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口袋小说
首页铁血残明之南洋崛起 小说 张煌言第135章 一百万两

第135章 一百万两

        吴三桂的言论,得到不少将领认同,引起众将交头接耳私下议论。

        多尼则非常不满,当初是吴三桂力主固守大理,他和赵布泰也是极力附议,一起上疏京师奏请此策。

        如今一年数十万两银子投进去,得到一个“无用”的评语,让顺治皇帝怎么看?让那些坐着享福的八旗贵胄怎么看?

        他早已从和硕亲王降爵为多罗信郡王,磨盘山一战后,又被顺治罚银五千两。再背上一个战略失误的评语,再降爵岂不是要成为贝勒、贝子?

        然而事实摆在眼前,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反驳。

        大理、楚雄两府现在不光在消耗明军,同时消耗得清军肉疼。且不说持续的冲突,让绿营和八旗兵免不了有战损。光后勤补给和修筑城防,就快把昆明耗干吃穷了。

        大理洱海边是有不少良田,但想种出粮食,光有良田是不够的,还要有人去田间劳作。犁田耕种,挑水灌溉,清除杂草,收割稻谷,样样都需要大量人力。

        当初明军撤往永昌,大量感恩西营仁政的百姓拖家带口追随。白文选坚守玉龙关时,清军到处搜集粮草,抢劫财物,又杀了一大批,剩下的百姓非常稀少。

        后来永昌分田地的政策通过各种小道消息传到大理,很多百姓走山间小道,绕过监视自发前往。马宝在几个县扫荡时,又有一部分百姓跟着跑了。

        现在大理乡间百里无人烟,偌大的中等州府只剩下不到两三千人丁。靠这么点人种田养活几万大军简直是痴人说梦,只能从昆明往大理运粮。

        从昆明到大理有六百多里,几乎全是山路,有官道也不好走。

        去年散落在大理、楚雄、昆明一带山野密林里的溃兵散卒非常多,平时也不知道靠什么生活,但只要清军运粮辎重队稍有松懈,他们就聚集起来拦路劫杀,抢粮上山。

        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道路不靖,每次运粮只能派几百士兵保护,路上消耗的粮食比送抵的还多。

        吴三桂组织过好几次上山搜寻的行动,招降明军溃卒,效果都不佳。整个云南几乎都是高山密林,大部队行军很难,小股部队躲藏却非常容易。

        很多土司也是两面三刀,明面上对清廷顺服,暗地里接济窝藏一些明军溃卒,谁又能知道?

        愿意投降的早就投降了,能坚持到现在的士兵都是死心眼,很多都是抱着杀一个鞑子不亏,杀两个够本的心态活着。他们宁愿在山上当野人,也不下山投降。

        很多士兵被抓俘虏后,都高喊着“晋王会回来替我报仇”,然后慷慨赴死。

        为了解决吃粮的问题,吴三桂不得不命令辅兵和二线部队在洱海边屯田,企图让大理自给自足。抽调去种田的兵丁多了,又会削弱防卫力量,又需要继续往那边增兵。

        面多加水,水多加面,一通折腾下来,整个大理、楚雄两府已经吸住了六七万绿营。

        全国才六十多万正式领军饷的绿营兵,光大理就投入一成半,其他地方怎么可能够用?

        洪承畴提出元江府这个战略目标,就停止了发言,坐在一边听着大家讨论。

        “吴帅,耗不死也要耗呀,让李定国和马宝凑到一块,岂不是更难打?”

        “张大人,你在前面打仗,不知道后面运粮的苦啊。可知我们营这个月死了多少人?光染瘴气不治的就几十个,被伏击阵亡的又有三四十个。我们营连抚恤都快发不起了。”

        “放屁,我们在前线打仗就不得瘴气,不会死人了吗?”

        “那咱俩换换,我们营去守邓川,你们营来督运粮草。”

        “换就换,谁怕谁?不要以为某不知道你们运粮的贪了多少……”

        两个将领一言不合,就吵了起来,很快大厅里十几个大将就分成几派,互相指责谩骂。

        等大家把怨气都发泄完了,吴三桂才轻咳了一声,示意大家安静。

        “诸位都是大清的忠臣良将,要以国事为重。你们那点事,受的那点苦,算得了什么?有经略老大人辛苦吗?有陛下辛苦吗?”

        吴三桂站起身,向京师方向拱拱手,又转向洪承畴问道:“打元江需要多少兵,大理抽多少精锐出来,湖广、重庆又出多少,还请经略示下。”

        洪承畴半闭着的眼睛张开,缓缓道:“老朽以为,重庆、湖广都很空虚,搞得顾此失彼,反而不美。除了安顺抽一万绿营精锐,其他省的驻防军就不要调了。

        把大理的五万绿营和八旗禁旅调回来,汇合昆明、安顺的后备军,总兵力七万,打南线差不多够了。不知大将军,吴帅,意下如何?”

        从大理调兵五万的建议,让所有人都震惊不已。李定国和马宝的精锐加起来超过四万,留两万鱼腩在大理驻守,岂不是和等死差不多?

        “那大理……”

        “放弃,整个大理府州县全部放弃。我军退到镇南州重新布防,卡住通往四川之官道即可。”

        洪承畴语气慢慢变得坚定,做出郑重承诺:“老朽会上疏朝廷,正式提出放弃大理计划。失陷州府之责,由老朽一力承担。”

        见大家还有所迟疑,洪承畴张开两只手,伸出八根手指,“八十万,临安府两个银矿每年产银至少八十万两。此外还有滇南茶叶销往西藏、安南和缅北。伪帝一年总收入至少一百万两。再不端掉临安、元江两府,再过几年麻烦就大了。”

        “这么多……”

        “不可能……”

        一百万两这个数字极具冲击力。这个钱放在全国不算什么,仅限滇南和安南这么小一块地方,就能赚这么多钱,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明廷没有庞大的官僚系统要养,也没有宗室皇亲这种耗费钱粮的累赘,几乎所有钱都可以用在军事用途上。

        节省一点的话,光滇南就能养十万步兵精锐,这个仗还怎么打?

        “只要我们打下临安、元江,就断了伪帝一臂。再沿元江直扑安南,武公悳、郑柞等人必望风景附。等抓住了伪帝,还怕李定国不投降吗?”

        洪承畴眼睛露出了许久未见的神采,声音越说越高昂,激情充满了整个议事大厅。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koudaixs.com。口袋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koudaixs.com