        卫瓘接过手书,深感责任重大,坚定地回答:“主公放心,卫瓘一定不辜负您的信任,誓死完成使命!”

        随着司马昭的决策部署,朝廷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邓艾和钟会之间的明争暗斗也逐渐浮出水面。而在这场较量中,卫瓘成为了一个关键的角色,他的存在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平衡邓艾和钟会之间的力量,也可能成为他们冲突升级的导火索。

        钟会接到诏书的那一刻,脸上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笑容。他仔细阅读着诏书上的每一个字,看着那些夸赞自己功勋的言辞,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满足。诏书写道:“镇西将军钟会,所向无敌,前无强敌,能够节制众城,网罗逃犯;蜀汉的豪杰帅才,都束手就擒,归顺朝廷;你的谋略无遗,行动无废,功勋卓着。”这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赞誉,让钟会感到自己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当钟会得知自己被封为司徒,进封为县侯,增加食邑万户,两个儿子也被封为亭侯时,他更是欣喜若狂。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封赏,更是对他家族的一种荣耀和认可。他深知这个封赏背后所承载的责任和期待,也明白自己将来在朝廷中的地位将更加举足轻重。

        于是,他立刻请来了姜维商议。钟会和姜维一直以来都是莫逆之交,共同经历过许多风风雨雨。在钟会看来,姜维不仅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更是一个智勇双全的谋士。

        钟会沉声说道:“伯约,你知道邓艾的功劳在我之上,如今他又被封为太尉之职。而现在司马公怀疑邓艾有反心,所以命令卫瓘为监军,让我加以制约。你对此有何高见?”

        姜维听后眉头微皱,沉思片刻后说道:“邓艾的确是一个功勋卓着的将领,但他的骄傲和自信也让他容易犯下错误。司马公的怀疑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必须小心应对。我觉得,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巩固自己的地位,同时密切关注邓艾的举动。如果他真的有异心,我们必须立即制止,不能让他危害到国家的安定。”

        钟会听后点头表示赞同,他说:“我也是这个意思。邓艾虽然有功,但不能因此就忽视了他的野心。我会密切注意他的动向,并且和卫瓘保持联系,确保我们之间的合作能够维护国家的利益。”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钟会和姜维时常商讨对策,密切关注着邓艾的一举一动。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情报,分析邓艾的意图和计划。同时,他们也加强了自己的军队建设,提升士兵的战斗力,为可能发生的冲突做好准备。

        而邓艾得知钟会被封为司徒后,心中不禁感到一丝不悦。他认为自己的功劳远超钟会,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封赏。这种不满逐渐在他心中滋生,让他对朝廷的决策产生了更多的质疑和反感。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朝廷中紧张的氛围。

        姜维的话语中透露出对邓艾的不屑与警惕。他双眼微眯,以一种沉稳而低沉的语调说道:“邓艾,原本不过是一个出身微贱的牧童,年幼时曾在农田之间牵着牛耕耘。如今他竟因阴平斜径的侥幸之举,攀木悬崖,立下如此大功。然而,这并非他出类拔萃的智慧,实在是依赖了国家的洪福和众多将士的奋力拼杀。”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深远,仿佛能看穿邓艾的内心深处:“若不是将军与我相拒于剑阁,挡住了他的去路,他又怎能有今日的成功?邓艾如今声威赫赫,但他却有一个危险的举动——他打算封蜀汉君主为扶风王,这明显是为了收买蜀人的民心。这种举动,无疑暴露了他的反心。”

        姜维的话语像是一把犀利的剑,直指邓艾的弱点。他的分析条理清晰,让人不得不信服。他深深地看着钟会,语气坚定地说:“晋公怀疑他是对的。我们必须小心防范,不能让他有机会危害国家。”

        钟会听后,沉默片刻,然后缓缓地点了点头。他深邃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坚定,显然是被姜维的话深深打动。他沉声说道:“伯约,我赞同你的看法。邓艾的野心确实已经昭然若揭,我们不能坐视不理。”

        在这段细致描写中,姜维的敏锐洞察和果断决策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对邓艾的分析精准到位,不仅点出了邓艾的弱点,还提出了防范之策。同时,通过钟会的反应,也可以看出他对姜维的高度信任和赞同。

        姜维又说:“请让左右的人退下,我有一件机密的事情要告诉你。”钟会让左右的人都退去。姜维从袖子中取出一张图给钟会看,说:“昔日武侯诸葛亮出草庐时,曾将此图献给先帝,并说:‘益州之地,沃野千里,民殷国富,可以成就霸业。’先帝因此创建了成都。现在邓艾来到这里,怎么会不狂妄呢?”钟会大喜,指着图询问山川形势。姜维一一告诉他。钟会又问:“应该用什么策略除掉邓艾?”姜维说:“乘晋公疑忌邓艾的时候,应该赶快上表,告发邓艾谋反的情况;晋公必定命令将军讨伐他。一举就可以擒获他了。”

        钟会依照姜维的话,立即派人带着奏章赶往洛阳,告发邓艾专权恣肆,勾结蜀人,早晚必定反叛。于是朝中的文武官员都感到震惊。钟会又让人在中途截获了邓艾的奏章,按照邓艾的笔法改写其中的傲慢之辞,用以证实自己的话。

        司马昭见到邓艾的表章后,勃然大怒,立即派人到钟会的军前,命令钟会收捕邓艾。他又派遣贾充率领三万兵马进入斜谷,自己则和魏主曹奂一同御驾亲征。这时,西曹掾邵悌劝谏道:“钟会的兵马是邓艾的六倍之多,应当命令钟会收捕邓艾就足够了,何必劳烦明公亲自出征呢?”

        司马昭冷笑道:“你忘了过去的话了吗?你曾经说过钟会日后必定会反。我这次出征,不是为了邓艾,实际上是为了钟会。”邵悌笑道:“我恐怕明公忘记了,所以才提醒您。现在既然您已经有这个意图,就应该秘密进行,不能泄露出去。”

        司马昭认为他说得对,于是率领大军启程。此时,贾充也怀疑钟会会有变故,秘密告知司马昭。司马昭说:“如果我派你去,你也会怀疑我吗?等我到长安,自然就会明白。”然而,早有细作报告给钟会,说司马昭已经到了长安。

        钟会慌张地请姜维商议收捕邓艾的策略。此时的情况正是:刚刚看到西蜀收复降将,又见长安大军涌动。钟会和姜维面对新的挑战,他们的表情凝重,神情中透露出决心和担忧。他们知道,接下来的行动将决定他们的命运,也将影响整个天下的局势。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