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三国演义中貂蝉使吕布和董卓反目第110章 并州刺史,各方势力

第110章 并州刺史,各方势力

        大汉朝堂,风云变幻。

        杨业接连平定凉州、并州,捷报频传。

        一时间朝廷声势大振。

        杨奉作为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腰杆挺得笔直,日子过得可谓风生水起。

        然而,这表面的风光之下,却有着让他烦恼不已的难题。

        并州刺史,还没有确切的人选!

        并州,地处要冲,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必须稳稳地掌控在自己手中。

        凉州有钟繇坐镇,此人能力非凡,行事稳重,杨奉对他相当放心。

        钟繇把凉州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边境安稳,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

        而在朝中,贾诩为尚书令,每日忙于处理朝廷政务,堆积如山的奏折让他殚精竭虑。

        他智谋超群,总能在复杂的局势中为朝廷找到最佳的决策。

        李儒身为廷尉,负责监管皇宫以及文武百官。

        他目光如炬,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荀攸时不时地筹备物资,保障着朝廷和军队的供给。

        偶尔还要随军出征,在战场上出谋划策。

        杨奉出身微末,虽如今位高权重,但投奔来的士族却不多。

        他深知,要想稳固自己的地位,必须有更多的士族支持。

        然而,目前可用之人实在有限。

        一日,杨奉与贾诩商议并州刺史之事。

        贾诩捋着胡须,沉思片刻后道:

        “张既此人,颇有能力,大将军不如任命他为并州刺史。”

        杨奉微微皱眉,摇了摇头道:

        “他才刚升成咧京兆尹,要是再调往并州。”

        “朝廷里那些官儿们肯定心里头不舒坦,要闹意见咧。”

        贾诩明白,杨奉是担心张既官位提升太快。

        其根基不稳,容易引起他人嫉妒和不满。

        杨奉在书房中来回踱步,心中焦虑不已。

        他深知并州的重要性,不能随意任命一个人。

        但眼下,合适的人选却难以寻觅。

        他想起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从一个微末之人崛起。

        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才有了今日的地位。

        如今,面对并州刺史的人选问题,他必须谨慎抉择。

        与此同时,朝廷中的各方势力,也在暗中关注着并州刺史的任命。

        一些士族希望能推举自己的人上位,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而一些武将则认为,应该任命一个有军事才能的人,以确保并州的安全。

        各方势力明争暗斗,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朝堂之上,风云涌动。

        杨奉为并州刺史之事,不得不再次找来贾诩、荀攸、李儒共同商讨。

        几人齐聚一室,气氛凝重。

        杨奉率先开口,神色凝重地道:

        “建成可不能老在并州待着哩,朝廷离不了他嘛。”

        其话语中,透露出对并州局势的担忧,以及对合适人选的急切需求。

        李儒微微颔首,接着杨奉的话道:

        “大将军所言极是,臣下有一个合适的人选举荐。”

        杨奉眼神一亮,急切地问道:

        “谁能扛得起这号大事哩?”

        李儒郑重地吐出一个名字:

        “宁辑将军段煨。”

        杨奉微微一愣,重复道:

        “段煨?”

        李儒进一步解释道:

        “不错,段煨在华阴时候,勤修农业事业,不掳掠百姓,百姓得以安乐。”

        “他还是太尉段颎的弟弟,肯定能巩固边境。”

        杨奉陷入沉思,他并非没有考虑过段煨。

        段煨确实有一定的能力和威望,然而,段煨是西凉武威人。

        如今西凉人贾诩已担任尚书令,若段煨再担任并州刺史,西凉的势力必然会迅速扩张。

        杨奉深知,必须维持凉州、并州、司隶等地的平衡。

        一方势力过于强大,必然会打破现有的稳定局面,引发诸多不可预测的后果。

        他在心中反复权衡着利弊,眉头紧锁。

        荀攸在一旁静静观察着杨奉的神色,若有所思。

        贾诩则神色平静,看不出内心的想法。

        杨奉缓缓踱步,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各种可能的局面。

        在这风云变幻的朝堂局势中,并州派系的张辽、王凌、郭淮等人,着实势弱。

        尤其是王凌和郭淮,资历尚浅,在这波谲云诡的权力争斗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他们虽有一定的才能和抱负,但在众多势力错综复杂的交织下,难以撑起并州的大局。

        而凉州与并州的平衡,就如同一个微妙的天平,稍有不慎便会被打破。

        这其中的关键,不仅在于人才的分布,更在于各方势力的此消彼长。

        一旦平衡被打破,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将难以估量,朝廷的稳定也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荀攸和钟繇,作为颖川士族的代表,他们的发展倒是在杨奉可控的范围内。

        颖川士族,向来以智谋和才学着称。

        荀攸在筹备物资和随军出征等事务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和沉稳的性格。

        钟繇在凉州更是将治理之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为朝廷稳定边疆立下汗马功劳。

        他们的行动和决策,杨奉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加以影响和引导。

        从而确保他们的发展,不会脱离自己的掌控。

        然而,仅仅依靠荀攸和钟繇等人,显然无法完全解决并州与凉州的平衡问题。

        思索良久,杨奉看向众人道:

        “段煨额另有安排哩,你们看徐荣咋样么?”

        荀攸微微颔首,回应道:

        “徐荣非常有能力,深得君侯的青睐。”

        杨奉微微点头,果断道:

        “既然这么个,那就任命徐荣当并州刺史,王凌当并州别驾。”

        荀攸恭敬道:“遵命。”

        随着并州刺史人选确定下来,杨奉心中的一块大石头总算放下了一些。

        徐荣虽是董卓旧部,然而他是幽州辽东人。

        在这复杂的局势下,由他担任并州刺史,确实是相当合适的人选。

        杨奉坐在书房中,正思忖着未来并州的发展之路。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响起,信使匆匆而入,神色激动道:

        “启禀大将军,好消息!”

        杨奉微微扬起头,眼中露出一丝好奇:

        “啥好消息么?”

        信使大声道:

        “君侯在并州,成功招降张燕。”

        杨奉先是一愣,满脸的不可置信,随即转为惊喜:

        “啥?张燕投诚咧?”

        一旁的贾诩脸上也露出喜色,拱手道:

        “恭喜大将军!”

        杨奉的心情,瞬间舒畅无比。

        张燕的归降,对于朝廷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喜讯。

        张燕在并州一带拥有强大的势力,他的归降不仅能让并州的局势更加稳定。

        也为杨奉在各方势力的角逐中,增添了重要的筹码。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