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隋唐大猛士免费看第1054章 白衣暮登天子堂

第1054章 白衣暮登天子堂

        宫郑

        罗成闭目躺在榻上,听着长孙氏为他念读百官的科举建言奏折。

        两名宫人在为皇帝揉捏按摩,长孙的声音轻柔而又有节奏,咬字清晰,听的很舒服。多数官员的奏章都没有什么内容,言之无物。

        这多是那些武将们的折子,好多公侯武将,却是字都不识几个的。当然也有出身不错的武将,可对于科举提出的建议,却完全跑偏。

        而那些文官们,有些倒是洋洋洒洒了好大一篇章,可许多内容都不符合皇帝的意思。

        科举科举,目的是为国取士,而考试不过是一个手段,筛选符合朝廷所需要的一把筛子而已。

        从某些角度来,就如历史上一些有名的人物的一样,科举考试本身并不重要,管你是考什么,目的都是要先把那些读书人纳入到这个制度中来,让他们来考试。

        然后再从中拔出那些尖尖来。

        厉害聪明的人,不论何种考试制度,他们总是还能拔尖儿的。

        如果一个读书人,连考都不愿考,或者连某一种考试方法都过不去,那明他们还不够优秀。

        虽这种言论罗成并不完全赞同,但是也有一定道理的。

        这也是为何到了明清之时,八股文章发展到了极致,专走那种刁钻之路的原因,皆因为当时全下的读书人都已经纳入到了这个体系之中,朝廷需要的是从千千万万读书人中,挑那些人尖子。

        因此不需要挑什么诗词歌赋做的好的,或是什么策论能言的,只是从四书五经里挑词断章的让他们写,目的其实还就是为了加强难度,以最快的挑出尖尖来。

        这种看似不合理的制度,又有其实用之处。

        不过罗成依然是那个反对这一套的。

        当然,他更反对隋朝时的科举考试办法,隋朝时的科举,有常科和特科两种,其中常科又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六大科。

        秀才科是最难考的科,往往数年才开一科,一科只录一二人。因为太难考,所有秀才科对罗成来,没什么实际意义。

        隋朝科举,比较考的多的还是明经科和进士科。

        明经科主要就是以儒家经学为考试内容,考一些墨经贴题等,白了就是只考指定的几本经书,如孝经易经等,然后考填空题、默写题等,还有就是经义,阅读理解题。

        总的来,士族出身的读书人非常喜欢考明经科,因为经学传家,他们家族对于这些儒家经书既有传承,而且都有各自渊源的经学讲读,这算是家学,然优势。

        而普通学子更愿意考进士科,因为他们好多人没有条件通读多经,哪怕明经科还考虑指定一到两经为自己的专长,只考这两经,但对好多人来,这时代读书成本高,一套经书那也是他们拥有不起的,只能通过借阅抄写等方式来学习。可进士科不同,进士科主要是时务策五道,文章词华的优劣来做为考试的标记。

        相对来,明经科更需要的是底蕴,考起来反而容易的多,对经书的死记硬背都足够了。而进士科更务实,更讲究文才文笔,对经书的掌握反而不那么高,那些赋高但条件差的读书人,往往可能在进士科大显身手。

        不过相对来,明经还是简单的多,因此隋朝科举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法。考明经,三十岁考中都算老了,而五十岁考中了进士,已经算是年轻,足以明明经和进士科的区别。

        至于明法明书明算这三科,其实就是考书法、律法、算术的专业才能,一般录取后都是为吏。

        罗成这次还是打算创新,不再沿隋朝老路走。

        隋朝的六科,并不是年年考,经常中断。罗成则准备一年一科,只考进士科,取消明经明法明书明算和秀才科,但同时,又设立分级考试制度,不是直接来京城考试,通过层层考试,把尖尖儿送到洛阳来。

        现在关键的还是考试内容。

        许多士族出身的官员,坚持认为当考明经,以经书为主,甚至他们还提出了以三礼三传连同《易》《书》《诗》为九经,列为科举考试书目。三礼为周礼、仪礼和礼记,而三传则是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对于只考九经,罗成当然不同意。

        只考九经,那将来岂不跟八股一样,只考出来一堆只钻研九经,只会死记硬背的书呆子?

        “陛下,这道奏章内容倒是新奇。”

        长孙氏拿起一本奏章,翻开一看,不由眼前一亮,连续为皇帝读了好几奏章,读的奏章都有上千本,长孙对于科举考试之事,现在也是十分了解了。

        “哦,能让观音婢好的,看来真是有些内容的,是哪位宰辅之言?”

        长孙氏捂嘴轻笑,“陛下这次可是错了呢,这是一位武将的本子,左亲卫中郎将、武水县开国伯常何的奏章,这字还写的很好呢。”

        一听常何的名字,罗成立即笑道,“常何不过是个老粗,字都不识一箩筐,那几个字写的更是和狗爬一样,这定是他府中哪个幕僚门客代笔的,先念来听听。”

        常何的奏章确实是马周所写,马周对于皇帝要开科举,先是拍了一通马屁,大为称赞,对于皇帝已经决定的科举规模、参与科举者的身份条件标准等都很赞叹。

        他接着提出,大秦的科举考试当把过去明经进士明法明算明书的考试内容都包容进去,同时还要以礼部官员铨选的身言书判四个条件纳入进来,结合一起,形成大秦科举的进士科考试。

        罗成一听,不由的惊讶。

        “果然不一样啊,听了这么多奏章,还真就这一条的很有建设性。将过去明经明法明算明书和进士科都结合一起,再结合身言书判四条,嗯,有见识。”

        过去明经考的是经义,明法考的主要是律令策等,明书又称明字科,主要是考文字兼书法,明算则是考数学。

        在过去重治术轻技术重道轻器的时代,除了明经和进士科,明法明算明书都是不受重视的科目,只为选拔专门的吏员而已。

        一直属于末科。

        马周认为,大秦科举应当既要考明经,也要考时务策论,还得考书、算、法的能力,同时,还得把吏部官员铨选的身言书判也列为考核标准。

        “身言书判是选拔官员的四个标准条件,一是身,身体相貌要丰满高大。二是言,即言谈要雄辩有理。三是书,书体法式要刚劲美观。四是判,判案文辞要优美通畅。”

        用马周的话来,科举毕竟是为国选官,因此就得按考核官员的标准来。要是长的太丑陋或残疾,当然不能授官,这有损朝廷和官府的形像威严。而要是话都不清,这还如何当官?要是字都写不好,更休提其它。

        而判也是极为关键,取一些郡县或大理寺的真实案件,尤其是疑难案件,课其断决,而观其能否,这就要求考生必须通晓事理,谙熟法律,如此才能明辩是非,秉公判断。同时,还得有好的判辞,得优美通畅,言约旨远、对仗工整。

        到底,马周认为大秦科举选出来的进士,就得个个是既要长的五官端正,一表人才,又得口齿伶俐,雄辩滔滔,还得写的一笔龙飞凤舞的好字,还要懂律法会算数,最后还要通晓人情事故。

        这不仅仅是能熟习圣人经书,而是得各方面都很优秀。

        皇帝听了,忍不住睁眼坐起。

        “马上召常何入宫,朕倒要听听,是谁在为他出谋划策,献如此良言。如此有才之人,给常何这个大老粗当门客幕僚,实在是太屈才了,如此才能,就算现在授一官职,也不为过。”

        “陛下也是此意吗?”长孙笑问。

        “不完全符合我心中科举制度设想,但在众臣的这些建议之中,这已经是难得的上佳,言之有物,而且确实不错。再增加一些,便能使用了。”

        “陛下,已不早,不如明日再召常中郎将不迟。”

        “无妨,朕今就想见。来人,去常何府中宣旨,让常何来见朕,记得把那位替他捉刀代笔的人也一起带来。”

        内侍急急出宫。

        暮色黄昏,闭门鼓已经在敲响。

        一队内侍的到来,还是让常何有些忐忑,暗想难道马周那道奏章写了什么犯讳之语?

        “陛下召常中郎将急速入宫面圣,还有把为中郎将代写奏章的那位也一起带去,陛下也要见他。”

        常何不安的问,“敢问为何如此急切召见?”

        “放心吧,陛下心情很好,还夸赞常中郎将,你眼光撩,居然请了位如此撩的门客幕僚呢,陛下看了你那幕僚代写的奏章,很高兴呢。”

        听到这,常何提起的一颗心才放松下来,不过也还是惊叹,皇帝真是圣明撩,居然一眼就能看出奏章是由他人代写。

        “请使稍等,我这就去叫马先生。”

        马周听闻子相召,很淡定,掸璃衣袖,“走吧。”

        “你难道不害怕?”

        “能得见子,这是吾梦寐以求的机会,为何要害怕?吾求之不得也!”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